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2-0244-05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陈琼1,周强1,梁生甫2,罗正霞2

(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中国青海西宁810008;2.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中国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

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

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

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关键词: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图分类号:

F301.2文献标识码:A

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 )的推动影响下,19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明显加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1],因为土地利用和覆盖状况的变化改变了地球表层的物理性质,改变了大气和水分的能量交换,从而导致CO 2等气体的地气交换等过程被改变,影响气候的变率及其环流形式。鉴于国际研究背景的推动下,国内各研究机构也纷纷开展了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1-7]。而典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地理学研究热点问题。城市由于人口、经济、交通等高度聚集,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地域综合体,人类扰动强度极大,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青藏高原由于山地广布,城镇多居于河谷、盆地,这些地区的土地可利用面积小,利用程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作为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西宁市,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的建成运营,城市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城区人口由1996年的69.4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132.9万人,城市建成区面

积由1996年的53km 2增加到2008年的78km 2,

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对其土地利用和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地理环境特征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城市,下辖1市3县,西宁市主城区主要指西宁市市区的城北区、城西区、城东区、城中区以及西宁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西宁市生态工业园区、城南新区,总面积7649km 2。西宁市主城区主要在湟水上游的西宁盆地之中,四面环山,城区内湟水干流及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呈十字型相交,呈典型的枝状半开放型河谷型城市。由于西宁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受盆地、河谷等地形的影响和制约[8],使其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9-11],所以,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沿河流、盆地具有呈条带状分布的特征。

长期以来,西宁市城市经济发展远落后于我国东中部其它中等城市,2006年西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中等发展城市中排名第175位,但在西部地区省会中心城市中属于发展后劲比较强劲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建设以及国家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西宁市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西宁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宁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住房用地、工业用地、园林用地等土地利用面积也有了很大提高,由2003年以前的以耕地为主导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逐渐演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

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编号:Z2005-2-81007)资助。收稿时间:2009-11-18;修回时间:2010-01-18

第30卷第2期经济地理Vol.30,No.22010年2月ECONOM IC GEOGRAPHY Feb.,2010

2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用各类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来表示,也称土地利用构成,它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发展阶段、程度及自然条件紧密相关,随着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不断加剧,土地利用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城市的扩张使农用地减少、而农用地减少又促使土地的集约经营等。同时,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很大差别。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从各类土地占总面积的比例及组合特征反映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在各部门中的作用程度、效益及发展潜力。

2.1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动态特征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是城市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是城市发展在空间上分异与演化,对其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空间扩展乃至区域城市化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地理信息。本文利用西宁市主城区1996—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得出西宁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比例图(图1)。

图11996—2008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类型

结构变化比例图

Fig.11996—2008urban land types structural changes

in Xining city

从图1分析可知,①1996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分类面积中,耕地在土地利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最高,达33.9%,是全国同类城市中耕地面积比重较高的城市之一,其次为居民地及独立工矿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占20.82%和20.49%,说明当时西宁市从事农业的城镇居民占有相当比例,城市居民人口较少,工矿业用地面积狭小,城市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低水平的初级城市化发展阶段,属于低水平发展城市行列。②2003年前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比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居民地和工矿业用地面积从1996年的20.82%上升至2008年的26.16%,由原来的第三位迅速攀升至第一位,而耕地面积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第一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四位,说明西宁市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过程加快,工业用地不断扩大,城市居住人口急剧增加导致居住用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城市化水平较前一阶段的初级城市化阶段,快速跃升至城市化发展的较高阶段,2003年前后西宁市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形成。③1996—2003年牧草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9.36%和4.51%,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也产生明显影响。但在2006年以后,耕地、林地面积减少明显,而居民地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显著增加,说明西宁市城市建设主要以占用耕地和林地为主。④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996—2003年为以耕地为主导的低城市化水平土地利用格局向中等现代化水平的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转变时期,该阶段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主要表现在以耕地的减少、流转为中心而进行,减少的绝对数量超过4000hm2,而牧草地面积上升迅速,所占比例从1996年的15.841%猛增到2003年的25.2%,同时,未利用地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在数量上锐减,说明城市储备土地日益减少,城市扩张明显,虽然交通用地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相对面积较小,但是交通用地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2003年交通用地所占比例为2.6%,是1996年的4倍,西宁市原有的少数几类土地占绝对优势的利用格局被改变,说明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的多元化趋势明显;2004—2008年为西宁市主城区中等城市化水平和多元化土地利用背景下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稳定提高时期。该阶段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上趋于平稳,居民地及独立工矿、牧草地、未利用地所占比例一直位居前三位,约占西宁市区总面积的65%,居民地及独立工矿、交通用地处于稳步增长过程中,未利用地、耕地、牧草地呈下降态势,说明西宁市城市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格局的聚集程度进一步降低,反映出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以耕地主导型向

