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商鞅南门立木
- 格式:ppt
- 大小:6.48 MB
- 文档页数:27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商鞅变法,古代帝王哲学思想家商鞅制定的一套以实事求是为核心价
值观,以自然为内涵的治国理论,在古代历史上,对后世有着深远的
影响力。
而它的灵魂体现之一,正式南门立木。
那么,为什么要为南
门立木呢?
一、把握时序,及时智治
立木是一种及早预知将来政策,及时智治让事随计变而成功,避免在
发展过程中出现混乱。
立木让变法的细节层面更为清晰,更加有组织,充分综合考量到改革的周详,实现多角度智慧治理。
二、谋定而后动,积极引导
立木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积极引导着具体的变法流程,让更多的改
革手段及措施得以实施,做到准备充分,思路明确,并且践行。
比如,确定宗旨方向对于具体的执行而言变得重要起来,也可以节省资源,
有助于落实更大的改革结果。
三、活用间接效应,降低不确定因素
立木的治国理念,提倡从总体上来看,让更多的发展有更充分而强有
力的依据,从而降低发展中出现不确定性因素。
遵循立木,更多的改
革被统一起来,让整个变法过程具有更加基本的明确性,确实性,从而促进治国的效率。
总而言之,南门立木的思想非常重要,它不仅在商鞅变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提供了一套优秀的治国理论,使得古代变法得以更加有序地发展,从而让更多好的变法价值得以发挥出来。
商鞅立木原文和译文
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
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
徙之,辄予五十金。
民信之,卒下令。
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
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
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
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_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跟“南门立木”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