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生土民居建筑调查——以甘肃连城镇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67.24 KB
- 文档页数:3
甘肃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作者:侯秋凤唐晓军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摘要]甘肃古代民居建筑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是甘肃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古民居建筑有明显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性和丝路文化特征,现存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是甘肃古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甘肃古民居;丝路文化;建筑形制;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100-06甘肃在文化地理上属于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圈(内蒙古自治区)、回族伊斯兰教商业及农耕文化圈(宁夏回族自治区)、黄土旱作农耕文化圈(陕西省)、巴蜀稻作农耕文化圈(四川省)、藏传佛教高原农牧文化圈(西藏)、中亚伊斯兰教绿洲农牧文化圈(新疆)之间及其过渡地带,文化生态具有兼容性与综合性特征①。
各地经济发展、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民族宗教不同,建筑形制有合院式建筑、堡寨式民宅、窑洞民居、板屋式民居建筑、庄窠院、土司庄园、军阀公馆等。
一、合院式民居建筑(一)河西地区1.张掖市张掖市的民居建筑多修建于清末民国时期。
多沿街修建,或为住宅,或为店铺。
按中轴线布局,有堂屋、倒座、垂花门,两边有对称的厦房、书房、套间等(见图1)。
堂屋的修建最为考究,分为一步彩、两步彩、三步彩、五步彩等形制。
②堂屋用于祭祀祖先、敬神,不住人。
民乐县称合院式住宅建筑为“四梁八柱加宽廊四合院”,院中间有过厅,分为里、外两院或多院,称“一品当朝”、“五子多魁”等(见图2)。
普通人家的房屋均不起脊、不出廊、无彩枋、无基脚,安装“一块玉”门扇,称为“齐头房”。
有些非常简陋,夯土筑墙,屋顶架杨木、柳木椽子,上覆盖麦草泥。
有的是在空地上随意修建而成,没有庄墙,等级最低。
③2.武威市武威市民居建筑有三类:一是各县、各城区、各村镇普遍使用的四合院,二是偏远乡村的堡寨式建筑,三是凉州区特有“蜗庐”小院。
摘要:甘肃陇东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生土民居建筑——窑房,此类生土民居采用夯土墙、土坯拱顶外贴砖等传统建筑的营造材料及技术,且具有冬暖夏凉、环保节能、因地制宜、造价低廉的多种优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生态建筑。
但是在今天,由于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盲目求新攀比的心态,使这种生土建筑处于停滞不前甚至遭到废弃。
本文即以该地区农村典型生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资源与建筑的关系入手,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绿色建筑技术,探索新型生土民居建筑聚落模式。
关键词:民居,资源承载力,绿色建筑技术,营建一、绪论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
陇东是甘肃东部的简称,包括庆阳、平凉两地区,16个市县,人口446万,面积3. 8万平方公里。
陇东位于六盘山以东,北接宁夏,东临陕西,地处黄河中游,从地理区位上看,陇东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偏西,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地形地貌,其中以“天下黄土第一源”—总面积910平方公里的董志源最为著名。
(见图1)二、陇东传统民居特征与现状2. 1陇东窑洞:黄土高原对于陇东地区可谓得天独厚,窑洞是这里传统民居的主体。
窑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面上,纵向挖成的洞,“崖”形成自然的屋架。
崖的组合为“庄”、“庄子”,主要有明庄、地坑庄等七八种,地坑庄又分为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
这些民居形式,是典型的周祖陶洞穴居的遗风。
“地坑庄”: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窑的崖面,这种类型一般集中于平坦的源面。
地坑庄大小不等,一般为长方形,长10丈,宽3丈,深2丈,正面土窑三孔,侧面一孔,通道又叫做“洞子”,下洞上箍,安装大门。
(见图z>2. 2陇东窑房:作为窑洞的发展和补充,世居这里的人们在平地上,结合窑洞和普通平房的优点创造了一种独特民居建筑一一“窑房”。
窑房民居采用夯土作为墙,以土坯发卷起拱作为屋顶,屋顶填土形成坡顶并铺设青瓦,夯土或土坯外墙面抹麦草泥,讲究的人家外墙平贴砖,其外观与普通砖瓦房屋一样,但其室内却为窑洞景观。
甘肃传统建筑风格探究报告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省份。
甘肃传统建筑风格奇特,融合了汉族、藏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建筑传统,形成了奇特的风格特点。
本篇报告将对甘肃传统建筑风格进行深度探究。
甘肃传统建筑风格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丝绸之路的茂盛时期。
在隋唐时期,甘肃成为了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不仅是商贸沟通的枢纽,也是文化沟通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奇特的甘肃传统建筑风格。
甘肃传统建筑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起首,它接受了稳固的结构和材料,以适应甘肃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
由于甘肃位于高原和山西地区,地震和风力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因此,甘肃传统建筑使用厚重的砖石墙壁和牢固的木质结构,使建筑物能够承受自然灾难的侵略。
其次,甘肃传统建筑凸显了民族特色。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藏族、回族等多个民族都在这里生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奇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技巧,这些都体此刻甘肃传统建筑中。
例如,回族建筑中的奇特穹顶和护卫墙、藏族建筑中的彩绘和装饰等等。
