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6.07 MB
- 文档页数:93
2019届《〈论语〉选读》复习资料高三语文备课组整理高考内容:2019年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对应21、22题)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默写(对应23题其中一项)复习建议:回归课本,巩固知识点。
熟记每篇文章每一章节的思想观。
“政治”(《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修身”(《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学习与教育”(《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哲学”(《中庸之道》)一、为政以德1.思想主张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治国的目标步骤:先庶后富民再教民;⑥民信最重;⑦批评不合乎礼的用兵,反对暴政;⑧主张尚德,不尚力;⑨主张实行“彻制”,爱民。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2.课内注释识记有耻且格:格,至,来。
文中指内心归顺,心悦诚服。
修文德以来之: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
如杀无道:道,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的准则,“无道”就普通人而言。
二、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刘老师《<论语>选读》教学笔记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相关成语】知其不可而为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无人问津;深厉浅揭。
【重点理解】◆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如何认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社会动荡,需要积极入世态度;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社会动荡,不如避世自隐。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从反面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孔子的观念中“君君,臣臣”,现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
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抱怨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接舆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对孔子的态度如何?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请不要执迷不悟了。
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佯狂避世。
他主动积极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
既表现了对孔子心志的理解和肯定,又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是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长沮和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长沮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类答题策略类型一:从文本自身命题【题型解说】此类题主要考查文中的重要字词、成语及提炼概括该章句的主旨等。
【答题思路】第一步:读懂语段,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所给语段的大意。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连续三年都考到了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包括相关词句、教学原则及为政观点等多个层面。
答题时都需要立足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步:联系教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特别提醒】复习备考时要梳理《〈论语〉选读》中的重要观点,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等,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面【相关链接】中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第三步:充分利用题干中所给信息,准确规范地表述出来。
类型二:对文本知识的迁移运用【题型解说】此类题重在考查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以致用的能力。
【答题思路】第一步:找出所提供材料的核心内容,弄清其观点态度。
第二步:分析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弄清题目讨论的共同话题。
第三步:通过对材料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比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态度,如解答【真题感知】第二题时,就应从欧阳修的《朋党论》中提炼观点,明确自己的看法。
第四步:观点的分析和陈述。
【特别提醒】对自己观点或对《〈论语〉选读》中的思想观点的判定和分析,都要态度鲜明,言之成理。
切不可架空议论,拖泥带水,模棱两可。
【拓展延伸】高考中《〈论语〉选读》探究分析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短文评析型,即给出一段《论语》原文,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文中的思想。
解答这类题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更不能以翻译代替评析,对文中流露的儒家思想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最好还要指出其意义所在。
2.材料结合型,即把几则材料组合在一起出题。
解题时要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关系,注意题目的要求,不遗漏任何一则材料信息。
3.提炼观点型,即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要求提炼文中的中心意思或内容要点。
4.联系实际简析型。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三、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高考复习之《<论语> 选读》教学目标:进一步系统了解《论语选读》重点篇目的整体思想,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孔子思想,并明确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共8课时。
教学过程:一、试情分析考试说明中没有明确针对《论语选读》的内容,只有在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中提及《论语》(《学科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但在浙江省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卷古诗文阅读第(三)大题(24小题)中,出现《论语选读》的内容(知其不可而为之),分值为4分(第一小题1分,第二小题3分)。
按照浙江省高考要体现文化味的特点,不出意外的话,《论语选读》一定会考到。
试题位置大致同第一次适应考试,分值大概6分(默写2分)。
2009年高考试卷上果然出现了论语题目——“子曰:不愤不启……天何言哉?”分值6分(包含默写题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2010年浙江考试说明中的论语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升堂入室)(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共同特点: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
教育特色:针对性(或“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可)。
评价:略。
)从09年高考真题到10年参考试卷上的论语试题比较,大概可以得知,2010年论语题目会适当降低难度,这是个很好的暗示。
二、分值分析1、默写2分(8分、6选4,其中5题课内,1题课外。
课内5题包括论语默写1题)2、论语阅读4分(开放性评析题或探究题)三、真题回顾(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