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诊断血吸虫病
- 格式:ppt
- 大小:749.50 KB
- 文档页数:28
血吸虫病[填空题]1血吸虫病概述参考答案:一、概述血吸虫病曾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即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二、流行病学(一)地方性血吸虫病的流行有着严格的地方性,没有钉螺,就没有血吸虫病流行,两者分布基本一致。
根据地理环境、钉螺分布特点和血吸虫病流行特征,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大致可分成湖沼、水网和山丘3种类型。
(二)季节性血吸虫病的高发季节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水位上涨,感染性钉螺浸没于水中而大量逸出尾蚴,尤以首次涨水逸蚴量为甚;二是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员大批下水,发生血吸虫感染。
各种流行区的高发季节稍有不同。
水网地区以夏季5~8月高发,湖沼地区为5~9月,而山区多在6~9月。
(三)易感人群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日本血吸虫均易感,人群感染率和感染度的差别取决于感染性钉螺的密度以及人群暴露于疫水的强度。
从事农业和渔业生产的农民、渔民、船民常是血吸虫病的高危易感人群。
另外,儿童往往喜欢游泳、嬉水,亦为高发人群。
非流行区的人群进入血吸虫病重流行区活动,较本地居民的急性感染发病率为高。
(四)易感环境感染性钉螺密度较高的有螺环境及其尾蚴波及的水域,是血吸虫的易感环境。
水网地区的易感环境常在村庄附近,群众生产、生活常到的地点或渔船民集散地附近,或灌溉沟渠内。
湖沼地区多为地势低洼、地形复杂、积水不易排出的地点。
山丘地区常在居民区附近的沟渠、小溪、池塘、稻田及家畜放牧的地方。
(五)感染方式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及途径取决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在易感环境从事田间插秧、割运湖草、抢收作物、捕鱼捉虾、采摘粽叶等生产活动均可引起感染;从事淘米、洗菜、洗衣、游泳、嬉水等生活活动同样可导致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诊断:诊断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
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
1.病原学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 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
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等。
2.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包括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常采用的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鉴别诊断:1.急性血吸虫病:须与败血症、疟疾、伤寒与副伤寒,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病毒感染, 其他肠道疾病鉴别。
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 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大便孵化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
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本病之诊断。
肠镜检查及组织检查可有助于确诊。
粪便常规检查、培养、X线钡剂灌肠, 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须与门脉性肝硬变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变鉴别。
血吸虫病肝硬变的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怒张改变较为突出, 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 肝表面高低不平。
门静脉性肝硬变表现为乏力, 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显著甚至缩小, 不易摸到表面结节, 且有活动性肝功改变, 如转氨酶增高等。
4.异位血吸虫病:肺血吸虫病须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 肺吸虫病鉴别。
急性脑血吸虫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瘤及癫痫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
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 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
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 后尾蚴逸出螺体。
血吸虫病判断题1.吡喹酮是当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对移行期童虫有明显的杀虫效果。
(×)2.急性血吸虫的现场处置中不需要对病人、病畜的粪便进行灭卵处理。
(×)3.日本血吸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除人外,尚有40余种哺乳动物可感染血吸虫。
(√)4.日本血吸虫尾蚴多分布在水体表面。
(√)5.有疫水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的病人即可定义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6.为了加快加藤片透明速度,在冬季温度较低时,可将加藤片放置于阳光下照射以提高温度。
(×)7.粪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杀灭血吸虫虫卵,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8.灭螺前活螺平均密度和灭螺后平均密度指标可用来考核灭螺效果。
