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60.00 KB
- 文档页数:6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摘要: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的而为成像雷达,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用信号处理技术来进行脉冲压缩,进而获取高分辨率的成像,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文章就此展开分析。
关键字:雷达技术;合成孔径;环境治理1、前言合成孔径雷达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使用主动式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在微波频段工作,有着良好的穿透能力,可以进行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尤其适合大面积地表成像工作的开展。
2、SAR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在提供丰富的植被和土壤信息以及估测森林生物量和树高方面,SAR技术都具有显著优势。
2.1森林源调查相对于可见光和红外光等光学传感器,SAR遥感不受天气因素的干扰,能够穿透云层和树林对地面成像。
此外,波长较长的电磁波还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对地表以下做进一步观测。
这一特征在林业调查中有其特定的优势,使SAR技术备受林业研究者推崇。
目前,欧空局的TerraSAR-X数据被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包括区域林木覆盖率调查、主要树种的分布情况调查、林业生产状况(林分质量、林木蓄积等)调查,以及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资源控制(评估资源损失和资源变化的动态监测)等。
TerraSAR-X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灵活的成像模式、快速的访问能力、高重复访问频率、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和稳定的数据持续性。
2007年,巴西有效地利用ScanSar监测了原始森林的采伐状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
SAR干涉测量可获得地面目标的方位、距离、高度三维信息,在空间上对二维遥感数据进行补充,使得近年来获得三维信息又出现了新的途径。
ln SAR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产生森林分布图,对森林进行静态研究,而且可以利用雷达卫星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使用不同时相的雷达数据,对森林进行动态监测。
利用InSAR技术可编绘出时间动态变化的森林分布图,用于监测森林皆伐迹地、大面积滥砍滥伐、落叶(大量、大面积)、林分高生长、林分疏密度变化和采伐迹地森林再生情况。
2.2林业规划和森林分类无论20世纪90年代原苏联发射的ALMAZ-1SAR卫星以及日本的JERS-1资源卫星,还是目前加拿大的Radar-satSAR,都显示出利用SAR技术在有效观测森林资源的同时可以提供大尺度的高分辨率雷达图像,从而高效地绘制森林分类图,为林业区划提供依据。
关于合成孔径雷达的一些英文文章Title: "Unrivaled Like the Swans of Hengyang: Flying Before and After Spring"Introduction:Hengyang, located in Hunan province, China, is renowned for its beautiful scenery and abundant wildlife. Among the many natural wonders found in this region, the graceful flight of the swans stands out as a symbol of elegance and resilience. Just like these majestic creature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echnology has taken flight, revolutionizing the field of remote sensing.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SAR and its applications, highlighting its unrivaled capabilities in capturing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Earth"s surface from space.1. What i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commonly known as SAR, is an advance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that uses radio waves to create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the Earth"s surface. Unlike optical sensors that rely on sunlight, SAR operates day and night, making it a powerful tool for monitoring various environmental phenomena.2.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SARSAR systems utilize sophisticated 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s and complex imaging techniques to generate detailed images with exceptional spatial resolution. By employing coherent radar signals and utilizing the motion of the platform (such as an aircraft or satellite), SAR can synthesize a large antenna aperture virtually, enabling the capture of fine details even from long distances.3. Applications of SAR Technology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AR plays a vital role in monitoring changes in land cover, deforestati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astal erosion. It assists in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provides valuable data for conservation efforts.b) Disaster Management: SAR aids in rapid response and assessment during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earthquakes, floods, and landslides. It enabl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affected