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46
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在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应用进展[1]摘要: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因此死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血管壁损伤与炎症反应,一旦发生极有可能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
替格瑞洛是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具有降低PCI术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但使用剂量存在一定争议。
本文拟对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采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该病患者的治疗、后续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相应理论支持。
关键词: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治疗后虽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术后可因凝血功能出现反跳性亢进,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不仅对目标血管再通造成影响,还可造成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件。
所以,患者在PCI围术期内给予相关药物防止血小板异常变化是提高治疗效果与促进患者预后的主要方式。
替格瑞洛是一种高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但其实际用药剂量存在较大争议。
替格瑞洛在PCI术后给予患者服用可保障其冠脉血流重组,减少炎症反应,降低血小板活化,防止心肌细胞凋亡,减少PCI造成的内皮损伤,促进患者康复。
研究[1]表明,亚洲黄种人群体采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白种人,因此亚洲各国学者对替格瑞洛的应用剂量开始进行分析研究。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不同剂量替格瑞洛治疗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提供帮助。
1替格瑞洛的药理机制1.1替格瑞洛的药理特性替格瑞洛是一种全新的、直接的、可逆的口服P2Y12受体拮抗剂药物。
这主要是替格瑞洛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帮助栓塞的血管痉挛实现通畅,同时有利于栓塞时心肌的再灌注。
替格瑞洛可防止红细胞对腺苷的大量摄取,避免因腺苷缺乏造成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现象[2]。
1.2替格瑞洛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在我国健康人群中,该药物的平均达峰时间为2h,半衰期为10.9~14.9h,活性代谢物为AR-C12910X。
替格瑞洛片,适应症为本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与氯吡格雷相比,本品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两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而在卒中方面无差异。
在ACS患者中,对本品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大于100 mg会降低替格瑞洛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临床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不能超过每日100 mg。
性状本品为黄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应症本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与氯吡格雷相比,本品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两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而在卒中方面无差异。
在ACS患者中,对本品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大于100 mg会降低替格瑞洛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临床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不能超过每日100 mg。
规格90mg.用法用量口服。
本品可在饭前或饭后服用。
本品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 mg(90 mg×2片),此后每次1片(90 mg),每日两次。
除非有明确禁忌,本品应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
在服用首剂负荷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75~100mg。
已经接受过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ACS患者,可以开始使用替格瑞洛。
治疗中应尽量避免漏服。
如果患者漏服了一剂,应在预定的下次服药时间服用一片90 mg(患者的下一个剂量)。
本品的治疗时间可长达12个月,除非有临床指征需要中止本品治疗(见【药理毒理】)。
超过12个月的用药经验目前尚有限。
替格瑞洛片,适应症为本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与氯吡格雷相比,本品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两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而在卒中方面无差异。
在ACS患者中,对本品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大于100 mg会降低替格瑞洛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临床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不能超过每日100 mg。
性状本品为黄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应症本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与氯吡格雷相比,本品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两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而在卒中方面无差异。
在ACS患者中,对本品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大于100 mg会降低替格瑞洛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临床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不能超过每日100 mg。
规格90mg.用法用量口服。
本品可在饭前或饭后服用。
本品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 mg(90 mg×2片),此后每次1片(90 mg),每日两次。
除非有明确禁忌,本品应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
在服用首剂负荷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75~100mg。
已经接受过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ACS患者,可以开始使用替格瑞洛。
治疗中应尽量避免漏服。
如果患者漏服了一剂,应在预定的下次服药时间服用一片90 mg(患者的下一个剂量)。
本品的治疗时间可长达12个月,除非有临床指征需要中止本品治疗(见【药理毒理】)。
超过12个月的用药经验目前尚有限。
替格瑞洛片,适应症为本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与氯吡格雷相比,本品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两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而在卒中方面无差异。
在ACS患者中,对本品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大于100 mg会降低替格瑞洛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临床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不能超过每日100 mg。
性状本品为黄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应症本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与氯吡格雷相比,本品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两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来源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而在卒中方面无差异。
在ACS患者中,对本品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阿司匹林维持剂量大于100 mg会降低替格瑞洛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临床疗效,因此,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不能超过每日100 mg。
规格90mg.用法用量口服。
本品可在饭前或饭后服用。
本品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 mg(90 mg×2片),此后每次1片(90 mg),每日两次。
除非有明确禁忌,本品应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
在服用首剂负荷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的维持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75~100mg。
已经接受过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的ACS患者,可以开始使用替格瑞洛。
治疗中应尽量避免漏服。
如果患者漏服了一剂,应在预定的下次服药时间服用一片90 mg(患者的下一个剂量)。