第2期陈琼,周强,梁生甫等: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245

多元化土地利用格局转变,城市土地利用进一步趋于合理,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2.2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转移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方向,本文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1996、2003年作为西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典型年份,对两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再通过数学运算求得西宁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表1)。

246经济地理第30卷

表1西宁市主城区1996—2003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Tab.1The transfer matrix of land use in Xining city,1996—2003/%

2003年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地及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耕地54.180.7 4.8627.699.30 2.730.130.32园地 2.6579.570016.32 1.4600林地0.260.0295.530.19 2.750.770.350.11牧草地0.010 5.5493.850.570.0100.02居民地0.1400.260.1094.91 4.280.240.08交通用地0.15000 3.6496.2100水域0.2000.020 4.41 2.5792.810未利用地0.440.0110.200.06 2.290.340.1986.48 1996年

根据表1可以得出:①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率最大,在1996—2003年间,约有近一半的耕地被转移为其它用地,耕地转移率高达45.82%,其中27.69%转向牧草地,9.30%转向居民地及独立工矿,4.86%转向林地,2.73%转向交通用地,而7年间新增耕地只有3.87%,其中2/3由园地转移而来,说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十分明显,同时也反映出西宁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②西宁市城市居民地及独立工矿用地的增幅较大,增幅高达39.28%,增加主要来源于园地、耕地、水域、交通用地和林地等,其中园地和耕地对居民地及独立工矿面积数量增加的贡献率最大,其转移率分别达16.32%和9.3%,与此同时,居民地和工矿用地向交通用地的转移量最大,为4.28%,说明城市交通得到快速发展。③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中牧草地转移率只有6.15%,但增幅高达28.04%,主要是西宁市周边坡度较大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受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城市的外围牧草地面积迅速增加,以致在2003年前后牧草地面积跃居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第一位,但是在2004年以后由于城市扩张,致使牧草地面积开始下降,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剧,牧草地面积还将继续降低。④西宁市城市交通用地在1996—2003年间的变化来看,虽然总量较小,但是变幅最大,除原有的交通用地3.64%转移为居民地和工矿用地外,新增交通用地12.16%,其中,居民地贡献率最大为4.28%,耕地贡献率为2.73%,水域贡献率为2.57%。水域面积的占用主要是近几年西宁市湟水河桥梁架设和河道整治、滨河景观道路的建设是主要原因。⑤西宁市园地、林地、水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大,未利用地的转移率较大,新增为利用土地面积只有0.53%,但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了13.53%,其转移部分主要向林地和居民地及独立工矿用地转变,分别达10.20%和2.29%;林地的增加说明西宁城市绿化和退耕还林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地和工矿用地对未利用土地的侵占,说明西宁市城市土地用地日趋紧张。⑥从西宁市两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来看,西宁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明显和复杂的是耕地、居民地和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其变化总的以耕地减少,居民地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增加为特征,这种变化显示出城市发展过程中由初级城市化水平向中等城市化发展水平过度的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快速变化。

3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

从以上西宁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西宁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1996—2003年阶段,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本为仍应用1996、2003年西宁市两个典型年份的1∶1万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库,对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加以分析。

根据西宁市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输出1996年、2003年2期土地利用图(图2),对比分析发现:①西宁作为河谷型城市,周边在泮子山、大有山、南山、北山的包围之下,西宁市城市空间发展沿湟水河、北川河呈东西、南北带状分布,并在河流交汇的阶地形成城市的核心地带,以此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带状扩散形成城市主体,沿河流两侧,居民地及独立工矿、交通用地、水域和园地集中分布,耕

