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1.10 KB
- 文档页数:5
河南省第三产业灰色关联分析与持续发展摘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2004-2011年间河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其各行业增加值和投资额的关联度,分析河南省第三产业结构特征,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居民服务、水利、环境等公共服务业投资额、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关联度均比较高,是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关联度不高,但其投资额关联度较高,是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高效率行业;住宿、餐饮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投资额、增加值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关联度均比较低。
河南省第三产业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是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生活性服务业,适度调控房地产业。
关键词:第三产业;灰色关联分析;河南省一、引言随着经济、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了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第三产业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标志。
相比全国而言,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迟缓,总体竞争力不强[3-5]。
2004-2011年,河南省GDP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由19.28:48.89:31.83变为了13.04:57.28:29.76,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
从内部结构来看,河南省第三产业内行业分布与全国相比也有较大差异,突出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例低,增长比较缓慢;生活性服务业比重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逐步下降趋势;公共服务业比重增长迅速,2007年后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
目前,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趋势是变“二、三、一”结构为“三、二、一”结构,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服务业,一是要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二是要支持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三是要突出发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在改造、提升第三产业方面任重道远。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标
一、整体经济增长指标
1. 年度经济增长率:衡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情况的重要指标,反映经济总量的增加速度。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评估资本投资对一二三产业的传导效应,反映各产业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张的情况。
二、产业协调发展指标
1. 产业关联度:评估一二三产业在价值链中的紧密程度,反映不同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和互相支撑的强弱情况。
2. 第三产业占比:衡量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反映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程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创新和科技指标
1.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评估科技创新的投入水平,反映创新驱动发展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支撑程度。
2. 科技成果转化率:衡量科技成果在各产业中的应用情况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效果。
四、就业和人力资源指标
1. 就业结构调整:评估一二三产业在就业中的比例分配,反映各产业对就业的贡献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
2.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评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反映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的流动性和跨产业转移的能力。
五、生态环境指标
1.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评估一二三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果,反映资源和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2. 环境排放强度:衡量一二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排放情况,反映环保意识和产业生产的环境友好程度。
六、区域发展指标
1. 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指数:综合评估区域内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反映区域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创新能力。
2. 区域人才流动指数:评估区域内人才在一二三产业间的流动情况,反映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第三产业发展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有点通讯业、商业饮食也、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委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我国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意义重大,对于鄂尔多斯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率先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物的实现作用深远。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对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直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已超过第二产业,达60——80%,而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在20世纪70年代末仅为20%;2006年仅为39.5%。
所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重点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有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表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促进地区发展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跨越,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化社会跨越。
在这两个过程中,第三产业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创新手段发挥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工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从而实现产业高度化。
如何拉动就业:基于二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回归分析本文对二三产业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中除了对各次产业本身的就业弹性进行分析外,还对交叉弹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第二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就业具有带动性。
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标签: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就业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就业却没有取得了同步增长,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还不断恶化,因此,不少人对我国产业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质疑。
本文将从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的角度对我国就业形势进行初步探讨。
一、回归分析近年来,我国的各个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就业的能力是不同的。
以下我们要进行一个回归分析,来分析各个产业创造就业能力的差异。
我们知道,一个产业的就业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因此模型中只考虑了各个产业的产值因素,为了消除回归中的共线性,本文采用多个单元方程来分别反映。
设某产业的就业人数为Li,产值为Yi,构造对数函数:㏑Li=A+B㏑Yi+u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是劳动力人数和各个年份GDP总量以及各次产业的产值,前者可以在《中国劳动力统计年鉴》中找到,后者则可以查阅《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将以上数据经过指数平滑消除时间序列相关,然后以上方程并进行回归分析,就可以得出结果。
1.第二和第三產业就业弹性分析首先进行各次产业的本身的就业弹性分析。
回归的结果为方程式1.1和1.2,各个方程的拟合度很好,并且都通过了t 检验和F检验,因而是可信的。
方程中㏑Y2和㏑Y3的系数分别表示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
可以看到,第二产业的弹性值较低而第三产业的弹性值较高,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只能拉动就业增长0.253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能拉动0.3879个百分点,验证了第三产业本身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这一观点。
