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导读共7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5.70 MB
- 文档页数:71
文化早熟、理性早启——简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的思想_文化研究论文文化早熟、理性早启——简析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的思想,摘要 :古老东方的与众不同一直为世人所关注,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与近代历史的挫败?国学大师梁漱溟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得出中国“文化早熟、理性早启”这一结论。
从“家族观念”到“道德统治”中国在其独特的文化思维里形成了一种发展惯性,而这一惯性最终被西方人打破。
但中华文化并不因此就逊西方一等,我们应当继承中华文化的可取之处,走出一条更加本土化的文化之路。
关键词:文化道德早熟理性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极强,在书中几乎随时可见她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且这种不同不是表面上的形式或结果不同,而是其本质与出发点就与一般国家不同。
为何会有这些差别?这对于那些西方国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和他们截然不同的原因。
近代中国所受的打击使更多的人看到的是中国的落后,但是究其根本,不是落后,反而是“太先进”了。
但这种先进又好像是空中楼阁,不上不下,所以也就徘徊不前了.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最需要的是补课,而不是改头换面。
那么文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作者在结论中说:“一切一切,总不外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个问题而已。
” “早熟”不是一个褒义词。
这意味着中国文化该经历的过程,该做的工作都没有经历过。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常的发展过程,而是直接走到最后,那他一定是不知所措的。
中国在这一桎梏中已经徘徊了很久。
作者认为如果没有近代的一切将这种局势打破,那么中国将以此而终。
这和那些认为中国可以慢慢过渡到资本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
一、从中国人的家说起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的关系非常重要,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也是从这一点上走起的。
应该说先秦时候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西方人的差不了多少,家庭是农业经济的单位,东西方那时都没有脱离出以家庭这个组织来生产,但中国人特重家庭伦理是从战国时代开始逐渐变化加重的,秦最先强大起来是因为它开始打破家庭家族的牢笼,尽量把人纳入到一个新的体系中,但是很快秦的覆灭让人们对秦的制度失去了信心,统治者开始注重的是“无为”“仁政”,周孔的经典学说终于踏上历史的高峰。
中国文化要义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有着的观点并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进行,虽违犯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判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弥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横跨出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够辨认出这许多特点,虚不外踢从一处而去;许多特征横跨出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一、理性早启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徵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征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作者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然而他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自己的行动而运动的人”。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不变的口号,因有《中国文化要义》之著述以求教于国人。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共有十二个章节,讲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每一个特征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与反思。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于中国缺乏集团生活,从而导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我们以道德代替宗教来治理社会。
由于本人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无法通读全文,只能截取前六章来阅读,其中一些文化特征让我印象深刻。
谈及几点来表达一下个人感受。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及其深刻家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家庭来作为一个单位,以家族的联系程度来分析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
文章指出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中国人常常将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这样一个大家庭就是有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
如果你一和某一人恰好都是同一个姓氏,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说法可能就会说“五百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呢”。
在中国文化的第十三特征:孝的文化中我们应该也能分析出家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也许也是靠家庭制度的传承。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在作者总结民族品性中,第一条即提到“自私自利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这就是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表现。
