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法日文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165.51 KB
- 文档页数:13
日本贷款信托法【题注】(1952年6月14日法律第195号)1952年6月14日实施1971年4月1日修订法律第33号〔目的〕第一条本法律是以将贷款信托的受益权化为受益证券的同时,为了保护受益者,便于一般投资者投资,以便向国民经济的健全发展所必需的领域顺利地提供长期资金为目的。
〔概念〕第二条(一)本法律中的所谓“贷款信托”,是指在一项信托契约条款的基础上,按照由受托者与多数人的委托者之间签定的信托契约,将接受的金钱主要以贷款或单据贴现的方式,统筹运用于金钱信托。
对有关信托契约的受益权,则以受益证券来进行表示。
(二)本法律中的所谓“受益证券”,是指按照有关贷款信托的信托契约表示受益权的证券,由受托者按本法律规定发行。
〔信托契约条款和信托约〕第三条(一)信托公司(包括经营信托业务的银行,以下同)的贷款信托的信托契约,必需依照事前经大藏大臣承认的信托契约条款进行签定。
(二)信托契约条款内应规定如下事项:1.信托目的2.签定信托契约时,有关信托财产额的事项3.受益证券的有关事项4.委托者及其权利义务继承的有关事项5.信托资本及收益的运用管理有关事项6.信托收益的计算时期及方式的有关事项7.信托资本的偿还及收益分派时期、方式、场所有关事项8.按照信托契约条款统筹运用涉及信托契约的信托财产的有关事项9.上述信托财产与其它信托财产别离进行运用的有关事项10.信托契约期限、延长期限和在信托契约期限中解除契约的有关事项11.按照信托业法(1922年法律第65号)第九条弥补损失和补足利益的规定,签定弥补资本契约时,对其比例和其它与此有关的事项12.信托报酬的计算方式及其支付方式和日期的有关事项13.信托契约条款变更的有关事项14.公告方式15.为保护其它公益和受益者,对以为必要和适当的事项,应以大藏省令进行规定。
(三)贷款信托的信托契约期限,必需在2年以上。
〔信托契约条款的承认〕第四条(一)信托公司按照第三条第1项规定提出承认申请时,必需在记载有信托契约条款的承认申请书上,附送记载信托财产运用计划和受益证券发行计划的文件提交大藏大臣。
日本信托法〔施行〕:1923年7月1日(1922年敕令512)〔修订〕:1947年法223号第一条定义本法所称信托,系指有财产权转让和其它处理行为,令别人遵照一定的目的进行财产管理或处理。
第二条遗嘱信托信托可根据遗嘱进行。
第三条信托公告1.关于应登记或注册的财产权,在信托时如无登记或注册,则无法对抗第三者。
2.关于有价证券的信托,要按照敕令的规定在证券上标明属信托财产;关于股票和公司债券的信托,则要在股东名单或公司债券底帐上明确记载属信托财产,否则,无法以此对抗第三者。
第四条信托财产的管理及处理受托者应遵守信托行为的规定,进行信托财产的管理或处理。
第五条受托者未成年人,禁治产者、准禁治产者以及破产者不得为受托者。
第六条营业信托的商业行为性以营业为目的而接受的信托,应列入商业行为。
第七条受益者的利益享受由于信托行为而被指定的受益者,有权享受信托利益。
但,信托行为如另有规定时,则应服从其规定。
第八条信托管理人1.如不特定受益者或受益者尚不存在,法院可根据利害关系者的请求,或以职权选定信托管理人。
但,对以信托行为指定信托管理人时不在此限。
2.信托管理人有权以自己的名义为前项所规定的受益者进行有关信托的法院审理或审理以外的行为。
3.法院可酌情从信托财产中给信托管理人适当报酬。
第九条受托者享受利益的限制受托者除为共同受益者之一者外,一律不得以任何人名义享受信托利益。
第十条违法性信托依法令不得享有某项财产权者,不得享受与受益者所拥有的同样利益的权利。
第十一条诉讼信托不得以诉讼行为作为主要目的进行信托。
第十二条诈害信托1.债务者明知将危害其债权者而进行信托时,即使受托者出于善意,债权者也可以行使民法第424条第1项所规定的取消权。
2.依前项规定而取消的信托,不影响受益者已接受的利益。
但,对受益者的债权偿还期未到,或当受益者接受其利益时始得知债权者遭到损失的事实,或因重大过失而无法得知时则不在此限。
第十三条占有信托财产的缺陷1.受托者有信托财产时,应继承委托者所占有的缺陷。
日本信托法及信托相关法律的最新发展与课题神作裕之 著 杨林凯 译[摘 要] 本文以比较法的视角围绕梳理日本信托法及相关法制这一主线,试图明确民事信托及商事信托的定义及区分标准,强调民事信托发展的应然及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力求准确地概括日本信托法制现代化的全貌,并归纳了与信托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法律。
第二,从商事信托的角度阐述了信托的特征,指出了信托法的普遍适用性及信托作为财产基础制度的多样性。
