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到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这里积淀文明的结晶。
这是什么地方?我们通过两个古汉字来寻找线索。
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了解它的魅力。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西沟村),(大连市)的相关视频及图片,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其中大连市的视频利用360度全景技术,学生们通过VR 视频眼镜进行观看)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活动一:炫彩T台:乡村景观PK城市景观活动内容及形式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
观察这两个视频,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景观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多媒体展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想一想: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
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
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
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
任务 1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下面通过观察图片,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观察: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别。
1.这两幅图中的道路情况有什么区别?2.这两幅图中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区别?3.这两幅图中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讨论:你愿意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任务2 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请选择聚居地的地形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土壤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气候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补充因素1: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
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课后拓展名言名句: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今天你所翻的一页页书,就是你明天你所数的一张张钞票。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聚落的分布特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课件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说一说: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我们生活的聚落。
1.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而乡村又可以分为农村、渔村、牧村、林场等类型。
2.引导学生感知乡村和城市的差异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3.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面进行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1)建筑物的差异:(2)道路建设(3)基础设施:(4)人民生产活动也不同:4.引导学生归纳整理:5.引导学生探秘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1)互动探究选择一:什么地形是人类建设家园的理想地?补充: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分布。
(2)互动探究选择二:什么气候适合人类建设家园?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反之,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聚落少。
秧、放牧等;城市主要从事工业生产。
4.归纳整理:5.小组合作学习:会选择气候适宜、地形平坦、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家园(1)互动交流:很多学生能选出平原地形,并简单说出理由。
(2)互动交流:学生选择:全年温和而湿润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地区。
(3)思考交流:(3)互动探究选择三:自然资源新疆北部有一座城市,曾经是一片戈壁,如今却成为北疆工业带上的重要基地,是什么原因让克拉玛依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补充:同等条件发展起来的还有大庆。
(4)互动探究——交通运输。
补充:交通:因为修建铁路而迅速发展的新兴城市——火车拉来的城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别;根据收集到的聚落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难点:聚落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小明:我来自农村,家乡周围有农田、池塘。
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里有小路通往附的小镇。
【过渡】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能否试着总结出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min.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
一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学习二 聚落与环境【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地区,而、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西亚民居 东南亚民居1.西亚的房屋具有、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学生举手回答: 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这里水源充足… 这里交通便利…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第三节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能够根据实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知道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著名的传统聚落。
3.能了解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目标:1. 通过分析阜阳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培养爱护家乡的自豪感。
2.了解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能够联系所居住聚落的一些文物古迹、宗教场所或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分析聚落(城市或乡村)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提倡文明旅游,培养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重点】了解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知道自己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能做些什么,落实到实际中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想问问同学们,咱们生活的地方属于哪一种聚落?咱们的家乡阜阳现在是什么样想不想看一看?接下来咱们通过一首歌去看看我们的家乡。
(播放视频)【讲授新课】:我们的家乡发展十分迅速,可谓日新月异,那么阜阳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呢?请你根据你对家乡的了解及导学案中所给的资料,组内共同探讨一下。
一、自主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组内发言,其他组补充。
)(简单评价总结)过渡:阜城地处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发展比较迅速,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真的很幸福。
当然,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
你能猜出以下这些图片都是哪里吗?活动:(传统聚落竞猜)(举手猜)这些聚落特色鲜明,所以大家一眼就认出来了。
(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为了更好的保护挽救他们,联合国通过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把许多聚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合作交流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个聚落——丽江古城(出示图片)。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2: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4: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自读教材,比一比,看谁过目不忘:① __乡村与城市__统称为聚落,先有_乡村_聚落,后有_城市__聚落。
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劳动生产和_社会活动的场所。
③由于_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景观_有较大的差异。
④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地形_、_土壤_、_自然资源_、_水源_和_交通_等。
⑤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平原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密集_,在高山_、__荒漠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⑥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人类活动__和_自然环境__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⑦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历史文化_、_宗教信仰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建筑_风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景观因_环境_而异。
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主要表现为: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_越来越完善_。
⑨亚洲乡村聚落人口_众多_,房屋较_密集__;欧洲乡村聚落人口_较少__,农业机械化水平_高_,房屋较_分散_;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_较为原始__的村落。
(教师订正答案后给点时间让学生读记知识点,小组按分工互查记忆情况[德华1] )[德华1]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巡查批改,5分钟的时间到后点学生订正答案,在教师批改忙不过来时提醒学生按小组分工批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主题设计:学情分析:本校初一学生在天津市各类中学里属于程度较好、水平较高的一类学生。
他们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聚落就相对简单。
但由于本节内容范围广、问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地图、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我们的家乡”、“爱我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2)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保护家乡”的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热爱家乡;(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天津地形简图、世界最早城市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结合本节学习,说出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与方法1、利用生活经验,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形成表象;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的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以及“对有价值的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学习,感受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1、聚落的类型及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讨论探究、自学归纳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教师承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这两个问题。
归纳: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回答(1)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2)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归纳总结: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教师承转: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泛指可观赏到的景物)又有较大的差异。
学生活动3:通过仔细观察图4.12,说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小明:我来自农村,家乡周围有农田、
池塘。
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
里有小路通往附的小镇。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min.
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
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
一
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
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学习二 聚落与环境 【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 (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 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 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 地区,而 、 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 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 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 西亚民居 东南亚民居 1.西亚的房屋具有 、 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举手回答: 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
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这里水源充足…
这里交通便利…
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
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举手回答:
1.河流中下游平原;高山、荒漠
2.团块、条带
【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西亚、东南亚民居与环境
的关系,并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特色民居与环
境的关系。
1.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墙厚适
应昼夜温差大,窗小适应风沙大。
2.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地区全年炎热多雨,
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就地取材,
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
为上层通风防潮,适应过于潮湿的环境。
3.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分享特色民居与
环境的关系。
丽江古城为例谈谈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