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人工肝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人工肝是一种医疗设备,它可以在肝功能不足的患者中起到代替肝脏的作用。
人工肝的原理是通过利用化学和生物反应,模拟人类肝脏的功能,在体外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以维持肝脏功能缺陷患者的生命。
一、人工肝的工作原理人工肝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生物反应器、膜系统和输液系统。
其中,生物反应器是人工肝的核心部分,它可以用来催化代谢过程,也可以用来增加肝脏细胞的数量和代谢能力。
膜系统是人工肝的支持部分,它可以对血液进行滤清,而输液系统则是用来支撑人工肝的操作和数据分析的。
通常,人工肝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人体肝脏的工作原理。
在人体中,肝脏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来促进代谢过程,从而清除体内的废物。
而在人工肝中,这些化学反应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以清除血液中的废物。
生物反应器一般由优质的肝脏细胞、酶和其他生化成分组成。
当血液通过生物反应器时,这些化学成分会将代谢产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同时,健康的肝细胞也会释放出缺少的细胞因子和其他肝脏代谢产物,以帮助身体恢复正常功能。
二、人工肝的应用人工肝被广泛用于肝功能衰竭、肝炎和其他肝脏疾病的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人工肝也可以被用来治疗严重的贫血、骨髓移植、中毒和药物过量的患者。
此外,人工肝也可以用于肝脏移植前的准备和肝脏移植术后的支持,以提供额外的肝功能和稳定的生命支持。
与其他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法相比,人工肝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人工肝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肝功能,从而支持肝脏细胞恢复正常功能。
其次,人工肝可以通过向肝脏提供必要的生化物质,促进肝脏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最后,人工肝还可以在疾病治愈后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
尽管人工肝的研究正在积极推进,但是人工肝的应用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当前,人工肝的疗效和成本仍需进一步优化,人工肝的适用范围和治疗效果也需要得到更多的证实。
三、结论人工肝是一种可靠的治疗肝功能不足的医疗设备。
通过模拟肝脏的生化反应和处理血液中的废物,人工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正常的肝脏功能。
人工肝治疗程序
一、病房准备
1、通知人工肝治疗室医师会诊病人,确定适应症及治疗方法,排除禁忌症。
2、常规检查肝功、血氨、PTA、白小板及心电图等。
3、签署知情同意书,之后开出申请单,交人工肝治疗室预约。
4、按照预约要求准备相应药品,血浆等。
5、部分患者事先穿刺并留置静脉大口径双腔导管。
二、人工肝治疗室准备
1、护士提前与医师讨论治疗方法和方案。
2、打开一次性耗材前再次确认患者治疗有无变化。
3、提前冲洗好各管路系统,调整好各监控技术参数。
4、再次确认各种治疗和急救药品,器械及患者生命体征。
5、做插管及临床治疗、准确、及时填写有关记录。
6、治疗结束,常规送检肝功、血氨等。
7、书写治疗总结,与病房护士交接病人。
人工肝行业报告人工肝是一种用于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医疗设备,它可以暂时代替患者原有的肝脏功能,帮助患者维持生命。
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对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人工肝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市场前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人工肝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人工肝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有新的产品和技术涌现。
人工肝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人工肝,二是内部人工肝。
外部人工肝是指通过机械装置或生物反应器来代替肝脏的功能,内部人工肝则是通过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等手段来修复患者的肝功能。
目前,外部人工肝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内部人工肝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
二、人工肝行业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肝功能衰竭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而传统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肝移植等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人工肝市场规模正在逐年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内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肝脏疾病的高发率和治疗水平的不足,人工肝技术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人工肝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人工肝技术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部人工肝技术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肝功能衰竭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外部人工肝设备更加智能化,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医疗资源的不断扩大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工肝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人工肝行业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分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人工肝技术有望为更多肝功能衰竭患者带来福音,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突破口。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到人工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中,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工肝操作方法一、概述人工肝就是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得简称。
