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490.87 KB
- 文档页数:5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改革摘要: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为职业生涯奠定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为适应中国加人wto后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要,中职经济管理教学应朝着“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方向改革。
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在其职业范畴内实际运用经济管理的能力。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立足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传统中职经济管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输人轻输出、重教授轻实践和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不利于人才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兼顾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明确中职经济管理课程性质,选择适应教材,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一)构建职业综合性课程“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
我们应从职业教育职业性出发,为其精确定位,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强调应用性。
中职经济管理教学应融学习于使用之中,面向市场,将“基础型”经济管理教学转向“应用型”经济管理教学。
教学中既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际应用的能力。
将技能和实践的具体目标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和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和岗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为中职经济管理教学赋予旺盛的生命力。
(二)按专业选择教材中职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体现在中职经济管理这门课上就是要求毕业生就业时拥有岗位所需的经济管理能力。
中职院校不同专业因人才培养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各自设置了不同的教学要求。
中职经济管理教师要根据社会对所教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运用能力的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使用经济管理教材,侧重发展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经济管理职业技能。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分析摘要:现如今,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之处。
在我国,中等的职业教育教学的体系已经开始步入关键的模式转换期。
这种转换是有方向的,就是朝着就业的方向进行转变,打破了传统的以抽象的教学理论知识为主的学习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工作与学习之间存在的一种二元的割裂状况。
这种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设计面非常的广,他涉及到了专业的设置、教学体系的改革还有双师型的师资的建设等等。
如果想要这个工程能够有顺序、有效率的进行,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整合社会上的各种力量。
这篇文章就针对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导向理论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带来帮助。
关键字: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中图分类号】g717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涵界定。
所谓以就业为方向的中等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岗位、工作或是职业为基本的依据来设计的职业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就业为向导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将就业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目的。
在中等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将工作岗位与职业要求相对接的包括:1.专业的结构和职业的分类相互对接,根据职业的分类来确定专业,学校对专业的设置要和现如今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相对接,依据劳动力的市场来及时的调整学校里的专业设置以及招生的人数;2.工作的任务和课程的设置相互对接,就是说课程的体系结构必须要跟工作的的体系结构相互匹配,按照工作的任务的相关性质来进行课程的设置;、3.教学的内容要和职业的能力相互对接,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要根据有关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态度要求来设置。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理论。
将课程体系重组和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核心,开发大类的专业教学的标准。
主要的专业的教学标准的开发是导向教学模式形成的第二个核心的项目,这个项目从职业的能力标准开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到对教师的资格的要求、实验的实训的装备等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就业,导致了人才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许多国家开始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等措施,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我国也亟需改革现有职业教育体系。
本文将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径,分析改革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有望构建起更加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以往的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导致许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局面。
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
一些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竞争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必须对现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内容结束】1.3 研究意义职业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探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当前社会对于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008年9月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X I R A D I O A N DT V U N I V E R S nY Se p.2008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卢玉珑卢建宁(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南宁530022)【摘要】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包括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与课程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定职业能力测评内容与标准等,将从根本上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办学理念,推动职业教育的更快发展。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56(2008)03—0035—05“I,f匕人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是广西2004年一级教改项目。
项目组成员和项目学校采用“行动研究法”,在2年的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改实际问题。
于2006年提前结题。
l制定细化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教学指导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描述,是人才质量规格和人才培养流程的设计。
制定的计算机应用等4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能力测评大纲、课程单元教案等。
1.1教学指导方案立足于就业导向型课程改革与开发,体现了职业教育规律,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具有先进性。
具体说: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发能力型课程体系;二是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关键的人才培养,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三是体现“教、学、做、考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注重实践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四是体现课程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课程、辅助教学。
1.2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也体现了我们对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思考和设计。
教学是有明确目的的人类活动,教学指导方案要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的问题。
而教学系统设计方法.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因此,我们的教学指导案体现了【收稿日期】2008—02—28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理性计划、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促进。
开发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结构见图1。
1.2.1人才培养方案项目组研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了如下原则:●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建立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行“双证制”;●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研究中,各专业成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深入职业现场,调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分析职业能力,确定培养框架。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主要课程内容等均作了明确规定。