(√)9.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中使用过的微量板可以浸泡于酸性溶液中,然后用毛刷洗涤,晾干后继续使用。
(×)10.血吸虫病四类流行村要求每3年对有钉螺分布的村民组和有疫水接触史的常住居民(6-65岁)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
血清学阳性者给予一次化疗。
(√)11.防止钉螺扩散不是目前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12.人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接触时间越长,暴露的面积越大,则感染血吸虫的机会越多,感染的程度越重。
(√)13.血吸虫病和钉螺的地理分布有严格的地方性,两者分布基本一致。
(√)14.血吸虫病传播途径3个重要环节分别为: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中存在钉螺和人畜接触疫水。
(√)15.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类型包括:湖沼型、平原水网型和山区丘陵型。
(√)16.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对人体危害最大的致病阶段为成虫阶段。
(×)17.日本血吸虫的发育阶段分别为: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18.我国2006年颁布的《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中规定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原则是:坚持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管理、联防联控,人与家畜同步防治。
治疗日本血吸虫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指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体静脉系统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以发热、变态反应、腹痛、腹泻、肝脾肿大为特点。
(1)血常规检查:急性期白细胞(WBC)总数显著升高,嗜酸性粒细胞(E)也显著增高,达(4~10)×109/升以上,而慢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在10%以内;晚期因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与血红蛋白(Hb)不同程度的减少,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就不明显了。
(2)血清蛋白测定:白蛋白(A)明显下降,而球蛋白(G),尤其是γ-球蛋白(γ-G)显著增高,A/G比倒置。
(3)粪便直接涂片及沉淀孵化检查:粪便直接涂片法虫卵检出率较低,而沉淀集卵可提高阳性率;沉淀孵化法检查毛蚴,阳性率约为80%。
(4)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可为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检查项:1. 白细胞(WBC或LEU)2. 白细胞分类(DC)3.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4. 红细胞(RBC或BLC)5. 血清白蛋白(ALB或A)6. 血清球蛋白(GLB或G)7.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8. 血吸虫抗体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现明显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由此可以说明,抗感败毒口服液按推荐剂量(1mL/L )饮水给药对靶动物鸡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1]胡超群,王湘妍,段梦迪,等.抗感败毒口服液解热镇痛抗炎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17,53(1):106-108.[2]农业部兽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569号公告[S].2011.[3]王永彬,周绪正,张继瑜.板黄口服液在靶动物鸡中的安全性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9):126-131.[4]许春燕,刘希望,孔晓军,等.银翘蓝芩口服液对鸡的安全性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17,38(7):62-65.[5]贾兴,刘欣,魏丽娟,等.复方芩兰口服液长期毒性试验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19,53(7):49-55.[6]段梦迪,王湘妍,胡超群,等.抗感败毒口服液对大鼠生长和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兽药杂志,2017,51(9):30-35.作者简介:刘雪芹(1986.11—),女,农学硕士,执业兽医师。
间接血凝试验(IHA )应用于牛血吸虫病诊断效果的观察刘雪芹(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00)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程度逐年降低,以粪便毛蚴孵化法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家畜病原学诊断技术的敏感性也逐步降低,造成漏检现象时有发生,对我国传染源控制措施的实施造成潜在威胁。
我国目前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仍施行家畜普查政策,但由于可操作性等多方面的原因,血清学诊断技术在家畜血吸虫病诊断,尤其初筛应用较少。
以间接血凝试验为基础的试剂盒在人群血吸虫病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基层血防站点必备的试剂和必掌握的技术,极大的减少了工作量,节省了工作时间。
为适应现阶段家畜血吸虫病流行新形势,在全县新一轮家畜(牛)血吸虫病筛查时应用IHA 试剂盒进行初筛,并与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估IHA 在牛血吸虫病的筛查效果。
接血凝试验(IHA );牛血吸虫病;诊断效果间接血凝试验自20世纪50年代末引入我国,是典型的利用抗原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因其技术包容性强,制备工艺相对简单,且具备较高敏感性和较好的重复性,很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并研发出一系列的疾病检测试剂盒[1]。
