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役合成孔径雷达2014.11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5
合成孔径雷达的作用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通过合成天线的运动以达到虚拟的长天线长度的雷达系统。
与传统雷达不同,SAR 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主要作用包括:
1. 高分辨率成像:
-SAR 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表成像。
通过运动合成孔径,可以获得与雷达波长相比大得多的有效孔径,从而实现对地物的高精度成像。
2. 独立于天气和光照条件:
-SAR 在观测时不受天气和光照的限制,可以在夜晚或云层下观测。
这使得它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提供稳定的数据。
3. 地形高度测量:
-SAR 通过测量雷达波与地表之间的相位差,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从而实现对地形高度的准确测量。
4. 监测地表形变:
-SAR 可以监测地表的微小形变,例如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有力支持。
5. 地表类型分类:
-利用SAR 的极化信息,可以对地表类型进行分类,例如,识别植被、水体、建筑物等不同地物。
6. 海洋监测:
-SAR 在海洋监测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可以检测海浪、潮汐、海洋表面风向和海冰等信息。
7. 环境监测:
-SAR 可以用于监测土地覆盖变化、森林健康状况、湿地变化等环境因素,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8. 军事应用:
- SAR 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目标检测、场地勘察、地形分析等。
总体而言,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强大的遥感工具,其高分辨率、全天候性和独立于自然光的特性使得它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SAR)合成孔径雷达产生的过程为了形成一幅真实的图像增加两个关键参数:分辨率、识别能力。
合成孔径打开了无限分辨能力的道路相干成像特性:以幅度和相位的形式收集信号的能力相干成像的特性可以用来进行孔径合成民用卫星接收系统SEASA T、SIR-A、SIR-B美国军用卫星(LACROSSE)欧洲民用卫星(ERS系列)合成孔径雷达(SAR)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将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个较大孔径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特点: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和高分辨率成像并且可以在不同频段不同极化下得到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SAR高分辨率成像的距离高分辨率和方位高分辨率距离分辨率取决于信号带宽方位高分辨率取决于载机与固定目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具有线性调频性质的多普勒信号带宽相干斑噪声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是合成孔径雷达的一种极化:当一个平面将空间划分为各向同性和半无限的两个均匀介质,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电磁波的入射平面,用波矢量K来表征:该平面包含矢量K以及划分这两种介质的平面法线垂直极化(V):无线电波的振动方向是垂直方向与水平极化(H):无线电波的振动方向是水平方向TE波:电场E与入射面垂直TH波:电场E属于入射平面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军事上、地质和矿物资源勘探、地形测绘和制图学、海洋应用、水资源、农业和林业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战略应用、战术应用、特种应用。
SAR系统的几个发展趋势:多波段、多极化、多视角、多模式、多平台、高分辨率成像、实时成像。
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分类:成像时进行多视处理、成像后进行滤波多视处理就是对同一目标生成多幅独立的像,然后进行平均。
这是最早提出的相干斑噪声去除的方法,这种技术以牺牲空间分辨率为代价来获取对斑点的抑制成像后的滤波技术成为SAR图像相干噪声抑制技术发展的主流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维纳滤波用来滤去相干斑噪声,这种滤波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相干斑噪声的方差合成孔径雷达理论概述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高分辨率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方位向的高分辨率和距离向高分辨率。
合成孔径雷达原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技术获取地面目标信息的雷达系统。
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利用雷达与飞行器(如卫星、飞机等)的运动合成一个大孔径,在距离上实现超分辨能力,从而实现对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发射器发射一束雷达波束,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
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放大和混频等处理后,得到一连串雷达回波数据。
然后,这些回波数据被存储下来。
为了实现合成孔径雷达的高分辨率成像,需要通过飞行器的运动合成一个大孔径。
首先,飞行器沿着固定轨迹匀速飞行,在飞行的过程中,持续接收并记录目标的回波数据。
这些回波数据来自不同位置、不同时间上的目标反射。
在数据处理阶段,首先根据飞行器的速度和航向信息对回波数据进行校正,以消除因飞行器运动而引入的效应。
然后,将校正后的回波数据进行时域信号处理,如滤波、相位校正等。
接着,利用这些回波数据,进行合成孔径处理。
合成孔径处理的目标是将由不同位置和时间上的多个小孔径雷达所获取的回波数据合成为一个大孔径。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这些回波数据叠加在一起,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获取高分辨率成像结果。