就是治疗肝衰竭得有效方法之一。
肝衰竭(liver failure)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得肝细胞大块、亚大块坏死或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与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与腹水等为主要表现得一种临床症候群。
肝衰竭就是临床常见肝脏疾病得严重症候群,病死率极高。
肝衰竭得常见原因有:(1) 嗜肝病毒感染: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2) 酒精性肝炎;(3) 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酮康唑、抗痨药、抗代谢药、化疗药物、中药等);(4) 自身免疫性肝炎;(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7) 肝毒性物质中毒,包括化学物质、生物物质如毒覃等;(8) 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血色病等;(9) 物理损害,如创伤、中暑、辐射等;(10) 肝切除、肝移植、肝肿瘤等;(11) 其她病原微生物持续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血吸虫病等。
(12)其她病毒严重感染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肠道病毒(EV)等; (13) 缺血缺氧性改变如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14) 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人工肝治疗得意义:人工肝支持系统就是治疗肝衰竭有效得方法之一,其机制就是暂时替代肝脏得部分功能。
由于肝细胞有强大得再生能力,通过人工肝支持,有可能恢复肝脏得功能。
人工肝就是一个体外得机械、理化或者生物装置,通过它模拟肝脏得解毒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了已衰竭肝脏得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者为肝移植等待时机。
人工肝得治疗方法有生物型与非生物型。
生物型人工肝尚处在科研与探索阶段,由于需要大量人工培养得肝细胞持续有效得工作,生物型人工肝还没有达到临床广泛大量应用得状态。
非生物型人工肝已在国内广泛使用并被证明就是确实有效得方法,成为目前治疗肝衰竭急需、必备得治疗方法之一。
人工肝实施方案人工肝是一种用于救治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医疗手段,它能够暂时代替患者的肝脏功能,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在实施人工肝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人工肝实施的具体方案。
首先,进行严格的患者评估。
在实施人工肝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肝功能、出血倾向、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只有在患者符合人工肝治疗的适应症,并且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人工肝治疗。
其次,选择合适的人工肝设备。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工肝设备包括血浆置换机、肝支持系统等。
在选择人工肝设备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确保设备能够提供有效的肝功能支持。
接着,进行操作规程的严格执行。
在实施人工肝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包括设备连接、治疗参数设置、监测指标调整等步骤。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此外,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在人工肝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医护人员需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最后,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和随访。
在人工肝治疗结束后,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肝功能恢复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确保患者的康复情况。
总之,人工肝是一种重要的救治手段,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只有在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下,人工肝才能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人工肝科普知识知多少?提起“人工肝”,相信很多人感到十分陌生,只能从字面意思上分析,这应该是能替代人体的部分肝功能,帮助肝病患者缓解病情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至于人工肝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功能和作用?适用范围有哪些等,则一无所知。
鉴于此,接下来本文将对人工肝的概念、功能、适用范围及其它相关内容展开重点的论述和详细的讲解,希望能够为大家科普一下,以便提升认知和增长见识。
一、人工肝是什么?说到人工肝,可能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在人体中放入一个“人工”的肝脏,其实并不是这样。
从本质上来说,人工肝是一种基于血液净化技术的体外支持系统。
当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一名“外援”。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对血液净化技术的合理利用,将患者体内的血液抽取出来,在体外对血浆或血液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予以吸附,或者将含有毒素的血浆与正常健康的血浆进行置换,以此来降低体内的毒素,提升治疗效果。
由此可见,这个体外替换系统(人工肝),它能对肝脏的部分功能予以替代,比方说上文提到的解毒功能。
因此,临床上又将这个系统称作人工肝脏支持系统。