areas, assessment of damages, and facilitates efficient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c)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AR assists farmers and foresters in monitoring crop health, estimating yield, and managing forest resources effectively. It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soil moisture, vegetation growth, and helps inprecision agriculture practices.4. Advancements in SAR TechnologySAR technology is continually evolving, with advancements in resolution, polarization, and interferometry techniques. The integration of SAR with other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LiDAR and optical sensors, enhances its capabilities and enables comprehensive data analysi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Conclusion:Just like the swans that grace the skies of Hengyang,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technology soars above traditional remote sensing methods, offering unparalleled capabilities in capturing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our planet. From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o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agriculture, SAR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tool i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Earth"s dynamic systems. As we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limitless potential of SAR, we unlock new horizons in remote sensing, paving the way for a more sustainable and informed future.。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 引言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技术进行成像的雷达系统。
它通过对雷达波的相位和振幅信息进行处理,实现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面成像。
本文将全面探讨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 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是利用雷达系统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雷达波进行合成,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效果。
其基本原理如下:1.发射:雷达系统向地面发射脉冲信号。
2.接收:雷达接收地面反射回来的信号。
3.处理: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位和振幅处理。
4.合成:将不同位置上的信号进行合成。
5.成像:通过合成后的信号生成高分辨率的地面图像。
3.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是目前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现状的一些重要方面:3.1 分辨率的提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现代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可以实现亚米级甚至亚米级的分辨率,使得可以更清晰地观测地面的细节。
3.2 多波段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雷达图像的质量和信息量,合成孔径雷达开始应用多波段技术。
通过使用多个频段的雷达波,可以获取不同频段下的地面信息,从而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解译能力。
3.3 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处理的数据量庞大,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实现实时处理。
近年来,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应用使得合成孔径雷达的数据处理速度大幅提升,同时也为算法的优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3.4 数据融合与多模态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可以与其他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如光学影像、红外图像等,实现多模态的成像。
这种数据融合可以提供更全面、多角度的地面信息,为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重要的遥感技术,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进一步提高分辨率随着技术的进步,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率将进一步提高。
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在林业中的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能够在任何天气条件下进行遥感观测的技术,它能够获取地物表面的微波辐射信号,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和观测分辨率。
在林业领域,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森林植被类型分类和森林火灾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在林业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森林资源调查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地物表面的微波辐射信号,并且对地面进行高分辨率观测,可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快速调查和监测。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到森林地区的植被生长状况、类型分布、植被高度和树冠结构等信息,为森林资源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合成孔径雷达还可以在不同频段上获取地面的反射信号,从而实现对森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和地形等信息的观测。
