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2012自然辩证法考点和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6
合肥工业大学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历年高频真题及答案自然辩证法真题参考答案1.如何理解马克思就资本主义的分工和手工业、特别是机器大工业考察时所说的“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运动。
---(体大于部分之和)。
资本主义的生产总体运动是一个系统,由各种不同的分工构成。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有机的整体结构。
因此,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它的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用总是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
2.简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3.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生态哲学基础。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
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3R”本质:即Reduce(减量)、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
4.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包含产品从概念到生产制造使用及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的各个阶段,即涉及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它既着眼于人当前的需求,又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而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满足热的当前需求为目的,以产品是否能顺利在市场上顺利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
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绿色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的要求作为同等的设计目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顺利实施。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式: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的现代含义:首先,辩证法作为一种发展观,它是对于客观世界与人类思维的运动发展及其规律的反应和总结。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静止只是相对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增加和减少,它也是一种质变和飞跃。
事务作为自主的运动,其根源主要不在事务的外部,而在于事物本质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其次,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主张从事物的联系中,从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研究事物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1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2 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3 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系,和层次性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它揭示了物质的根本性是客观实在性。
爱因斯坦:“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是否承认这一命题是科学上划分实在论和实证论的一个标准。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过程说明: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和持续研究的成果来证明的。
2、科学进步与人们对物质的唯物主义理解是互动的。
(一)自然界的系统性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地球上的宏观物体,到行星、恒星、星系;从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都是各种物质系统。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第二章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一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对象: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以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整体的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探求起本质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体系。
内容: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科技观(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和社会等)体系结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是由总论,分论和历史三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总论是自然辩证法学科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分论是自然辩证法原理在各学科领域的运用,前史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前人类文明史中有关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的历史演化过程,本史指自然辩证法创立以来的发展历史。
功能:1、促进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推动各门自然学科技术的健康发展,2、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部署和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提供理论根据,3、培育人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
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三章☆系统定义: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既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成为系统,2、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3、要素彼此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毛病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
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3个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1]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二、重要问题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第一篇自然观一、名词解释:1、系统P392、人化自然P933、人工自然P954、可持续发展P115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二、重要问题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第二篇科学技术观一、名词解释1、科学P126-1272、技术P1283、科学共同体P1324、无形学院P1355、范式P1486、技术创新P166二、重要问题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P206-211 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一、名词解释1、科学方法P2202、科学问题P2273、科学事实P2404、实验方法P2465、科学抽象P2516、直觉思维P2597、创造性思维P2608、科学假说P263二、重要问题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238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绪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P1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题库全1. 试题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答案: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哲学学科。
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有:矛盾、统一、对立统一、辩证发展等。
2. 试题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答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的发展规律等。
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出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
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但同时也存在着统一、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规律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着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3. 试题三: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是什么?答案: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有明显的区别。
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而形而上学主要研究事物的表面现象和静态存在,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恒定性。
自然辩证法以矛盾为核心,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变动性;形而上学则以对立为基础,强调事物的二元性和不变性。
4. 试题四: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答案: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自然辩证法帮助科学家发现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辩证关系,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实验和观测,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过程。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使科学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5. 试题五: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答案: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辩证法,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和古印度的佛陀。
他们提出了事物的变化和矛盾的概念,并强调事物的不断流变和无常性。
第二阶段是现代辩证法,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马克思。
他们从哲学和社会实践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矛盾的本质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1、任选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成就为例,谈谈古代科学衰落的原因?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示范作用的极限:示范理论扩展到一定程度,受到研究对象本身复杂性和专门性的限制,难以进一步发挥作用⏹教育和通讯技术的不发达,理论的传播范围有限⏹罗马帝国的征服以及基督教的兴起,使希腊理性精神受到压制一、希腊印象与罗马印象希腊人崇尚理想和哲理,渴求纯粹的知识。
希腊人这种对纯粹知识的崇尚,从反面表现为对现实功利的蔑视。
相反,罗马人注重实用,不喜欢玄想。
在科学方面,罗马却只能称得上是希腊的寄生虫。
罗马人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医学、农业、建筑或工程方面的实际工作,才对科学关心。
古罗马科学的衰落:重实用技术、轻理论科学的道路。
古希腊科学的衰落是思想自由的丧失所导致的:希腊古典时期是“哲学—科学”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到了希腊化时期哲学日趋衰落,科学仍在继续发展;这一势头直到基督教兴起、并取得了对西方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时才停顿下来。
希腊人所追求的只是知识,而对应用不感兴趣,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亚历山大城成为这个时期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的中心,理论科学、应用科学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阿基米德,在数学、力学、流体静力学等等方面都曾做出重大的贡献,他所发明的作战机械,把罗马人阻于叙拉古城外达三年之久。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是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或许正是由于他的成就太大,威望太高,因而被基督教会赋予了权威的地位;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伴随基督教神学的神圣性也获得了神圣性,科学家便只能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去生活,而不能越雷池一步,其结果使科学停顿不前,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也就成为禁锢科学的桎梏。
一、绪论1.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主要内容答:研究对象: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技社会论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主要内容: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观(科技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技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二、自然观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p15论述题)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大特征是:唯物论与辩证论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
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系统的概念及包含的几层含义,及系统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P36)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的几层含义:一、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单元二、系统在于“系”三、系统还在于“统”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P41)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自然辩证法试题一: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和研究范围自然辩证法主要是以科学技术以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2.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以辩证的观点出发并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