从当前来看,在国内临床上对于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应用还比较多,这可能与我国的治疗经验和肝病类型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人工肝的类型“人工肝”这个课题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研究,经过这50多年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目前,在临床研究上,人工肝主要可分为物理型、生物型、中间型、混合型这四个类型,以下作以具体介绍:1、物理型人工肝这种类型的人工,主要功能在于解毒。
在临床上,利用人工肝进行解毒的常见方式有: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等。
活性炭或树脂是物理型人工肝是物理型人工肝最早采用的材料,后发展为活性炭微囊化。
但这种原料虽然能够将血液中的毒素进行有效吸附,但机体中有用物质也会被同时吸附出来。
为了使此情况得到良好的改善,相关科研人员又在原料上进行了改进,用大分子融合剂、阳离子交换剂等组合成的悬液状吸附剂,三醋酸纤维膜(CTA)、聚丙烯腈膜及聚甲基丙烯酸酯(PM-MA)膜制成的空心纤维滤器等被成功研制出来,这也使吸附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从而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人工肝治疗护理常规人工肝是一种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而人工肝治疗护理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就人工肝治疗护理的一些常规进行详细介绍。
一、人工肝前的准备工作1.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包括疾病的起因、病程、治疗经过等。
2.检查和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肝功能、肝功能衰竭的程度、合并症等。
3.相关检查:如抽血、心电图、X线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等,为人工肝治疗做好准备。
二、人工肝治疗的操作和监测1.导管置入:将人工肝治疗所需的各种导管(动脉插管、静脉插管、胆管引流管等)安全、快速地插入患者体内。
2.治疗设备设置:连接各种治疗设备,如人工肝机、监测设备、输液泵等,并进行调试和监测。
3.治疗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监测并调整各项治疗参数,如透析流速、药物输注速度、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等。
4.治疗时间和频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调整人工肝治疗的时间和频次,以保证治疗效果。
三、人工肝治疗后的护理工作1.术后监护: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意识状态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保持导管通畅:定期观察导管周围情况,及时更换并处理导管堵塞和感染,保持导管的通畅和无菌状态。
3.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通过静脉或口服途径给予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保证患者的营养需要。
4.并发症的防治:特别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血液透析并发症等,及时处理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5.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四、人工肝治疗的康复护理1.康复评估: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2.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能力,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人工肝治疗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2024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因肝功能严重损伤引起的危重症,尤其是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进展决,病死率高。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体外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有效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有害毒素及炎症介质,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必需物质,改善紊乱的内环境,从而为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或肝移植创造条件。
人工肝的类型可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
其中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近年来无论是设备、治疗模式,还是临床研究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多进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人工肝类型。
此外,近年来有关生物型人工肝(BAL)涉及的种子细胞、生物反应器等关键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呈现出令人期待的前景。
1、NBAL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工肝技术的不断进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增加,NBAL在肝衰竭救治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认可。
我国制定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对千规范、普及该技术,进一步提升肝衰竭的救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学者也逐渐认可人工肝技术的作用,发布了相关专家共识。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千NBAL尤其是治疗早中期肝衰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近年来国外相关肝衰竭临床指南尽管对于人工肝能否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尚存在争议,推荐意见不尽相同,但多数认为对于患者的生化及炎症指标、肝性脑病严重程度等具有—定的改善作用。
2019年亚太肝病学会更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推荐应用血浆置换为主的NBAL。
