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破窗理论”的启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前者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不到一天就人偷走了。
而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总会有人怀着侥幸心理去钻制度的空子,或者“无意”地破坏了制度,成为第一个“打破玻璃者”。
在施工、作业现场,常常看见有人不戴安全帽,甚至在高空交叉作业中,也有人认为戴不戴安全帽无所谓。
“你不戴,没人,没人管,这不暗示我也可以不戴吗?”。
这就是安全管理上暗示性的纵容,这“暗示性的纵容”,塑造了多少个“打破玻璃者”。
有多少块“玻璃”必将被打碎。
“破窗理论”提醒我们抓安全生产必须未雨绸缪,及时修理“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任何制度都有被破坏的可能。
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的祸端。
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堵塞各种可能造成事故的漏洞,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不能让制度管理流于形式。
细微处入手,从点滴上抓起,不能忽视预防预警工作,必须“防患于未然”。
同时,对企业员工来说,要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摒弃侥幸心理,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把每一个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只有人人都不去打“玻璃”,人人争做“玻璃”的守卫者,企业安全的这扇窗户才能更明亮更结实。
破窗理论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启示就是班主任要视小为大,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到被打破的“窗子”要及时修复。
一辆汽车被盗,源于一个小洞;千里大堤顷崩,源于一个蚁穴。
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班级工作中,我们要视发生在班级内的每一个不良现象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事,一定要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工作过程中的谨小慎微,以防止“质变”。
一个凳子断了腿,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和心态;一次黑板没擦好,可能会引起班级日常管理秩序的混乱;一个正直的敢于管理的班干部如果遭到班内邪恶势力的报复,可能会导致班风的变化;一个同学课堂玩手机、睡觉可能会使这个孩子变得厌学而无所事事,最后逃课辍学……所以我常说,班主任要有一双很勤的腿、一对很冷的眼和一颗很热的心。
腿勤,就是要经常转班,一早一晚,甚至午间、课间休息时都要转;眼冷,就是要会观察、善发现教室内是否有被“打破的窗子”,“打开的小洞”,以便及时“修补”;心热,就是要动脑筋,会分析,能判断,对你所发现的“破玻璃”、“小洞”要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测。
“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其中一辆摘去车牌,将引擎和车窗全部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
实验发现,三天内,打开的那辆车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保持完好无损。
接着,他们在剩下的那辆车的窗子上打了一个洞,不到一天的功夫,车上的所有窗子都被打破了,汽车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个实验被称为“破窗实验”。
该实验揭示了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对于已经坏了的东西,留着也没有用,让它更坏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人们都会自觉地去爱护它,舍不得去破坏它。
对这个实验的解读被心理学家称为“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很有启迪的。
学生群体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等都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平衡。
我们经常就会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诸如不适应环境、学业基础比较差、学业成绩不理想等原因,对自己失去自信心,导致学习动力的不足、学习习惯的偏差或学习行为的不良。
对这些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呢?我们应该采用“激励、赏识、参与、期待”的教育方法,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使他们总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使他们总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
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那么,他将失去一切。
因此,对行为中出现种种不良表现的学生,教师绝不能采用简单或粗暴的教育方法。
教师对学生如果采用侮辱、讽刺或挖苦的语言,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也不管发生在什么环境下),那么,不仅是对学生合理权益的侵犯,更是对学生自尊的摧残和心灵的伤害。
有人说,人心灵上的一道皱纹比眼角上的十道鱼尾纹还要衰老。
如果我们对学生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很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心病”是很难治愈的;如果我们对学生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那么,很可能会拉远学生与教师心灵之间的距离,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甚至是反感,同时,可能会使学生认为自己“不可救药”,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错误心理,主观上采用放任甚至放大自己不良行为的方式,拒绝外界的教育与帮助。
破窗理论读后感导语:破窗理论读后感中国有一句传统名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说的是衣服有了一个小洞不及时补好,过不了多久就会烂成一个大洞,喻指人们对小的危害不重视,就会酿成大的危害。
古训说的很形象,很精辟。
无独有偶,最近在网上看到,西方管理学中也有个类似的理论,叫破窗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教授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
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
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
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原本完好无损的车的玻璃上砸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从一辆完好无损的车到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乃至车内的东西全部丢失,仅仅源于窗户上的一个小洞!这就是事实。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上的一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环境和细节会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以及细节会对事件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例如: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单位规程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在优雅洁净的场所,人们一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也没人随便吐痰;相反的,在脏乱不堪的环境中,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便溺、打闹、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在公共场合,我们提倡每个人都要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这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而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一旦形成“破窗效应”,会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等等。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了破窗效应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破窗效应,是指一个不良现象的出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就会导致更多的类似现象出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以下是我对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各种不良现象,如学生的迟到、早退、抄袭、作弊等。