加权的原则是使得距离较远的目标点,其在不同位置和时间上的回波数据相位一致,从而进行叠加时能够增强目标特征。
最后,根据合成孔径雷达的系统参数和地面场景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如图像去噪、图像增强等操作,得到清晰的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图像。
总之,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利用合成孔径技术,通过飞行器的运动合成一个大孔径,实现了对地面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
这种雷达系统在军事、航空、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合成孔径雷达定义分类、国内发展相关产业政策以及主要厂商汇总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定义一般雷达在恶劣天气下,必须多次成像才能采集到图像,而合成孔径雷达则是一种全天候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它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
合成孔径雷达分非聚焦合成孔径雷达和全聚焦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全天候工作性能十分优秀,能够昼夜工作并且能够穿透尘埃、烟雾和其它一些障碍,还具备更远距离的工作能力,并且分辨率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掩盖物,识别伪装和隐蔽目标。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为地质工作者提供地形构造信息,为环境监测人员提供油汽和水文信息,为导航人员提供海洋状况分布图,为军事作战提供侦察和目标探测信息等。
此外,合成孔径雷达还可用于太空探测,如探测月球、金星等行星的地质结构。
先进国家军队,特别是美军已将合成孔径雷达广泛装备在军用飞机上,如U-2和SR-71侦察机、F-15战斗机、B-2轰炸机等。
我国的合成孔径雷达研制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目前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在国土测绘,资源普查、城市规划、重点工程选址、抢险救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成孔径雷达分类合成口径雷达从机载、星载向其他平台拓展。
随着技术发展,SAR雷达平台除了机载和卫星外,又逐渐出现了弹载、地基、无人机、临近空间平台、岸基、手持式设备等多种形式平台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产业链结构合成孔径雷达行业上游主要为组件生产行业,包括雷达发射机、雷达接收机、天线、信号处理器以及显示器等;中游行业为合成孔径雷达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厂商;下游为应用行业,包括军事、民用领域。
合成孔径雷达产业链资料来源:立鼎产业研究中心——合成孔径雷达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提到要建设合成孔径雷达观测星座。
合成孔径雷达介绍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是一种以微波回波形成高分辨率图像的雷达系统。
与传统雷达不同的是,SAR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强的穿透力,并且可以在夜晚、阴雨天等恶劣环境中工作。
SAR系统通过存储多个雷达回波信号,并在计算机中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合成,从而形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它的分辨率与天线的孔径大小有关,因此采用“合成孔径”的技术,在雷达系统运动中不断积累雷达回波数据,并将其合成为一个大的孔径,从而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SAR系统广泛应用于地球观测、军事侦察、海洋监测、气象预报、资源调查等领域。
它可以探测地表的形态、植被覆盖、水文地质情况、海洋波浪、船只活动等信息。
同时,SAR系统还可以探测地球表面的微小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迹象。
总之,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穿透力的雷达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它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 1 -。
美国研制成功微型合成孔径雷达
肖霞
【期刊名称】《电子对抗》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最近设计出一款微型合成孔径雷达(miniSAR),并计划在年内进行飞行试验。
这款雷达将用于与模型飞机大小相当的无人机,以后还可能用于精确制导武器等。
【总页数】1页(P36)
【作者】肖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58
【相关文献】
1.国内领先水平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设备研制成功 [J], 宗平
2.微型合成孔径雷达成像信号处理技术 [J], 朱岱寅; 张营; 俞翔; 毛新华; 张劲东; 李勇
3.中石油成功开发聚丙烯熔喷专用料准固态钠离子微型电池研制成功 [J],
4.准固态钠离子微型电池研制成功 [J],
5.微型合成孔径雷达准备投产 [J], 徐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合成孔径雷达(SAR)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拥有独特的技术魅力和优势,渐成为国际上的讨论热点之一,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SAR数据可以全天候对讨论区域进行量测、分析以及猎取目标信息。
高级雷达图像处理工具SARscape,能让您轻松将原始SAR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输出SAR图像产品、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表形变图等信息,应用永久散射体PS、短基线处理SBAS 等方法快速精确地猎取大范围形变信息,并可以将提取的信息与光学遥感数据、地理信息集成在一起,全面提升SAR数据应用价值。
基本概念合成孔径雷达就是采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也称综合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是辨别率高,能全天候工作,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