1.2.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
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操作规程。
作为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在描述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实施建议的过程中,强调其可操作性。
在编制课程标准中。
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操作,即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使用或编写等。
1.2.3能力测评大纲能力测评大纲。
作为对每--f3课程教学效果检验的规范35图l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结构框图文件。
既要侧重课程标准提出的技能目标,又要兼顾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其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评分标准三方面的描述.要求便于理解、可操作性强。
以利于教师对学生应学会什么、会到什么程度、达到要求与否等做出客观评价时,有据可依。
其开发思路和方法如下:首先.以综合能力分析为依据,制定能力测评目标。
测评目标就是测评所要评价的学习行为的结果。
制定能力测评目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
我们将“能力”界定为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能力。
能力目标的制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使用行为动词描述测评目标,使学习成果的评价变得十分具体、清晰,而且体现实际操作的特点;二是测评目标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三是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其次。
通过教学分析,确定能力测评内容。
首先是通过对已有测评目标的研究,依照测评目标的要求,选择能够充分体现这种要求的知识和教学活动。
然后要按测评的目的、性质要求,选择那些足以如实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又能体现教育目标和测评目标的具体内容。
并在对教学步骤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掌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以求得对能真实反映他们水平的考试内容及方式的最佳选择。
最后。
设计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测评题目。
命题是测评工作的核心环节。
也是实现测评目标的关键。
为实现能力测评目标的要求,考题设计的原则为:一是符合能力测评标准;二是反映学习活动与资源的有效;三是以反映能力训练的题型为主;四是符合考试命题的一般原则。
实测表明,这套测评题从内容看,体现了课程目标,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整套题库贯穿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从题型看,既有反映知识运用的思考与讨论题、案例分析题,更有反映实践能力的实操题。
能够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
从格式上看,包括能力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评分标准和试题库等。
2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需要改变传统学科课程多着力于知识的科学、系统、完整与储存,忽略知识应用的弊端,在构建课程体系中更多地考虑“育人”的需要。
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鲜明特点是职业定向性,即课程内容为学生未来进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情感态度结构等,以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
同时。
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选择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注意各类课程(如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认证课、实训课、职业拓展课等)相互协调、互补,并渗透人文教育。
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见图2)。
3创立“教、学、做、考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做、考合一”模式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它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型课程体系、高技术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活动和职业能力评价为2008年9月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X I R A D I O A N D'I VU N I V E RSI T Y S e p.2008构建基础.贯穿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的有机结合.有效实施教学全过程(图3)。
“教、学、做、考合一”模式的内涵是:以职业能力为依据,“教、学、做、考合一”模式提出的依据主要有:整体设计教学方案、立体组合教学策略与资源,将教学目标、3.1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
陶行知先生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集合在一起。
通过教与提出:教学内容及方式要实现“学以致用”;“教的法子要根据学、学与考、主体与主导、学校考评与社会考评等各种子系统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法。
学法.做法是应图2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当合一的。
”陶行知先生以“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为学习原则.将学习过程的认知、明理、践行融为一体,强化了教与学的实效性,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做、考合一”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3.2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实要求。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使课程教学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但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实施中还缺乏有效的模式。
“知识”与“能力”之间缺乏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教学的实效性。
应该看到.在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中.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
当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职业领域技术问题的对策行动.并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倾向性,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时。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才能算是真正取得了成功。
可见,“教、学、做、考合一”模式的探索正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3.3行业、企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
行业、企业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掌握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具有创新与开拓精神。
“教、学、做、考合一”正是一种通过教与学结合、实训与养成结合、考试与考证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3.4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完善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越来越趋向与职业资格的融合。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必须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接轨。
教、学、做、考合一”模式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比如把其中的“考1,界定在三个层次。
一是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考取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二是专业技术课程的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三是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与产业现场需求(企业认可、企业标准)结合。
“教、学、做、考合一”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如在计算机专业中,我们将课程体系与职业认证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作为计算机专业。
得到行业广泛认可的职业认证就是C i s co的C C N A、C C N P认证。
为了建立课程体系与职业认证有机融合的有效平台,广西广播电视大学于2004年12月申请建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
在硬、软环境条件通过思科公司的评估后。
获思科公司的认定并予正式授牌。
在思科公司的授权下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培养了多名思科培训教师。
我们与思科公司达成协议,将C C N A认证课程融入计算机以及相近专业的课程体系,纳入相应的教学计划管理,思科为C C N A课程提供从课本到课件、网上练习和网上考试的优秀教学资源。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的思科网络实验环境,为教师备课与授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训练的平台。
37图3“教、学、做、考合一”模式结构框图4建立能力测评体系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沿用普通教育模式,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
考试方式主要是闭卷笔试,通常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考试,然后给学生一个分数。
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业的优劣。
这种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学习行为结果的评价方法,实质上是混淆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
作为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其质量高低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学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果评价应指向能力测评。
本项目以4个专业主干课程为试验样本,对学生学习结果通过能力测评来评价,取得了如下效果:4.1促使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于能力测评的指向,引发了学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的改革,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