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提出,除临床试验外,不推荐常规使用NBAL或BAL,但也指出白蛋白透析可以改善肝性脑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性血浆置换在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阳干衰竭中具有潜在益处。
上述推荐意见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反映出肝衰竭的复杂性以及此类危重症患者要进行高质量临床试验的难度与挑战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东西方有关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及人工肝技术的应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人工肝操作方法一、概述人工肝是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的简称。
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大块、亚大块坏死或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肝脏疾病的严重症候群,病死率极高。
肝衰竭的常见原因有:(1) 嗜肝病毒感染: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2) 酒精性肝炎;(3) 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酮康唑、抗痨药、抗代谢药、化疗药物、中药等);(4) 自身免疫性肝炎;(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7) 肝毒性物质中毒,包括化学物质、生物物质如毒覃等;(8) 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遗传性糖代谢障碍,血色病等;(9) 物理损害,如创伤、中暑、辐射等;(10) 肝切除、肝移植、肝肿瘤等;(11) 其他病原微生物持续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血吸虫病等。
(12)其他病毒严重感染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肠道病毒(EV)等; (13) 缺血缺氧性改变如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14) 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人工肝治疗的意义: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机制是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
由于肝细胞有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人工肝支持,有可能恢复肝脏的功能。
人工肝是一个体外的机械、理化或者生物装置,通过它模拟肝脏的解毒功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了已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者为肝移植等待时机。
人工肝的治疗方法有生物型和非生物型。
生物型人工肝尚处在科研和探索阶段,由于需要大量人工培养的肝细胞持续有效的工作,生物型人工肝还没有达到临床广泛大量应用的状态。
非生物型人工肝已在国内广泛使用并被证明是确实有效的方法,成为目前治疗肝衰竭急需、必备的治疗方法之一。
其治疗模式有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血浆胆红素吸附(plasma bilirubin absorpsion PBA)、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白蛋白透析(albumin dialysis AD),其中包括单次白蛋白通过透析(SPAD)、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CAPS)等方法】、血浆透析滤过(plasmadiafiltration PDF)等。
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血液透析(hemodialysis,PD)、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hemodiafiltration CHDF)等在广义上也可列为人工肝治疗的范围。
其中血浆置换是非生物型人工肝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根据患者肝衰竭的原因和情况,选择血浆置换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治疗模式来进行。
以下以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为主要方式进行介绍。
二、技术适应症(1)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PTA介于20%~40%和PLT>50×10 9/L的患者为宜;晚期肝衰竭的患者也可以治疗,但并发症多见,应慎重。
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但有肝衰竭倾向者,也可考虑早期干预。
(2)晚期肝衰竭肝移植术前等待供者、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和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三、相对禁忌症(1)患者伴有严重活动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2)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血制品或药品如血浆、肝素和鱼精蛋白等严重过敏者;(3)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者;(4)心脑梗死非稳定期者;(5)妊娠晚期。
四、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过敏反应:包括血浆过敏反应、血浆代用品过敏反应、肝素和鱼精蛋白过敏反应。
一般表现为荨麻疹、眼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的有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等过敏反应表现。
(2)低血压和血液灌流综合征。
(3)出血:进行人工肝治疗的患者多有凝血功能障碍,再予药物抗凝,部分患者可出现插管处、消化道、皮肤黏膜、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4)凝血:接受人工肝治疗者若抗凝药物用量不足,易出现凝血,表现为灌流器凝血和留置管凝血等。
(5)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出现腿围增粗、下肢肿胀疼痛时,应及时行下肢深静脉B 超检查,确定有无血栓形成。
(6)继发感染:包括与人工肝治疗放置临时性插管有关的感染和血源性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尤其是HCV和HIV感染)。
(7)失衡综合征:指在透析过程中或透析结束后不久出现的以神经、精神系统为主要症状的症侯群,常持续数小时至24h后逐渐消失。
