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
- 格式:docx
- 大小:24.88 KB
- 文档页数:8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影响深远,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教育的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一,孔子教学弟子。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子路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的这番话表明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应该因材施教,因此他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比如,对于好色的学生,他会用好色的事情来教育他,让他明白好色是不好的。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二,孔子与颜回。
在《论语》中,还有一则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颜回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聪明好学,但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有一次,孔子问颜回,“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治。
”颜回听后不明白,孔子就用比喻的方式给他讲解,让他明白了“无为而治”的含义。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他根据颜回的性格特点,用适合他的方式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三,孔子与子路。
还有一则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就是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的故事。
子路是一个性格直爽的学生,他有时候说话比较冲动,容易得罪人。
有一次,他得罪了一个官员,官员要杀他,孔子听说后就去劝解官员,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进行教育,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总结:通过以上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们现代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不断完善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因材施教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原则。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来阐述孔子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孔子任教的时期,当时有三个学生向孔子请教问题。
这三个学生分别是张三、李四和王五。
他们学习能力和兴趣各不相同。
张三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学生,他很喜欢阅读和研究各种经典文献。
他对于学术探究有着极高的热情,并且能够很快地吸收新知识。
李四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学生,他非常擅长运动和军事训练。
他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并且有很强的领导才能。
王五则是一个有创造力和艺术天赋的学生,他喜欢绘画和音乐,并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当这三个学生向孔子请教问题时,孔子观察到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
他并没有一概而论地给出相同的答案或指导,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
首先,张三向孔子提问关于经典文献的问题。
孔子深知张三的爱好和擅长,因此他以他喜欢的方式回答了张三的问题。
孔子鼓励张三继续阅读和研究经典文献,提倡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出了一个聪明而又有学识的人。
接着,李四向孔子请教了一些关于军事训练和领导能力的问题。
孔子认识到了李四的军事天赋和领导才能。
因此,孔子向李四传授了一些关于战略和领导的经验和原则。
他鼓励李四要勇敢、坚毅,并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将领。
最后,王五向孔子请教绘画和音乐方面的问题。
孔子观察到了王五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于是,孔子鼓励王五发扬自己的创造力,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进一步发展他的艺术才华。
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首先,因材施教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孔子因材施教故事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是其中一个相关的故事: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随后,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但孔子却回答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对孔子的回答感到困惑,于是请教孔子原因。
孔子解释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缺点,给出不同的建议和方法。
这种教育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此外,故事中还表现了孔子的公正和关心学生的态度。
他不会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或者其他因素而偏袒或者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相反,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
情况,给出最合适的建议和指导。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表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公正态度。
这些品质都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应该具备的。
孔子因材施教文言文【实用版】目录1.孔子其人及其教育理念2.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3.孔子如何实施因材施教4.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和影响正文1.孔子其人及其教育理念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孔子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不论贵贱、男女、年龄,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提升人性的有效途径。
2.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性格、智力、兴趣、特长各不相同。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孔子如何实施因材施教孔子在实施因材施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他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特长,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教育方法。
比如,对于性格豁达的学生,孔子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孔子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对于特长不同的学生,孔子会指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己的人生道路铺设坚实的基础。
4.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和影响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也启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每个人。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源自《论语》,其中有一则关于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故事。
有一天,子路向孔子请教,“我应该怎样教育我的学生呢?”孔子回答说,“你要先了解学生的特点,然后根据他的特点来施教。
”孔子还告诉子路,要“不违他的志”,“教他所好”,“谁知其不可也,教他所不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即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制定教育方案。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强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
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因材施教的思想。
比如,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你好像是一个泉源,我只需打开泉源的泄水口就行了。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子贡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的,他认为子贡的潜力就像是一股泉水,只需引导和开发,就能发挥出来。
另外一个例子是孔子对待颜回和子路的教育。
颜回是一个聪明而又好学的学生,而子路则比较迟钝。
对待颜回,孔子采取了启发式的教育方法,给予他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对待子路,孔子则采取了更多的直接教导和引导。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使得颜回和子路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强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其融入到现代教育实践中,为培养更多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做出贡献。
孔子有关因材施教的诗句嘿,你知道吗?孔子那可是教育界的超级大咖呀!他说过好多特别厉害的话呢,其中就有关于因材施教的。
就好比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就好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面对不同的花朵,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呵护它们成长。
咱就说,每个学生都像是独一无二的花朵,有的可能娇艳欲滴,有的或许朴素淡雅。
那咱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去对待所有的花朵吧?那不是乱来嘛!孔子他老人家就特别明智,他能看出学生们的不同特点和潜力。
你想想看,要是一个学生特别聪明,领悟力超强,那咱就得给他来点有深度的知识,让他能尽情地去探索更高深的领域呀,这就像给千里马配上好的马鞍,让它能跑得更快更远。
可要是遇到一个基础稍微差点的学生呢,那咱就得耐心点,从基础开始教起,一步一步引导他,就像慢慢给小树苗浇水施肥,等待它茁壮成长。