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常用方法说实话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先试的是间接血凝试验(IHA)。
这就像是一场特别的聚会,红细胞是客人,抗原抗体就是牵线搭桥的组织者。
把血吸虫抗原包被在红细胞上,如果病人血清里有对应的抗体啊,红细胞就会聚集起来。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我老是掌握不好这个红细胞悬液的浓度,就像调饮料的浓度一样,浓了淡了都不行。
有时候悬液太浓,那结果就容易假阳性,看起来就好像错误地说人家生病了。
后来我就小心翼翼地多做了几次试验对比,才慢慢找准了合适的浓度。
还有环卵沉淀试验(COPT)呢。
这个就有点像给虫子的卵盖房子,我们把血吸虫的卵和病人血清放在一起。
要是病人血清里有抗体,那在卵的周围就会生出像小山包一样的沉淀物。
我刚开始做这个的时候,观察得不够仔细,差点把那些小小的沉淀给忽略了,以为结果是阴性呢。
后来我才知道,看这个得非常专注,就像寻宝一样。
免疫酶标试验(ELISA)也很常用。
这就像玩拼图,把各种不同的试剂当作拼图块。
先让血吸虫抗原和酶标记物结合,再和病人的血清反应。
不过倒试剂的时候我常常提心吊胆的,因为稍微多一点少一点都会影响结果。
以前有次试剂加过量了,整个显色就乱了套,结果完全不对。
吸取教训后,我每次都用很精准的移液器,还会多做几次重复试验来确保结果准确。
乳胶凝集试验也可以用于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
这就像小珠子聚会,把抗原吸附在乳胶颗粒上,如果病人血清中有抗体,乳胶颗粒就会聚到一起。
我当时做这个,对这个乳胶颗粒的保存温度没把握好,有些乳胶颗粒变性了,导致结果不可靠。
后来我就严格按照要求的温度去保存乳胶颗粒。
另外,还有快速试纸条法。
就像用验孕棒一样方便快捷,只要把病人血清滴在试纸上,看有没有显色带就大概能知道结果。
不过这个方法虽然快,但准确性可能相对低一些,只能作为初步筛查。
要是初筛有问题,还是要用前面那些更准确的方法再确定一下。
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检测日本血吸虫抗体的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人体血清中日本血吸虫抗体的检测。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由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所引起的疾病,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注:改写GB15976—2015,定义3.12.2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将抗原包被于红细胞表面,成为致敏的载体,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通过抗体桥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以检测样本中的相应抗体。
最常用的红细胞为健康人“O”型红细胞。
2.3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血吸虫虫卵经匀浆和超声破碎等处理后离心收集的上清液,含蛋白质、糖蛋白、多糖等多种成分复合物。
3仪器设备3.1台式低速离心机最高转速≥2500r/min,或最大相对离心力≥800g。
3.2平板微量振荡器最高振动频率2800r/min,最大振幅6mm。
3.3电热恒温水浴箱控温范围室温+5℃~99.9℃,温度分辨率/波动度0.1℃/±0.5℃。
3.4微量移液器量程范围10μL~100μL,增量1μL;量程范围100μL~1000μL,增量5μL。
4试剂材料4.1冻干致敏红细胞主要组成成分为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健康人“O”型红细胞和蔗糖,制备方法参见附录A。
4.2阳性对照血清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兔混合血清,参见附录A。
4.3阴性对照血清正常兔混合血清,参见附录A。
4.4稀释液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参见附录A。
4.5血凝反应板“V”型微孔有机玻璃血凝板为宜,操作程序参见附录B。
5检测步骤5.1样本准备采集末梢血100μL或静脉血2mL,室温下放置至血块收缩后,800g离心5min,分离出血清后进行检测,参见附录B。
检测抗体的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就像一个超级侦探,能敏锐地检测出血清里有没有血吸虫抗体哦!比如说,当我们怀疑一个人可能感染血吸虫时,就靠它来寻找蛛丝马迹呢。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嘿,这可是个厉害的小助手呀!就好比一个便捷的检测神器,快速又直观呢!看,在检测现场就能马上得出结果啦。
3. 间接血凝试验,哇塞,这可是个很靠谱的方法呢!就像一个精准的瞄准器,能准确地发现血吸虫抗体的存在!举个例子呀,在大规模筛查中它可发挥了重要作用呢。
4.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哎呀呀,这个可方便啦!如同一个小巧玲珑的检测仪,随时可以出马检测呢!比如在一些基层医疗点,它就是大功臣呀。
5. 免疫印迹法,嘿,这可是个能深挖真相的高手呀!好比一层一层剥开迷雾,找到最关键的抗体证据!你想想看,一些复杂的病例是不是就靠它来揭开谜底呀。
6. 环卵沉淀试验,哇哦,这是个很特别的方法呢!就像寻找宝藏一样,能把和血吸虫相关的东西给挖出来!比如说一些长期感染的情况,它就能派上大用场啦。
7.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哎呀,这个可神了!像一束亮光,照亮那些隐藏的血吸虫抗体!你说厉不厉害?比如在一些鉴定工作中,它可立下了汗马功劳呢。
8. 乳胶凝集试验,嘿嘿,这个也很不错哟!如同一个灵敏的小喇叭,一旦有抗体就会发出信号呢!想想看,它是不是能快速给我们提示呀。
我觉得这些检测抗体的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都各有特点和优势呀,真的能为血吸虫病的诊断提供很有力的支持呢!。
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如何诊断鉴别,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肝功能检查、环卵沉淀试验、脾脏叩诊、肝脏超声检查、血常规、血吸虫间接血凝试验、皮内试验、腹部CT *一、检查1、血象血吸虫病患者在急性期外周血象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其主要特点。
