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74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
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二、重、难点分析1、重点(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难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 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1、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策略: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钉、拔木条上的钉子》器材: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知识点研究必备精品知识点通用技术复资料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一、技术的价值:1、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衣、食、住、行——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建筑技术、车、船制造技术。
(2)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网络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身体器官。
如有了农业机械,参加劳动的人数缩减,劳动强度也的降低。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厚实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具体为:(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
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如流水线技术:XXXT 型车的生产流水线,提高了生产效率。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
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入渗出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
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天然要有合理的标准,要注意对天然的保护,不克不及忽视对天然的保护,不克不及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第一章走进世界1.1技术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本节从“技术的历史发展”和“技术的未来展望”两个维度阐述技术的发展历程。
其中“追溯技术的历史”侧重对技术产生的原因和技术的发展动力的追溯、探索与体验;“展望技术的未来”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和案例分析,感悟技术的历史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
★畅想技术的未来,形成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技术的发展与人的需求,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
2. 实操钻木取火时,既要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安全操作。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钻木取火工具等。
学生准备:结合课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1.什么是通用技术?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2.为什么要开设通用技术?国外什么时候开始开设这课程?教师不能立刻告知答案,应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发现答案。
接着扩展了解各国开设通用技术时间表,促进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必须感与紧迫感。
【任务一】1.如果有一天同学们因意外,身处野外,环顾四周,没有屋舍,没有人烟,仿佛身处《鲁滨漫流记》中的荒岛,吃、住、行全靠自己解决。
但是事发突然,没有随身携带野外生存物质,此时天快黑了,怎么办?以问题的方式引入任务一。
2.钻木取火注意问题:(1)参考课本进行体验钻木取火,注意安全(2)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技术的作用,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3)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搜索各种取火方式,并品论其优缺点。
3.师生互动讨论4.1 在两次体验活动中,用松木板和桐木板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钻木工具和木板之间应该如何匹配?答:使用松木板很费力,而且很难钻出火来,桐木板较松木板质地松软,易于钻出火来。
钻木工具与木板配合使用,它们的木质一定要一硬一软才容易钻出火来。
4.2钻木取火工具中惯性轮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换一个不同直径、不同厚度的惯性轮会对取火效率产生什么影响?绳子、惯性轮等如何安装才有利于取火操作?答:惯性轮的作用:在横杆上施加压力,使惯性轮开始转动,惯性轮在其惯性的作用下能够保持其在不加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会继续转动,起到省力的作用。
高中通用技术: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一)教案技术是。
它具有、和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
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
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
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具体为:⑴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
⑵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
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⑶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⑷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c(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例:都江堰)(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练习题一、选择题1、通用技术在本课程中是指()A、信息技术B、体现信息性和专业性的技术C、体现基础性和通用型的技术D、专业技术2、都江堰的建造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灾水患”变为“沃野千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使成都变为“天府之国”。
此案例说明了以下哪种关系:()A技术与人 B技术与自然 C技术与社会 D技术与水利。
3、温室效应说明技术的发展:()A、应高度关注自然问题B、应高度关注社会问题C、应高度关注人文问题D、应高度关注社会和人文问题4、技术对人的解放作用表现为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长了自己的手、脚……等身体器官,拓展了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
第一章走进世界1.2技术的价值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由“体验技术与人的关系”“感悟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探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三个任务构成,从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三个维度阐述技术的价值。
其中,“体验技术与人的关系”侧重技术在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等方面的作用;与社会的关系”侧重技术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探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侧重技术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体验活动和案例分析,感知生活中技术现象的普遍性。
2. 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和活动,体验技术对人的保护、解放和发展作用。
3. 通过体验活动和案例分析,感悟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探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使用技术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技术对人的保护、解放和发展作用。
2. 感悟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探究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等。
学生准备:结合课本提前预习。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出门在外野营首先是要搭建庇护所。
因为野外的昼夜温差较大,蚊虫鼠蚁较多,偶尔还有蛇出没。
因此,需要搭建一个防潮保暖、驱蛇防虫的底护所。
【任务一】1.让同学们阅读技术体验内容(搭建庇护所模型)2. 技术对人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理上的保护。
“搭建庇护所模型”的技术体验活动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保护人的作用】首先为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野兽、病菌等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还使人从复杂的、繁重的、危险的环境中逐渐走出来,使人的工作更安全,轻松,舒适。
举例说明:疫情期间的医用口罩、医用帽子、防护服、工地里的安全帽,骑电动的摩托用安全帽等等。
【解放人的作用】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表现为人依靠技术解放或延伸了自己的手脚、耳目、脑等器官,拓展了活动空间。
提高了效率,增强了能力。
用大量图片案例讲解什么是解放人的作用。
【发展人的作用】技术具有发展人的作用,技术促使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获得发展,创新精神等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获得提高,也可使人获得尊重、自我体现。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一、考点速览1.技术的内涵: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技术具有解放人、保护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的性质:(1)技术的目的性: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而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技术的双重性: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
(3)技术的创新性:技术创新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技术发明,一种是技术革新。
技术发明是创造自然界从来没有的新事物;技术革新是在技术发明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改进和完善。
(4)技术的综合性:任何技术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各种知识领域,是各种知识凝结的精华。
(5)技术的实践性:技术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生产过程的物质手段、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直接生产力,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财富,具有实践性。
(6)技术的中介性:科学本身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技术这个中介来完成。
(7)技术的两面性: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既会给人类带来财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8)技术的专利性: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按照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成果所享有的独占、使用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一种财产权,受国家法律保护。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然而科学与技术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技巧和物化成果。
科学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4.知识产权:是指智力的创造性劳动取得成果以后,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
5.知识产权的内容: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使用权、发明权和其他技术成果权。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第一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有:1、技术的产生2、技术的内涵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
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
因此,不宜过于深入,不宜过于扩展。
对象分析教师:本课程为新增设课程,教师并非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本课程就比较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对该教材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
新的课程及教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学生: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
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技术的产生,理解技术的内涵,知道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行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来说明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情感目标:体验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4、能力目标:能分析多数技术或技术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或什么愿望。
教学策略: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手段。
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本人以课本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组讨论,然后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点明本节课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