轻度失衡时,患者仅有头痛、焦虑不安或恶心、呕吐,严重时可有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昏迷甚至死亡。
失衡综合征发生率一般为3.4~20%。
此类并发症多见于肾功能衰竭患者,但在肝衰竭患者中有一部分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这类患者在进行透析治疗时可出现失衡综合征。
五、技术操作的相关解剖、定位等知识(略)六、技术操作准备的物料(1)治疗前患者下腹部应作皮肤准备,以备放置临时性插管。
(2)患者床上训练大小便。
(3)人工肝室必须配置相应的设备有①血液净化治疗仪(人工肝机);②血浆分离器、胆红素吸附器、血液灌流器、血液滤过器、血液透析器及相应的管路;③可移动治疗床;④心电监护仪;⑤吸痰器、⑥抢救车以及抢救药品。
(4)相应的院感消毒设备。
七、技术操作步骤(1)医护人员进入治疗室前必须戴帽子、口罩、更换工作鞋、穿好隔离衣。
操作时戴消毒手套。
操作前用0.05%碘伏消毒液浸泡双手5~10min。
(2)分离器的冲洗:①血浆置换分离器及管路的消毒:体外循环的管路及分离器需无菌装接,用38℃等渗盐水1500ml冲洗管路,再用500ml等渗盐水加肝素20mg冲洗管路.②血液灌注管路的冲洗:安装和冲洗的过程根据灌注器的型号而异,可参阅说明书。
冲洗时动脉端垂直向下,活性炭灌注器要求用5%葡萄糖盐水500ml,使炭与葡萄糖结合,以减少灌注时血糖水平的下降。
其他灌注器则要求用盐水冲洗。
③胆红素吸附管路的冲洗:基本上同血浆置换的装置相类似,因需加上胆红素吸附器,冲洗时先用38℃等渗盐水2500ml,再用500ml等渗盐水加肝素20mg冲洗管路。
充分除去分离器或灌流器中的微气泡。
(3)建立血液通路,可用股静脉插管、颈内静脉插管、锁骨下静脉插管等,以股静脉插管最为普遍。
本院人工肝室首创深静脉-浅表静脉穿刺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结束后拔除,基本避免了与插管有关的继发感染的发生。
(4)连接动脉静脉,开始血液体外循环,进行血浆置换分离等操作。
参数控制:血泵速度控制在100~120ml/min;血浆置换术血浆分离泵速度控制在20~25ml/min;血液滤过分离泵速度为40~50ml/min;PDF置换透析液的泵速在40~50ml/min;血浆分离泵速为8~10ml/min;跨膜压控制在50mmHg以内(根据所用的滤器参数而定)。
(5)人工肝治疗的肝素化方法根据个体化原则,肝素通常有3种应用方案:常规应用方案、限量应用方案和局部肝素应用方案(体外肝素化)。
需要进行人工肝治疗的患者往往凝血功能差,一般均采用限量应用方案。
局部肝素化,常用于出血危险性很高的患者。
新近研究证实,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明显降低,可优先考虑应用。
(6)治疗结束后治疗仪用0.5%过氧乙酸液进行表面擦洗,分离器及管路仅限一次性使用,行污物处理或用20%戊二醛严格消毒后废弃,不得重复应用,以免交叉感染。
八、技术操作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①心理护理,消除或减轻患者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努力把患者从心理危机中解救出来。
②观察病情,治疗前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病程进展。
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心率。
饮食指导、体位指导,做好卫生宣教。
(2)治疗时必须集中精力,观察治疗仪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要迅速处理,若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处理不及时,有可能造成滤器管路凝血,导致治疗失败。
特别重要的是要避免空气进入患者血液内,造成空气栓塞。
常见的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有:①停电,治疗时碰到突然停电,需用人工转动血泵,维持血流量100~130ml/min,尽快查找原因恢复供电,如半小时内不能供电,应终止治疗。
②气泡报警应检查动静脉壶以上管路有无气泡或动静脉壶血液平面是否太低,然后作相应处理。
③静脉压观察静脉压增高的原因有回路不畅,肝素量不足,管道受压、成角、扭曲、阻塞等。
静脉压下降的原因有管道脱落和血压下降等。
在查明原因后作相应处理。
④动脉压观察动脉压增高多为动脉管道血流不畅。
应减少血泵流量或调整穿刺位置或方向或检查是否有血浆分离器阻塞及不必要的钳子夹在回路上。
⑤温度调节大量较冷血浆置换入患者体内,可产生畏寒、寒战。
预防方法:血浆袋外加热至37℃,治疗时管路适当加温到38~39℃.⑥跨膜压观察跨膜压高多为肝素剂量不足或血流速度太快所致。
处理方法:加大肝素量,减慢血流速度,用等渗盐水冲洗加以调节。
(3)血浆置换操作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确保存和融化血浆和蛋白制品,冰冻血浆应在37℃水浴中摇动融化,水温不宜过高,否则会引起蛋白凝固。
备好的血浆应在6h内使用,天气炎热为4h内。
②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应以同种血型为原则,并查对血浆标签上的时间,包装有无破损。
③及时处理过敏反应,轻者如皮肤瘙痒,可使用抗过敏药物;重者如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发冷,应立即停止输注血浆,并给予吸氧,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或非那更注射液12.5mg肌内注射。
经处理无效的患者停止血浆置换。
(4)预防出血进行人工肝治疗的患者多有凝血功能障碍,再予药物抗凝,部分患者可出现插管处、消化道、皮肤黏膜、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①插管处出血临床表现为插管处渗血、皮下出血或血肿,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原因有插管时误伤了动脉或深静脉,留置导管破裂或开关失灵,留置管与皮肤结合部松动、脱落等。
一旦发现出血应及时加压包扎,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
②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血便、黑便、严重者可很快出现烦躁、疲乏、恶心、口渴、皮肤苍白、湿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紫绀和少尿等症状。
急诊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弥漫性出血。
故术前应常规用预防性制酸剂治疗,出血倾向明显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患者术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肝素,或采用体外肝素化。
一旦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应正确估价出血量,及时给予扩容、制酸剂止血等治疗。
③皮肤黏膜出血临床可表现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
预防处理措施同上。
④颅内出血最严重的出血性并发症,往往出血量大,患者易出现脑疝而死亡。
需请脑外科紧急处理。
(5)预防凝血接受人工肝治疗者若抗凝药物用量不足,滤器预冲不良,易出现凝血,表现为滤器凝血和留置管凝血等。
应采取加大肝素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