直至现在,在中国社会这些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公交车站,地铁站,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很少看到自觉排队有秩序的乘车;多少人曾形容中国人一人在外成龙,三人在外成虫。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世界皆知的,可却为何如此呢?难道就真的是因为中国人多吗?1882年年,美国国会通过有史以来第一个明文排斥单一种族移民的歧视性条文“排华法案”,该条文禁止华工入境,拒绝外籍华人取得美国国籍。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1、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 2、狭义的文化:文字、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 3、文化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3、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或者已夭折,或者已转易,或者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4、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5、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泛博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亦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6、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7、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三、试寻求其特征1、为寻求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而做的工作①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找而罗列起来②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
先后摆布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便是寻到了家 2、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份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 3、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①广土众民(第一特征) 有一种伟大力量蕴寓其中,但不知②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第二特征) 为何 (第四特征)③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第三特征)4、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①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后两千年的中国,居然不见进步之可怪(第五特征)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②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罗素:“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第六特征)5、严几道译《社会通诠》,根据其说来看中国的感受:①长期停滞之可怪②难于判断中国究竟在社会史上哪一阶段③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 常利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梁漱溟(1893—1988)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而且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更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梁漱溟在其自述中多次强调“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的两句口号。
他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而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
在我的阅读印象里,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和《中国文化要义》四书是他在20世纪前半期探寻中国问题之解决、民族国家之出路的重要思想结晶,尤其是后两书更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他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历史影响和时代意义的学术经典。
正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的自序中指出的:“因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先认识此一问题。
中国问题盖从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势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东方来,乃发生的。
要认识中国问题,即必得明白中国社会在近百年所引起之变化及其内外形势,而明白当初未曾变的老中国社会,又为明白其变化之前提。
”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梁漱溟在书中以“中国文化个性殊强”为讨论中心,分别从中国人的家族本位、中国社会的伦理本位、中国的德性礼治传统、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文明中的治道与治世、中国文化早熟的弊病等角度,深入阐发了两千年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且具有“极强度之个性”“高度之妥协性、调和性”,直至“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的要义和肌理。
而且,这一切又都是与西方人“集团生活”的个人本位文化逻辑根本不同的。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之特殊,正须从“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来认识的,即以伦理组织社会,由此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构造是“举社会各种关系而悉伦理化之,亦即家庭化之”。
而身居此社会中者,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相当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也对他负有义务;这样,全社会之人便“辗转互相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大家庭……得以稳稳行之二千年”。
本学期的社会学文献选读课程,我们学习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
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看法独特、深邃、中肯,令我对其钦佩不已,也使我的眼界大为开阔,用醍醐灌顶一词来形容亦不为过。
读完此书,我觉得梁先 生人生中一些不幸的遭遇并不在他的守旧而在于他的超前,也就是所谓“先觉有常刑”,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 “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贯穿起来,原都本於惟 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到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求畅达。
一、伦理本位与乡土中国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到,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所谓“伦理本位”,就是整个社会受着“伦理关系(情谊关系)”、“义务关系”的支配,这种关系始于家庭,并表现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 面。
