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心排量和血液动力学监测-2
- 格式:ppt
- 大小:7.59 MB
- 文档页数:32
第2章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近十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从短时监测向长时实时监测的方向发展,从有创向微创甚至无创的方向发展。
虽然在不同病人中,各种无创血流动力学的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差强人意,还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它在获取安全性及简单性的同时丢失了准确性,但它的无创性及操作的简单性为它的临床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能。
一、非侵入式脉冲轮廓分析仪(一)T-lineT-line 系统由美国圣地亚哥的Tensys Medical公司生产。
它使用一种称作扁平张力(applanation tonometry)的仪器作为感受器来进行脉冲轮廓分析。
测试时在患者的桡动脉上放置动脉压力传感器,在找到合适位置后,感受器记录被测试者的所有的动脉压力值,并给予被测试者相应的机械压,维持机械压与动脉的跨壁压为零。
随着动脉压值升高,被测试者的受到的机械压力也逐渐升高,达到最大后,动脉压下降,所需机械压力也随之下降。
根据所需机械压大小获得动脉波形图。
与动脉导管监测相比,在监测血压方面,T-line的准确性已被证明,即使在重症监护人群中,它的误差率及一致性也达到了达到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AAMI)间歇无创血压监测设备的标准。
同时它通过一种特殊的算法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的生理参数,对动脉波进行计算,得出被测者的心输出量。
有研究报道,在重症患者,该算法与已为大家接受的校准脉冲轮廓分析算法相比,其误差率为23 %。
一项研究对50名心胸手术后患者进行分析,发现T-line测得的CO准确性较高,但该研究对一致性的要求较宽泛。
该研究同时证实了T-line的反应测试者变化趋势的准确性高达95%。
目前关于T-line系统心输出量的测定的准确性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已有的文献暂不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其对心胸手术患者变化趋势的正确反映,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提供可能。
附件一:BioZ提供的主要参数及临床意义(一)主要参数1、心率(HR)HeartRate2、平均动脉压(MAP)MeanArterialPressure3、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CardiacOutput/Index4、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SV/SI)StrokeVolume/Index5、外周血管阻力/阻力指数(SVR/SVRI)SystemicVascularResistance/Index6、心肌收缩指数速度指数(VI)VelocityIndex加速指数(ACI)AccelerationIndex7、胸腔液体量(TFC)ThoracicFluidContent8、左室射血时间(LVET)LeftVentricularEjectionTime9、预射血期(PEP)Pre-ejectionPeriod10、收缩时间比率(STR)SystolicTimeRatio11、左室做功/做功指数(LCW/LCWI)LeftCardiacWork/Index12、每搏变异率(SVV)StrokeVolumeVariation(二)临床意义1、心率2、血压1)概念: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血液由左室到主动脉最高时的压力100-140mmHg舒张压:血液由主动脉到外周血管时的最低压力70-90mmHg 2)临床意义影响因素:A、左室射血量以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衡量(LVEDV)―-前负荷B、左室射血时间HR、前负荷C、主动脉顺应性血液在主动脉内流动,进入一主动脉扩张,流出一主动脉回缩Windkessel效应(年龄,疾病影响)D、SVR主动脉顺应性+SVR二后负荷3、心输出量/心脏指数1)概念:CO每分钟心脏泵血量4-8L/minCI按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2.5-4.2L/min/m22)影响因素:基础代谢率(年龄,姿势,运动,体质,体温,性别,环境温度、湿度,危重病人、术后病人,疾病,心理)3)临床意义:A、同血压相比,心输出量的变化能够提供机体功能或基础代谢率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的最早期报警。
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运动的物理学,通过对作用力、流量和容积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观察并研究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动情况。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定量地、动态地、连续地测量和分析,并将这些数据反馈性用于对病情发展的了解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
血流动力学监测分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两种。
一.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床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无创的方法,直接或间接的测得如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排量等病人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其优点是无创,对病人刺激小,比较容易获得,病人耐受程度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由于较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某些参数的获得精确性低。
