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第一章导论(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当前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与选择。
二、教学内容(一)中西文化广义上说,中国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中国版土之内,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狭义上说,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道家、佛教为补充的中国古代文化。
本课程进行比较的是指后者,并且着重指精神文化。
严格讲,经过一二百年来的曲折发展,尤其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发展,中国文化发生很大变化,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改造。
主要有两次,一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涤荡,一是文革的清洗。
但是两次的改造不但涤除了传统文化中的旧东西,也使一些有益的成分丢失。
譬如传统道德,与人为善等等。
近年来在国家遭受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情况下,要求传统回归的呼声不断,那么对于传统的优劣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当前的文化分析,是在中西方同时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多了理性。
而与先前五四时期、文革、改革开放初期特殊背景不同。
前几次要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的情况下,要么是在宗教迷狂的情况下,要么是在骤然大开国门时国人手足无措的情况。
特别是这种分析是在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就愈发清晰。
(二)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
冲突:西学东渐,中西文化冲突是难免的,当然这种碰撞有时是激烈的,有时是潜移默化的。
有时是刀光剑影,熄火狼烟,有时又是使节互访,援助支持。
但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历史上曾成功同化多种文化的中国文化基本上处于守势,在西方文化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失去了昨日的辉煌。
因此说冲突二字可能是我们的遁词。
融合:经过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西方文化对东方产生强势的影响,现代中国几乎被“西化”了。
但是东方文化也对西方产生绵弱的影响。
例如西方也过阴历年,即春节。
红色在西方老年人看来象征着血腥与暴力,但一些年轻人不这么看。
(三)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与选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世界文化最奇妙的现象就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碰撞所产生的美丽火花,他设想如果语言相通,让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东方的孔孟辩论,不知结果如何。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阅读材料: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一、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辨析文明与文化的语源学这里首先对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概念进行分析评述。
无论中西语言脉络,“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历来都十分模糊笼统。
在中文世界中,“文明”、“文化”一般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当代英语世界的一般用法,是将文化视为行为方式的总体,而将构成行为方式基础的物质条件视为文明。
“文明”概念,一般用以指称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的文明中包含政治制度在内的社会建制与其精神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文化或人文两个概念出现很早。
早在《易经》中就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说法。
与此相关的说法《易经》中还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书经·尧典》则称“经天纬地曰文”。
《礼记》中说:“文,彩也、美也、善也。
”这里的“文”都是相对于自然秩序的野蛮、蒙昧而言的。
至于文明的概念,《易经》中则有:“文明以止,人文也。
”《礼记》称:“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乐记》解释说:“志起于内,思虑深远,是情深也;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也。
”(具有内涵的外化,即礼仪的含义)此外《易经》还有“内文明而外柔顺”的说法。
总之,“文明”、“文化”在汉语中都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由于中国文化采取伦理-政治的进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政治秩序为中心的文明(《美国与中国》)。
这已成为当今中西学者的一个普遍共识。
在西文中,culture(英、法文均同,德文为kultur)一词系从拉丁文的cultura一词繁衍而来。
它具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敬神等含义。
至于civilization一词,一些学者认为是一个晚出的概念,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学者普芬道夫、赫尔德,法国学者米拉波等人开始使用这一概念。
另一些学者则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认为与之相关的拉丁词汇多有教养、开化等意思。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代码:1012014课程负责人:李红梅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和介绍。
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
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雅通识课中西文化比较(辜正坤老师)课堂笔记用word打开,Ctrl+f,搜索问题中的关键词。
感觉比截图的答案要好用!第0讲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文化是一种人格投射,双向心态与目的1、讲课心态:1)学术良心 2)应机说法(应合听众心态,不扭曲自己想法)3)学问与思想联姻,what-why,孔子述而不作,黑格尔与叔本华4)偏激与狭隘(五四传统:矫枉过正策略)A、一个文化是否伟大,关键能看出是否塑造出一个真正的圣人/人格,如孔子,熏陶出圣人的学生,孔子本身就是-圣人-先成人B、自信中国人的心胸太开放了,以至于把别人东西引进后就丢失了自己的——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
