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58例
- 格式:pdf
- 大小:82.30 KB
- 文档页数:1
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与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原发性痛经对比治疗效果。
方法将62例原发性痛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超短波治疗;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伴随症状是否消失等。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71.9%,明显高于对照组54.8%(p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依照《妇产科学》[1][2]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伴有其它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者,经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无器质性病变,确诊为原发性痛经。
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
2.1.1 取穴: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次髎。
2.1.2 操作:穴位消毒后,用32号1.5寸-2寸针灸针快速进针,得气后施捻转补泻手法,每穴操作2分钟,留针30分钟。
出针后用艾柱施灸,每次灸三壮。
患者于经前1周开始针灸,每日一次,月经来潮时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周期。
2.2 对照组给予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
操作:在对照组基础上,然后用汕头产cdb-1型超短波治疗机,频率40.68mhz,波长7.3米,最大输出功率200w,板状电极22cm ×15×2,下腹和骶部对置,间隙2-3cm微热量,每次20min每日一次。
患者于经前1周开始使用超短波治疗,每日一次,月经来潮时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周期。
3 疗效观察3.1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治疗后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并且连续三个周期未复者。
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
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3.2 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二脉以及胞宫的周期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与肝肾二脏也有关联。
若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不和,脉络受阻,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此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血行受阻;寒湿之邪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气血虚弱,肝肾不足均可使胞脉不通,胞宫失养而引起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75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126-01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该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痛”的范畴。
在临床上原发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发病人群以青春期和育龄期妇女为主。
近几年在我国部分地区对妇女的月经情况调查:痛经的发病率在42%-74%[1-6],与2000年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调查结果56.06%相比,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
aytacpolat[6]等学者调查原发性痛经的报道,45.3%的学生在每个经期经历痛经,42.5%的学生有时发生痛经,只有12.2%的学生从未发生痛经。
由此可见原发性痛经在临床常见,所以重视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和预防,不仅可以解除女性痛苦,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1中药的治疗1.1中成药的治疗中药汤剂有味苦难以坚持、携带不便等缺点,中药新制剂的开发应用如片剂、冲剂、胶囊等大大方便了患者。
王燕[1]用定坤丹治疗原发性痛经300例。
共分三组,其中a组定坤丹组总有效率90.0%;b组为定坤丹的变方,总有效率87.0%;c组为安慰剂组,总有效率40%。
朱崇云等[2]用独一味胶囊和田七痛经胶囊治疗103例原发性痛经。
其中治疗组69例为独一味胶囊组,总有效率89.86%。
另外对照组34例为田七痛经胶囊组,总有效率88.24%,组间比较p>0.05。
1.2中药外敷汤春琼[3]药用乌药散,组成乌药、香附各9g,郁金、元胡、泽兰各10g,枳壳15g,白芍12g,木香、炙甘草各6g,三七粉3g(冲服)。
服药后将药渣放入布袋敷于腹下。
总有效率100%。
张慧玲[4]用中药方桂枝、三棱、莪术、红花、生川乌、延胡索、乌药等,煎湿毛巾浸泡,热敷腹部治疗原发性痛经136例,有效率为91.18%。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中医学将此病称之为“经行腹痛”,认为本病多由劳伤气血,体质虚弱,气滞血瘀;或风寒之气外袭,伤及冲任等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绞痛,也可出现胀痛或坠痛。
有时疼痛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阴道甚至肛门等处。
多在月经来潮第1~2日出现,一般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
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日。
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1 体针刺法取穴:关元、三阴交、十七椎。
辨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合谷、太冲、气海穴;寒湿凝滞型加命门、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气海;肝肾亏损型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
操作方法:每次选用3~5穴。
针刺关元、气海,采用连续捻转的手法,务使针感向下传导,三阴交施以泻法;十七椎下可刺入1~1.5寸深,得气后快速捻转,使针感向小腹传导。
寒证、虚证者起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以艾灸,至皮肤红润;或在腹部穴位施以温针灸。
非发作期可隔日治疗1次,至月经来潮前3日,可每日治疗1次。
2 十七椎治痛经取穴:十七椎。
操作方法:此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消毒后,用毫针刺入一寸到两寸左右(深浅因人而异),得气后强刺激快速捻转手法行针,使针感向小腹传导,行针一分钟,留针十五分钟即可。
说明:此方法简便容易操作,要点是一定要快速捻转行针,强刺激,大部分一次见效,治愈率极高。
3 大陵穴治痛经取穴:大陵穴。
操作方法:从大陵穴进针平刺向指尖方向一寸左右。
快速捻转行针,留针十五分钟。
说明:此方法急则治标,通常可快速缓解,但治愈率不如十七椎。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疾病的发生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治疗上常需以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为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治疗方法1. 揿针治疗:揿针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在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时,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揿针刺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2. 口服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调畅气机的功效。
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开具膈下逐瘀汤方剂,患者按医嘱口服,以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痛经症状。
三、临床观察本研究共纳入XX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X周),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疼痛程度有所缓解,但效果不如治疗组明显。
此外,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四、讨论气滞血瘀是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治疗上需以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为原则。
揿针和膈下逐瘀汤分别从针灸和中药两个方面入手,共同作用于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揿针通过刺激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膈下逐瘀汤则通过中药的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作用,改善全身气血运行。
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揿针和膈下逐瘀汤的治疗作用较为温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其病因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即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血排出受阻。
传统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多样,本文旨在探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二、治疗方法1. 揿针治疗:揿针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埋入针芯,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根据患者症状及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揿针治疗。
2. 口服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是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
根据患者病情,配合其他中草药进行煎煮,制成汤剂口服。
三、临床观察1. 观察对象:本研究共纳入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年龄范围16-45岁,病程1-10年。
2. 治疗方法:患者接受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痛经程度、伴随症状、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
4. 疗效评定: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
四、结果分析1. 临床效果: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痛经程度得到明显缓解,伴随症状也有所减轻。
其中,显效患者占60%,有效患者占35%,无效患者占5%。
总有效率高达95%。
2. 生活质量改善: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疼痛程度减轻,情绪稳定,睡眠质量改善。
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讨论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揿针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而膈下逐瘀汤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
二者相结合,共同作用于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痛经症状。
此外,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该方法安全性较高。
六、结论本研究表明,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痛经程度、伴随症状及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观察刘晓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12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用布洛芬治疗,治疗组用针灸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
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2页(P586-587)【关键词】原发性痛经;针灸;对照治疗观察【作者】刘晓伟【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重庆 4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3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
临床常见月经期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
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
痛经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女性日常生活,甚至会造成继发性的病变如不孕不育等。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治疗主要采用止痛药物、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治疗,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往往一时起效,极易复发。
笔者采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120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共120例,均为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针灸科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年龄16~28岁,平均21.03岁;病程0.5~8年,平均3.25年。
对照组年龄15~32岁,平均22.14岁;病程0.8~7年,平均4.24年。
两组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1]。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年轻女性初潮后数月(6~12个月),30岁以后发生率开始下降,疼痛常在月经即将来潮前或来潮后开始出现,并持续至月经期的前48~72h,疼痛常呈痉挛性,有时很重,以至于需卧床数小时或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