2.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交叉弹性分析接下来对各次产业的就业交叉弹性进行分析。
近年来,多地出现村庄衰落现象,主要是由于村庄产业缺失导致人口外流造成[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而乡村振兴需要依托产业兴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从而发展农村经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在这个背景之下,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电子商务都在积极发展。
学者们针对国内农村产业融合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乡村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方面的研究探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2-3],一方面,相对以往农村产业的模式,部分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收效应提高50%以上[4-5]。
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协调机制不全,农民卖得难,消费者买得贵,农村劳动力迁移导致村庄空心化严重[6]。
目前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对农村产业融合测算,形成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通过对农村产业融合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及共生环境的探究,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嬗变过程[7],依据从分工理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定义[8]。
在借鉴以上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 )、灰色关联分析和熵值法对江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进行了测算,梳理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阐述了农业与相关行业的内在特点和产业融合机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1研究方法1.1背景资料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土地面积16.69万km 2,总人口4666.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86.8万人,比重42.6%。
农业农村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环境一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是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供应地,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进行测算,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
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江西省农村产业现状,提出江西省农村产业发展建议。
产业结构合理化度量方法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的组成和布局,使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合理,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那么如何度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呢?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产业结构指数来衡量。
产业结构指数可以通过计算各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得出,常见的指标有三次产业结构指数和五次产业结构指数。
三次产业结构指数反映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五次产业结构指数除了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外,还包括了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产业间的关联度来度量。
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可以通过计算各个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得出。
相关系数可以反映出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程度,从而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如果相关系数较高,说明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较强,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如果相关系数较低,说明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较弱,产业结构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
还可以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来度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产业价值链是指将一个完整产业的各个环节按照价值创造的程度进行划分和组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通过分析产业价值链,可以了解到各个环节的优劣势,从而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如果产业价值链中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依赖,说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如果产业价值链中的环节存在薄弱环节或者环节之间缺乏协同,说明产业结构可能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合理化度量方法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指数、产业间关联度和产业价值链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客观地评估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引言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针对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产业结构的测度方法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布局。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测度产业结构的方法:1. GDP各产业占比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各产业的比重,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常见的产业分类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占比变化,可以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2. 产业链分析产业链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产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结构和关系。
通过分析产业链的长度、环节之间的关联度和附加值的分配情况,可以评估一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3. 产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或行业中,相关产业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
通过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可以评估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以下是几种测度创新能力的方法:1. 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可以评估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2. 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可以了解其创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
3. 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可以评估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4. 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评估其创新活动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自3月8日召开全旗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以来,全旗各部门以内蒙古自治区“8337”战略和呼伦贝尔市“1255”战略为指导,围绕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的安排部署。
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 XXX第三产业现状2012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为90.06亿元,三产比值为47.2:24.8:28,三产增加值25.2亿。
2013年全旗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3亿元,年增长18%,一产增加值50.5亿,二产增加值26.5亿,三产增加值29.3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为47.5:25:27.5。
其中XXX2013年第一季度生产总值9.8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9.3%,三产增加值5.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9.8%。
近年来,在旗委、旗政府的领导下,XXX第三业开发迈开了新的步伐,第三产业经济取得了新的突破,尤其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
但是XXX经济结构与十年前相比变化不大,受道路交通等诸多因素影响,商贸物流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相关服务业发展。
