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个省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18种地域特⾊建筑,⾄少有3种你没听过在新教材《地域⽂化与城乡景观》⼀节,建筑⽆疑是最易于考察的、地域特⾊最显著的景观,这⾥给⼤家总结了全国各地的⼗⼋种特⾊建筑,可以让学⽣开阔视野。
01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往往有部分悬空并靠柱⼦⽀撑,属于半⼲栏式建筑,分布范围:贵州东南、湖南西部、⼴西北部、湖北西部等与⾃然环境的关系:主要是与⼭区地形崎岖、建筑⾯积狭⼩有关,此外还可以起到通风⼲燥、防范野兽和毒蛇的作⽤。
02傣家⽵楼(⾼脚楼)傣家⽵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是上下两层的⾼脚楼房。
底层⼀般不住⼈,⽤于饲养家畜、家禽,上层供⼈居住,属于⼲栏式建筑。
分布范围:云南,主要是西双版纳地区。
与⾃然环境的关系:⾼脚是为了阻隔地⾯的潮⽓、空⽓流通便于通风去湿,适应⾼温多⾬的⽓候;此外⽵楼简单易建,还能避开洪⽔和⾍蛇的侵袭。
03⾼台民居⾼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城东北部⼀处建于600多年前的⾼40多⽶、长800多⽶的黄⼟⾼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
与⾃然环境的关系:⾼崖距地⾯三⼗多⽶,居⾼临下,空⽓清新,可免受洪⽔、暴⾬灾害。
04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称四合房,是⼀种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基本格局为⼀个院⼦四⾯建有房屋,从四⾯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化内涵:体现传统居住观念,正房供长辈居住、厢房供⼦孙居住,等级分明、尊卑有序。
05窑洞窑洞是黄⼟⾼原上的古⽼居住形式,属于“⽳居式”民居的遗存。
分布地区:陕西、⼭西、河南、河北、内蒙古、⽢肃以及宁夏等省与⾃然环境的关系:黄⼟层巨厚,结构紧密且直⽴性强,不易坍塌;黄⼟保温性强,能够使得屋内冬暖夏凉,适应当地的⽓候条件。
06地坑院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属于地下的窑洞,亦是古代⼈们⽳居⽅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的“地下四合院”。
分布范围:河南、⼭西、⽢肃、陕西等与⾃然环境的关系:除了具有窑洞的特点之外,还需考虑到暴⾬乃⾄洪⽔的影响,地坑院建设在黄⼟塬上,⽽且所在地区年均降⾬量⼀般在500毫⽶左右,很少有⼤暴⾬发⽣,⽽且黄⼟塬三⾯都是沟壑,⾬⽔出路通畅,也不会殃及地坑院群。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地方特色民居有什么1.北京四合院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经过明清的不断完善,终成典型格局。
四合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围合成“口”字形。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2.福建土楼福建土楼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
永定的土楼极具特色,方、圆、八角和椭圆形皆有,主要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
数量多,规模大,造型美。
曾有人形容其圆形者有如天外飞碟。
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坚固、安全、封闭,又有强烈的宗族特性。
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
且冬暖夏凉、防震抗风。
3.皖南民居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居特色鲜明。
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还与明清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和高雅超脱文化相辉映,使皖南古民居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4.窑洞民居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5.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中国各地民居的地方特色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
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
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
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
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
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
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
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目录简介水上吊脚楼(17张)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
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吊脚楼-国画谭翃晶作品(5张)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
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
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
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
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
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
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
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
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
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
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
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
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
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省特色民居建筑的详细解读,个个都是艺术瑰宝、民族的智慧!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从南方的青砖蓝瓦马头墙,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的毡包,西藏的碉楼……这些民居无不显示着中国丰富的历史人文,传承着千年的建筑智慧!北京民居—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以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称。
许多民居的六罩、梁托、门扇及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祥云等图案。
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民居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的民居风格和特色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介绍几种典型的中国民居,以展示其各具特色的风貌。