此外,甘肃传统建筑也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甘肃的自然风光极其壮丽,拥有宏伟的群山和宽广的河流。
为了与四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甘肃传统建筑接受了简单而美丽的设计,不会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并且能够利用自然资源为居民提供便利。
最后,甘肃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宜居性。
宜居性是指建筑能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甘肃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充分思量了居民的生活需求,例如合理的采光、通风和隔热,宽敞的庭院空间等等,使居民能够在宜居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综上所述,甘肃传统建筑风格奇特,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建筑传统,并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甘肃传统建筑以其奇特的风格和宜居性,在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为甘肃地区居民提供。
甘肃房屋建筑和市政系统农村调查报告范文1甘肃省农村生土结构房屋现状调研1.1河西地区农房调研调研的村落为武威市凉州区九墩乡九墩村、羊下坝镇花黄村和二沟村、古浪镇暖缺村。
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除古浪Ⅸ度外其余为Ⅷ度,房屋主要为一层土木结构,大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墙体材料有土坯、夯土及少数黏土砖,形式一般为外墙夯土内墙土坯、墙体上土坯下夯土及少数前纵墙为红粘土砖。
屋盖均为木屋盖,较粗的檩条端部直接搭接在横墙上,椽子平搭在檩条上。
屋面为单面排水,采用木板加草泥的做法。
竖向承重有硬山搁檩的土墙承重或者中间木柱木梁两端硬山搁檩的土墙木构架混合承重两种形式。
1.2陇中地区农房调研调研的村落为定西市临洮县八里铺镇窑沟村和龙门镇二十铺村。
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生土房屋多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
前纵墙为砖墙或土坯墙,其他三面为夯土墙,个别房屋横纵墙交接处设置砖柱。
屋盖采用硬山搁檩或三角形木屋架形式。
三角形木屋盖是由上、下弦杆、竖杆、斜腹杆组成,上搭檩条和椽。
屋面多采用双面排水,木板和泥草铺设在椽条之上。
竖向承重依靠土墙、土墙木框架或者土墙砖柱混合支撑整个屋盖系统。
当地2015年4月发生过4.5级地震,受地震灾害影响农房多数有损坏情况,土坯墙挠曲鼓闪部位有水平和斜裂缝,檩条与墙体搭接处下部竖向裂缝,屋内纵横墙连接处有裂缝。
1.3陇东地区农房调研调研的村落为庆阳市镇原县临泾乡席沟圈村。
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房屋主要形式是在平地上挖坑,坑内四面挖窑,形成四壁闭合的下沉式窑洞。
窑洞顶部呈圆弧形,随深度增加拱顶高度降低,顶部荷载通过拱脚传到墙体。
少部分窑洞以红砖砌筑窑脸。
室内墙体秸秆泥抹面和白灰抹面,地面素土夯实少数地面铺砖。
1.4陇东南地区农房调研调研的村落为天水市武山县咀头乡窟洞村和张沟村、陇南市礼县石桥镇柳树村。
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生土结构房屋多建于八十年代,墙体材料三面土坯前纵墙粘土砖的形式比较普遍。
河西走廊生土民居——瑞安堡
闫有喜;吴永诚
【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
【年(卷),期】2011(028)001
【摘要】以河西走廊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瑞安堡为研究对象,对其总体建筑功能布局、生土建筑技术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古民居建筑的布局特点和生土构造方式,为地处沙漠干旱绿洲边缘聚区的民居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闫有喜;吴永诚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浙江衢州,324000;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河西走廊张掖小满镇传统生土民居实例探析
2.河西走廊传统生土民居生态性解析
3.黄土高原生土窑洞民居改造设计研究——以山西平遥横坡村生土窑洞民居为例
4.生土民居构成要素与空间再生策略
——以美岱桥村传统民居为例5.空间量化视角下的堡寨式建筑研究
——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瑞安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10一、西北民居建筑地域特征民居是建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仅能够深刻反映当地的历史、审美、文化,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体现,也展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影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西北特色的民居形式。
民居建筑无论是内外环境,还是它的装饰、形制、格局布置,都反映了地域文化差异。
西北传统民居大都以传统四合院形式呈现,形制多为长条状,左右厢房的间距较窄,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建造大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依势而建,建筑的夯土或石砖墙体高大厚实,充分起到防风保暖的作用,是西北建筑的典型代表。
民居建筑在实用的前提下,其外在形式、装饰是当地独特文化的集中体现。
不同地理地域间,民居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使民居文化形成了多元的地方特色,西北民居也是西部文化独特魅力的体现。
西北地区最典型的几类传统民居建筑如宁夏民居,陕北、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等。
与北京四合院不同,西北传统民居房屋大多为“一坡水”,从材料上看,土坯、青砖、木材兼有。
与西北雨水少有关,民居的屋顶采用方砖平铺的居多,少用筒瓦。
