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动物运动能量来源1
- 格式:pptx
- 大小:5.90 MB
- 文档页数:34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
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陆生动物中的鸟类和昆虫能够飞行和滑翔。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
生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
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
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
骨骼(骨和骨连接)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 TP───→肌肉。
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一、运动的形式1.游泳游泳是一种柔和的、全身肌肉参与的、受水的阻力影响较大的运动形式。
在游泳时,人体会向外排出大量汗液,使体温得以维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从而保证身体不至于过热或过冷。
同时,游泳对心肺功能也有很大的好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2.奔跑奔跑是一种快速移动的运动形式,需要依靠肌肉的收缩和韧带的支撑,产生弹性反作用,使人与地面产生推力,并不断加速。
在奔跑时,肌肉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则会使人体内部温度过高,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3.飞行飞行是一种高能耗、高速运动的形式,需要依靠飞行肌、胸肌、肩胛肌、腹肌等肌肉协同配合。
在飞行时,鸟类体内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会被分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供给鸟类的能量。
此外,鸟类还会把通过呼吸获取的氧气储存在血液中,在需要时利用肌肉的酶催化作用,使氧气与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能量。
4.爬行爬行是一种较为原始、简单的运动形式,它可以帮助动物攀上峭壁、越过悬崖、穿行狭窄的地形。
在爬行时,动物需要大量使用肌肉,特别是腿部、腰部、脖颈部等肌肉,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支撑,使身体呈现爬行状态。
爬行的能量消耗相对较小,不过也可以帮助动物维持良好的体态和体能状态。
二、能量的供应不同运动形式需要的能量供应也不同,下面分别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蛋白质的供应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同时也是构成肌肉组织的重要物质。
在高强度的运动中,肌肉会出现大量的磷酸肌酸储备消耗和代谢产物积累,使得蛋白质合成和分解增多,因此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对于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肌肉组织的维护都非常重要。
2.碳水化合物的供应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产生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它可以通过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等物质直接供能,也可以通过分解后转化为葡萄糖,再进一步参与酶促反应,最终合成三磷酸腺苷(ATP),从而产生能量。
在高强度、短时间内的大运动量中,碳水化合物往往是人体消耗的主要能源。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篇一」生物进化的原因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3.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著作《物种起源》,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动物的运动1.脊椎动物的运动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2.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食物───→细胞───→ATP───→肌肉动物的行为主要受神经系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激素)的调控。
生物的变异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变异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变异的原因及类型:(1)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
如:用化学药剂处理过的甜菜染色体加倍。
(2)单纯由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就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如:美容院里做的双眼皮;小时候因外伤脸上留下的疤痕等3.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育(生物变异)、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4.生物变异的意义: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动植物的优良品种。
5.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与野生稻杂交。
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用种子繁殖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动物运动中的力学机制和能量转化动物运动是生物界中最为广泛和多样化的现象之一。
无论是陆地上的奔跑、飞行中的飞翔,还是水中的游泳,动物的运动都涉及到力学机制和能量转化。
本文将探讨动物运动中的力学原理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一、动物运动的力学机制1.1 骨骼结构与动力学动物的骨骼结构对于运动至关重要。
骨骼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和保护,使得动物能够承受外界的力量。
同时,骨骼也是动物运动的动力学基础。
通过肌肉的收缩和骨骼的运动,动物能够产生力量和推动身体进行运动。
1.2 肌肉收缩与力的产生肌肉是动物运动的主要力量来源。
当神经信号到达肌肉时,肌肉纤维收缩,产生力量。
这种力量通过肌腱传递给骨骼,推动动物进行运动。
肌肉收缩的力量大小与肌肉纤维的数量和收缩速度有关。
1.3 运动的平衡与稳定动物在运动过程中需要保持平衡和稳定。
这涉及到动物的重心和支撑点的位置。
通过调整身体的姿态和肢体的位置,动物可以保持平衡,并减少能量的消耗。
二、动物运动中的能量转化2.1 能量的来源动物运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食物的摄取和氧气的呼吸。
食物中的化学能被动物消化、吸收和利用,转化为机械能,推动动物进行运动。
同时,氧气的呼吸也是能量转化的重要环节,通过氧化糖分解产生的能量被用于肌肉收缩和维持生命活动。
2.2 能量转化的效率能量转化的效率是指动物在进行运动时,将摄入的能量转化为有效运动的比例。
