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望岳》《春望》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28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2、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以读促思以思导读;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品读分析3、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二、教学重点: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三、预习作业上网收集资料,了解杜甫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杜甫诗歌的风格。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由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者千秋”引出作者杜甫。
2.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望岳》《春望》(二)、朗读《望岳》,初步感知1.指名朗读杜甫的《望岳》。
2.个性化朗读。
(1)老师在学生读完后略作鼓励性评价并提问:如果你是杜甫,你在朗读这两首诗时,处理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讨论并交流,看如何朗读,才是你心中的“杜甫原声再现”。
(2)交流品味,感悟意境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感情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明确:这首诗都写望中所见,写《望岳》时,二十多岁的诗人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意气风发,面对泰山,诗人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
年轻的诗人要攀登人生的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充溢于字里行间。
所以朗读本诗时,应读出诗人青春勃发的豪迈之情。
3.欣赏录音朗读4.师生共同交流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1)朗读技巧(2)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正确把握。
5.男女生分别齐读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朗读《春望》 1.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明确:诗人人生经历及所见情景各不相同。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春望望岳教学课件春望望岳教学课件1【教材简析】杜甫早期作品《望岳》感情基调热情奔放;后期作品《春望》感情基调舒缓沉郁。
【教学目标】1.力求从停顿、语速、重音、语调四方面做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意,掌握诗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学课件;【教学方式】教学、自学、互学联动,练习辅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今天有“唐诗,宋词”之说,而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又当数素有“诗圣”之誉的杜甫,他的诗歌可谓是写尽了人间的疾苦,世事的沧桑。
今天,就让我们再学两篇老杜的诗歌——《望岳》和《春望》,感受一下他的现实主义诗风。
2.走近“诗圣”杜甫(请一名同学朗读作者资料):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登高》等。
3.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以便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1)力求从停顿、语速、重音、语调四方面做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意,掌握诗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法简介:学诗三读法:诵读:解决生字词,做到熟读成诵;译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悟读:悟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授此法,为学生以后自学诗歌做好铺垫。
)二、尝试三读法教学、自学《望岳》:1.诵读《望岳》:(1)注意正确读音:夫(fú)眦(zì)(2)朗读提示:停顿(二一二、二二一)、语速(适中)、重音(有轻重变化)、语调(热情奔放)学生齐读后订正字音;教师从停顿、语速、重音、语调四方面做指导并范读;学生自由读;找一个同学诵读并请学生点评;教师与学生合读,达到熟读成诵。
“杜甫诗两首《望岳》《春望》”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望岳》《春望》位于八上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是“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
八年级的诗文学习既要完成诵读、疏通文意的初步任务,更要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做到披诗文入情,注重赏析,读出志趣,品出味道。
(二)文本分析解读诗歌:1、外在形式上:1)文体风格《望岳》为古体诗,问句开头,主体描景,结尾直抒胸臆,喷薄而出,颇具雄豪诗风,为盛唐之音;《春望》为五律,讲求对仗平仄,景情交融,字字珠玑,字字泣血,句句含情,情感含蓄深沉,颇具沉郁诗风,见中唐之貌。
2)所选景物典型。
《望岳》中泰山参天耸立、巍峨雄伟、气势磅礴,与杜甫青年志向心境相契合;《春望》中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一片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与中年杜甫内心的深沉悲痛相契合。
3)锤炼词语“语不惊人死不休”。
《望岳》:“钟”:为“集中”“钟情”之意,把大自然写得有情,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偏爱。
“割”: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泰山能左右日光,改变天地。
《望春》:一个“破”字,让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一个“在”字,意为山河不变,江山易主,好似《虞美人》中所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长安城早已“物是人非”。
表面字字无情,实则字字泣血。
一个“溅”字,不能替换为“流”“落”字。
“溅”意为“迸溅”,意味着悲痛到了极点。
一个“惊”字,让人触目惊心。
4)景情关系。
《望岳》为诗人即景抒怀之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望》为诗人触景伤怀之作,移情于物,物我一体。
2、内涵方面:题眼“望”字统摄全诗。
“望”字内涵丰富,有“眼望”“心望”“守望”之递进关系。
《望岳》《春望》“望”到的景不同,抒发的情不同,甚至创作风格都有很大变化,需要对比品析。
但变化之中始终不变的是杜甫对国家的守望之情。
此外,深入赏析《春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的原因。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青年时代的杜甫胸怀高远,壮志凌云,有一股年轻人的冲劲,颇具理想主义色彩。
《望岳》、《春望》微课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学会正确朗读诗歌。
2、在微课程的独立学习中,完成进阶测试题,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生活的情感态度。
3、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知人论世”来了解作者,品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会将写作背景与诗作内容的结合,理解诗人的写作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目标同学们,欢迎大家走进微课课堂,今天微课学习的内容是:《杜甫诗三首》的前两首《望岳》、《春望》,我们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微课学习,了解什么是“知人论世”,并且通过“知人论世”法去了解杜甫,品读作者不同时期的两首诗《望岳》、《春望》,初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PPT1-2)二、听读,初感知(一)学习诗歌离不开朗读,下面请大家仔细聆听,初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PPT3-4)(二)听完了范读,大家是不是发现两首诗虽然是同一个作者,但它们的情感却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分别又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种欣赏诗歌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它的意思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PPT5)三、明方法,知背景(一)关于杜甫,同学们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他的创作历程,可分几个时期吗?对,共分四个时期(PPT6)下面就请大家点击这个链接/s/blog_724293fc0102v3fu.html去具体了解一下杜甫诗歌创作的四个历程。
(二)同学们,此时你对《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
