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九章微生物分类参照模板
- 格式:pptx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18
微生物分类的方法
1.形态学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根据其核酸类型、壳体结构、基因组大小和结构等特征分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古菌):通过显微镜观察它们的形态如形状、排列方式(杆菌、球菌、螺旋菌等)、染色反应(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鞭毛结构以及特殊结构(芽孢、荚膜等)来初步分类。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等):根据孢子形态、菌丝构造、繁殖方式等进行区分。
2.生理生化特征:
-进行一系列生化实验,例如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脂肪酸组成分析等,以确定微生物在新陈代谢上的差异并据此分类。
3.分子生物学方法:
-DNA-DNA杂交技术:比较不同微生物间全基因组或者特定基因序列的相似度,以此作为分类依据。
-16SrRNA基因测序:这是细菌和古菌分类的金标准,通过分析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类。
-基因组学分析: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比对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实现更精细的分类。
4.生态分布与功能特性: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生存策略及所起的生态功能也是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九章、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的有关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教学内容:1、通用分类单元种以上系统分类单元学名亚种以下的几个分类名词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3、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重点内容:微生物的类单元及命名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微生物分类学涉及三个相互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分类、命名和鉴定。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命名(nomenclature):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鉴定(identification或determination):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或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的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常用的细菌分类学术语:培养物(culture):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
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如Bacillus subtilis AS1.398是一株生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F7658是一株生产生产α淀粉酶的菌株。
在进行微生物分类鉴定前,首先必须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然后根据一系列分类特征进行鉴定。
一般是先根据形态特征鉴别其属于哪一个大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或霉菌);再根据其生理生化特征、生态特征、免疫特征和遗传特征等,借助于检索表或鉴定手册来依次确定是属于哪个目、科、属、种;最后与该种的模式种(type species)加以比较并命名。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类单元一、分类单元种以上的分类单元自上而下依次分为7个等级,它们是:界(Kingdom)、门(Phylum或 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九章肠杆菌科细菌第⼀节概述⼀、肠杆菌科细菌:是⼀群⽣物学特性相似,常寄居于⼈和动物肠道中的⾰兰阴性杆菌。
随⼈和动物粪便排出⽽⼴泛分布于⽔、⼟壤和腐物中。
⼤多数肠杆菌为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低下或细菌侵⼊肠道以外部位时,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疾病,可导致全⾝多处部位感染。
少数肠道杆菌为致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致病性⼤肠埃希菌等均可使⼈患某些肠道传染病。
*、肠道菌科的种类繁多,依据⽣化反应、抗原构造及DNA同源性进⾏分类,⽬前⾄少有30个菌株、120多个菌种。
⼆、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物学特性:①、形态与结构:肠杆菌均为⾰兰阴性菌,⼤⼩约(1—3)µm×(0.3—1)µm,多数有周⾝鞭⽑,能运动。
致病菌多有菌⽑,少数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
②、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培养温度为37℃。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良好,形成直径约2—3毫⽶中等⼤⼩、湿润、灰⽩⾊光滑性菌落。
③、抗原构造:主要有3种:⑴、菌体(O)抗原:为细胞壁的脂多糖,耐热,100℃数⼩时不被破坏,具有属、种特性,其特异性取决于脂多糖分⼦末端重复结构特异多糖链糖残基种类和排列。
长期⼈⼯培养后容易失去O抗原,菌落为粗糙型(R),因此菌落可发⽣S—R变异。
⑵、鞭⽑(H)变异:为鞭⽑蛋⽩质,不耐热,60℃30分⼦即可被破坏,其特异性取决于多台脸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造,失去鞭⽑后H抗原消失,O抗原外露,为H-O变异。
⑶、微荚膜或包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围,可阻⽌O抗体与抗原结合,为多糖类物质,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去除,重要的有⼤肠埃希菌K抗原、克雷伯菌K抗原、沙门菌Vi抗原等。
④、抵抗⼒:肠杆菌科细菌在⾃然界中⽣存能⼒最强,在⽔、粪便中可⽣存较长时间,与疾病的流⾏有⼀定关系。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不强,60℃30分钟即可被杀死,易被⼀般化学消毒剂杀灭,常⽤氯消毒饮⽔。
第⼆节埃希菌属1、埃希菌属有5个种,其中⼤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临床肠道分离菌,影最长是有Escherichia 从⼈粪便中发现⽽得名,即⼤肠杆菌。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业经2005年5月13日农业部第1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杜青林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授课地点:XX教室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和结构。
- 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特性、生长繁殖条件及代谢类型。
- 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 能够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 能够设计简单的微生物实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 培养学生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定义微生物,介绍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 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微生物的分类- 按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进行分类。
- 举例说明不同类群的微生物。
3.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讲解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 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第二课时1.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条件、代谢类型。
- 举例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微生物实验- 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 设计简单的微生物实验,如制作培养基、培养微生物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和结构等知识。
2. 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3.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微生物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案例引入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 讲授: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和结构等知识。
3. 演示: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4.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微生物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5.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