二、胡氏民居基本概况(一)地理位置及功能价值天水胡氏古民居(也称南北宅子),是由明代名臣胡来缙和其子胡忻所建造的个人住宅。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毗邻文庙,是当前西北地区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明代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为当地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就其规模来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十分难得的明代古民居群落,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古宅的结构形制、建筑布局、屋顶脊饰以及砖木雕刻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有着当前不可多得的建筑规模和建筑整体构造,细节也同样精雕细琢。
(二)建筑特点胡氏民居属于明代品官府第,是个人住宅,属传统意义上的小师建筑,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古建筑群组成。
其形制受地域环境影响,虽有传统四合院的影子,但其特有的构建方式又不同西北民居建筑特点探析———以胡氏民居为例殷胡焓冰摘要:西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因西北地区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同时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北方民居建筑调查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北方民居建筑调查报告北方民居建筑调查报告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北方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一直承担着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职能。
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民居建筑逐渐由原来的单纯居住实用性发展到了居住实用与艺术性并举的过程,北方民居由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迎来了发展的顶峰。
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
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
地段的宽松和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
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
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
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
不难看出,毗连型的构成是在宅第上满铺成片的房屋,中庭和边角留出一口口尺度不大的、供通风采光的天井,结合不规则的地段因地制宜组合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外观。
而离散型的布局,使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呈现一进进规则的庭院和一栋栋定型的宅屋。
这里的空间比较刻板、平淡,这里的房屋都是硬山、悬山的统一定式,既缺乏顺依地形的高低错落变化,也缺乏诸如南方的风火墙之类的建筑轮廓变化。
宅院的临街立面也很朴实,通常显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墙或倒座房的后檐墙,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规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饰,以取得宅舍不同风采的门面。
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
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
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在当代旅游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一)摘要]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统治连城长达五百六十多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
作者根据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把它作为一种宝贵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来挖掘,并对其提出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永登县连城镇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发展一、鲁土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特点1.鲁土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连城镇因地处河西门户,自甘肃入青藏之要冲,成为历代王朝所重视的边陲重镇。
元末,明军攻打元大都北京,元顺帝逃跑,安定王脱欢跟随不及,流落河西。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西征,脱欢在河西一带降明,被明王朝安插在连城。
随后,脱欢的孙子失伽因战功显赫,明成祖朱棣将他比作成王封周公旦于鲁,故赐姓为鲁,失伽改名为鲁贤,自此,连城土司以鲁为姓,后人称“连城鲁土司”。
鲁土司统治连城达560多年之久,留下了一座至今依然保存比较完整的宫殿式古建筑群——鲁土司衙门。
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浓缩了鲁土司管辖连城五百六十多年显赫的历史,也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鲁土司建筑和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建筑方面有鲁土司衙门和妙因寺,鲁土司衙门坐北朝南,一进数院,其主体建筑从外到内依次为大照壁、牌坊、仪门、提督军门、大堂、如意门、燕喜堂、朝阳门、祖先堂,均建在一条直线上,共组成五个四合院。
妙因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其主体建筑有山门、鹰王殿、科拉殿、万岁殿、古隆官殿、塔尔殿、多吉羌殿(德尔经堂)、禅僧殿、大经堂(宗喀巴殿)、僧舍、塔儿等。
历史文化资源有鲁土司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
2.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1)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包容性强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鲁土司衙门是典型的汉式建筑,妙因寺是一组融合汉藏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群,虽然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以藏式特色为主,但也融进了汉式建筑的元素,融进了道教文化的元素。
