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杨礼赞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杨礼赞的阅读题及答案阅读,是⼈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如何快速把握⽂章内容,提⾼理解能⼒,从⽽提⾼语⽂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杨礼赞的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杨礼赞那是⼒争上游的⼀种树,笔直的⼲,笔直的枝。
它的⼲通常是丈把⾼,像加过⼈⼯似的,⼀丈以内绝⽆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律向上,⽽且紧紧靠拢⼈像加过⼈⼯似的,成为⼀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的叶⼦也是⽚⽚向上,⼏乎没有斜⽣的,更不⽤说倒垂了。
它的⽪光滑⽽有银⾊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
这是虽在北⽅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的⼀种树。
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向上发展,⾼到丈许,两丈,参天耸⽴,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0、⽂段中第⼀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 __ 。
(2分)11、⽂段后四句是写⽩杨树的______ ,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 。
(2分)12、这段⽂字的中⼼句是____ _。
(2分)13、如果把“这是虽在北⽅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的⼀种树”改为“这是在北⽅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的⼀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3分)答: 14、这段⽂字中,运⽤的修辞⼿法有___ 。
(1分)参考答案:10、总分 11、外形、并列 12、第⼀句13、不好。
因为原句中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却……”在句⼦中起强调作⽤,强调⽩杨树的倔强挺⽴,这样着重表现⽩杨树的精神,如果改了就去掉了关联词达不到强调的效果。
14、拟⼈拓展:⾼效阅读注意的⽅⾯1、灵活的阅读⽅式。
⾼效率的阅读,是根据阅读⽬的、材料的种类以及难易程度,灵活选择浏览、略读、寻读或研读,综合采⽤最合适⾃⼰的⽅法,不浪费⼀点时间和精⼒,并能从材料中准确地找出所需要的东西。
培根说:“有些书可供⼀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部书则应咀嚼消化。
”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它们的⼀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地读,还有不多的⼏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且⽤⼼地读。
《白杨礼赞》的教案【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敬业的老李帮家人们整编的14篇白杨礼赞的教案,仅供借鉴。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白杨礼赞教案篇二授课教师秦秋丽授课题目茅盾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白杨礼赞》赏析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白杨礼赞》赏析,希望能够大家更好的学些这篇课文。
原文: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
写于1941年3月,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白杨礼赞/矛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强烈赞美之情。
2.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烘托、对比、欲扬先抑,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文章研读】
1. 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托物言志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
2. 本文的文风
本文文风昂扬奔放、阳刚雄壮,这一风格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1)直接抒情,直白表达。
这不同于一般的托物言志作品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
(2)语言干脆利落,用词阳刚大气,句式长短结合,节奏富于变化;感叹、反问、排比等的使用,使得语势有力,感情充沛,气势恢宏。
(3)通过白杨树的形貌以及它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这一宏大、粗犷的环境来写,凸显其所处环境的不平凡,强调其“像哨兵似的”“傲然”耸立的形象,带给自己的震撼。
【教学建议】
1.课时:2课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味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以及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3.本文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学习烘托、对比、抑扬等写作技巧,可以选择典型段落进行示范解读,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欣赏其表达效果。
《白杨礼赞》的教案优秀14篇《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1.学情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
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
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白杨礼赞学习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学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一)激情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今天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一起学习茅盾写的《白杨礼赞》,看一看他在文中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并且明确本文体裁是(抒情散文)。
(简单复习散文文体知识)(二)1,解题:“礼”,崇敬。
“赞”,赞美。
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2,了解作者和有关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提问: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关于象征这种表现手法:1、什么是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美的事物上叫象征,也叫托物言志。
它的作用有二①把作者要说而不直接说的意思,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直接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本文属于后者)象征:是要把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
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2、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3、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边读边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句子一一找出。
提问:哪四次?赞美白杨树的什么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明确:“不平凡”(四)除了1、9自然段外,大家看看4,6,8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明确: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助于强烈感情的抒发和主体的表达。
那么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五)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什么?(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六)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色及感受。
教师提问:高原景色是从三方面来描写的,也就是色、大、平(色彩、辽阔、平坦三个特点)从本段中找出表现色彩、辽阔、平坦相对应的词。
明确::“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教师:回答的完全正确,进一步提问:作者在写高原景色时用了一个比喻句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那么“黄绿错综”黄和绿各指什么?教师明确:对,看课文“黄的是土。
”在这里分别写“黄”与“绿”。
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
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宛若并肩。
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什么?(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同学们:作者描写高原的目的在这里已渐渐体现出来了:目的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以“雄壮”“伟大”为背景,是为了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也就是白杨树坚强的意志品质。
)暗写了白杨树生长环境和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的艰苦环境是一致,从而是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作铺垫。
好,同学们,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倦怠,单调”在这里指出不足之后,笔锋突然一转,由景写到什么?(树),请同学们看第三段“刹那间。
猛抬眼”像哨兵似的树木突然出现了。
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
这使作者见到这些树时情绪由“恹恹欲睡的情绪”到“惊奇”地一叫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通过我的情绪变化,为下文对白杨树的描写奏响前奏,渲染气氛。
文章由低潮恹恹欲睡转向高潮“惊奇”地一叫,眼前的景色由单调的高原,忽又出现了奇峰。
将作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但又不直接指明是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的情绪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出现起了渲染作用。
同时作者描写高原的目的二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七)结束语《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板书“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锋,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星说见到的白杨树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来看5~~6自然段:(一)朗读第5、6自然段后思考:这个部分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同学们,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板书“形神之美”(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由树联想到什么的?连用了4个什么句?构成一个什么结构?这组反问句的意思?(人,反问,排比)明确:(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明确(2)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的性格,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形象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体现白杨树的象征之美(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齐读在书上划下揭示象征意义的语句(三)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1)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国民党反动派等。
(2)写楠木的目的是什么?写楠木看似离题远了,其实是换个角度赞美白杨树,其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以人比人,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和谐完美。
(四)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