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像破窗一样,让其他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从而导致整个班级风气恶化。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发现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其次,破窗效应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处理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教师要有果断的处理措施,不能姑息迁就。
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遏制破窗效应的蔓延。
再次,破窗效应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学校环境脏乱差,学生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如果班级风气不正,学生就会产生模仿不良行为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
此外,破窗效应还告诉我们,教育工作中要注重预防。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等。
最后,破窗效应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关爱和帮助。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之,破窗效应为我们揭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现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破窗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职场经验)如果一栋大楼的玻璃窗有一块玻璃被人打坏了, 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 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 这栋大楼的玻璃窗会被打得一片狼藉, 在这种麻木的氛围中, 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
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1969年做过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把车牌摘掉, 把顶棚打开, 一辆停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 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结果后者当天就被人偷走了, 而放在加州的那辆无人理睬。
后来, 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 结果, 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偷车实验”和“破窗效应”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人是环境的产物。
粗鲁的人去了西餐厅也会有所收敛, 文明的人去地下游戏厅, 也会粗鲁。
如果大家都讲文明, 你不讲, 你好意思吗?如果你去了农村的田野, 你会随地吐痰吗?如果大家都不排队, 请问你还排吗?为什么英国人在新加坡的机场排队, 而到了白云机场就拼力气挤呢?环境的暗示。
人们都会爱护美好的事物, 但却不自觉的希望差的更差。
在干净的街道, 人们不会扔垃圾;在安静的图书馆, 人们不会大声喧哗;洁白的墙壁, 人们不会去涂鸦;修剪整齐的草坪, 人们不会随意踩上去;进别人一尘不染的客厅, 你会自动套上鞋套或脱下鞋子。
但是, 如果干净的街道出现了第一片垃圾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洁, 很快地上将布满垃圾;如果图书馆的第一次喧哗没有得到及时制止, 整个图书馆将很快变得闹哄哄;如果墙上出现一个办假证的电话号码, 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洗, 很快就会写满各种“书法”作品;如果有人踏进草坪没人管, 一定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踏进去;如果你在你家客厅的地上扔一个烟头, 你的客人就会把烟头扔在地上。
这就是环境对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
“破窗效应”的概念和启示一、“破窗效应”的概念: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破窗效应”的表现: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
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
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
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
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
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
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破窗理论的三个启示
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比如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破窗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是“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其次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最后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六”的恶果。
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破窗理论”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启示一、“破窗理论”(一)理论由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一个相对杂乱的社区。
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把顶打开。
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增长。
(二)理论内涵。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定义及内涵。
在我国,财政部从会计的角度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其具体含义解释如下:1、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会计目标的一系列程序及方法,可为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非绝对保证。
2、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自我调整和制约手段,是企业管理者用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
3、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破窗效应: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在企业中,更是要注重细节。
10国贸1班滕健敏104172635如何利用非正式组织加强农民工管理非正式组织无名称、无明确边界、无正式任命,但是有情感、有目标、有兴趣或利益、有规则。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1.心理情感性,以情感为纽带,满足成员多样化的心理需要;2.人际互动性,调动组织内成员的人际互动、沟通协调,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水平和友好程度;3.自发凝聚性,由人们自发凝聚形成的人群结合体。
4.动态多样性,人员构成会动态调整,组织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兴趣型、社交型等。
5.潜在契约性,没有明确的成文的制度规定,却有自己行为处事的潜规则。
6.领导核心性,具有核心领导人物,集中体现组织共有的价值观和志趣。
从组织层面来看1.有利于提高组织生产力。
组内成员齐心协力、情感浓深。
群体压力的存在会有效的制止工作中的搭便车行为。
同时,大家在工作中有困难就会相互帮助。
2.有利于强化组织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具有潜在契约性,它对成员的行为有着不成文的判断准则,大家对于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心知肚明。
3.有利于减少员工的流水率。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让农民工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并顺利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他们的业余生活提供多种多样的满足方式,使之既能顺心工作又能舒心生活。
破窗效应的三点启示
破窗效应是指一些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处理,就会导致其他更大的问题逐渐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局面的恶化。
这个概念最初被应用于犯罪学领域,但可以适用于很多其他领域,包括政治、社会等。
以下是破窗效应的三点启示。
第一,重视小问题。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小问题如果长期忽视,就可能导致整个局面的崩溃。