本品的治疗时间可长达12个月,除非有临床指征需要中止本品治疗(见【药理毒理】)。
超过12个月的用药经验目前尚有限。
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 1例关键词:替格瑞洛;呼吸困难;不良反应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7岁,因“间断胸痛18年,加重2个月”就诊于我院。
患者18年前因心前区持续性压榨样疼痛在我院就诊,诊断为前间壁心肌梗死,保守药物治疗。
出院后未规律服药,期间胸痛间断发作,自行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可缓解。
近2个月患者胸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频繁。
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18年,血压最高达160/110mmHg,口服替米沙坦治疗,未定期监测血压,否认糖尿病病史。
入院查体:T36.5℃,P72次/分,R18次/分,BP129/67mmHg。
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尖搏动正常,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
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
胸部CT示双肺结节,右肺及左肺舌段慢性炎症。
NT-proBNP 780pg/ml,心梗三项无异常。
入院后于2021年5月7日开始给予阿司匹林(100mg qd),氢氯吡格雷(75mg,qd),阿托伐他汀(20mg,qn),并于2021年5月11日行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开口至中段弥漫病变,中段完全闭塞,钝缘支中段50%狭窄,右冠状动脉近段50%狭窄,可见逆供前降支,于前降支植入支架3枚。
对于冠脉严重病变的患者,选用替格瑞洛治疗效果优于氯吡格雷,遂更换为替格瑞洛(60mg,bid)。
2天后患者偶感呼吸困难,无其它不适症状,查体及心电图较前无明显变化,17天后呼吸困难不能耐受,查体及心电图大致同前,NT-proBNP762pg/ml。
考虑患者呼吸困难与替格瑞洛有关,遂将替格瑞洛更改为氢氯吡格雷(75mg,qd),4天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消失,未诉其他不适。
2.讨论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其本质是属于环戊基-三唑嘧啶类化合物,具有直接抗血小板作用,无需肝细胞色素P450酶活化,能够更快的与P2Y12受体可逆性结合,效果更好。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流量不足,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和心绞痛。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抗血小板治疗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血小板在冠心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冠状动脉内血管壁出现损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进一步堵塞血管,加重心肌缺血程度。
因此,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有效减少血栓形成,保护心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阿司匹林是最早被用于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之一。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产生的血小板聚集素,减少血小板在血管内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风险。
除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能选择性地抑制ADP受体,从而干扰血小板聚集过程。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不同于阿司匹林,因此两者联合使用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在治疗时需谨慎使用。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地抑制P2Y12受体,阻止ADP信号传导,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
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的作用更为特异和强效,并且不会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因此,替格瑞洛在一些特定的患者群体中被使用,如对氯吡格雷不耐受和对其反应不佳的患者。
除了上述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还有一些其他药物正在被研究和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例如,右旋芬诺酮、曲美他嗪和依前诺酮等,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这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成为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尽管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需要关注。
首先,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不同,存在药物耐受性和反应性差异。
替格瑞洛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探讨目的分析替格瑞洛联合氯吡格雷对抗血小板治疗作用。
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次数,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查,了解血液中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结果将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集聚状况明显改善,观察组血小板集聚改善情况明显由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27%(4/39),对照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25.64%(10/3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替格瑞洛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能够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抗血小板;临床疗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并发率,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治疗期间,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传统用药治疗期间,主要采用氯吡格雷,虽能缓解血小板聚集情况,但是治疗时间长,且无法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医院主要采用替格瑞洛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5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得出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5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为56~79岁,平均年龄为(68.95±1.84)岁。
纳入标准:①符合ACS临床诊断标准;②存在高血栓诱发因素;③自愿加入本组研究。
排除标准:①病发肝肾损伤;②入院前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③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④存在心血管疾病手术治疗史者。
替格瑞洛—新型抗血小板膜P2Y12受体拮抗剂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ACS发生的关键是血小板活化聚集,我国目前治疗ACS使用最广泛的是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的方案。
氯吡格雷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的P2Y12受体拮抗剂,但它是一种前体药物,存在起效慢、药物抵抗、对P2Y12受体不逆性抑制、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
本文总结了替格瑞洛的研究进展,从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等方面比较了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并总结了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多项临床研究。
1 药代动力学替格瑞洛是第一个口服并直接作用的P2Y12受体拮抗剂,它可逆性的结合P2Y12受体。
该药口服后迅速吸收,并迅速通过CYP3A4分解后产生活性代谢物AR-C124910XX,该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血小板活性。
替格瑞洛及活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粪便出体外,肾功能不全无需调整药物剂量[2]。
2 临床研究2.1 DISPERSE研究本研究是一项双盲对照研究,为了评估替格瑞洛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3]。
该研究比较了替格瑞洛(50、100、200mg 2次/d,400mg 1次/d)和氯吡格雷(75mg 1次/d)的第1、14、28d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证明了患者对服用替格瑞洛100mg或200mg 2次/d在有效、安全的基础上有良好的耐受性,该研究为后续的研究选择药物的剂量奠定了基础。
2.2 ONSET/OFFSET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4],为了比较替格瑞洛与更高剂量的氯吡格雷负荷后抗血小板的作用,指标用%IPA来表示。
结果证明相比替格瑞洛180mg较氯吡格雷600mg起效更快,2h>50%IPA(98%vs 31%,P<0.0001),2h>70%IPA(90%vs 16%,P<0.0001);在给药后的24h内任何一个检测时间点(0.5,1,2,4,8,24 h)及维持治疗阶段,替格瑞洛的IPA 均高于氯吡格雷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