XXX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
第一产业增量空间有限,要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下功夫,尤其是第二、三产业,更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及特色民族旅游文化产业。
XXX应紧紧抓住资源、区位、民族、文化这四大优势,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业。
二、掌控第三产业项目情况,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截至2013年6月,全旗第三产业相关项目总计67项,总投资702070.52万元(70.2亿元)。
1、其中教育领域、文化旅游领域、卫生与计生领域、民政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等共计54项,总投资57846.60 万元(5.8亿)。
项目主要为文教卫生、人口计生基础设施建设;达斡尔民族园内中国达斡尔族文化保护相关硬件设施建设、维修,以及为促进达斡尔民族文化传播而编制《XXX旅游总体规划》;乡镇环境卫生、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等涉及社会民生类项目;各类保障用房、教学用房、苏木乡镇中转房、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建筑用房。
上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业关联度分析内容摘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某一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会通过产业关联对其他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利用《2007年上海市投入产出表》,通过对描述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指标进行计算,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寻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以期为正确认识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特征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投入产出表产业部门引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的某些产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成为一个亮点。
上海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先行者,提出“四个率先”的目标,正进一步加强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预计到2015年,上海第三产业收入占全市经济产值的三分之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5%,高于2010年的57%。
其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就提出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2005年《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的推出,使得上海第三产业出现“加速度”增长的良好形势。
当前,“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转变已经开始。
但服务业内部行业产出结构是否合理,各行业间产业关联、产业波及效果影响的大小,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在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产业经济中被称为产业关联。
产业关联是指各个行业之间相互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一个产业生产产品要消耗其他产业提供的产品,也要将本身的产品用以满足其他产业的生产,继而构成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消耗关系。
1936年,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为分析国民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提供了重要方法。
列昂惕夫认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投入产出法是用新古典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相互依存关系进行经验研究”。
一二三产融合定义和标准摘要:一、一二三产融合的定义1.一二三产融合的概念2.我国对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视二、一二三产融合的标准1.产业融合程度的评估2.我国一二三产融合的现状分析3.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政策措施正文:一、一二三产融合的定义一二三产融合,是指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产业调整、优化和升级,实现产业间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这一概念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被认为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一二三产融合的标准1.产业融合程度的评估一二三产融合的程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产业关联度:即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产品、劳务、技术等方面的关联程度。
(2)产业链延伸:产业链的延伸程度和宽度,反映了产业融合的深度。
(3)产业协同效应:产业融合能否产生协同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衡量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
2.我国一二三产融合的现状分析尽管我国一二三产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
(2)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对第一产业的支持不足。
(3)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对第二产业的支撑能力有限。
3.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政策措施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我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农业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2)优化工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
(3)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支撑能力。
(4)完善产业融合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融合发展环境。
总之,一二三产融合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趋势及需求机理张卿(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摘要]根据对我国1981—2002年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的演变趋势及其需求机理进行的分析表明,演变趋势呈现各年间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均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且上升更稳定,增长波动更弱小,投入结构中金融、公用、商务、技术等现代中间服务投入占比不断提高,运输邮电、商业饮食等传统中间服务投入占比趋于下降。
从需求机理来看,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是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上升的名义需求基础,而市场化水平增进和外置化水平提高是促进名义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趋势;需求机理[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2-0023-04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研究主要“集聚”在制造业上,这与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互动关系更为“显性”有关。
[1]关于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Gruble 和Walker 从概念视角解析了中间服务(又称生产性服务)既可被投入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也可被投入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不是直接用来消费,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经济中的中间投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
”[2]215,①Lee 在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区域分工与服务业增长关系时发现,不同地区各服务部门发展水平指数与工业发展水平指数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部分地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服务业的集中与发展是服务业对中间服务需求增加的结果。
Se-Hark Park 采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1975年和198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间的依赖度进行了时序计量分析。
结论显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呈不对称关系,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而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则超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
Juleff-Tranter ,L.E 对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地区商业67%的价值源于服务部门,16%源于制造业和资源部门;芝加哥地区政府部门购买会计、工程咨询等服务产品非常显著;新西兰的奥克兰只有18.3%的生产服务业公司没有服务部门的客户。
[3]由此可见,与制造业相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生产对中间服务投入的需求要更高。