西北地区生土类民居与地域环境的相适性摘要:西北地区的生土民居是在其独特的环境背景下,经过长期社会实践,人们自然选择的一种建造方式。
本文旨在从西北地区地域环境出发,从气候、地形、地貌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对西北地区生土民居与地域环境的相适性加以研究。
即从本源出发,分析西北地区生土建筑结构、形态、材料、构造等形成的必然性。
为西北地区的生土民居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土民居地域环境相适性ABSTRACT:The dwelling houses in the northwest are a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west. After a long period of practice,people naturally choose a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suita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orthwest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reg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limate,topography and local material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That is to say,from the origin,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formation,structure,materials and structure of the earth-building structure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is analyzed. Provide some adviceon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houses in the Northwest.KEY WORDS:Northwestern area,dwelling houses,regional environment,compatibility引言“一种文化,一种建筑形式或者说建筑体系,能够经历几千年的历史而不衰亡,无论如何也说明了它是极其优越和经得起任何冲击和考验,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无比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永登连城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永登连城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历史遗迹被挖掘和发掘。
作为中国灿烂的文化瑰宝,永登连城作为一个悠久而神秘的文化遗产,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永登连城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以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永登连城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是一座历史与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永登连城曾是古代交通与经济的枢纽,也是中国军事和政治的重要据点。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并受到了多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与维护,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与格局。
首先,我们来看永登连城的地理特点。
地处兰州西北方向,位于甘肃省中部偏北地区。
该地区地势起伏,拥有壮观的景观和自然资源,适合人们居住和经商。
从历史文献和发掘的文物中,我们得知永登连城曾是军事要塞和政府行政机构的驻地。
城墙高大厚实,建筑结构复杂,展示了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军事布局。
城内还有众多的碑刻和石头雕刻,反映了历史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
其次,对于永登连城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且令人惊喜的发现。
在最近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古代船只和陶瓷器皿。
这些发现提供了研究者们富有价值的线索,揭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
此外,在农田和民居的修缮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书籍。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生活,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解。
通过对永登连城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它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首先,永登连城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流与合作。
其建筑和文物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工艺技术和文化传统。
其次,永登连城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军事要塞的角色,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军事策略。
最后,永登连城的文化遗产对于当地社区和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西北生土民居建筑特色分析与发展探寻摘要:中国西北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生态及其脆弱。
在黄土高原上普遍存在一种建筑形式,即生土建筑。