2、听课心态:1)空杯,才能学2)和尚(天下没有什么道理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掌握它的局限性) 3)宽容南腔北调的人3、可以不同意,可以不知道《万理万相贯---互补论》,每种文化均存在偏见4、课程目的1)修心除烦,中国人格的重新发现,(人格的升华)2)中国文化建设,比较是借鉴的前提,知彼更要知己3)人类文化发展的出路5、/doc/681515150.html, 教材《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第六七章)《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6、考试范围1)笔记本,课堂讲授2)书上内容期中随堂测试,开卷,单选*30(原理性问题)+典型重要知识,简答题200字内*3 期末闭卷,带铅笔橡皮,3简答,为5选3,有一题为公开题7、课程基本框架一、引导理论人类文化演进九大律中西文化演进七大律。
二、学科范围:地理,语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美学,文学,历史,教育,医学,体育,科学第一讲人类文化演进九大律物理:第一定律: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地理,气候,资源)空间上看第二定律: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很多时候是语言在说我们)时间上看(长期)第三定律: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时效性有限)生理:第四定律:物(食)欲原动力律第五定律:惰(性)欲原动力律三欲论心理:第六定律:权(性)欲原动力律第七定律:审美递增递减律哲理:第八定律: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东方、西方、科举—推荐)第九定律:万物五相(五行)选择律第一定律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地理,气候,资源)传统环境决定论的局限性我的观点:1)环境横向决定性的影响(地理性)2)环境纵向递减影响(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反相关)3)环境影响与历史发展进程呈反比4)中西文化是各自环境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合理的,应对不同环境而生)第二定律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1)语言文字的稳定性导致其影响的长期存在2)长期性特点导致其纵向因素较强3)语言的诱导作用4)语言的暗示作用(催眠,咒语)5)语言—思维—行动—文化第三定律: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1)技术:技术社会,正面与负面2)媒介:新闻媒介:电视电台报刊出版机构:书、音像出版物,报刊,互联网打创一种传统,使人无法摆脱媒介篡权:medium is the message从编辑作用看公仆作用向皇权的转移,权威与非权威第四定律:物(食)欲原动力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律(论)不能解释一切文化现象,用其他文化现象可以更清楚,贴切的解释。
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后感篇一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后感最近读了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我这心里呀,就跟开了锅似的,翻腾个不停。
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特别枯燥,可能就是一堆生硬的理论,让我读得云里雾里。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吸引进去了。
书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那叫一个详细!就好比说,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咱中国文化更看重集体主义。
这一点,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新鲜的,大家不都知道嘛!”可真细究起来,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我觉得吧,这种比较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辩论赛。
辜正坤先生摆事实、讲道理,让我一会儿觉得西方文化有它的厉害之处,一会儿又觉得咱们中国文化那才是博大精深。
可能有人会问:“那到底哪种文化更好呢?”我想说,这哪有绝对的好与坏呀!比如说西方的科技创新,那确实厉害,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家庭的重要性,难道就不值一提吗?我觉得,两种文化都有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有时候会想,要是能把中西文化的精华都融合在一起,那该多好啊!可又一想,这可能吗?也许有可能,也许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大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文化好哪种文化不好,而要去理解、去尊重它们的差异。
篇二辜正坤的《中西文化比较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直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谁知道,读着读着,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你看啊,辜正坤先生把中西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摆在台面上,让咱们好好瞧一瞧。
比如说,西方的艺术注重写实,中国的艺术更讲究意境。
这就好像西方是个直来直去的大汉,中国是个含蓄内敛的姑娘。
我就在想,这差异咋就这么大呢?是因为历史?地理?还是人的性格?也许都有吧。
就拿教育来说,西方教育鼓励个性发展,咱们中国教育更强调基础扎实。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概论今天这个讲座,我想应该是普及性的,因此我想把关于中西文化比较最关键的地方,做一个粗线条的介绍,让大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有一个大致的看法。
要讲中西文化,首先就得讲讲关于文化的定义。
那什么是文化呢?关于文化的概念,有人统计过,至少不下于180多种。
今天不可能去一一探讨它们。
根据我的理解,我所使用的文化概念跟别人使用的有所不同。
我认为,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我今天要用的这个文化在定义上主要是广义的文化,我给它下定义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
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这样一来,文化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东西。
请大家顺着我的思路来理解文化的概念,那么就容易明白我是如何来作中西文化的宏观比较的。
第二点,讲到文化我还要谈谈文化是受哪些因素驱动的,有没有一些因素,导致文化的总的方向受到制约呢?当然有的。
有各式各样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一个因素系统。
从纯理论上看,这些因素可能是无穷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无穷的因素中压缩提取出一些主要的因素。