二、森林生态环境监测在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技术具有很强的优势。
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对森林地区的植被覆盖、湿度、潮湿度、土壤类型和地形等环境因素进行高精度的探测,能够实现对植被变化、土壤条件和水文要素等方面的监测。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森林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森林植被类型分类利用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数据,可以对森林地区的植被类型进行分类划分。
通过分析合成孔径雷达的散射特性,可以实现对不同植被类型的识别和分类,例如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类型的植被。
这对于对森林植被结构和植被覆盖类型进行研究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森林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四、森林火灾监测合成孔径雷达还可以用于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预警。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在任何天气条件下都可以进行遥感观测,因此可以实现对森林地区的火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观测火灾热点和烟雾等特征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火灾的快速发现和监测,为野火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
合成孔径雷达介绍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是一种以微波回波形成高分辨率图像的雷达系统。
与传统雷达不同的是,SAR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强的穿透力,并且可以在夜晚、阴雨天等恶劣环境中工作。
SAR系统通过存储多个雷达回波信号,并在计算机中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合成,从而形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它的分辨率与天线的孔径大小有关,因此采用“合成孔径”的技术,在雷达系统运动中不断积累雷达回波数据,并将其合成为一个大的孔径,从而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SAR系统广泛应用于地球观测、军事侦察、海洋监测、气象预报、资源调查等领域。
它可以探测地表的形态、植被覆盖、水文地质情况、海洋波浪、船只活动等信息。
同时,SAR系统还可以探测地球表面的微小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迹象。
总之,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穿透力的雷达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它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 1 -。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相位解缠技术的研究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相位解缠技术的研究引言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是一种地球观测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广覆盖性和高潜力的能力。
其中,相位解缠技术是InSAR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有效地解决相位模糊问题,提高反演结果的精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相位解缠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相位模糊、相位解缠方法和相位解缠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一、相位模糊问题1.1 相位模糊的定义相位模糊指的是在InSAR测量中,由于多个雷达波束的信号传播路径不同,导致相干SAR图像中的相位信息受到模糊化影响。
这种模糊性使得对地物高程、形变等信息的准确提取变得困难。
1.2 相位模糊的原因相位模糊的原因主要包括多普勒频移、路径长度差和雷达系统参数等因素。
多普勒频移是由于目标运动引起的频率偏移,路径长度差是由于较长的路径导致的相位变化,雷达系统参数则是由于系统噪声、编码误差等引起的。
1.3 相位模糊的影响相位模糊直接影响InSAR的定量测量,使得地物高程、形变等信息的提取困难。
此外,相位模糊还会影响后续处理步骤,如目标识别、场景重建等。
二、相位解缠方法2.1 相位解缠的定义相位解缠是指通过分析多幅相干SAR图像的相位差异,利用相关性或统计方法还原相位模糊,从而获得地物高程、形变等信息的过程。
2.2 基于连续解缠的方法连续解缠方法是相位解缠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利用空间连续性,从较好的条件开始解缠,逐步推进到相对较差的条件。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适用于相干性较强的场景。
2.3 基于离散解缠的方法离散解缠方法是相位解缠中常用的另一种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将相位差异建模为离散化的变量,通过最小化相位差异和模型的残差来求解相位模糊。
这种方法对于相干性较差的场景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相位解缠评估3.1 解缠质量评估指标解缠质量评估是相位解缠中重要的一项工作。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相位噪声、解缠误差、相位一致性等。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指利用雷达信号波束的运动和相干性质来模拟一架大型雷达进行成像的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大覆盖面积、不受天气影响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球观测、海洋监测、军事情报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原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雷达向目标发射一系列脉冲信号,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根据信号的相位差异进行信号处理并拼接,以得到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具体来说,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发射雷达信号:雷达发射一系列相同频率的脉冲信号,这些信号中的每一个脉冲称为一个“元脉冲”。
2. 接收反射信号:脉冲信号经过目标表面的反射之后返回雷达,形成“回波”。