白细胞总数在l0 l09/L以上。
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占20%~40%,最多者可高达90%以上。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一般轻度增多在20%以内,而极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常不增多,甚至消失。
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2、肝功能试验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球蛋白增高,血清ALT、AST轻度增高。
晚期患者由于肝纤维化,出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常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
慢性血吸虫病尤其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
3、粪便检查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但一般急性期检出率较高,而慢性和晚期患者的阳性率不高。
常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或虫卵透明法检查虫卵。
4、免疫学检查方法较多,而且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采血微量与操作简便。
但由于病人血清中抗体在治愈后持续时间很长,不能区别过去感染与现症病人,并有假阳性、假阴性等特点。
近年来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病人循环抗原的微量法有可能诊断活动性感染,可作为考核疗效参考,是目前免疫学诊断发展的动向。
(1)皮内试验: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若受试者曾感染过血吸虫,则有相应抗体。
当受试者皮内注射少量血吸虫抗原后,抗原即与细胞表面上的相应抗体结合,产生局部组织反应,呈现红、肿、痒现象,即阳性反应。
作为感染过血吸虫的过筛方法,阳性者需作进一步检查。
(2)环卵沉淀试验(COPT):当成熟虫卵内毛蚴的分泌、排出物质与血吸虫患者血清内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即为阳性反应。
1.适用范围1.1可作为血吸虫病的辅助诊断。
对无血吸虫病病史和距末次治疗3年以上者,IHA≥1∶10时可予以治疗。
1.2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该法可作为过筛或综合查病的方法,确定化疗的靶人群。
1.3可用该法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2.依据《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261-2006》附录B.13.原理:将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载体上,使成为致敏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与病人血清中的抗体相遇时,在适宜的条件下,由于红细胞表面吸附的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红细胞也被凝结起来,肉眼可见,称阳性反应。
4.试剂和材料:生理盐水 V型微量血凝反应板冻干血球微量加样器5.样品:新鲜无污染血清6.检测方法6.1.1 抗原:为用葡聚糖凝胶G100初步纯化的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致敏的绵羊红细胞。
所用绵羊红细胞先经2.5%戊二醛醛化及1∶5000鞣酸溶液鞣化后再行致敏。
致敏后的红细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PBS配5%悬液,分装安瓿低压冻干封存。
每批致敏红细胞作效价测定,滴度达1∶1280~2560为合格。
6.1.2 操作方法:6.1.2.1 启开安瓿,每支以1mL蒸馏水稀释混匀备用。
6.1.2.2 用微量滴管加4滴(0.025mL/滴)生理盐水于U型微量血凝反应板第一排第二孔内,第三孔空白,第四孔加1滴。
6.1.2.3 第一孔内储存待检血清,并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内,充分混匀后,吸出两滴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
在第四孔混匀后弃去1滴使第三孔、第四孔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5,1∶10。
6.1.2.4 用定量吸管吸取致敏红细胞悬液,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内各加1滴,立即旋转震摇2min,室温下静置1h左右,观察结果。
6.1.2.5 每次试验均应有阳性血清及生理盐水作阳性和阴性对照。
6.1.3 结果判断:6.1.3.1 阴性反应为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肉眼见一边缘光滑,致密的小圆点。
6.1.3.2 阳性反应。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边缘呈现不规则的皱褶。
血吸虫病抗体检测-间接血球凝集法(IHA)SOP1、目的规范血吸虫病抗体检测中间接血球凝集法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快速、准确。
2、职责2.1检验人员按作业指导书认真操作。
2.2检验科科长负责检验方法的更新。
3、方法3.1原理受检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在适宜的条件下,与吸附了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SEA)的致敏红细胞结合,在电解质作用下,红细胞被动凝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3.2器材与试剂移液器25µl 、100µl、1000µl,配套吸头、吸头盒及移液器架、“V”型反应板、白纸、记号笔、微量震荡器、温箱或水浴箱、实验记录纸、记录笔、废弃物杯等。