我把它们概括成九大因素。
这九大因素分为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哲理的四组因素,也就是1)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2)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3)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4)物欲原动力律;5)情欲原动力律;6)权欲原动力律;7)审美递增、递减律;8)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9)万物五相(行)选择律。
一共有这么九大因素。
它们会导致文化在不同的层面上发展。
我今天不可能把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因素都进行阐述,我只能侧重其中的一点,或者两点,以之作为一个汇通点,把其它的层面连贯起来讲。
比方说我可以从地理环境入手来展开这个话题,然后再把它横向的拉开,引入其他层面。
其次,我还要提出一个万物自协调理论观点。
万物都是具有自协调、自组织特性的。
万事万物只要被赋予一个简单的力以后,不管把它放在哪个地方,它都会和周围的东西产生一种关系。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导论: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早在文字交流的开始以来,
它们就各自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
近代以来,两种文化之间的影响和
交流以全新的方式蓬勃发展,这也引起了许多关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
比较研究。
西方文化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道德为主导,强调逻辑思维、因
果逻辑关系和形而上学原则。
它以探索世界和自然法则为重点,重视科技
进步和自由主义概念。
西方文化也重视统一、民族主义和刻板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道德准则和政治视角的力量。
与之相反,东方文化更加强调礼仪、忠诚、勤劳和善良。
在价值观念
方面,东方文化立足于传统,强调家庭团结和上帝或至高无上的尊重。
它
本质上在于关注情感、联系和开放思维,重视启发式学习和博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在理念上
有所共通,而且在社会运转方面也有相应的影响。
在社会文化方面,西方
文化重视自由意志,而东方文化则关注连接的感恩之情;在财富和劳动方面,西方文化重视实际价值,而东方文化则强调价值的精神价值;在宗教
和思想方面,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主导,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关注与自然的统一。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非常复杂。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识别共同的价值观,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
因此,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比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课程教案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2、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3、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的特质;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三、教学学时:4四、讲稿:世界文化通常被分为四大体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覆盖欧美、澳洲;二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覆盖西亚、中亚、北非、中非以及南亚、东南亚;三是印度文化文化体系,覆盖南亚,影响东南亚;四是中国文化体系,覆盖和影响整个东亚。
在四大文化体系中,领先于世界文明的,最早是古希腊,随后是中国,再次是欧洲。
古希腊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其青铜、冶铁、造纸术的发明领先于世界。
中国约公元前476年进入封建社会,在公元3—15世纪,保持着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李约瑟语),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在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贸易、旅游、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增长正在产生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随之而来的应当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然而,科索沃上空轰鸣的飞机、阿富汗化为灰烬的巴米扬大佛、耶路撤冷的爆炸、伊拉克的炮火,都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表面繁荣下潜伏的危机。
冷战结束十多年来,由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导致的地区性冲突与局部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内部的冲突多数与文化有关。
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既有国家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
从丝绸之路到唐僧取经,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西征,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仅最近的数百年间,影响较大的文明间的碰撞即有16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二战后的中东战争与伊斯兰革命,20世纪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等等。
中西方文化对比—-复习第一章导论比较文化或比较文明是20世纪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它的兴起不仅利益于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也与后现代语境下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密不可分。
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长期处在边缘的文明纷纷崛起,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形成了要求平等和对话的时代潮流。
在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衰则与20世纪前后两期对外开放的潮流对古老传统的冲击,以及重新审视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要求息息相关的.什么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只有把它放到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大背景下,放到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视野中,才能得出清醒的判断。