在社会中,“每一个人对于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各负有相当的义务;同时其四面八方与他有伦理关系之人,亦各对他负有义务。
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互 相连锁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
”这就是: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人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
正因为伦理本位社会的存在,夫妇、父子情如一 体,财产才是不可分的,是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依次递减。
同时亦要看这财产之大小,财产愈大将为多数人所共。
盖无力 负担,人亦相谅;既有力量,则所负义务随之而宽。
正因为伦理本位社会的存在,中国乡土社会才有“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才推崇家族至上,家外 有家的家庭价值取向;才有“礼治秩序”,没有公法私法的分别;才有“长老统治”,才渴望乡土社会“无讼”,才有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社会结构的稳定。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目录自序重印《中国文化要义》自序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三试寻求其特征四参考佐证的资料第二章从中国人的家说起一冯友兰氏的解释二反证冯说未尽是三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四阶梯观与流派观五申述夙见结束上文第三章集团生活的西方人一中西社会对照来看二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三基督教与集团生活四欧洲中古社会五近代社会之萌芽第四章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一西人所长吾人所短二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三团体与家庭二者不相容第五章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一何谓伦理本位二伦理之于经济三伦理之于政治四伦理有宗教之用五此其重点果何在第六章以道德代宗教一宗教是什么二宗教在中国三周孔教化非宗教四中国以道德代宗教五周孔之礼六以伦理组织社会第七章理性--人类的特征一理性是什么二两种理和两种错误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第八章阶级对立与职业分途一何谓阶级二中国有没有阶级三何谓职业分途第九章中国是否一国家一中国之不像国家二国家构成于阶级统治三中国封建之解体四中国政治之特殊五西洋政治进步之理第十章治道和治世一中国社会构造二向里用力之人生三中国文明一大异彩四士人在此之功用五治道和治世第十一章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一周期性的乱二不见有革命三产业革命之不见第十二章人类文化之早熟一中国何故无民主二人权自由之所以不见三民治制度之所以不见四人类文化之早熟第十三章文化早熟后之中国一由此遂无科学二长于理性短于理智三陷于盘旋不进四中国文化五大病第十四章结论一讨究特征之总结二民族性之所由成《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国外著作方面,文库涵括了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的各个领域构成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作品。
中国文化要义。
第四章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 一、西人所长吾人所短 西洋人在团体与个人的问题上面所受教训及锻炼非常多,自然有许多长处团体一面见解的长处 公共观念是一切公德之本 是指国民之于其国,地方人之于其地方,这类的观念。
中国人,于身家而外漠不关心,向来皆缺乏于此。
特别是国家观念非常之薄弱 上海一二八事变巴黎记者行经上海不甚远的地方看见一切无其事然1934德国恢复征兵一位女房东欢喜过度,倒地而死 对比可见,不是天生不同,也不是学校教育不同,而是社会构造、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情操习惯两样纪律习惯多人聚集场面,不用一条一条宣布,而群众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纪律消极积极即指不应该做的和应该做的 无论消极积极,必求集体行动起来,敏捷顺利,效率要高 从排队和开会两个小事情中看出西洋人和中国人纪律习惯上的差距探究有差距的原因 不是受教育有无或程度的问题 这些多半不是意识之 事,而是习惯之事 习惯为身体与环境间的产物,而养成于实际生活 中国人生活在倚仗家庭生活之社会,即使他受过大学教育,一样犯这些毛病 西洋人的纪律习惯,不是处于他的文化,而是处于他的武化,即仍然为其集团斗争所锻炼出来的东西 当今学校借种种体育竞赛来训练集体行动组织能力 如何做团体一份子的能力,要素在于团体之牢韧的向心力和耐烦商量着向前的精神中国一盘散沙的情况有限责任股份公司民国七八年以来的学生会乡镇地方之事原因 缺乏对不卑不亢的商量、不即不离的合作的训练关起门来对老婆孩子他便是皇帝出得门来以其和平的天性,以及吃亏哲学,遇事随和,他便是顺民 胡石青先生游历华侨聚居地的见闻华侨无论干哪一项事业都能有表见但这些都是他个人的本领,而非成功于群策群力的组织组织能力缺乏,即政治能力缺乏梁任公先生反诘中国人无政治能力并不是困于专制政体 专制政体不能及的东西比如:鼎革之交、工商业、教育、殖民海外等,均无所表见梁任公《新大陆游记》 中国有族民而无西洋之市民,西洋之市自治为西洋政治能力之滥觞 中国人或受人支配做一个顺民,或者让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独有彼此大家商量合作,他却不会 因在团体组织上不如人,又得不到国家保护,最终还是日本侨民胜利,为当地人所欺 中国人在世界竞争失败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此法治精神西洋人之执法,中国人之徇情在大团体一办公机关中,法治非常重要家庭之间无法用法治,与徇情也情致不同徇情在较大范围内发生,遇事总喜欢托人情,这就是民族品性上的一大缺陷 四点亦可总括与“公德”一词称之。
梁漱溟之中国智慧的叩问--读《中国文化要义》
夏懿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梁漱溟先生毕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
《中国
文化要义》是梁先生的第四部著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评述:以宗教为起始,对比中西文化之异;以家为核心概念,评说梁先生家与国家的中国特色之意;以理性为归纳词,评述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中国性格;简述“有对”和“无对”这对有意思的词汇。
梁先生对中国智慧的叩问,对中国文化模式的构建,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总页数】2页(P3-4)
【作者】夏懿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国人集团生活观念的缺失——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J], 张小燕
2.一位智者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领悟——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J], 黄平;
3.梁漱溟社会伦理思想探析r ——基于《中国文化要义》的研究 [J], 李淮州
4.观点·论证·体验·思辨
——以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J], 王洁