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依次向两侧递增,体现出河谷性城市的河流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控制性影响。②从西宁市各类土地利用的变化空间分布来看,河谷盆地、河流阶地等平坦地区,尤其是距离城市中心距离较近、靠近城市交通线路或河流沿岸的地区,耕地的变化十分明显,西宁市城西区、城北区和城东区大片连续的耕地2003年已经被居民地和工矿用地所占据,1996年西宁市城市交通主干线路体系还不十分明显,但是随着宁张公路、海湖路、西塔高速公路、西平高速公路、南绕城快速公路等一批道路的建设,2003年城市东西、南北的主干通道和格网状交通网络体系已经明显形成,城市道路建设主要占用耕地和居民地和工矿用地,而周边靠近山体的耕地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再造秀美山川”政策引导下,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山地坡耕地向牧草地、林地转移,因此,空间上耕地的转移最为明显,反之,由于耕地的减少促进了居民地和工矿用地、牧草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增加。总体上来看,居民地和工矿用地的增加主要分布在西宁盆地河流两侧的阶地和平坦地区,而牧草地和林地的增加主要分布在周边的山地和坡地,1996年西宁市耕地分布还较为分散,2003年以后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北区和城西区。③西宁市城市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主要集中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向外延展,这从深层次揭示了河谷性城市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控制性作用,1996、2003年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对比发现,北、西、南城市土地利用,尤其是居民用地和工矿用地增加十分明显,城北区主要表现在西宁市生态园区的大面积连片开发,城西区主要表现在西宁市海湖新区开发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用地的增加,城南区主要是南山、西山的林地面积扩大和河流阶地北侧地面积商品房的建设,而城东区主要表现在西宁市国家经济开发区城市道路的建设和部分工矿用地的增加,居民用地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和城中区接壤的区域。

4结论

第一,1990年代末期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还是以耕地为主导,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国家战略的实施,西宁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至2003年西宁市现代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形成,耕地比例下降,居民地和工矿企业、交通用地等土地利用比例显著增加。

第二,1996—2008年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996—2003年为以耕地为主导的低城市化发展水平阶段,处在城市发展的低水平阶段,2004—2008年基本稳定在以多元化的城市土地利用为主的中等城市化发展水平阶段,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促进了西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第三,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1996—2003年耕地面积缩减量最大,转移率高达45.82%,其中32.55%被退耕还林还草,12.03%用于城市建设,而居民地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增幅较大,说明本阶段西宁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提高。2004—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趋于稳定,居民地和工矿用地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说明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日趋紧张。

第四,西宁作为河谷型城市,周边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有控制性作用,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沿河流、河谷呈条带状分布,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类型的转移主要发生以河流汇合处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展和扩增,未利用土地、牧草地和林地、耕地、居民地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依次由城市外围向城市中心分布,西宁市

第2期陈琼,周强,梁生甫等: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247

图21996、2003年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比较图

Fig.21996、2003land utilization comparison in Xining city

耕地在空间分布上由分散向萎缩、集中分布转变。参考文献:

[1]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6):553-557.

[2]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

地理研究,2001(6):645-652.

[3]陈百明.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

究[J].自然资源,1997.2.

[4]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4(1):71-78.

[5]刘纪远,张增祥.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

国科学(D辑),2002.

[6]罗格平,周成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J].地理

学报,2003(1):63-71.

[7]于兴修,杨桂山.典型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生态

效应—以浙江省西苕溪流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3(1):14 -19.

[8]张忠孝.青海地理[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56-158.

[9]杨永春.中国河谷型城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3):61

-65.

[10]藤丽,杨永春.狭义河谷型城市交通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

2002(1):72-76.

[11]杨永春,赵鹏军.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职能分类初探[J].经济

地理,2000(6):61-64.

[12]广晓平,等.河谷型城市道路交通研究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

学院.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6):10-12.

248经济地理第30卷

AN ANALYSIS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OF XINING CITY BASEE ON GIS

CHENG Qiong1,ZHOU Qiang1,LIANG Sheng-fu2,LUO Zheng-xia2

(1.Life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 College,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810008,Qinghai,China;

2.Geography Department,Xining810001,Qinghai,China)

Abstract:As a typical city lied on valley,land use of Xining city is influenced and restrained.By the terrain of the basin.Based on GIS method,1996,2003,2004,2008iv land detailed survey data were used to the analysis of land use pattern recent change in Xining city.The land use pattern had a significant change during1996—2003, basic land use pattern had already formed in2003.From2004,land use change was relatively steady.The change was mainly in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which property is from cropland-leading to multiply land use pattern, induced by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This reflects urban land use diversity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moderate economic city in underdeveloped Western region.