一、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北京地区典型的民居建筑。
它采用“四合五进”的格局,四合指的是四面有围墙,中间有天井,五进指的是从外到内的五个进深。
四合院的墙壁采用灰色的砖头,天井中常常种有花草树木,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的居住环境。
二、南京金陵六合居南京金陵六合居是南京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六合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南方特色。
它采用仿木结构建造,屋顶上有飞檐斗拱,构造精美,浑然天成。
建筑内部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分别用来居住、工作和储存。
建筑的布局十分合理,充分体现了古代居住文化的奥妙。
三、上海弄堂上海的弄堂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
它通常由一条长长的弯曲小巷和两侧的苏州园林式的住房组成。
这些住房被称为“弄堂里弄”,它们的入口通常是小小的门洞,但是一经进入,就会发现这里有着广阔的院落和精致的庭院。
弄堂里弄的居民通常是上海老城厢的本地居民,他们继承了家族居住的传统,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
四、四川木屋四川木屋是四川省传统的民居建筑,以川西木构古民居最为出名。
它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头,这些木头常常被雕刻成华美的造型,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木屋中一般分为前院和后院两个部分,前院用来存放农具和杂物,后院则是人居住的地方。
建筑内部分为三层,分别是客厅、卧室和后勤区域。
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自然的风貌,展现出西部地区淳朴的生活气息。
五、广东骑楼广东骑楼是广东传统的民居建筑,祖先是广州地区的“犁头屋”,唐朝时期始興民居汲其中。
它是一种由两脚架着的建筑物,既可以用于商业,也可以用于居住。
骑楼上部一般设置有吊柿子,挂着彩灯、红布、对联等,常作为悬挂红对联庆贺节日等用途。
骑楼下面有落地的木门,有时也会开设门廊,增加商业气氛,这些都是广州独特的建筑特色。
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建筑乡村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地区的重要标志。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乡村建筑也不例外。
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建筑,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承载着民族传统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保护。
一、北方的“四合院”北方地区的乡村建筑以传统的“四合院”为代表。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经典形式,由四边围合而成,中间有一个天井。
四合院的布局合理,通风透光,使得室内空气流通,阳光照射到每个房间,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同时,四合院的庭院是家庭成员聚会、交流的场所,也是人们感受自然的空间。
在北方的一些乡村地区,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更是独具一格。
比如,山西的“忻州府式”四合院,以其复杂的格局和华丽的雕饰而闻名;河北的“正南大院”则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统一。
这些地方特色的四合院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展示。
二、南方的水乡建筑南方地区以其独特的水乡文化而著称,乡村建筑也体现了这种独特性。
水乡建筑通常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形态灵活多变。
比如,浙江的“南屏舫”以及江西的“吊脚楼”等都是南方水乡地区的典型代表。
南屏舫是浙江地区特有的一种木结构建筑,通常建在河边以便于交通运输。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园林和水上民居的特点,室内外空间和谐统一,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吊脚楼是江西乡村建筑中的瑰宝,这种建筑将主体空间悬于地面之上,支撑起整个建筑。
吊脚楼形态独特,简洁大方,同时也考虑了乡村地区的通风和水灾的问题。
三、西南的土地建筑西南地区的乡村建筑以土地建筑为主。
土地建筑通常以土木结构为主要特点,利用石头、木材和土壤等当地资源建造,非常环保。
同时,土地建筑还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形成了多种独特的建筑形态。
比如,云南的“侗族土楼”、四川的“藏家木屋”等都是西南地区的典型代表。
侗族土楼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建筑大多数都是圆形或方形,楼层高达三十多层,由土石垒砌而成。
这种土楼既是居住空间,又是集体活动的场所,体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中国十大特色当地民居(中国各地特色民居)一、中国十大特色民居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值得欣赏的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3、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4、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中国特色民居8个,加介绍中国特色民居8个,介绍如下:1、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2、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民居,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
碉楼分布的并不密集,反而到处都是,呈现连绵不断的景象。
这里可以说是十分特色的民居,甚至可以说是特别的博物馆,因为它见证了历史的变革,还折射出更多的东西来,是十分带有艺术美感的。
3、湘西吊脚楼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
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与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楼上一般是闺女儿做鞋、绣花或乘凉的地方。
4、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一般都是按照中国审美来建筑的,比如对称,还有四四方方的外形。
四合院一般建立自明朝,外形古朴,十分具有价值,不仅可以住更是可以收藏。
5、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盘点国内十大惊艳的乡村建筑引言乡村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变和更新。
本文将盘点国内十大惊艳的乡村建筑,探讨其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展示中国乡村建筑的多样性和美感。
建筑一:百间楼设计理念百间楼是一种传统的汉族楼堂建筑,它采用了独特的”多江南”建筑风格。
百间楼采用双色瓦顶、白墙、青石板路、池塘和花园等元素,使整座建筑显得古朴典雅。
文化内涵百间楼建筑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它融合了南方水乡的自然美景和汉族文化的神韵,体现了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二:土楼设计理念土楼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被誉为”土石流动的民居”。
土楼采用了独特的环形和方形结构,采用粘土、石块和木材等天然材料建造,具有出色的防御功能。
文化内涵土楼是闽南地区土族人民的杰作,它传承了土族人民的精神和智慧。