3. 接收信号处理:雷达接收仪将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包括功率放大、滤波、解调等。
4. 记录回波信号:接收信号处理器将回波信号按时间序列记录下来,并存储到雷达的内部存储器中。
5. 合成处理:雷达信号处理器对储存的回波信号进行合成处理,根据回波信号的相位差异重构成像区域的空间信息,生成雷达图像。
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大覆盖面积、不受天气影响等优点,因此适用于多个领域。
1. 地球观测地球观测是合成孔径雷达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探测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形、植被、水文地质等信息。
特别是在对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测方面,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提供高分辨率、大覆盖面积的影像,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质灾害。
2. 海洋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对海洋面进行监测,检测海洋表面的形态、海底地形、海洋潮汐、海洋流量等信息。
它还可以监测海岸线的演变、海冰覆盖、海浪、风暴增强等。
3. 军事情报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情报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波位设计与成像算法概述摘要: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高分辨率微波侧视成像雷达。
本文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的主要参数,并概括了波位设计方法及成像算法特征,最后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波位设计;成像处理算法;发展趋势1 概述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侧视成像雷达,在国土测量、环境和灾害监测、地形测绘以及军事侦察等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SAR系统的参数特性和成像原理,对SAR系统进行波位设计,得到合理的工作参数,并采用适合的成像算法对SAR回波数据进行成像,是开展SAR成像工作的必备基础。
本文针对SAR的系统特点,概括了SAR系统波位设计的主要方法思路;并通过成像原理,总结了典型了成像算法的特征;最后对目前星载SAR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 波位设计波位设计是SAR系统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波位设计主要指根据系统指标要求(空间分辨率、幅宽、数据率或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等),设计雷达波束的入射角、波束宽度、脉冲发射重复频率(PRF)、回波窗口接收时间和信号带宽等工作参数。
因此需要了解SAR系统的性能参数和工作模式,根据约束条件设计出合理的波位。
2.1 性能参数本文主要介绍空间分辨率、距离向测绘带宽度和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
•方位向分辨率两个目标位于同一距离向,但方位角不同的情况下,能够被雷达区分出来的最小方位向长度称为方位向分辨率【1】。
通过分析,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率由下式决定:其中为波长,为斜距,为合成孔径长度,其值决定于天线运动过程中所能接收到的同一目标的回波信号的最大作用范围。
以条带模式为例,对合成孔径进行展开,方位向分辨率经过推导后得到:其中为方位向天线尺寸。
•距离向分辨率两个目标位于同一方位角,但与雷达间的距离不同时,二者能被雷达区分出来的最小间距称为距离向分辨率【1】。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与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与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导言: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主动微波遥感技术,通过合成大孔径天线阵列,可以实现高分辨率、远距离、全天候对地观测。
然而,SAR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对其干扰方法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以及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
一、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方法1. 构建合成孔径合成孔径雷达利用天线阵列,通过改变发射信号的相位与振幅分布,实现天线从不同方向接收雷达回波信号。
通过收集多次回波信号并进行相干叠加处理,可以合成一个比物理孔径大的虚拟孔径,从而提高雷达成像的分辨率。
2. 距离向焦化距离向焦化是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基本步骤之一。
先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波、多普勒补偿等。
然后把预处理后的回波信号变换到频率域,并对每个频率进行傅里叶变换。
通过相干积累处理,对每个回波进行相关运算,最后获取到距离向分辨率更高的雷达图像。
3. 方位向焦化方位向焦化是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首先,将回波信号变换到距离-方位域。
然后,在距离-方位域对回波信号进行相干积累处理。
最后,将焦化处理后的回波信号变换到距离-方位域,得到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
二、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1. 抗噪性增强抗噪性是合成孔径雷达对干扰的抵抗能力。
可以通过改进信号处理算法,如小波变换、自适应滤波器等,降低噪声对雷达信号的影响。
2. 干扰抑制干扰抑制是合成孔径雷达对恶意干扰的一种方法。
可以采用信号处理技术,如自适应波束形成、多元波形处理、参数估计等,削弱强干扰的影响,提高雷达图像的质量和可用性。
3. 反干扰技术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干扰时,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反干扰技术。
如对于频率干扰,可以采用频率偏移和频率跳变等方法;对于调制干扰,可以采用自适应滤波和解调方法等。