Key words:Xining city;land use;change

作者简介:陈琼(1975—),女,浙江诸暨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与开发及城市土地利用变化。E-mail:qhchenqiong @https://www.doczj.com/doc/5616413384.html,。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摘要结合国内外有关案例,从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利用类型以及沿线地区活力等三个角度,重点剖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用地,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城市土地利用活动刺激了人和货物交通需求的产生,并不断增加交通系统的负荷,从而导致城市交通功能和效率的下降。而城市交通系统不仅用以实现人和物的流动,同时会影响用地的可达性,从而改变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中,不可能单纯以土地利用或交通系统为本位主义,而需要注重二者的互动关系和整合效应,协调其间的空间和时序关系,以促进良性循环的实现。 1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城市中的交通形式同土地开发模式紧密相联。密集的城市结构促使公共交通的发展,而分散的住宅布局促使小汽车的普及,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逐渐增多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成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法国里昂市政府规划部门曾在旧城东侧开辟了一个新区,由于第一条地铁只通过新区,于是出现了新区健康发展、旧城日渐萧条的局面;而当经过旧城的第二条地铁建成后,旧城又焕发了生机,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运量越大,所形成的城市内聚力就越强,城市常常呈紧凑的形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促进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 2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为人们提供快速出入市中心的交通手段,从而能使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在地域上分开,使居住地疏散出市中心。这样,住宅和商业等设施更容易向轨道交通沿线影响区域范围内高度集聚,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住宅和商业等设施的用地需求量增加。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土地的使用类型,也将按照市场规律发生改变,不仅可以强化市中心的金融、贸易、服务业等功能,而且也将为城市新城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 以东京武藏野线新浦安站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分析:图1~3 分别列出了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1 km 圈、2 km 圈) 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3 ]。从图1 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范围内,1974 年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相当于熟地) 占了总用地的80 % 以上,随后这些用地渐渐被开发成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施;到了1984 年,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用地达到了总用地的80 % 以上。另从图2~ 3 也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1 km 圈与2 km 圈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也有上述同样的趋势。但是离开车站越远,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的比例就越高。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给周边地区开发及土地利用类型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框架

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定义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为城市土地利用效果的综合反映和评价的核心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宏观层次上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微观层次上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效率用以衡量某一城市或某一特定区域土地配置的综合优化水平,土地结构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的控制标准,近年来正日渐走入社会各界研究人员的视野,曹建海认为判断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应包括三个标准:土地是否被分配给利润最大化的使用方向;是否能够增加有赖于土地利用的生活乐趣;是否可以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为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不仅决定于土地的经济产出与利润,还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推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其本质就是为人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环境,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率的基础上更应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发展的相持续。因此,借鉴以上学者的定义和阐述,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指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方面的配置情况,微观上指城市土地的结构效率,衡量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价值实现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和合理度。 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按照地域分(前方字母为代码) R 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为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的机构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关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类 W 仓储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指仓储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地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城市化在孕育 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用地紧缺、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城市化要加快,人们生活质量要提高,就须解决合理配置、利用城市土地资源问题。其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两种机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配合的方式及程度有很大不同。 本文在指出当今城市用地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亦分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产权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城市土地利用机制 1.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的现状概述 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相伴随,世界城市化趋势加速,尤其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比率已经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2年的39.1%,估计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比率将超过47%,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左右。1995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213个,县级城市为427个,特大城市为32个。截至2002年,我国建制城市已达660个市,其中地级市260个,比上年增加10个;市区非农业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增加到41个。建制镇2万多个,城镇人口为5021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5343万人(含非农业人口22060万人)。 虽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贡献是巨大的,然而城市发展也带来明显的负效应,如: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农地不断减少,使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城市内部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绿地减少,空气污染严重。这些负效应不仅使城市生活质量下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摊饼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走了一条外延式扩张用地的路子,城市用地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同时又是数量扩张和消耗资源型的粗放式土地利用的后果。据统计,我国城市数量由1949年的130座,发展到1999年的670座,建制镇由2800个发展到1.9万多个。城市面积扩展到813146.2平方公平,其中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3053.3平方公里扩大到2002年的25973平方公里。按现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计算,建制镇人均占地149m,,小城市人均占地143m,,中等城市人均占地105m,,大城市人均占地88m2,特大城市人均占地75m2。从人均建设用地上看,我国的数值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数值。2002年,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人均接近83.3平方米,对我国31个特大城市的分析表明,人均建设用地己接近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doczj.com/doc/5616413384.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土地在人类生存繁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依靠土地建筑房屋、耕种粮食、建造村落,逐步发展成为当前的城市。二十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对外不断扩张,但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多却出现了很多不可调和的问题,有的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浪费与荒置的情况,土地利用效率不断下降。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城市土地,那么则会直接影响到创建适宜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对国家、政府制订正确的城市发展策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标签:城市土地;效率低下;引发关注;重要意义 1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1东西部差距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西部地区呈现一望无垠的沙漠与赤壁,东部沿海则呈现大量的浅滩与平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較快发展,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着极大的关系,原有的地理环境因素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各种形式,更加呈现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问题。东部地区城市土地有着较高的利用率,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则得不到有效利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出现了人口与劳动力集中的现象,有的城市还需向城外不断扩张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西部地区却与之相反。随着东部与西部这种不均衡状况的显现,土地利用率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1.2 城市土地闲置 城市化发展增加了人地矛盾,因此更需重视研究土地利用问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圈地运动”,导致土地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大面积的土地上不管是投入较少的劳动力或投入较多的劳动力都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城市开发区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区域停产停工,在一些住宅区或别墅区也看不到有人居住的现象,但城市土地价格较高,随着出现大量的闲地与空地,造成了浪费资源与财务的情况。 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土地不能发挥较大作用,要想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要重视研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居民等各方面因素。 2 原因分析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2T11:28:08.36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陆雯钰 [导读] 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也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查找分析2005、2010和2015三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 (江苏师范大学) 摘要:苏州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也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查找分析2005、2010和2015三期的相关统计资料,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苏州的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园地相对减少,未利用地持续减少。最后,本文提出要改善城市发展模式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苏州市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快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关注土地利用的状态、城市扩张所产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驱动力,并进行情景模拟。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数据源获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以苏州为例,苏州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其作为我国经济最强的地级市,江苏省人口和经济第一大市,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李一琼[1]、周钧[2]、周伟苠[2]等都对苏州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苏州土地进行总体评价,运用层次法分析求得权重构建模型,定量化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潜力。[2] 1.2 研究意义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作为江苏省的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生产总值列全省第一,人口快速增长,人地问题突出,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依照数据分析展示了近些年来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通过更近一步的分析,对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建议。 2 处理方法与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来自于《2017苏州统计年鉴》[3]、《苏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以及苏州国土资源网。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数据,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切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苏州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6大类。搜集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在EXCEL中进行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 3 土地利用结果分析 表1 各土地所占面积 从表格中的数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面积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3.1 耕地面积变化 在2005-2015年中,耕地面积变化不大,相比2005年,2010年的耕地面积增加了285.55公顷,2015年减少472.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35%。粮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按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战略,确保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科学制定基本农田的保护空间,提高质量、稳定布局。[4] 3.2 林地面积变化 15年间林地面积在持续增加,从2005年的11248.10公顷到2010年的14488.28公顷再到2015年的16413.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近20%。森林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林地面积的增加对保障生态用地,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有很大帮助。[5] 3.3 园地面积变化 2005年,园地面积为24773.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2%;2010年,园地面积为26672.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4%,增加了1899.07公顷;2015年园地减少了2346.28公顷,减少为24326.09公顷,这一期间园地面积下降幅度较大。 3.4 水域面积变化 2005年水域面积为307867.30公顷,2010年减少为305037.90公顷,仅仅变化了0.33%,但在2010-2015期间面积增加迅速,增加到38529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39%。 3.4 建设用地面积变化 2005年建设用地的面积166990.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67%;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了10088.21公顷,增加了1.19 %;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到193289.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77%,相较上一阶段增加较快;总体来说,2005年~2015年间苏州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在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土地利用与管理知识点