进而以八大标准尝试划分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并指出区分意义及合理性所在。
然后分别从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和法律背景的角度对八十多年来日本信托法制的最大规模修改的必然性进行论证。
第三,分析信托的有用性,也就是价值功能,以及实现该功能的配套制度保证。
第四,通过介绍和分析现代社会信托的新型利用,指出依旧存在的需要解决的法律课题。
第五,特别强调受托人的能力性创新是信托现代发展的原动力。
[关键词] 信托法制 概念 受托人 创新[作 者] 神作裕之,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教授,研究方向为商法、金融商品交易法、金融法、信托法。
杨林凯(1972—),男,辽宁营口人,青山学院大学法学部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法、信托法、公司法、法律的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D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02(2012)05-0074-08一、前 言承蒙介绍,我是来自东京大学的神作裕之。
在大学里,我主讲商法、信托法和金融法等课程。
今天,能够有机会在颇具传统的信托大会上与诸位信托实务专家谈上几句,深感荣幸。
自从平成十六年(2004年)信托业法修改以来,以平成十八年(2006年)信托法的制定为顶峰,信托相关法律制度实现了面貌一新。
处于核心地位的平成十八年(2006年)信托法,自施行以来业已经过两年半,该法不仅在规则方面实现了大幅度的任意法规化,而且还引进了宣言信托、限定责任信托〔1〕等新型信托形态,无论是从实务角度还是从理论角度均引起了广泛注目。
日本信托法理论研究评介内容提要:一个世纪以来,日本的信托法理论与信托制度、信托法规范和体系一起成长、发展和完善。
在日本一步步成为信托先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法律人主导的信托法理论研究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
日本信托法理论研究的成果丰硕,学说流派观点不一。
在信托实务界与理论界、法律实务界与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日本信托法理论研究得以持续、稳定、迅速地发展。
我国借鉴日本的信托法理论由来已久,应该从更深的层面上借鉴日本的经验,从而使我国尽快跻身信托先进国家的行列。
关键词:信托;信托法;信托法理论一、引言众所周知,日本的信托制度发达,信托法规范和体系也相当完备。
与此相对应,日本的信托法理论研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日本信托制度和信托法律的发展进程中,信托法理论研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及时总结和提升国内信托发展的实践经验,并借鉴英美等国的信托先进制度;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信托观念的普及、信托立法水平的提高和信托制度的完善。
我国汲取日本信托发展的有益经验,不应仅仅停留在立法技术、产品设计等层面上,还应注重对日本信托理论研究的借鉴,尤其应该认真总结和吸收日本信托法理论研究的宝贵经验。
毕竟两国都有大陆法系的传统,在相似的文化背景下继受“信托”这一舶来品,必然会遇到很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我国信托制度的发展相对滞后,信托法规范和体系尚处于构建的初始阶段,信托法理论研究水平亟待提高。
本文通过整合日本信托法理论研究的相关资料,对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加以评介,以期对我国的信托法理论研究能有所启示。
二、日本信托法理论的代表性着作概览一个世纪以来,日本的信托法理论与信托制度、信托法规范和体系一起成长、发展和完善。
其间,信托法理论研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既有对英美等国先进制度的借鉴,也有对本国信托实践的总结和提升,还有对信托观念普及、信托立法完善和信托制度本土化的推动。
总之,在日本一步步成为信托先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法律人主导的信托法理论研究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