4. 隐身干扰隐身干扰是对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一种特殊干扰方法。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2)1.1 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 (2)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分类 (3)1.3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特点 (4)2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史 (5)2.1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2.1.1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表 (6)2.1.2 世界各国的SAR系统 (9)2.2 我国的发展概况 (11)2.2.1 我国SAR研究历程表 (11)2.2.2 国内各单位的研究现状 (12)2.2.2.1 电子科技大学 (12)2.2.2.2 中科院电子所 (12)2.2.2.3 国防科技大学 (13)2.2.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3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 (13)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 (14)4.1 多参数SAR系统 (15)4.2 聚束SAR (15)4.3极化干涉SAR(POLINSAR) (16)4.4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 (16)4.5 小型化成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主要趋势 (17)4.6 性能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17)4.7 多功能、多模式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 (18)4.8 雷达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主要的使用模式 (18)4.9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18)4.10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与反干扰成为电子战的重要内容 (19)4.11 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19)5 与SAR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 (20)5.1 国内外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 (20)5.2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20)5.3 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22)5.4 恒虚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25)5.5 SAR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27)5.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31)5.7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动态 (33)5.8 SAR图像地理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 (35)5.9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发展状况 (37)5.10 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动态 (38)5.1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简史与应用 (38)合成孔径雷达概述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摘要: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通过利用雷达干涉技术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的先进技术。
1 合成孔径雷达文献综述 一、前言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 )是一种高分辨力成像雷达,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得到类似光学照相的高分辨雷达图像。由于其具有克服云、雾、雨、雪的限制对地面目标成像,可以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力、大幅面对地观测的特点,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SAR成像分辨力不断提高、信号处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据传输速率不断增加、设备体积不断减小、质量不断降低,SAR在军事侦察,打击效果评估和国民经济等领域上尽显优势。 本文主要介绍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技术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对合成孔径雷达在民用及军事方面的应用进行简述。 二、概述 1、基本原理 普通雷达的方位分辨力取决于天线的方位波束宽度,但由于方位波束宽度与天线口径成反比,与雷达工作频率成正比,而天线的尺寸和工作频按距离率均受实际工程实现的限制,因此常规雷达的方位分辨力较低,特别是远距离处的横向距离分辨力更低,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合成孔径雷达就是为提高方位分辨力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技术,即通过雷达平台的移动,把一段时间内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干合成,从而获得高的方位分辨力。 1)实孔径成像 雷达在实孔径成像时,是利用实际天线口径产生的窄波束来直接得到方位分辨力的。
假设天线长为xL的天线,接受来自满足远场条件且偏离视轴的点源的回波信号,如图1所示。其中,3dB为单程半功率波束宽度,为雷达工作波长。则在距离R处的方位向距离(横向距离)分辨力为
30.88/adBxRRL 由上式可以看出此时方位向距离分辨力与实际孔径天线的长度成反比,与雷达工作波长、雷达斜距成正比,因此要获得高的分辨力,必须利用大口径天线和高的工作频率。但实际工程中,实孔径成像时的方位分辨力即横向距离分辨力是非常差的,需寻找改善方位分辨力的方法。 2)非聚焦合成孔径成像 利用雷达平台产生的虚拟天线则可解决实孔径天线长度有限的问题。即将一段时间内雷达接收到的信号按实孔径天线那样进行合成,产生大的合成孔径天线,以改善雷达的方位分辨力。 假设雷达按直线飞行,速度为V,累计时间为T,对应的合成孔径长度L=VT。雷达在运动中不断发射并
接收来自纵向距离为R,横向距离维0x的点目标回波,如图2所示。 经过数学分析可确定最大的合成孔径长度为 2
1.2LVTR 得到相应的半功率点的方位分辨力为
020.5axR 从屋里概念上讲,雷达工作在非聚焦合成孔径成像方式时,没有对每个回波信号进行相位补偿。因此回波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可以合成的最大孔径必须使回波信号的最大相位差受严格控制,以确保回波信号的有效积累。
雷达在非聚焦合成孔径成像时,方位分辨力不仅与实孔径天线长度无关,而且与R成正比。所以与实孔径成像相比,此时的方位分辨力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3)聚焦合成孔径成像 聚焦合成孔径雷达不同于上述非聚集合成孔径雷达的地方在于,在成像要对每个回波信号的相位按参考点进行补偿,使得所有回波信号相同,获得较好的积累效果,即所有的回波聚焦在一处。 雷达在聚焦合成孔径成像时,雷达与目标之间的几何关系如图1.2所示。通过数学分析可得半功率点处的方位分辨力为
0.44/aRVT (1.1)
在正侧视时,VT的最大取值是主波束在距离R处对应的空间长度,即 0.88/xLVTRL (1.2)
xL为天线真实孔径长度,将式(1.2)代入式(1.1),得
/2axL (1.3)