孔子还说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就如同是在挖掘宝藏呀!得仔细观察,看看学生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这不就是在寻找开启每个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嘛!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吧,我有个同学,他对数学特别感兴趣,那脑子转得可快了,老师就经常给他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数学题,让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另一个同学呢,可能对艺术方面更有天赋,那老师就鼓励他多去参加艺术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
这不就是因材施教的最好体现嘛!哎呀呀,孔子他老人家的这些思想,真的是太宝贵啦!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传承和发扬吗?我觉得呀,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牢记孔子的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他们最适合的教育,这样才能让他们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呀!这就是我的观点,绝对没错!。
孔子的因材施教故事介绍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才能和特点,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上。
他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兴趣,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故事一:孔子与颜回颜回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他聪明才华出众,但有时候思考问题过于深入,让自己很苦恼。
一天,颜回向孔子请教:“我总是陷入困惑,苦于思考问题。
老师,我该如何改变呢?”孔子听完后,深思熟虑地回答道:“你的才智是独特的,不同于其他人。
你可以试试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你的问题和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整理思路,或许能够减少你的困惑。
”颜回听从了孔子的建议,并开始做笔记。
通过整理观点和问题,他逐渐养成了更加系统和清晰的思考方式。
他的思维变得更加有条理,并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终,颜回在学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学者。
故事二:孔子与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另一位学生,他性格活泼开朗,善于口才和辩论。
一天,子路向孔子请教:“老师,我喜欢辩论和表达观点,但有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争论过于激烈。
请问我该如何改进呢?”孔子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回答道:“你天生具有辩才,这是你的优势。
但争论是需要技巧和分寸的。
你可以尝试在平时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控制情绪,使辩论更加和谐和有效。
”子路虚心接受了孔子的教导,并开始与他人多交流和辩论。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他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并且能够更加冷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逐渐地,子路在辩论方面的能力提升了许多,他成为了一个懂得与人沟通的谦虚而聪明的思想家。
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和意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孔子因材施教教的含义
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提出的,这也是孔子在教育上的主张之一。
“因材施教”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受教育个体的关注。
如弟子子路个性刚猛、急躁,孔子则加以抑制,引导他三思而后行;弟子冉有性格稳重,遇事踌躇,孔子就鼓励他雷厉风行。
此外,孔子注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在他的引导下,弟子中的颜渊、仲弓等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宰我、子贡成为外交上的辩才;冉有、子路是政事方面的干才;子游、子夏则成为文采斐然的饱学之士。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原文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源于《论语》中的一段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这段话中,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实现仁,孔子回答说要先克己复礼,
这样一来就能让天下回归仁。
接着,颜渊进一步问孔子如何具体做到,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虽
然不是很聪明,但他听到这样的话后,仍然表示要去做。
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孔子说话的时候,不是一味
泛泛而谈,而是根据对方听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来进行授课。
对
聪明的学生,他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哲学道理;对比较笨的学生,他
就会用简单易懂的话,重点突出、归纳总结,让学生也能理解。
正因为孔子善于因材施教,所以他的学生们也都受益匪浅。
他所教的
弟子有孟子、子思、颜回等名人,而这些人也都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代
表人物。
总而言之,孔子因材施教的典故很好地体现了教育者的责任和智慧。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好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够科学地进行指导和教育。
只有做到了因材施教,才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优秀的教育,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让教育更有意义。
要因材施教的典故如下: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
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典故。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孔子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他着重培养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的人才。
他满意地对人说过:“在德行方面的高材生,有颜渊、闵子赛、冉伯牛和仲弓。
在言语方面的高材生,有宰我、子贡。
在政事方面的高材生,有冉有、子路。
在文学方面的高材生,有子游、子夏。
”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子路坦率莽撞,可能属于胆汁质;而冉有谦虚谨慎,可能属于粘液、抑郁质混合型。
班主任老师要能够同各种气质、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张衡的故事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
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
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
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
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孔子因材施教在论语中的名言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这句话出自 论语·雍也》。
孔子认为,对于学习来说,知识的掌握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
只有真正热爱知识,才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这句话出自 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我们可以从任何人身上学到东西,无论他们的年龄、地位或经验如何。
我们应该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同时改正他们的缺点。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出自 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实践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
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出自 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我们应该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看看我们是否忠诚、诚实和勤奋。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这句话出自 论语·卫灵公》。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也是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他认为,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要对他人做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孔子因材施教是他的教学方法之一,也被认为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学。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和潜能,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灵活调整。
这篇文章将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其背后的原则和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教学方法强调个别化和差异化教学。
他认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天赋,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教学计划。
首先,孔子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他经常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个人兴趣、学习方式和目标。
通过这种了解,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方案。
其次,孔子注重发现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特长和优势,只要发现并加以培养,就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就。