例如,一些桥梁、隧道的维护出现了一些小的破损,如果不及时修补,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损坏,最终可能要花费更大的代价进行修复。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留意身边的小问题,及时予以修缮,避免将来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也适用于个人生活中,有时候一些小问题被忽视会导致后续更大的麻烦。
第二,注重防范。
在社会治安方面,根据对破窗效应的研究,需要优先关注一些小的犯罪行为的防范工作,防止这些小问题扩大化。
例如,在街头巷尾加装摄像头、增派警力巡逻等等,这些相对小的投入会将犯罪倍数地降低。
在企业管理中,也应该注重防范,及时发现不谨慎的事项,预先拟定对应的工作流程或措施,控制发生风险的概率。
第三,重视整体规划。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小问题可能会逐渐扩大成为更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实施整体规划,避免出现中途断层。
应该重视细节,但也不能忽视整体规划。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对不同时期建筑、道路、管道等进行规划布局,防止局部修建导致的流量堵塞、污染等问题。
总之,破窗效应提醒我们要从整体出发,及时处理小问题,防范和规划好后续风险,才能够避免大局面的崩溃。
破窗效应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破窗效应读后感(一)今天给学生上思想道德修养,其中讲了一个补充内容——“破窗效应”,感触良多。
在这里也和大家一起重温一下“破窗效应”吧。
美国心理学詹巴斗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
过了一个礼拜后,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车子保持完好;而破损的那辆车则被偷走了。
后来,詹巴斗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这辆车仅仅几个小时就不见了。
对此,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 : 如果有人打碎了一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 又没有及时修复, 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 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社会秩序就会遭到破坏。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破窗效应”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例子,但如果社会能够建立有效的机制,预防“破窗”的出现,使人们不敢“破窗”、不能“破窗”和不想“破窗”,“破窗”出现时能及时“修窗”,而只要社会公民人人能把“修窗”也养成自己的习惯,那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清洁干净、使人心旷神怡的公园罗!破窗效应读后感(二)“破窗效应”的理论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的一次实验。
在这项实验中:一位学者找来两量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把它们放置在中等阶级社区和杂乱街区,他把停在中等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了个洞。
结果这量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放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摆了一星期却仍旧完好无损。
而把这辆车也打一个洞,结果仅过几小时这辆车也被偷走了。
以这个实验为基础得出“破窗理论”。
一位企业老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的现象:当一栋房子的窗户玻璃出现第一块破损后,如不及时修补,很快,其他玻璃会接二连三的遭到破坏,如果及时修补,其他玻璃极少在被破坏。
“破窗效应”的概念和启示一、“破窗效应”的概念: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破窗效应”的表现:有一家百来号人的本土企业,公司规定上班时间必须配带工牌。
虽然制度上规定:如果发现不带工牌,每次罚款20元。
最初一、两个员工没有照做,但管理层并没有引起重视,没有严格执行该项规定。
一个月以后,不带工牌的员工由最初的1、2个,发展到几乎50%的员工都不带工牌,员工对此事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管理层并没有“令行禁止”反而一再纵容,严重影响公司士气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
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
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
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
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
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
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三、“破窗效应”的理论启示: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二、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为我们的经营管理带来这样一个启示:工作中责任心的缺失往往就在一些细小的方面,如果这些缺失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那么整个企业就会产生缺乏责任心的氛围,而危机和失败往往就会在这种氛围中滋生和蔓延。
我们应该怎么做?
1.自觉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按程序办事,不做违反程序的事。
因为工作程序一般都是对员工的约束机制,违反程序,其结果往往是造成无序,破坏约束机制,增加成本,不仅对企业有害,而且也会损害个人的利益。
2.养成遵守工作程序的习惯,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
同时,不以“别人不按程序,我为什么要遵守”为理由放纵自己,而是坚定立场,反对违反企业规定、浪费企业资源、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
3.要鼓励、奖励“补窗”行为。
不以“破窗”为理由而同流合污,而是以“补窗”为美德而亡羊补牢,这体现了员工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
企业要提倡这种善举,通过表扬、奖励措施使之发扬光大。
破窗理论的启示
有一则材料,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去打破更多的玻璃,这就是破窗理论。
看了这则材料我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首先,破窗理论说明了人都会有潜意识的模仿,跟从习惯。
俗话说,入乡随俗嘛,那个乡是什么样的乡,新人进去了可能会按乡里的老习惯去做,类似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
比如曾有报道海口假日海滩脏杂物满地,一片狼籍,是由于人们去游泳时带去很多食品,就象破窗理论说的,有一人乱扔垃圾而没有及时清除,其他人看到地上有垃圾,都认为此处可随意扔垃圾,接着谁吃完后都随手乱扔,结果造成沙滩上遍地都是垃圾。
如果在沙滩上每隔不远的地方安置一些垃圾箱,同时做一些规定,立牌明示,不能随便乱丢垃圾,同时安排一些人员监督、罚款,看到垃圾时及时清理,及时修好第一扇打破的窗,则会使假日海滩变得干净、整洁,也是人们所希望的。
类似的还有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其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是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厢开始治理,车厢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纽约变了样,变整洁干净了。
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称为纽约的“引爆点”。
其次,“破窗”理论还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即细节构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只有将细节尽可能做到完美,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
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就好比一个酒店,如果洗碗工偷洗洁精回家用,而不及时制止,那厨师就可能偷菜或酱油回家,收银的可能偷钱,那整个酒店必然破败无疑。
“破窗”理论说明细节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把细节工作做好,我想首先要重视身边有用的细节,每个细节建立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来做,同时进行监督、检查,直至养成习惯。
建立标准和树立模范都是重要的环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准绳,所以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
人都有图方便,懒惰的陋习,有人随便一点,别的人肯定跟着随便,那么就没有规矩了。
比如在理化实验室,如果记录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规范的,后面的记录也会跟着规范。
如果第一行是不规范的,那后面的记录也不规范,可见建立模范和标准特别重要。
只要我们把细节的模型做好,做规范,就会把细节做好。
知道了“破窗”理论,希望能更多利用这一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让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生活更完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