回首人类文明的发生与交往史,东西文化的差异冲突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究竟谁是先进或落后,但对其各自的渊源与特征却不甚了了,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根本性质也缺乏认识.第一节全球语境下的文化选择1。
经济的全球化带动文化的全球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伴随而来的遍布世界各地的网吧、麦当劳快餐、摇滚乐和好莱坞电影,放佛让人感到自己正在成为地球村的公民。
这一切似乎向人们预示着一个文化全球化时代即所谓普世文明的到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0年完成的《世界文化报告》指出:在进入21世纪时,全球化、长途通信和信息学正在改变人们界定和感受文化多样性的方法。
过去在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的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的比喻已经过时,再也不能描述人们的文化偏爱了,“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
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通过媒体和国际因特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问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
"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观点: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的到来。
中西文化导论一、古希腊不同学派精彩纷呈和我国百家争鸣的异同:古希腊不同学派与我国百家争鸣的同:①、时代的相近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古希腊学派存在,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前300年②、思想纷争激烈中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学术观点的有189家。
汉代史学家将它们分门别类,归为10家,即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在这10家之中,杂家、农家、小说家所讨论的问题很少涉及哲学。
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
所谓「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后人将相互论战,及学术上的繁荣景象,称为「百家争鸣」。
在这10家之外,对《周易》的研究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可以称为易家;对军事和兵法的研究当时也已形成了一种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学说,可以称为兵家。
因为各学派思想的不同,而各自有其精辟之处,造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盲目状态,一种单独思想根本无法压制其他思想的发展与呼声,因此造成各学派互相倾轧与竞争,纷纷寻求自己学术思想的继承者和拥护者,使当时的学术思想呈现一种局面紧张而发展却成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我国文化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希腊:古希腊学派的纷呈相对中国的百家争鸣毫不逊色,简单叙述一下其主要学派。
古希腊四大学派,指米利都学派、艾菲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艾利亚学派,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都是相信有本原。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条对本原问题探讨的路线:一是从物质形态上寻找万物的起源,换言之,是从质料和动力角度来寻找万物本原,即属于自然哲学;二是从万物背后共同的规定,换言之,是从形式上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即属于形而上学。
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他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中西文化比较
导论: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
一、文化与文明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的发展研究》:“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它能力和形成的习惯。
”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文化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概念往往可以换用。
文明暗含较高层次文化的意味。
[德] 雅斯贝尔斯: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老子(前571-前471)孔子(前551-前479)释迦牟尼(前624-前554)
苏格拉底(前469-前339)
二、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
文化进化论:泰勒、弗雷泽等学者认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类在文化上与制度上必然平等和类似,并按单一的线索由低级到高级各同一方向(现代西欧文明的方向)进化。
文化进化论的可能后果:导致文化中心论
思考:《阿凡达》所表现出的文化倾向
文化相对论:博亚斯、本尼迪克等学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在无限变异中形成的,这些变异可以还原成带显著特点的文化类型,而每一种独特的文化都是一个整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Ruth Benedict(1887-1948)《文化模式》、《菊与刀》
思考:皮蛋与小脚
文化孤立主义:完全认同文化相对主义,否认某些最基本的人类共同标准,就不能不导致对某些曾经给人类带来重大危害的负面文化也必须容忍的结论。
三、比较的意义:沟通-理解-重建
通过客观平实的剖析,从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文化心理以至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等诸多层面来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短长与文化交流的前景。
在此基础上,再解决所谓“中西体用之争”以及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认同问题。
(P7)
超越对于一己的关心,致力于寻求一个更适于人类生存、更有意义的人类生活环境。
四、关于文化的一种构想:和而不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国语.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