不同动物的能量转化效率有所差异,这与动物的生理特征和运动方式有关。
例如,鸟类的飞行效率较高,能够长时间保持飞行,而哺乳动物的奔跑效率相对较低。
2.3 能量转化的损耗能量转化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损耗。
摩擦力、空气阻力和热量损耗都会导致能量的损失。
动物在运动中需要通过调节姿态和运动方式来减少这些损耗,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三、动物运动的适应性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力学机制与其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态位和生活需求,发展出了各种适应性的运动方式。
例如,猎食动物的奔跑速度快且敏捷,适应追捕猎物的需求;鸟类的飞行能力使其能够迁徙和觅食。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归纳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动物的运动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骨骼,骨运动系统,不活动的连接(颅骨之间)骨连接,半活动的连接(脊椎骨之间)肌肉,活动的连接,又叫关节(四肢骨之间)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结缔组织),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
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
【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肱二头肌是两块肌肉组成一组,肱三头肌是三块肌肉组成一组。
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直臂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4、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共同完成运动。
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6、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
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7、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说课稿一、说教材1. 课程背景《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一篇重要章节,主要介绍了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的相关知识。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以及不同动物如何供给能量,从而了解动物在运动中的生理机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动物运动为主题,内容涉及动物运动的形式以及提供运动能量的途径。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动物之间运动形式的差异以及运动的生理需求。
3.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掌握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
- 了解不同动物运动时所需的能量供应方式。
- 认识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适应性。
4.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 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
- 动物运动时的能量供应方式。
教学难点: - 如何解释动物运动形式与能量供应的关系。
二、说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步行、飞行、游泳等。
- 不同动物的能量供应方式:有氧呼吸、厌氧呼吸等。
2.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和演示,直观地展示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的方式。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3.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a.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动物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吗?可以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吗?能量从哪里获得?b. 实验演示:动物能量供应方式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解释不同动物的能量供应方式。
•实验1:观察鸟类的呼吸方式实验,了解鸟类的能量供应方式。
•实验2:观察人类进行有氧运动时的呼吸方式,了解人类的能量供应方式。
c. 学习动物运动的形式•介绍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包括步行、飞行、游泳等。
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
一、认识运动
1.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指生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过程。
2. 运动的类型
按照生物体的特性,运动可以分为原生动力学运动和心理运动。
3. 运动的意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肺活量,改善心理状态等。
二、动物运动的形式
1. 徒步运动
徒步运动是指动物步行或奔跑等类型的运动。
2. 爬行运动
爬行运动是指动物利用肢体或身体表面的摩擦力爬行的运动方式,如蛇、蜥蜴等。
3. 游泳运动
游泳运动是指动物在水中进行的运动方式,如鱼类、海豚等。
4. 飞行运动
飞行运动是指动物靠翅膀的飞行来移动的运动方式,如鸟类、昆虫等。
三、动物运动的能量供应
1. 能量消耗
动物在进行运动时会消耗能量,产生的能量消耗是通过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方式完成的。
2. 能量来源
动物的能量来自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其中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
3. 能量传递
能量在生物体内部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一级消费者通过食用植物来获取能量,而二级消费者则通过食用一级消费者来获取能量,以此类推。
4. 能量损失
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损失,其中最显著的是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如呼吸作用和排泄等。
四、小结
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而能量供应则是动物体内能量传递的基础。
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来说,了解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