土楼代表了一种共同体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家庭价值观念。
建筑三:哈佛村设计理念哈佛村是中国宜居乡村的代表之一,它汇集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精华。
哈佛村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汉式、西式和现代主义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之地。
文化内涵哈佛村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乡村建筑的新地标。
它体现了当代中国对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推动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尝试,也展现了中国乡村建筑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建筑四:董家大院设计理念董家大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以其庞大的规模和精细的木结构而闻名。
它采用了”四合院”的布局,配以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灯笼等装饰。
文化内涵董家大院代表了中国北方农村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
它反映了中国农民对于家庭和谐、亲情和团圆的向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孝道精神。
同时,董家大院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重要代表,展示了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的高度发达。
建筑五:侗族木楼设计理念侗族木楼是中国贵州地区侗族人民的传统住宅形式。
全国各地的特色建筑海南特色的民居即文昌、琼海一带民居,具有如下特点:一、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代表中国民居主体风格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
海南民居,与北京四合院的整体布局类似, 即具有层次递进即由公共性(大门入屋再经客厅)逐渐过渡到私人性(卧房)的渐进的建筑布局;主次分明(即有主体建筑的正屋与辅体建筑的“横屋”)、方正对称(以正屋为中轴,围绕中轴对称结构)的共性。
这种主次有别、层次分明,注重整体美、对称美,符合中国传统美学观念。
海南民居中的简约、方正、对称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二、房屋建筑注意通风性、采光性。
文昌、琼海一带的民居,前“飘”后“飘”、前门后门、前窗后窗(不但客厅有客厅窗户、卧房也有卧房窗户)的结构,前后贯通,有利于空气对流。
此外,屋顶采用专门烧制专用于屋顶采光的“镜瓦”,两边“风光墙”采用专门烧制专用于房间采光的“桷窗”,诸如种种,使屋内任何空间均处于良好的采光状况。
正因为这种民居设计上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尽管受到现代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尽管一些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取代了昔日的梁、桷、瓦,尽管在一些乡村楼房式建筑拔地起,但仍然保持一厅两房式的风格及屋内结构。
三、注重布局严谨方整与整体和谐性这种和谐性包括房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正屋"与“横屋”的和谐、、房屋结构与屋内装修摆设的和谐、自家房屋与邻家房屋的和谐.可以说,海南人所共的固守本分、随遇而安、中庸和谐、谦和敦厚的性格特征,不能不与这规划整齐、中规中矩的民居有关.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
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
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
一、江苏扬州民居特色扬州民居以规整严谨的院落式为单元,组群布局,规模宏大,栋宇鳞次。
不论房屋大小,间、厢、披、廊等配置适当,比例均整。
不论室内外都有较好的空间组合,并因地制宜布置庭园,使之达到观之者畅、居之者适的雅致人居环境。
外观青砖黛瓦,清水磨砖门楼,雄浑古朴,与江南粉墙黛瓦,黑白相间,简约明显区别。
屋面坡度由峭到曲到翘,具有韵律美感。
内观,房与房、房与天井、庭院、火巷之间纵横深邃、互联通透,虚实相生。
空间组合情调,变幻意境灵活有度,讲究效能。
装修雕琢洗练大气、排列讲究对称和谐。
在砌房造屋意识上讲究中轴贯穿,两厢对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
房屋构架取三、五、七架,进深为三、五、七进单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风水意识。
二、安徽徽派民居特色①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三、浙江天台民居天台的古民居呈口字形,近于北方的四合院,又多了一点锦绣江南的灵秀、纤巧和雅致,闪烁着蕴含着儒、释、道共辉的天台山文化。
四、江西南昌民居五、福建永定圆形土楼六、福建龙岩方形土楼永定土楼是东方建筑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农村建筑的一朵奇葩。
永定土楼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永定土楼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从建筑特色来看,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有客家传统色彩,也最为讲究。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似一巨大的蘑菇拔地而起,又似天外飞来的飞碟。
七、广东梅县五凤楼五凤楼的“五凤”分别指五种不同颜色的“鸟”:品、黄、绿、紫和白色。
它同时也象征着东、南、西、北以及中五个方位,因此称为“五凤楼”。
最为常见的五凤楼有三个厅堂两个边房。
后堂和两边的房屋一般是两层的,在楼的前面都有一个半圆状的池塘,其中池塘的直径边靠近土楼以之平行,夹在塘与土楼之间还有一个称为“禾堂”的空地,它是客家人用来晒谷物等的场所。
北京市京(北京的四合院)
天津市津(以“八大家”为代表的“四合套”,如沈家栅栏,卞家大院,杨柳青石家大院)上海市沪别称申(石库门是上海特色的民居建筑,弄堂)
重庆市渝(吊脚楼为代表,如:临江门、石板坡、厚慈街、川道拐)
河北省冀石家庄
山西省晋太原(a.祁县的“乔家大院”平面图呈“双喜”字形。
b.平遥古城 c.太原的王家大院
辽宁省辽沈阳
吉林省吉长春
黑龙江省黑哈尔滨
江苏省苏南京(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称“东方的威尼斯”。
浙江省浙杭州
安徽省皖合肥(以“宏村”“西递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素来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为典型特征。
)
福建省闽福州(福建客家土楼属于防御性民居)
江西省赣南昌(赣南围屋属于防御性民居)
山东省鲁济南
河南省豫郑州
湖北省鄂武汉
湖南省湘长沙
广东省粤广州(广东开平碉楼)
海南省琼海口
四川省川成都
贵州省黔或贵贵阳
云南省滇或云昆明(云南的“一颗印”,云南客家围龙屋)
陕西省陕或秦西安(陕西的窑洞)
甘肃省甘或陇兰州
青海省青西宁
西藏自治区藏拉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南宁(广西的“杆栏式”,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岩古寨)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乌鲁木齐(阿依旺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是前室称阿依旺,后室称“冬室”。
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岛、九龙、“新界”本土及离岛四部分
澳门地区简称澳,1999年12月20MACAO MACAU,别名濠江、濠海、濠镜、马交、濠澳、香山澳等
台湾省台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