所得到的高方位辨别力相当于一个大孔径天线所能供应的方位辨别力。
分类合成孔径雷达可分为聚焦型和非聚焦型两类。
用在飞机上或空间飞行器上可有几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最常见的是正侧视模式,称为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此外还有斜视模式、多普勒波束锐化模式和定点照耀模式等。
假如雷达保持相对静止,使目标运动成像,则成为逆合成孔径雷达,也称距离-多普勒成像系统。
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侦察、测绘、火控、制导,以及环境遥感和资源勘探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进展概况合成孔径的概念始于50年月初期。
当时,美国有些科学家想突破经典辨别力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采用目标与雷达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现象来提高辨别力;用线阵天线概念证明运动着的小天线可获得高辨别力。
50年月末,美国研制成第一批可供军事侦察用的机载高辨别力合成孔径雷达。
60年月中期,随着遥感技术的进展,军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推广到民用方面,成为环境遥感的有力工具。
70年月后期,卫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数字成像技术取得进展。
美国于1978年放射的〃海洋卫星〃A号和80年月初放射的航天飞机都试验了合成孔径雷达的效果,证明白雷达图像的优越性。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2)1.1 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 (2)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分类 (3)1.3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特点 (4)2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史 (5)2.1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2.1.1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表 (6)2.1.2 世界各国的SAR系统 (9)2.2 我国的发展概况 (11)2.2.1 我国SAR研究历程表 (11)2.2.2 国内各单位的研究现状 (12)2.2.2.1 电子科技大学 (12)2.2.2.2 中科院电子所 (12)2.2.2.3 国防科技大学 (13)2.2.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3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 (13)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 (14)4.1 多参数SAR系统 (15)4.2 聚束SAR (15)4.3极化干涉SAR(POLINSAR) (16)4.4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 (16)4.5 小型化成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主要趋势 (17)4.6 性能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17)4.7 多功能、多模式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 (18)4.8 雷达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主要的使用模式 (18)4.9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18)4.10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与反干扰成为电子战的重要内容 (19)4.11 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19)5 与SAR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 (20)5.1 国内外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 (20)5.2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20)5.3 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22)5.4 恒虚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25)5.5 SAR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27)5.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31)5.7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动态 (33)5.8 SAR图像地理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 (35)5.9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发展状况 (37)5.10 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动态 (38)5.1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简史与应用 (38)合成孔径雷达概述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通过合成大孔径来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的雷达技术。
它通过雷达系统的运动和相干信号处理技术,利用地面或海面目标反射回来的雷达信号,综合多个方向的回波数据,实现高分辨率、高质量的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发射雷达信号:合成孔径雷达首先通过发射器发送雷达信号,这些信号以一定的频率和极化方式向目标发送。
雷达信号可以是脉冲信号,也可以是连续波信号。
脉冲信号具有高峰值功率,能够提供较高的测量精度,而连续波信号则能够提供更高的测量速度。
2. 接收回波信号:当雷达信号遇到地面或海面目标时,一部分信号会被目标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
合成孔径雷达通过接收器接收回波信号,并记录下信号的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