在我国,第三产业研究先行者李江帆在生产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生产软化系数逐趋增大的规律,并在2005年度有关课题中明确提出了广义生产服务概念(第一产业生产服务、第二产业生产服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
程大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比重进行了时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0年间第三产业生产占用中间服务一、相关文献回顾及有关问题提出经济与经济管理23··项目年份19811983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中间服务投入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其中:运输邮电业26.0922.9119.5413.8131.6230.822.6324.8819.63商业饮食业26.23192516.522.0620.3727.4624.2423.23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26.0829.7229.99金融保险业15.9514.5215.0918.93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6.73其他服务业46.33 6.80 5.67 5.8111.48非物质生产部门47.6858.0955.4669.69表1.我国第三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额及投入率(1981-2002年)[7]表2.中国第三产业生产中分行业的中间服务投入占比(1981-2002)[7]单位:%项目年份19811983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第三产业总产出(亿元)3290.64204.08178.17584.416964.330908.042438.058134.994292.7第三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亿元)375.7538.31156.41109.73380.15364.58058.811880.219138.2第三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率(%)11.412.814.114.619.917.419.020.420.9第二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率(%)7.68.79.38.212.38.910.610.213.4第一产业生产的中间服务投入率(%) 1.01.4 4.3 3.62.7 2.23.04.35.4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生产的占用比重则趋于下降。
[4]程大中等人还以服务经济位居全国前列的上海为例,对2000年上海投入—产出表中三次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中间服务投入占部门总投入的比重)进行了截面实证分析,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达到28.89%,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则分别为18.62%和14.85%,上海第三产业已成为中间服务投入的主要需求对象。
[5]147综上所述,国内外部分学者已明锐地洞察到了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问题,并从现象描述、内涵界定和数据实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对演变趋势特征、需求机理等内容的研究较少涉及。
1981—2002年间,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已呈现出怎样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特征?需求机理如何?在我国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不断提高,服务经济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日趋增强的背景下,解说上述问题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的演变趋势分析在完整的国民经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中间使用又称中间投入,它是指各部门为生产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而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和服务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分为物质投入和服务投入两大部分。
中间投入与总投入(总产出)之比称为中间投入率,分为中间实物投入率和中间服务投入率。
中间服务投入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服务化程度。
下文的分析采用了李强、薛天栋编制的中国1990年以前的投入—产出表[6]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1990年以后的投入—产出表(见表1、表2)。
1981—2002年间,从中间服务总投入占服务业总产出比重情况来看,按当年价计算,我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总投入已从1408.9亿元上升到44165.5亿元,年均递增24%左右,中间服务总投入占服务业总产出比重自1992年以来一直超过50%。
从中间服务总投入的三次产业构成变动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已从26.7%快速上升到43.3%,而第二产业从63.7%下降到49.4%,第一产业则从9.7%缓慢下降到7.3%,第三产业占比增长独占鳌头。
从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变动来看,如表1所示,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总量不断经济与经济管理24··经济与经济管理提高,按当年价计算,已从375.7亿元提高到19138.2亿元,年均递增27.8%,高于三次产业24%的年均递增率。
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已从11.4%上升到20.5%,9个年份中年平均投入率为16.7%,投入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01%,远远高于工业的9.9%、0.64%和农业的3.1%、0.49%。
尽管2000年后第二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幅度有所加快,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从总体上看,第三产业生产投入服务化的成长趋势依然比较突出。
从三次产业中间服务产品投入率增长的波动情况来看(各年依次与上年度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在1995年出现-12.6%的负速度,而第二产业则在1990年、1995年、2000年分别出现-11.8%、-27.6%、-3.8%的负速度,第一产业在1990年、1992年、1995年分别出现-16.3%、-25%、-18.5%的负速度,三次产业在其他年份均保持着正速度增长。
显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的上下波动要比第三产业更加频繁、更加剧烈,而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增长则呈相对平稳态势。
从波动影响效果来看,投入率相对稳定增长态势更能折射出第三产业生产投入服务化的持续性、累积性和优质性成长。
如表2所示,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投入的中间服务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由于1995年以前的统计以非物质生产部门或其他服务业来涵盖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餐饮业以外的所有服务业,内容结构粗糙从而不利于各层次的细化分析,因此本文将重点定格于1995年以后的统计内容。
1995年以后的计算数据显示,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的投入占比虽然在个别年份有上下振荡现象,但总体上已呈现下降趋势;金融保险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主要是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还有2000年后被合并的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投入占比则呈明显的上升态势;2002年,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属于初次从其他服务业中分离单列,投入占比却以26.73%居首位。
可见,在第三产业生产投入的中间服务结构中,以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为代表的劳动密集性中间服务比重处于下降,而以金融、公用、商务、技术等为代表的资本与知识密集性中间服务比重不断提高,总体上已呈现出缓慢的投入结构高级化趋势,而投入结构高级化实质上与当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相对称的。
一般而言,资本与知识密集性中间服务比劳动密集性中间服务的价值要更高,影响力要更大,它们是第三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中间服务投入率上升的主要源泉。
三、我国第三产业服务投入率稳步上升的需求机理分析市场经济中,作为生产资料投入,任何中间产品的供给成长都离不开相关产业的生产需求。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按实现与否,需求可分为名义需求和实际需求,名义需求具有潜在意义,而名义需求能否转化为实际需求则取决于相关的基本条件。
就我国第三产业服务投入率上升的需求机理问题,笔者认为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是名义需求基础,而市场化水平增进和外置化水平提高是促进名义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的基本条件。
(一)名义需求的基础: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
从理论上讲,中间服务投入具有三次产业的生产资料投入属性,如同人口规模与最终服务消费(又称生活性服务消费)的关系一样,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是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需求函数的主要变量。
一般而言,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越大,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的名义需求总量就会越大,名义投入率就会越高;反之,则越小,彼此间呈高度正相关。
[7]从我国三次产业转换趋势来看,1981年至2006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已从36.2%下降到11.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9.2%稳步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4.8%较快上升到39.5%,第三产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发展规模日趋壮大,产业发展正不断印证和深化着世界产业演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