通过对未经焙烧的原状土进行简单加工,作为建筑材料进行使用,生土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对西北地区的生土建筑更加了解,从其制作特点、生态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其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土民居;特点;发展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生土建筑的应用,是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的特征之一,生土建筑的材料是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
作为西北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生土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历经了6000余年的历史,在黄土高原地区至今仍比较多见,常见的土坯建筑、夯土建筑及窑洞都属于生土建筑类型,反应出黄土高原地区环境特色及风土民情。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有生土建筑的应用,是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的特征之一,生土建筑的材料是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
作为西北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生土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历经了6000余年的历史,在黄土高原地区至今仍比较多见,常见的土坯建筑、夯土建筑及窑洞都属于生土建筑类型,反应出黄土高原地区环境特色及风土民情。
1、生土民居建筑的特色分析1.1制作特色以夯土建筑为例,对生土建筑的制作工艺进行分析,对其特色进行研究。
在生土建筑中,对承重墙进行施工时,技术上主要是采用四个模板组成长方形的支撑,然后用绳子将模板捆在一起,然后在模板之间填土,并不断捶打夯实,然后取下木板,向上累加。
通常墙体的厚度在35-40cm左右,因为黄土的含水率低,孔隙率高,隔热保温效果较好。
对墙体主体夯实之后,在墙体表面抹上草泥混合的泥土抹平,保证里层黄土不被雨水冲坏。
据调查,因为黄土高原雨水稀少,表层的保护泥土一般要经过7-10年左右才进行再次粉刷。
制作土坯砖的工艺也比较简单,先将黄土填装在模具中,反复进敲打压实即可,土砖平时比较坚硬,但是遇到水之后便成为泥土。
浅析陕北生土建筑的多样性沈修远【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年(卷),期】2019(000)025【总页数】2页(P136-137)【关键词】生土建筑; 陕北窑洞; 多样性【作者】沈修远【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1 浅析生土建筑生土建筑主要是指原状土质材料进行建造的建筑,其具有健康、环保、自然和经济等特点。
大约在1万年前人们就用它建造永久性的建筑,目前为止世界上大约还有30%的人们依然在使用生土建筑。
我国生土建筑主要有以下三个分类:首先窑洞作为生土建筑的重要形式已经在我国有数千年历史,人们利用黄土特性设计出的拱形穴居式住宅即窑洞建筑。
它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不污染环境、施工简便等特点。
其次版筑建筑又称夯土建筑与版筑墙建筑,版主建筑一般就是在模板之间填加粘土夯筑而成的。
其材料主要是素土(粘土或砂质粘土)与掺加了碎石、砂和石屑的土。
后者的强度要高于前者并且夯筑过程中在夯层与夯层之间,要加入木条与苇子等这样可以起到横向拉结的作用。
最后就是土坯建筑,它是用泥制作成砖形物然后建造成房屋。
我国北方地区在砖成为主要建材之前都在使用土坯建房。
土坯建筑具有制作简单、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等特点。
2 陕北地区生土建筑2.1 陕北生土窑洞多样性分析我国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六个区域分布了许多生土窑洞,其中陕西省北部为重要的分布区,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梁状丘陵沟壑区地貌为主。
陕北主要有下沉式窑洞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三种形式的窑洞。
这三种样式的窑洞分布在不同的地形与地貌之中,其中下沉式窑洞主要分布在平坦的黄土塬干旱地带,靠崖式窑洞分布在沿等高线或者冲沟两岸崖壁基岩上部,独立式窑洞分为土基砖拱窑洞和砖石窑洞,并且窑洞上层还可建窑或者砖木结构房屋,这种样式则称为窑上窑或者窑上房。
图1 下沉式窑洞图2 靠崖窑洞我们通过陕北各地地区为例研究陕北窑洞建筑的多样性,可以体现几个方面的多样性。
西北村镇房屋结构特征及抗震措施田苗【摘要】通过调查西北地区,尤其是宁夏、甘肃一带的村镇建筑,介绍了村镇房屋的类型及特点,阐述了其抗震性差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以期指导西部村镇房屋建设,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0(036)010【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农村房屋;结构特征;抗震性能;改进措施【作者】田苗【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浙江义乌,3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73.31自汶川地震和海地地震以来,房屋的抗震性能备受关注。
位于我国西北多震害地区的村镇房屋,一度受到地震的威胁,这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由于缺乏实际的设计指导,西部村镇房屋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为加强西部村镇房屋建设,在宁夏、甘肃一带进行调研。
1 西北地区农村房屋结构现状西部地区属于偏远落后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决定了房屋的类型。
由于西北地区土地广袤、人口稀少,房屋多为一层。
常见的房屋类型如下:1)土坯墙。
此种房屋多为几十年前建造,农民因经济条件差而无钱重盖新房,故为数不多。
此种房屋的特点是:墙体材料为土坯,为泥土与稻草混合拌制后夯制而成。
屋顶结构层采用木檩条结构,可将其分为主梁与次梁,主梁跨中有一木柱或者钢柱支撑于房屋正中,伸入地面以下,起支撑作用。
屋面为檩条上铺草席,席上落“房泥”(亦为泥土与稻草碎末的混合物)两层,分两层、两次浇筑,农民称其为“软屋顶”,多采用单面排水,水落至自家院内。
2)砖土混合房屋。
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民采用此种房屋。
改善部分为正立面和四角柱均采用黏土砖,其余墙体采用土坯夯制。
屋顶结构层与屋面同土坯墙。
3)砖砌体房屋。
墙体材料均采用黏土砖。
屋顶结构层采用木梁,无木柱支撑,屋面仍为“软屋顶”,由砖墙和砖柱承重。
4)砖混房屋。
墙体材料和柱材料均采用黏土砖。
条件好的农民,考虑到日后房屋加盖第二层,故屋顶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楼板构件,搭于砖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