3.3操作步骤3.3.1对照冻干品稀释:阴、阳性对照冻干品各加100µl稀释液、混匀后备用;3.3.2样本登记:96孔反应板,可检测22个样本及阴阳性对照各一个,每个样本预留4孔,将待测样本编号,在反应板上留下相应编号,并将编号记在实验记录表上;3.3.3加稀释液:在反应板的第一排(横向)所有孔中加稀释液100µl,于反应板的第三、四排加稀释液25µl (第二排不加) ;3.3.4样本稀释:于第一排的第一孔中加待检样品25µl,充分混匀(移液器吸打4次),从中吸出25µl样品混匀液加入第二排的第一孔中,再从第一孔中吸出25µl 样品混匀液加到第三排第一孔中,进行混匀(方法同上),从混匀好的第三排第一孔中吸25µl样品混匀液,加到第四排第一孔中,混匀后吸出25µl样品混匀液弃去;同上操作进行第2~22样品及阴、阳性对照稀释;3.3.5配置致敏红细胞悬液:每支冻干红细胞加1mL稀释液;3.3.6加致敏红细胞液:反应板中每份样本除第一孔不加红细胞液处,其余每孔加致敏红细胞液25µl;3.3.7震荡孵育:反应板于微量震荡器震摇1~2分钟,置37℃恒温箱中孵育30分钟后观察结果;4、结果判断4.1凝集反应的判定:-﹕红细胞全部下沉在孔底,形成肉眼可见紧密、边缘光滑的小圆点;+﹕多数红细胞下沉在孔底形成圆点,周围可见少量凝集红细胞,肉眼可见周边模糊;++﹕孔底中心可见少量红细胞下沉的小圆点,多数凝集红细胞在孔底周围形成小薄层;+++﹕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布满整个孔底,边缘呈现不规则的皱褶。
实验二十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它严重威胁着疫区人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本病严重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3个省、市、自治区。
家畜如牛、羊、猪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仅祸害自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人体血吸虫病的主要保虫宿主,为传播本病起了重要作用.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家畜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主要的传染源和污染源。
控制传染源是综合防治疫病、扑灭疫情的重要环节,而控制传染源的前提是确诊传染源.因此,应用灵敏、快速、经济的诊断方法确诊传染源,己成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以及控制其流行和扑灭疫情必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浪费.当前对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已有大量的报道,根据本科教学的需要,下面介绍几种本科阶段应该掌握或者需要了解的实验室常用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熟悉日本血吸虫卵和毛蚴的形态特征。
2。
掌握血吸虫病虫卵检查方法.3.掌握血吸虫病毛蚴孵化方法。
4.了解血吸虫病的几种常见的血清学(免疫学)诊断方法。
二、实验器材(一)病原学诊断1.直接涂片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50%甘油水溶液或普通水;(3)器材:载玻片、滴管、盖玻片、显微镜.2.沉淀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普通离心机)。
3.浮集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饱和食盐水、33%的硫酸锌溶液;(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60目/英寸)、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
4.毛蚴孵化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pH约6.8—7。
2,温度约20-30℃的灭菌自来水(脱氯处理);(3)器械: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40目/英寸)、尼龙筛网兜(260目/英寸)、塑料袋、长颈烧瓶(或三角瓶)(500ml)、脱脂棉、天平、温箱。
血吸虫病的诊断*导读:盲肠肉芽肿有盲肠阿米巴肉芽肿和回盲部血吸虫病性肉芽肿。
因此诊断血吸虫的发生一定可以诊断盲肠肉芽肿。
……盲肠肉芽肿有盲肠阿米巴肉芽肿和回盲部血吸虫病性肉芽肿。
因此诊断血吸虫的发生一定可以诊断盲肠肉芽肿。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具体方法详见附录。
1.病原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虫卵或孵化毛蚴以及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
⑴直接涂片法:重感染地区病人粪便或急性血吸虫病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检查到血吸虫虫卵,方法简便,使虫卵检出率低。
⑵毛蚴孵化法:详见附录。
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在现场进行大规模粪便检查时,为了提高功效,产生了许多改良方法,如尼龙袋集卵法,可缩短集卵时间,降低损耗,便于流动性普查;为了便于观察毛蚴,可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毛蚴集中,便于观察,检出率较高。
为了提高粪便检查效果,常常需要连续送检粪便3次。
⑶定量透明法:用作血吸虫虫卵计数。
常用的计算方法为kato厚片法。
可测定人群感染情况,并可考核防治效果。
⑷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人肠壁组织增厚,虫卵排出受阻,故粪便中不易查获虫卵,可应用直肠镜检查。
血吸虫病人肠粘膜内沉积的虫卵,其中有活卵、变性卵和死卵。
对未治疗病人检出的虫卵,不论死活均有参考价值;对有治疗史病人,如有活卵或近期变性卵,表明受检者体内有成虫寄生。
若为远期变性卵或死卵,则提示受检者曾经有过血吸虫感染。
目前流行区血吸虫病人大多已经过一次或多次治疗,检查到活卵的病例很少,并且此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故不适于大规模应用。
2.免疫诊断⑴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t):一般皮内试验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性反应。
此法简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选可疑病例。
⑵检测抗体:血吸病人血清中存在特异性抗体,包括igm、igg、ige等,如受检者未经病原治疗,而特异性抗体呈阳性反应,对于确定诊断意义较大;如已经病原治疗,特异性抗体阳性,并不能确定受检者体内仍有成虫寄生,因治愈后,特异性抗体在体内仍可维持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