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药研究开发程序示意图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
新农药研究开发的思路途径-生物合理设计新农药研究开发的思路途径-生物合理设计一、生物合理设计的含义生物合理设计(biorationaldesign)是利用靶标生物体生命过程中某个特定的关键生理生化作用机理作为研究模型,设计和合成能影响该机理的化合物,从中筛选先导化合物,然后优化结构来开发新药的一条研究开发途径。
生物合理设计这个名词始见于70年代的文献,据说首先由Djerassi等人在1974年提出。
该词的中文译法,北京大学张宗炳教授建议用“生物合理设计”较妥,有“合乎生物机理的设计”之意。
生物合理设计的概念比较新,国外一些专家有不同的提法。
Henrick的定义是:“设计的化合物能模拟一个生物的或生物化学过程的完成”。
Geissbuhler 提出:“从特定靶标系统内的生物学信息所形成的工作假说来进行合理的试验探索”。
藤田稔夫认为;“设计的候选化合物应使其作用机理与自然界生物调节机理密切相关”。
英国Todd爵士说过一段话:“除非直到我们了解生命过程中所包含的酶系及其在不同生物体内易受攻击的部位,要开发合理的专效性农药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能开始设计一些化合物,它们能干扰酶系,而且假如我们能够解决这些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和传导问题的话,就可能提供有效的专效性农药。
”这些专家尽管用词不同,但基本概念是接近的。
由于生物合理设计尚在发展初期,所以还没有公认的明确界定含义的定义。
二、生物合理设计的特点第一是逆向思维。
传统途径是先合变化合物然后筛选发现生物活性;生物合理设计则是先设定生物活性机理作为靶标然后寻找“合乎其理”的化合物,研究思路正好相反.第二是研究起点高。
生物合理设计要求化学、生物学和其他相关科学在比传统途径更高水平上的结合。
传统途径主要由合成化学与农业生物科学相结合,在比较宏观的生理学水平上进行研究。
生物合理设计则要求深入到微观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进行研究。
第三是知识基础新。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新农药田间试验方案一、试验目的针对我县桑园病虫害防治中长期使用一般性药物,防治效果较差的实际问题,引进新型杀菌剂及新型杀虫剂各3个进行田间试验,具体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桑树病虫害防治提供新药剂剂型及合理的使用方法,使我县桑树病虫害防治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科学性。
二、试验药剂类型(一)杀菌剂3个品种,分别是:1、嘧菌酯。
商品名:啊米西达、安灭达。
低毒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性,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几乎对所有的真菌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丙环唑。
商品名:敌力脱、正欣。
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对褐斑病、白粉病有保护、治疗作用。
3、苯醚甲环唑。
商品名:爱米多收。
低毒,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作用,内吸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
(二)杀虫剂3个品种,分别是:1、炔螨特(桑宁):防治红蜘蛛。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2、毒死稗(乐桑):防治桑尺蠖、桑粉虱、桑蓟马、桑蝇蚊等。
3、残杀威(桑虫清):防治桑象虫、桑毛虫等中低龄幼虫。
三、试验小区设计试验地选择在永定镇龙头山黑泥田,面积6亩。
试验设12个小区,即6个新农药品种每个设1小区,另设6个空白小区作为对照。
农药新剂型开发与生产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农业生产对于农药的依赖也逐渐增强。
然而,传统农药剂型的使用往往带来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
因此,开发环保、高效的农药新剂型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方案旨在通过产业结构改革,推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与生产,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二、工作原理农药新剂型主要基于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控释技术等手段,对农药进行改性处理,从而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纳米技术:通过将农药分子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形成农药纳米颗粒。
这些颗粒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和吸附性,能够提高农药在植物表面的附着率,减少流失,从而提高利用率。
2. 微胶囊技术:利用微胶囊技术将农药分子包裹在微型胶囊内,形成农药微胶囊制剂。
这种制剂能够控制农药的释放速度,延长药效期,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 控释技术:通过控释技术,将农药分子与控释材料相结合,形成具有缓慢释放特性的农药制剂。
这种制剂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农药,保持药效的稳定,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实施计划步骤1. 技术研发:组织专业研发团队,对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控释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剂型。
2. 中试生产:在技术研发的基础上,进行中试生产,验证新剂型的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稳定性。
3. 工业化生产:在中试生产验证成功后,进行工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4. 市场推广:组织市场推广团队,对新剂型农药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对新剂型农药的认识和接受度。
5. 售后服务: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支持,解决农民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农业生产中各类作物病虫害防治,包括但不限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果树等。
五、创新要点1. 利用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控释技术等手段,对农药进行改性处理,提高利用率和环保性。
生物农药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生产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效、安全、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需求日益增强。
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替代化学农药的新型农药成为了当务之急。
生物农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农业投入品,具有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等特点,可以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
二、工作原理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其代谢产物主要包括抗生素、抗菌素、杀虫毒素等。
生物农药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直接杀死有害生物,也可以是干扰有害生物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防治效果。
三、实施计划步骤1. 研究与开发:收集具有杀虫、杀菌、除草等活性的微生物,通过实验室筛选和研究,确定目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2. 生产工艺研究:对选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工艺研究,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代谢产物的产量。
3. 产品研制:根据目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特性,研制出适合农业生产使用的生物农药制剂。
4. 田间试验:在田间进行生物农药制剂的试验,评估其防治效果及对作物和环境的安全性。
5. 登记与推广:完成生物农药制剂的登记手续,制定推广计划,将其推向市场。
四、适用范围本生物农药新产品适用于多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
它可以防治多种有害生物,如蚜虫、螟虫、稻瘟病、白粉病等。
同时,本产品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可用于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
五、创新要点1.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生物农药,实现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2. 通过实验室筛选和研究,发现新的具有杀虫、杀菌、除草等活性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3. 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目标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4. 研制出适合农业生产使用的生物农药制剂,提高防治效果及对作物和环境的安全性。
六、预期效果1.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生物农药可以有效防治有害生物,减少因有害生物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时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