3. 雷达系统的运动:为了实现合成大孔径的效果,合成孔径雷达通常需要进行运动。
雷达系统可以通过飞行器、卫星或舰船等载体进行运动。
运动过程中,雷达系统会不断接收目标的回波信号,形成多个方向的数据。
4. 相干信号处理:合成孔径雷达采用相干信号处理技术来综合不同方向的回波信号。
相干信号处理主要包括距离压缩、多普勒频移校正、方位向压缩和图像合成等步骤。
- 距离压缩:合成孔径雷达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会受到传播距离的影响而发生扩散。
距离压缩技术通过对回波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来压缩信号的频带宽度,从而提高距离分辨率。
- 多普勒频移校正:由于雷达系统运动导致回波信号发生多普勒频移,合成孔径雷达需要对回波信号进行多普勒频移校正,以消除多普勒频移的影响,保证成像的准确性。
- 方位向压缩:雷达系统运动期间,由于目标与雷达的相对运动,回波信号在方位方向上会发生扩散。
方位向压缩技术通过运动补偿和相位调控等方法,将不同方向上的回波信号压缩到一个方向上,从而提高方位分辨率。
- 图像合成:合成孔径雷达通过综合多个方向的压缩回波信号,形成一个大的合成孔径,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作者: 吴生财[1]
作者机构: [1]新疆军区保障部特运办事处
出版物刊名: 国防科技工业
页码: 68-7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合成孔径雷达;雷达成像技术;军事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雷达成像技术在国防和军事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现代战争中,雷达如同是无形的眼睛,成为军事情报侦察和搜集的最重要手段,能否有效探测敌方军事部署的详细信息,成为战争前期冷交锋的主要焦点,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抗干扰都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进行的激烈战斗,,所以通过雷达成像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直观侦测图像信息便成为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兵家必争的无形高地.。
现役全球InSAR卫星简介
1、德国TanDEM-X卫星
德国TanDEM-X任务是利用两颗TerraSAR-X卫星进行编队飞行的一个高精度的雷达干涉测量系统,第一颗TerraSAR-X卫星于2007年发射升空,计划使用寿命为5年,第二颗TerraSAR-X卫星于2009年发射升空,计划使用寿命为5年,两颗卫星有三年的工作交叠期,德国预计在这三年中生成全球的高精度DEM数字高程模型,高程定位精度优于2m,DEM网格间距为12m。
表2给出了以上几种星载干涉系统在不同基线的情况下高程模糊度的具体数值
不同波段下系统干涉的性能比较
L、X、C波段所生成的SAR图像有其各自的特点,高程信息的精度主要取决于雷达波长和相干系数。
对于同一区域的SAR图像干涉处理,L波段的图像相干性高于X、C波段的图像,但是就高程信息的敏感度,X、C波段优于L波段。
2、加拿大Radarsat-2雷达系统
Radarsat-2是加拿大第二代地球观测卫星,于2006年12月发射升空,它几乎保留了Radarsat-1的所有优点,雷达采用C波段,HH极化,数据分辨率3—100m,幅宽10—500km,设计使用寿命为7年,采用多极化工作模式,轨道定位精度15m。
能够大大增加可识别地物或目标的类别,能够左视和右视,并且可以实现相互转换,主要用于测绘以及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检测等方面。
3、日本ALOS观测卫星
2006年1月日本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它携带有L波段相控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全球陆地资源和环境实施全天候监测,在高分辨率模式下距离向分辨率优于2m,轨道定位精度10m。
PALSAR有较高的距离向分辨率和较高的信噪比,并且在交轨方向对轨道有较好的控制。
4、欧洲ENVISAT雷达系统
ENVISAT雷达卫星属极轨对地观测卫星系列之一,于2002年3月升空。
星上载有10种探测设备,其中4中是ERS-1/2所载设备的改进型。
作为ERS-1/2雷达卫星的延续,ENVISAT雷达卫星数据主要用于检测环境,即对地球表面和大气层进行连续的观测,供制图、资源勘查、气象及灾害判断之用。
5、意大利COSMO-Skymed
高分辨率雷达卫星COSMO-SkyMed是意大利航天局和意大利国防部共同研发的COSMO-SkyMed高分辨率雷达卫星星座的第二颗卫星,该卫星星座共有四颗卫星,整个卫星星座的发射任务于2008年底前完成。
2007年6月8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意大利COSMO-SkyMed 1卫星。
该卫星由泰勒斯阿莱尼亚航天公司建造,是意大利国防部与航天局合作项目的首颗卫星。
该项目被称作COSMO-SkyMed星座,由4颗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组成。
卫星特点:作为全球第一颗分辨率高达1米的雷达卫星星座,COSMO-SkyMed系统将以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的能力、卫星星座特有的高重访周期、1米高分辨率。
卫星用途:Cosmo-Skymed雷达卫星的分辨率为1米,扫描带宽为10公里,具有雷达干涉测量地形的能力。
COSMO-SkyMed系统是一个可服务于民间、公共机构、军事和商业的两用对地观测系统,其目的是提供民防(环境风险管理)、战略用途(防务与国家安全)、科学与商业用途。
资源环境监测、灾害监测、海事管理及科学应用等相关领域的探索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
主要用于地中海周边地区的险情处理、沿海地带监测和海洋污染治理。
是一个军民两用的对地观测系统,能够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日夜观测地球。
卫星参数:
COSMO-SkyMed卫星的技术参数:
发射时间 2007年6月8日
轨道类型近极地太阳同步
倾角97.86°
每天圈数 14.8125圈/天
轨道周期 16天
偏心率 0.00118
近地点90°
半长轴 7003.52千米
卫星高度 619.6mk
升交点时间 6:00 A.M.
卫星数目 4
轨道定相90°
6、ALOS(PALSAR)——L波段科研SAR卫星
PALSAR是ALOS卫星携带的一个L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传感器,不受云层、天气和昼夜影响,可全天候对地观测,获取高分辨率、扫描式合成孔径雷达、极化三种观测模式的数据。
拥有穿透力更强的L波段,且全球存档丰富,拥有多期数据,可以用来监测更广范围的细微的地表形变,更好的应用在灾害领域和地质监测领域中。
PALSAR传感器主要参数信息
表7 ALOS(PALSAR)卫星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