(PPT7-8)1、我们的目光先聚焦到《望岳》上,你注意到课本下的注释了吗?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yǎn)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望岳》《春望》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背诵诗篇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难点: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而且意境深远: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同学们,你们学习诗歌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你们知道要如何学习诗歌吗?二、知人论诗,了解作者诗歌鉴赏中要真的读懂一个诗人蕴藏于诗中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诗的字句意思之外,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风格,甚至是他生活的时代、所处的境地等,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知时论诗。
——这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望岳》这首诗写于开元盛世。
开元(公元713—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三、如何学习诗歌?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岱(dài)了(liǎo)曾(通“层”)眦(zì)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杜甫《春望》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春望》这首杜甫的诗歌,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2.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色的感受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并理解诗歌的内涵;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春望》这首杜甫的诗歌;2.录音或视频:杜甫的《春望》的朗读或演唱;3.课件:包含诗歌的文字和配图的课件。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引导性问题来导入话题,例如: - 你们知道杜甫吗?他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 - 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有哪些特点?第二步:欣赏诗歌(10分钟)1.导入杜甫的诗歌《春望》。
2.播放杜甫《春望》的朗读或演唱音频。
3.学生听诗歌的过程中可以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三步:解读诗歌(15分钟)1.分段解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分析杜甫采用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第四步:翻译诗歌(15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的翻译,借助课本和字典进行翻译。
2.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翻译的结果,并选取最合适的翻译进行展示。
第五步:朗读诗歌(10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的朗读练习。
2.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展示。
第六步:诗歌赏析(15分钟)1.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感情和意义进行赏析。
2.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或者在班级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七步:创作活动(20分钟)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活动,写一首自己的春天诗歌。
2.学生可以借鉴杜甫《春望》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
第八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1.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如翻译诗歌、朗读练习和创作活动。
2.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对杜甫《春望》的赏析。
《望岳》和《春望》的教案设计《望岳》和《春望》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幼教大班语文教案《望岳》大班春望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激发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望岳》诗歌卡片。
2. 展示板、图片、幼儿园周边景物。
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显示一张描绘春天的图片,询问幼儿关于春天的感受,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景物。
然后,使用幼儿园周边的景物或图片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特点。
2. 诗歌欣赏(10分钟)准备诗歌卡片《望岳》,让幼儿先观察卡片上的插图,然后教师诵读诗歌,带领幼儿跟读。
引导幼儿关注诗中的山、天和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物。
3. 感受交流(10分钟)引导幼儿回忆刚才欣赏的诗歌,提问幼儿对于春天的感受和对诗歌中描绘的景物的感受。
鼓励幼儿尽量用自己的话表达。
4. 活动延伸(15分钟)导师引导幼儿一起走到室外,找到最好的视角,观察幼儿园周边的山和云。
让幼儿自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物,试着描绘一幅春天的画面。
5. 制作手工(10分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用彩色纸和颜料等自由发挥,制作一幅春天的山水画。
6. 课堂总结(5分钟)引导幼儿回顾课堂上的活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再次强调深情地赞美春天和大自然。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欣赏《望岳》这首诗歌,培养幼儿对春天景物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室外观察和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幼儿更好地体验到春天的美好,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此外,本节课还通过诗歌欣赏和活动延伸,培养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的设计内容紧密联系幼儿园周边的实际和季节特点,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的背景、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岳》1.导入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提问:同学们知道杜甫有哪些著名的诗作吗?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望岳》。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分析诗歌的语言:用词准确,意境深远。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岳》的理解。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
4.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望岳》。
写一篇关于《望岳》的鉴赏文章。
第二课时:《春望》1.导入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对《望岳》有什么深刻的印象?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春望》。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分析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春望》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4.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春望》。
写一篇关于《春望》的鉴赏文章。
第三课时:《石壕吏》1.导入回顾前两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诗作有什么感悟?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石壕吏》。
分析诗歌的意境:描绘了石壕吏的形象,以及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分析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3.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石壕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