因此,孔子会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努力,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所长。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第三,孔子重视个别指导和差异化教学。
他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当学生的水平较高时,他会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和挑战,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孔子会采取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并提高学习成绩。
除了上述方法,孔子还提倡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道德是人生之基础,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才能培养他们成为有德之人。
因此,孔子会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他相信只有通过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他们才能最终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家庭的人。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背后的核心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只有将教学与个体差异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发挥出更好的潜能。
其次,孔子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他很清楚学生们只有对学习感到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
因此,他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小古文《孔子因材施教》拼音版(实用版)目录1.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2.《孔子因材施教》小古文的内容概述3.孔子如何因材施教的例子4.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正文1.孔子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不分贵贱、男女、年龄等差异。
而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孔子倡导“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2.《孔子因材施教》小古文的内容概述《孔子因材施教》是一篇描述孔子如何因材施教的小古文。
文章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孔子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孔子如何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求都在学习射箭,但两人的进度却不同。
孔子对此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分别给出了适合他们的建议。
对于子路,孔子告诉他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他把握好射箭的道德和技艺;对于冉求,孔子则鼓励他“力行七年而后成”,要他通过长期的练习来提高技艺。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另一个例子是孔子教诲子贡。
子贡聪明伶俐,但有时过于炫耀。
孔子便告诉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通过这种方式,孔子既肯定了子贡的优点,又提醒他谦虚谨慎。
4.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因材施教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子路问孔子:“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字词解释:斯:那,指鼓励的话。
诸:放在句中,解释为“之于”。
如之何:怎么可以。
也:是否。
兼人:好勇过人.敢问:冒昧地问。
敢:表敬副词.由:指子路。
赤:即公西华本人。
求:即冉有。
退:指做事缩手缩脚。
概述: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与我们学习为人处事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
因材施教: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也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一、基础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
孔子因材施教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孔子:“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
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
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字词解释:斯:那,指鼓励的话。
诸:放在句中,解释为“之于”。
如之何:怎么可以。
也:是否。
兼人:好勇过人。
敢问:冒昧地问。
敢:表敬副词。
由:指子路。
赤:即公西华本人。
求:即冉有。
退:指做事缩手缩脚。
概述: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与我们学习为人处事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
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
因材施教:冉有的懦弱在《论语》中也记载,冉有曾在权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为人聚敛暴虐,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但不敢去劝上司季氏,反而顺从季氏的意愿,为他“聚敛而附益之”,气得孔子大骂冉有“非吾徒也”!并发动学生“鸣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够听从孔子的教导,坚持仁义之道,那就不会做出助纣为虐的事来了。
一、基础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
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
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那么,如何“备学生”呢?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第一,是“听其言”。
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
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故略而不论。
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特别是《侍坐》,就是召集学生进行集体谈话,类似我们现在的座谈会。
第二,是“观其行”。
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
“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
”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
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
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
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学生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实施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
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
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
”(《论语·颜渊》)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
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
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
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
”)对三类学生他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珍视。
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论语·雍也》)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
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
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三、现代因材施教与问题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
但相对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师生席地而坐的谈话式教学和某些国外的“超小班化”教学而言,现今我国的教学(主要指高中教学)中实施起来有困难。
现行我国将班级授课制发挥到了极致:45人为标准班,而有些农村中学(如县中)每班少则六七十人,多则百余人。
试想,如此规模,如何因材施教?至多也是针对个别同学。
在目前中国教育背景下,实施“因材施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第二,课程资源比较薄弱,能提供学生选修的资源很有限;第三,教师难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第四,分层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如何尽可能地使每位同学都能“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呢?这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目前相对有效的做法就是分班、分层教学,以异步代替同步教学。
所谓“同步教学”,就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
它忽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差异,导致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状况。
异步教学是以承认差别、允许差别为前提的教学方法,是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措施。
1.层次教学制层次教学制就是按照学生原有基础划分层次,按层次编排班级。
同一层次的同学分在同一班级,他们基础相同,目标一致,既避免了参差不齐的状况给教学带来的不便,又方便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促进。
2.课程选学制课程选学制就是在保证必修课学习之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并充分考虑自己的现有基础,选学自己心仪的课程。
配合这种制度,学校应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学校师资和设备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多地开设各类选修课,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