这就是雷达在聚焦合成孔径成像时,所能获得的最佳方位分辨力。由式(1.3)可看出,此时方位分辨力已于波长、距离R无关,从而雷达的方位分辨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就是合成孔径成像的基本原理。 2、发展历史 空间分辨力是衡量雷达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分辨力越高,雷达所能提供的目标信息越多,从而对军用和民用的作用越大。 1951年6月美国古德依尔宇航公司的威利首先提出最初的频率分析的方法改善雷达的角分辨力,他将其称为多谱勒波束锐化。与此同时,伊里诺斯大学控制系统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采用相干机载侧视面雷达数据,研究运动目标检测技术。 1952年,C. W. Shervin第一次提出了采用相位校正的全聚焦阵列概念,另外他还提出了运动补偿概念。正是这些新思想最终导致了X-波段相干雷达的研制。 20世纪60年代,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SAR仍采用光学处理,但在处理方法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极坐标存储格式。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缓由于回波信号在距离维的移动超过距离分辨单元造成的问题。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合成孔径雷达的处理由光学处理转向数字处理,并使实时处理成为可能。Krik等人为美国空军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数字SAR处理系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该系统具有正侧视、斜视和聚束照射三种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除美国外的更多的国家拥有了合成孔径雷达。国际典型载合成孔径雷达见表1。目前,国外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力达到0.1m,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分辨力达 3
到0.3m。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合成孔径成像技术和SAR系统。到近年研制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力优于0.5m。 3、应用情况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因而具有许多常规雷达不具有的能力。如: 远距离全天候成像能力、高分辨能力、自动目标识别能力、穿透丛林能力以及机上处理能力。正是由于合成孔径雷达具有了如此多的先进性能,使其在民用与军用领域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1)民用领域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容易实现较高的分辨力。当然,对分辨力的要求要视具体的用途而定。通常民用距离和方位二维分辨力10 m × 10 m 即可。二维成像合成孔径雷达民用领域有: (1) 区域性( 例如数十万平方公里) 大面积小比例尺寸全貌图; (2)水文学应用( 例如水灾区实时成像) ; (3) 农作物监测和森林监测; (4)降雨量估计; (5)土壤含水量估计和冬季积雪面积判断; (6) 大城市及其四周城镇的规划布局; (7)对地面岩石分析,可初步估计地下是否有石油或其它矿产资源; (8)能对考古作贡献,例如古城市遗迹、黄河故道等; (9) 对海洋中船只监测和海难救援; (10)高纬度地区海洋中的冰层流动,并判定新生成易破冰层。为更准确满足上列某些要求,现代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均采用多频段多极化的手段。 2)军用领域 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各类星载和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成为监视、侦察的中坚力量。军用合成孔径雷达要求的分辨力高,带条成像1.0 m×1.0 m,聚束成像0.3 m×0.3 m。 二维成像的主要军用领域有: (1) 探测敌方纵深军情; (2)侦察敌方炮兵阵地、坦克和部队结集区; (3)侦察敌方较前沿机场和场内飞机类型; (4) 侦察敌方交通枢纽,例如火车站及军港; (5) 经过导弹或飞机轰炸敌方军事设施后评估敌方损失; (6) 从地杂波中发现敌方运动目标。 4、技术研究热点 4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技术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参数(多极化、多频段、多视角)SAR 系统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发射不同波段、不同极化的电磁波且电磁波以不同入射角照射地物时,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会接收到不同的地物微波散射信息。不同的极化方式能使被探测的地物具有不同的电磁响应,即具有不同的后向散射特性。地物层次变化对比亦不相同。因此,采用多极化方式可以显著改善信号和图像的详细性和可靠性再加上在不同频段和不同的视角下对地观测,就可以完整地定量分析地面目标的雷达散射特性。可见,多参数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必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多参数合成孔径雷达如表2所示。
2)三维高分辨力图像——矩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 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是在合成孔径雷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代表了SAR的又一发展方向。干涉SAR技术将SAR的测量从二维拓展到三维空间,具有测绘成果覆盖面大、精度高、有统一的基准等优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遥感测绘技术。干涉SAR系统通过在SAR飞行平台上装载两路相互独立的SAR通道(两通道的天线之间保持一恒定距离),分别对地面同一区域进行测绘得到2幅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干涉相位图,再经相位展开算法计算目标与不同天线之间的距离差。根据干涉SAR系统的成像几何关系来计算出地面目标的高度值。 3)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 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UWBSAR)是将超宽带技术和合成孔径技术结合起来,使其同时具有很高的距离分辨率和方向分辨率。能够对叶簇、地表等覆盖下地目标进行探测和高分辨成像识别,同时它工作在微波的低波段,能提高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量。林肯实验室研制的UHF-合成孔径雷达频带为200MHz~400MHz,研制该雷达是为检测在掩体内或埋地不深的物体。雷达重频为200MHz,水平极化,在1995年10月的试验中,该雷达能明显探测到隐蔽在掩体内的军用车辆。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利用FOPEN合成孔径雷达和GPEN等超宽带系统对伊军地下军事设施进行探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当前典型的UWB SAR系统有关参数见表3。
4)聚束合成孔径雷达 聚束式工作模式,是指在SAR飞行过程中,通过调整天线波束的指向,使波束始终“聚焦”照射在同一目标区域。由于实行了“聚束”手段,增加了SAR在方位向的合成孔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