1.心率监测:常用床旁心电监护仪,利用体表模拟心电图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率的监测。
电极片的位置分别位于双上肢,双侧腋前线及心尖部,利用监测到的心电图RR间期算得病人的心率。
优点:实时监测,变化灵敏,病人依从行好。
缺点:不利于病人活动,心电信号易受外界干扰2.脉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利用微型红外探测器探测到指尖的血流,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其中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绘制搏动曲线、计算得到血氧饱和度及脉率。
优点:舒适、无创缺点:当末梢循环不良时灵敏度下降,不能识别氧合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3.无创血压(NIBP)监测:利用袖带法间接测得肱动脉或腘动脉压,危重患者通常设定为5~30分钟测定一次,以间断的反应患者体循环压力状况。
优点:无创。
缺点:监测容易受外界干扰,对于抽搐、躁动的患者测定不够准确;动脉硬化及血管疾病患者测定与实际大动脉压力有较大差异;休克病人测定敏感度下降;间断测定影响患者休息。
4.无创心排量测定(NICCO):利用体表电极标定病人心电活动,根据心泵血期间心电活动的变化,计算出心排量等一系列参数。
优点:无创,费用低廉,无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
缺点:精确度差。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应用(专题讲座)魏继承泸州医学院麻醉系、附一院麻醉科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通常分为以下两类:1 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指采用对机体没有机械损害的方法获得的各种心血管功能的参数,特点为使用方便、无创。
2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从而直接测定心血管功能参数的方法,特点为及时、准确。
由于每一种参数可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应单凭一项结果下结论,必须进行综合评估,应注意:1分析数值的连续性变化;2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3用多项指标数值综合评估某一功能状态。
一、动脉压的监测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BP)是最基本的心血管监测项目。
主要反映心排出量和外周血管总阻力(前负荷),并与血容量、血管壁弹性、血液粘滞度等因素有关,还间接的放映组织器官的灌注、心脏的氧供需平衡及微循环等。
正常人的血压可因性别、年龄、体位、运动和精神状态等而不同。
(一)无创性测量法1)手动测压法:使用方便。
1、摆动显示法(oscillatory method):收缩压大致为最大摆动点,舒张压在摆动不明显处。
2 、听诊法(auscultatory method):放气时首次听到响亮的柯氏音(Korotkoff sound)时的压力为收缩压,音调变低时的压力为舒张压。
3、触诊法(palpate method):放气时脉搏出现时的压力为收缩压,水冲样脉搏转为正常脉搏时的压力为舒张压。
2 )自动间断测压法:(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NIBP):主要采用振荡原理(oscillometry)。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胸腔阻抗法)在危重病临床中的应用发布:2009-4-27 14:05 | 作者:ark | 来源:本站| 查看:57次| 字号: 小中大沈洪王亚生关键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胸腔阻抗法;危重病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采用胸腔阻抗法的基本原理,为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末期Kubicek基于Nyboer理论,提出了根据胸腔阻抗微分图(dz/dt)测定“每搏输出量”(SV)的线性计算公式,既Kubicek公式。
80年代我国也曾推广应用过胸腔阻抗法的“无创心功能仪”,但受当时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测量模型”、“信号处理技术”、“特征点测定”以及“计算公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使当时检测设备普遍存在着可靠性差、操作复杂、不能连续监测、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
为了使胸腔阻抗法更适用于临床,许多欧美专家学者对Kubicek法进行改进。
美国学者Sramek提出了Kubicek法的修正公式,在信号处理方面应用了“叠加平均法”,在适用范围、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末期,胸腔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已达到了准确可靠、适合临床应用的阶段。
一、胸腔阻抗法的基本原理1、胸腔阻抗的构成生物组织的阻抗会随着相应的体积变化而变化,且成反比关系。
在胸腔内,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主动脉的容积随血流量变化而变化,故其阻抗也血流量变化而变化。
心脏射血时,左心室内的血液迅速流入主动脉,主动脉血容量增加,体积增大,阻抗减小;当心脏舒张时,主动脉弹性回缩血容量减少,体积减小,阻抗增大。
因此,胸腔阻抗将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发生搏动性变化。
2、胸腔阻抗法的基本原理在胸腔体表加上低幅高频的恒定电流I(电流的大小不会因阻抗变化而改变)如下图。
因主动脉充满血液、电传导性最好,是胸腔内电信号传导的最短路径,故电流透过汗腺沿着脊柱方向在主动脉内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