5.从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中看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 [J], 柳静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中国文化要义》文/春雨夜泊近来,卒读了一本书——《中国文化要义》,是著名文化大家梁漱溟写的。
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1949年首次出版,后多次再版。
为什么要读这样一本书呢?这还要源于先前的一个省社科基金课题,是研究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
由大学文化延伸至中国文化,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题结题了,论文也发表了,但对中国文化喜欢的热度不减,故有关中国文化的书籍就多有喜爱。
看到这本《中国文化要义》后,更是喜爱有加,就细读了起来。
说到梁漱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大名鼎鼎。
他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
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
他24岁以高中毕业的学历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讲授印度哲学,可谓前难说古人,后不见来者。
之后,他投身于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创建民盟和国共谈判,曾为和平建国而努力。
解放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也是一路风波。
应该说,他还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他的家世是蒙古族、元朝宗室的后裔。
其父梁济是清末的四品官员,后也就职于民国。
因不满国情现状而沉潭自尽,留有万言遗书,令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感慨。
他年轻的时候,曾醉心于出家而终未果。
他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过国,却能上位于北大教授而学贯东西。
他投身乡村建设,以微薄之力却要改造中国。
他潜心学术研究和教育,终生探索人生真谛。
在学术领域,他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二是中国问题。
他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又被学界尊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却是来自于元朝宗室后裔的一位蒙古族人。
关于《中国文化要义》我不想多说。
因为这样一部博学精深的书,说起来总不免挂一漏万。
我只能说,我对这部书有深深的敬意。
我是几乎是逐句细读下来的。
由于不着急,又断断续续,读了有三年之久,有点研读的意思。
这里,我只谈一些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文献综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与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与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小霞国政2班11080302162013年12月12日《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一、出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二、本书逻辑在《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中,梁漱溟主要是通过总——分——总的方式来论证他的观点,他先是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然后逐步介绍和阐释,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进行总结。
以下将对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
在梁漱溟看来,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而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极强的个性,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有一种意义在其中,掌握了要义就可以明白中国文化的特征。
其中,他列举了14个中国文化的特征,它们分别是: 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4、明知在文化中有伟大力量,但又不能确实指出力量之所在;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7、家族制度在中国全部文化中处于主要地位,根深蒂固,以家族本位为中国社会特色之一;8、中国开化既早,出现很多优秀的物质发明,但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从未产生科学;9、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要求始终没有在中国出现过,也没有形成那样的法制;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是一般国家类型中的国家,属于超国家类型;12、中国自东汉以来就是无兵的文化;13、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14、中国的隐士与中国的文化关系重大。
此外,因为民族品性大多由民族文化铸造而成,因此梁漱溟选择用民族品性的优缺点作为其观点参考佐证的资料。
梁漱溟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要义》一谁认识中国文化?谁认识中国文化?过去的中国人,大约不易于认识。
因为他处在局中,又缺乏其他不同文化的对照。
在当初那时,围绕着中国的一些邻邦外族,原没有我们的文化高明,我们当然就有一种自大的心理。
因而中国人几千年来在被近代西洋文化严重打出之前,一直是为这自大心理所蔽的。
到了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以后,与近代西洋文化见面,有了比较对照,似乎可以引生自觉;但又被它严重打击,茫然无措,陷于过分自馁。
直到今日,全国有知识的人,若问他中国文化的短处何在,都能说出许许多多;若问他中国文化的长处何在,则不免口嗫嚅而心踌躇了。
他至多说中国文化过去的光荣,过去的价值,然而这有什么意义呢?凡为此自馁心理所蔽的人,一样地无法认识中国文化。
想要认识中国文化,必须对于人类过去的历史,未来的前途,能有全盘观测,而寻出中国文化在那里面的位置,庶乎于其长短得失才有个分数。
然而此岂易言呢!以我个人的阅历,似乎外国人(尤其西洋深醇的学者)倒比中国人能认得出中国文化的特异处,能领会中国文化的价值。
此其例甚多,且不枚举。
至于中国人里面,既不自大,又不自馁,心里较得其平者,非无其人,但多未必能说明其自己所见。
虽不能自明其所见,而同他讨论这个问题,是很好的——一定很通达的。
这种人的年纪,总要在四十岁以上或其左右。
因为他一面得见今日的世界;一面亦赶上看见一点老文化,赶上参加新旧剧烈变化的正好时候。
并且在人生欣戚甘苦上多有一些嗜受咀嚼与反省。
——这是认识文化所必需,而为年纪在三十以内的人所不容易有的。
年纪在三十岁以内的人,虽不及有许多老当见识,然而如果他寿命长的话,还有好运气在后边。
因为历史的演变,今日正好进于一新阶段。
这新阶段即自中国抗战开始,而世界第二次大战亦于此发作。
由抗战促进了中国人的自觉,并展开了新中国的前途。
而世界二次大战则加紧了人类历史的转变与文化改造,可以从侧面助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中国人今后一天一天将逐渐认出其固有文化的面目,不再“如堕五里雾中”,是没有疑问的;今后世界上人都将晓然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在人类文化中的意义,是没有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