(3)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观方面的新进展1.在自然观方面提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2.系统自然观深入揭示了自然界从微观到宇宙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本质和规律认为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的发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3.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
二:第一章(1):在人类的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种重要形态试评述古代朴素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2.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力图“在某种具有固有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去寻找这个统一”。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始了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合工大2012级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课程复习重点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总结。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的辩证法);3、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研活动中的辩证法)三、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1、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点(直观性、猜测性),吸取了它的优点;2、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吸取了它的优点;3、吸取了前两种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并补充了它们所没有的内容,即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四、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1543年出现了两本划时代的巨著,即1、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大宇宙”结构;2、维萨里的《论人体的构造》,创建人体解剖学——“小宇宙”结构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内容和意义1、基本思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规律观2、基本特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造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3、重大意义: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系统的概念及其含义(重点把握前三层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一、要素是系统构成的单元,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的要素不称其为系统。
1、反馈控制方法:反馈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
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
控制方法有多种具体状态。
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
运用控制方法对复杂对象进行研究时,是对其控制流程加以综合性的考察,是以事物的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立场观察事物。
2、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1、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2、社会需要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方向。
3、是科技创新的目的。
3、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以人为核心的观点。
无论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日益恶化的环境迫使下对自己观点有所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主张以人为本,行为的出发点是人,行为的目的是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向自然索取或者更好的索取。
不可否认,人类中心主义在唤醒人类的主体意识、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使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当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之时,必然导致对自然先在性存在的无视和肆意的掠夺,其结果必然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未来发展的尴尬。
4、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结论的认识方法。
归纳与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
归纳出来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的变化,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2、机械自然观的主要特征: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性”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不彻底性6、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科技观,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科学技术方法论,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7、反科学思潮: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由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
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
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若不加批判地接受。
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一定会是人类进步吗?面对任何问题,我们都要怀着质疑的态度。
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科技的进步人类丧失了很多能力等等,这都应该是人们重新反思科学对于人类的意义。
8、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第一、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
问题是科学探索的起点和主攻方向,善于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首要步骤。
第二、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
有了问题就要试图解决问题,提出各种假说以便合理解释问题。
第三、科学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不断地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
9、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a、①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知识的积累,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进的历史。
对科学现象观察越广,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正确。
②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问题—假说—否正—新问题③历史主义的范式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技术发展模式:①技术自主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的、自在的或者自我扩展的力量。
技术自主性的三个层次:第一、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则;第二、技术对社会的全面渗透,或者说整个社会的技术化;第三、技术对人的全面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②社会建构论。
社会因素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评价: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却忽视或者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着片面性。
10、科学实验的特性: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利用一定的科研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认为控制、变革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具有以下特点:①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②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③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时过境迁的现象(5)可以经济可靠地认识与变革自然。
11、机遇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在科学观察和科学试验中要注意机遇的作用。
科学研究有许多意外发现。
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把握机遇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
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迫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
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12、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调性或某种默契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自组织不是按系统内部或外部的指令来完成的,而是根据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特定条件来完成的。
自组织理论认为,开放系统,在远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与起伏,会从无序状态中产生出有序结构。
自组织(自然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1)开放性: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保持对外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从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3)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
4)涨落生序原理: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随机涨落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
1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文文化确立了为人之本。
二、科学文化奠定立世之基。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同源共生互通的。
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互补不可分割的。
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将提高人类的综合素质。
14、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科学实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之后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曾经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一度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带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中渗透理论。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科学观察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首先,观察主体渗透着理论,科学观察通常以理论为指导,观察目的的确定,手段的改进,对象和环境的选择,都依赖与理论;同时观察者还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
其次,贯彻观察操作过程渗透着理论;最后,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
15、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有何区别?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
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处置的各个阶段,即涉及产品整个寿命周期。
它既着眼于人的当前需求,又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而传统的产品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当前需求为目的,以产品是否能顺利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绿色设计是一门可持续的工程技术。
传统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基础,没有传统设计,绿色设计也就无从谈起。
因为,任何产品都首先必须具有所要求的功能、质量、寿命和经济性,否则绿色程度再高的产品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绿色设计是对传统设计的补充和完善,传统设计只有在原有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将环境属性也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之一,才能使所设计的产品满足绿色性能要求,具有市场竞争力。
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在设计依据、设计人员、设计目的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由此可见,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在于,绿色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的要求列为同等的设计目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
试述“3R”原则及其生态哲学基础。
“3R”,即Reduce(减量)、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
1.减量(Reduce)减少废弃物的数量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绿色设计中的减量有两层意思:一是省料,二是节能。
2.重复利用(Reuse)重复利用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
重复利用就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产品整体或部分以至材料的再利用性,将产品价值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