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绝句村居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25
一.村居古诗的诗意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写景诗,诗中描写了二月春天乡村的美丽景色,小草生长,黄莺飞舞,柳树拂堤,儿童放风筝,写出了美丽的自然景物和生动活泼的人物,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全诗原文如下: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翻译:二月春天里,草木生长、黄莺飞翔,轻轻摆动拂过堤岸的杨柳似乎沉醉在这迷人的春天雾气之中。
儿童放学回来得比较早,连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简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生动地描绘出农历二月的乡村景色,小草长出嫩芽,黄莺在空中飞舞,柳树在风中轻轻的拂动。
一个“拂”和“醉”字将柳树人格化,此时的柳树就像一位身姿轻盈的美人,在迷人的春天中醉倒后轻轻扭动身姿。
后两句写人,小孩子们放学回家早,连忙放起了风筝,着一动态描写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
动静相结合,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内容汇总及背诵检查表一、达标要求:1.背准字音、背顺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掉字;2.按要求背诵,家长和老师共同检查。
课前是家长检查,背诵过关后,家长在评价处打对号(√)。
课上是老师检查,背诵过关后,同样在评价处打对号(√),需要两个对号(√)才算数;3.课时有限,优先对常考课文和短篇选段进行背诵。
4.每节课根据背诵情况,奖励1-5个诺培币,可用来兑换奖品。
必背课文内容汇总1.《古诗二首》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找春天》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日积月累《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小溪说:昨天,他曾路过这里,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
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顺着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小路说:昨天,他曾路过这里,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
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
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日积月累二(帮助他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之村居原文、翻译、注释、断句及赏析《村居》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村居》的原文、翻译、词语注释、断句、赏析及作者简介,供大家收藏学习。
【原文】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翻译】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词语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4.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5.散学:放学。
6.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断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整首诗抓住了春天典型的景物和春日里孩子们的活动来写,写出了春天赋予人们的无限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这首绝句就像一幅画,前两句写绿草、飞鸟、杨柳、炊烟等静态景物,突出地描绘出春日村居的宁静。
后两句写儿童归家,放飞风筝的动态,动静结合,除了进一步深化主题之外,更增添了一种宽松和谐的美感与生活气息。
诗人那种悠然自得而又略带闲愁的心境,也就在这样幽雅的景物描写中随意流出。
【作者简介】高鼎(1828年~1880年),字象一,一字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有《拙吾诗文稿》。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
【创作背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壮志难酬,于是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
村居古诗和咏柳古诗村居古诗和咏柳古诗如下:1、村居古诗如下三首:①《村居》[作者] 高鼎 [朝代] 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村居》[作者] 张舜民 [朝代] 宋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③《清平乐·村居》[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咏柳古诗如下十首:①《咏柳》[作者] 贺知章 [朝代] 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咏柳》[作者] 王克功 [朝代] 宋春到枝枝是绿丝,秋来叶叶是愁眉。
灞桥何限经行者,不记寻花击马时。
③《赠柳》[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④《咏柳》[作者] 曾巩 [朝代] 宋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⑤《咏柳》[作者] 韩偓 [朝代] 唐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⑥《咏柳》[作者] 薛逢 [朝代] 唐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⑦《咏柳》[作者] 吴融 [朝代] 唐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
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⑧《咏柳》[作者] 李咸用 [朝代] 唐日近烟饶还有意,东垣西掖几千株。
牵仍别恨知难尽,夸炫春光恐更无。
解引人情长婉约,巧随风势强盘纡。
天应绣出繁华景,处处茸丝惹路衢。
⑨《咏柳》[作者] 日本贡使 [朝代] 明涌金门外柳如金,三日不来成绿阴。
折取一枝城里去,教人知道是春深。
⑩《咏柳》[作者] 杨慎 [朝代] 明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村居》《咏柳》)
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课文原文及赏析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乡村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诗人用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热烈。
儿童散学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以柳树为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柳树之美。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柳树的形态和颜色。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通过对春风的描绘,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生命力。
这两首诗都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主题归纳:1.《古诗二首》中,《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作品,诗人描写了(早春二月)的美景和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情景,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通过对(早春的柳树)进行描绘,赞美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找春天》通过对“我们”寻找(春天)过程的描述,歌颂了(春天)的无限美好,抒发了作者对春景、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开满鲜花的小路》讲述的是(长颈鹿)寄给鼹鼠的包裹破了,漏出的(花籽)开出绚丽的(花朵),并铺满了小路的故事。
告诉我们(学会分享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4.《邓小平爷爷植树》介绍了(邓爷爷)亲手栽种柏树的过程,表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主题归纳: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去寻觅(雷锋)的足迹,通过回顾(雷锋)的感人事迹,赞扬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呼唤我们向雷锋学习,真诚地去关心、帮助别人。
2.《千人糕》通过写爸爸告诉孩子千人糕是需要(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摆在我们面前的,教育我们要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3.《一匹出色的马》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讲述了“我们”一家四口到郊外散步,返回时妹妹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并快乐地回到家的故事。
主题归纳:1.《神州谣》赞美了伟大祖国(山川壮美)、各民族(团结奋发),表达了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传统节日》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赞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3.《“贝”的故事》通过介绍(“贝”字的由来)、贝壳的特点以及作为偏旁的“贝”的含义,告诉了我们一些汉字的构字规律。
4.《中国美食》由七幅美食图片、七个菜名以及四个主食名组成,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包括《村居》和《咏柳》两首古诗。
下边分享两首古诗及译文。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早春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吹送把风筝放上蓝天。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第1页(共1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村居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村居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风光,是诗人闲居农村时的即景之作。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如画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
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
“散学归来”用一“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
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全诗在村居所见的“春”景这一主题下,完美和谐地得到了统一。
全诗原文如下: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二下语文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一、古诗原文1.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作者介绍1. 村居作者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他的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及儿童生活,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2. 咏柳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
他的诗作多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
三、注释1. 村居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陶醉,形容人在春天的美景中沉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
2. 咏柳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四、翻译1. 村居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 咏柳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柳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五、赏析1. 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
前两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诗人用“草长莺飞”“拂堤杨柳”“醉春烟”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后两句写人物活动,“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了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欢乐场景,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 咏柳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将柳树比作一位经过精心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女,形象地写出了柳树的婀娜多姿。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进一步描绘柳树的枝条,将其比作绿色的丝带,突出了柳树的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