1、土地的涵义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公认: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 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集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规律。 2、城市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整体。人口较稠密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区称为 城市,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功能分区,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3、狭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即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城郊土地除 有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外,多数属于集体所有。 4、广义的城市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行政区域上划 分三个层次:是建成区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除去城市建成区外的外延扩建区域,大部分为村镇占用的土地;是指城市行政区内的全部土地。 5、市域是指城市行政上所管辖的区域,包括下辖的县及县级市; 6、市区是指实际的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近郊区和建成区,但不包括所辖的外围县、乡。 7、建成区是指城市建筑物外沿的范围; 8、中心城区和中心市区概念相同,是依繁华程度单独划出的一个区域,一般指城市核心的 城市商业和城市设施密集的地区。 9、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城市土地的固定性2、扩展性3、利用的区位性4、利用的空间性 5、用途逆转的困难性 6、永续利用性 7、供应的稀缺性 8、资产性 9、生态的脆弱性10、 利用的社会性 11、城市土地利用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所开展的各项开发与建设活动。 12、城市土地管理是城市政府依据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的占有、分配、 使用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 13、土地利用管理是土地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指从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地域条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4、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原则1、规划计划管理原则2、节约集约利用原则3、优化结构布局原则4、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5、保护耕地原则6、依法利用管理原则 15、城市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基本理论(1)租 理论(2)区位理论(3)可持续利用理论(4)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城市土地制度 (1)土地所有制 (2)土地使用制 (3)土地国家管理制度3、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整理 (2)城市土地开发 (3)城市土地利用 (4)城市土地保护 4、城市土地管理 (1)城市土地地籍管理 (2)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管理 (3)城市建设土地审批管理(4)城市土地市场与价格理(5)城市土地税收管理 1、地租的概念及分类 ●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广义与传统地租的概念 ●广义:泛指土地所有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 使用所获取的报酬。 ●传统:是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支付的租金,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