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鉴定(1)只是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563.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种: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学名学名:一个菌种的科学名称,是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则》命名的,国际学术界公认并通用的正式名字。
前后有两个或数个学名排在一起时,在属名相同的情况下,后一学名中的属名可缩写成一个大写字母加一句号的形式。
例1:Bacillus(芽孢杆菌属)可缩写成B.例2:若可能产生混淆,也可写成二至三个字母,如:Bac.属名:表示微生物的主要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或以研究者的人名表示。
单数,字首大写。
例1 :根霉属、毛霉属——形态特征例2 :丙酸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生理特征+ 形态特征例3 :沙门氏杆菌属——研究者的人名 + 形态特征种名:说明微生物的颜色、形状、用途,有时用人名、地名、微生物寄生的宿主名称和致病的性质来表示。
字母小写。
例1 :黑曲霉——颜色例2 :巴斯德酵母——人名例3 :北京棒杆菌——地名例4 :猪霍乱沙门氏菌——寄生的宿主名称和致病性质例5 :种名未确定:属名加 sp. (单数)或 spp. (复数)表示。
如:Bacillus sp. 表示一种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表示若干芽孢杆菌亚种、变种的命名:亚种:subspecies,简称“subsp.”变种:variety,简称“var.”命名:三名法属名 + 种名 + (subsp.或var.)+亚种(或变种)可省略例1: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 ellipsoideus 酿酒酵母椭圆变种例2:Bacteroides fragilis subsp. Ovatus 脆弱拟杆菌卵形亚种新种的命名:新种:属名 + 种名 + sp.nov.例:Corymebacterium pekinense sp. Nov. AS 1.229北京棒杆菌AS1.229 新种菌株菌株(在病毒中称毒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一、名词解释:01.系统学(systematics):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和演化关系的科学。
分子系统学是检测、描述并揭示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了群体遗传结构、分类学、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等领域。
02.系统树: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支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支的图型也称为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03.分子系统树: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树称为分子系统树。
04.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是一门按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例清楚的各种分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其具体任务有三,即分类、鉴定和命名。
05.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文献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
即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
06.鉴定(identification):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名称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即解决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问题07.命名(nomenclature):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的过程。
08.培养物(culture):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
如果某一培养物是由单一微生物细胞繁殖产生的,就称之为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09.菌株(strain):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
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10.标准菌株:指能代表这个种的各典型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微生物是指一些无法被肉眼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
它们分布在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中,有些可以帮助人类完成一些任务,有些则可以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要想深入了解微生物,就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分类的基础是形态学和生理学。
根据形态、结构和特征可将微生物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
单细胞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和蓝藻等,而多细胞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和藻类等。
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种微生物,其主要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细菌能够利用无机、有机物质进行代谢活动,并能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量和新生物体。
细菌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饮料、纺织品等领域。
放线菌是一种具有菌丝体的微生物,外形上有别于细菌,也被称为“菌丝菌”。
放线菌的代谢活动非常活跃,能产生多种抗生素等物质,因此在药品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蓝藻是一种原生光合细菌,通常生长在水中。
蓝藻利用光合作用可以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和有机化合物,并释放氧气。
蓝藻对环境保护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修复受污染的水体。
真菌是指一类生活在土壤、树木、植物和动物体表面的生物,通常是由菌丝组成的。
真菌可以分为支链菌、酵母菌和担子菌等多种类型。
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肥力,同时也可以用于食品和药品生产。
藻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微生物,可以分为绿藻、褐藻、红藻等多种类型。
藻类具有光合作用能力,可以产生氧气,同时也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鉴定主要包括生化鉴定、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
生化鉴定主要针对细菌的代谢能力进行检测,可以通过菌液反应、酶活性测试等方式进行鉴定。
形态学鉴定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从而鉴定其分类和属种。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DNA分析技术进行微生物的鉴定,可以更加准确和快速地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属种。
总的来说,微生物分类和鉴定是对微生物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生态环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微生物,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微生物分类鉴定是微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可以了解其在生物学、生态学和医学等领域中的作用和功能,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支持。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新兴技术鉴定。
形态学鉴定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传统方法之一,其主要依据是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色素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细菌和真菌,形态学鉴定一般包括观察其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和结构)、胞内结构(如细胞壁、胞质和核)以及不同的染色反应(如革兰氏染色、酸忍受染色和花青素染色等)。
这些观察结果可以帮助确定微生物的分类和种属的归属。
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微生物在生理和生化特征上的差异进行分类鉴定。
这包括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如生长速度、菌株形态、气体需求等)、代谢特征(如碳源利用、氮源利用和溶血等)以及产生的酶和毒素等特征。
这些生理生化特征可以通过传统的试管实验和培养基选择实验来检测和分析。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利用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信息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其中,16SrRNA基因序列是最常用的用于分析细菌系统发育和种属鉴定的标记基因。
通过PCR扩增、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可以将微生物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和匹配,进而确定其分类归属。
除了16SrRNA基因外,还可以利用其他基因序列如ITS(内转录间隔序列)等进行微生物分类鉴定。
此外,也可以基于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和蛋白质序列进行鉴定,如整个基因组的测序,通过比对不同基因组的相似性来进行分类鉴定。
另外,近年来,一些新兴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微生物分类鉴定中。
例如,质谱技术(MALDI-TOFMS)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进行质谱分析,从而快速鉴定微生物的种属和菌株。
此外,还可以利用核磁共振波谱学(NMR)和荧光光谱学等技术进行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综上所述,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新兴技术鉴定。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参考答案)一、填空:1.微生物菌种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属名和种名加词构成。
2.来源于一个细胞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的群体称菌株。
3.1969年将生物界分成了五界,分别是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
4.细菌的分类单元分为七个基本的分类等级,由上而下依次为_界、_门__、纲、目、科、属、种。
5.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为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生态特性。
6.形态学特征始终被用作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原因为具有相对稳定性_和易观察。
7.分类学的内容包括_细菌分类_、放线菌分类和真菌分类_三部分,目前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参考书目是_《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
8.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特征包括_形态特征_和_生理生化反应_,其中__形态特征_对鉴定微生物的系统发育有决定性作用,而_生理生化反应_可作为判断亲缘关系的参考而且对以实用为目的的分类鉴定仍有重要价值。
9.核酸分子杂交_和_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__是目前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10.1978年,Woese等提出新的生物分类概念,根据16SrRNA的碱基序列将生物清晰地划分为三原界,即细菌域、古生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11.对微生物命定学名的表示方法分双名与三名两种。
12.在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研究中,1978年由R.H.whittake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三域学说。
13.填写以下10个数据:(1) 对牛奶等进行巴氏消毒时常用 63 ℃的温度;(2)用液氮保藏微生物的温度为 -196 ℃;(3)通常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为 37 ℃:(4)用烘箱进行的干热灭菌温度一般为 150~170 ℃;(5)的代时一般为 17 min;(6)典型的酵母菌S.cerevisiae的代时一般为 120 min,其大小一般为~10 X ~21um 。
(7)至今已记载的微生物约 20万种(1995);(8)我国卫生部门规定自来水中所含的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 3个/L ;(9)细菌总数不得超过 100个/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