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性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38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一、指南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二、指南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的指导,以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指南内容1. 二级预防的定义和目标二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通过干预措施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标是减少再发率、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二级预防的策略(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2)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
(3) 高危因素控制:对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控制和管理。
3. 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3) 胆固醇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调节血脂水平。
(4)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用于控制高血压。
4. 生活方式干预(1) 戒烟:对于吸烟者,应积极进行戒烟干预,如心理辅导、药物辅助等。
(2) 限制饮酒:对于过量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
(3) 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4) 均衡饮食:建议患者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5) 增加体力活动: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5. 高危因素控制(1) 高血压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如有高血压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 高血脂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如有异常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又称脑缺血性疾病(ischemic cerebral diseases),是一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其临床类型主要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为一种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与TIA 的界限),但在3周内完全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阳性局灶性神经缺失体征,可能有小范围脑梗死存在。
3.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超过6小时才达到高峰,脑内出现梗死灶,多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
4.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CS)发病后数分钟到1小时内达到高峰,最迟不超过6小时(与PS的界限)。
5.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约占脑梗死的10%,多邻近血管分布的周边区,最明显者为MCA和PCA分区之间,也可见于小脑的主要血管(如PICA和AICA)之间,尚可见与基底节区或同一母动脉的分支之间。
6.腔隙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为脑实质中单支终末穿动脉闭塞引起的直径3~20mm范围的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2%~25%,多位于基底节区,少见于丘脑、内囊和深部白质,可没有症状或表现为卒中样症状。
三病因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病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但不同的病因都可能涉及到三个基本的病理过程: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所有影响到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ICVD的病因。
什么是缺血性脑卒中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它是由脑血管供应不足引起的。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占脑卒中的大多数比例。
本文将全面解答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问题,深入探讨其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1. 定义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的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脑动脉阻塞所造成。
缺血性脑卒中也常被称为脑梗死或脑缺血。
2. 病因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多数情况下,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发生变性和斑块形成的一种疾病,它会导致血管狭窄、管腔阻塞或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能会在血管壁破裂的部位形成血栓,从而导致脑动脉阻塞。
•动脉炎:某些炎症性疾病可以导致动脉内膜破坏,进而引起血栓形成或动脉狭窄,从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3. 发病机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通常包括以下过程:1.脑血管供应不足:由于动脉狭窄、阻塞或血管功能障碍,脑血流减少。
2.脑梗死形成:当脑血流不足时,脑细胞的供氧和营养不足,细胞开始发生病理变化,并最终导致脑梗死形成。
3.兴奋性神经元死亡:在脑梗死形成过程中,兴奋性神经细胞释放的谷氨酸过多,导致细胞内钙离子上升,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4. 临床症状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运动系统症状:如肢体无力、行走困难、肢体活动不灵活等。
•感觉障碍:如感觉减退、感觉异常、感觉丧失等。
•语言障碍:如言语困难、理解障碍、说话不清等。
•视觉障碍:如视力丧失、视野缺损、双目眼前黑暗等。
•平衡和协调障碍:如头晕、眩晕、步态异常等。
5. 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神经学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表现,如运动、感觉、语言和认知等方面的检查,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系统损害的征象。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疾病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又称脑缺血性疾病(ischemic cerebral diseases),是一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脑缺血见于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如脑血管病、脑肿瘤等,也可见于心脏骤停,休克等全身性病理过程,脑缺血可表现为不同形式,有局灶性和弥漫性脑缺血、永久性和暂时性脑缺血之分,但不论以何种方式出现,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生化改变基本相似,且与脑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
脑缺血性病是一缓慢进行的病,并有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可能.单纯用扩血管药物,其作用比较有限,甚至在用药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隐性脑梗死。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一)发病原因造成脑缺血的病因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②脑动脉栓塞;③血流动力学因素;④血液学因素等。
脑缺血性疾病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由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占脑的总供血量的80%~90%,椎动脉占10%~20%。
当其中一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或闭塞时,若是侧支循环良好,可以不发生临床缺血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或有多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时,则会使局部或全脑的脑血流(CBF)减少,当CBF减少到发生脑缺血的临界水平[18~20ml/(100g·min)]以下时,就会产生脑缺血症状。
轻度的动脉狭窄不至于影响其血流量,一般认为必须缩窄至原有管腔横断面积的80%以上才足以使血流量减少。
从脑血管造影片上无法测出其横断面积,只能测量其内径。
动脉内径狭窄超过其原有管径的50%时,相当于管腔面积缩窄75%,即可认为是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程度,也就是具有外科意义的狭窄。
多条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对脑血流的影响更大,因为可能使全脑血流处于缺血的边缘状态[CBF 为31ml/(100g·min)],此时如有全身性血压波动,即可引发脑缺血。
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血管与小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对比缺血性脑血管病(cerebral ischemic disease)是指由于脑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导致脑细胞缺氧、能量代谢障碍和细胞损伤,最终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分为大血管病和小血管病两类,其中大血管病包括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等动脉的一般和部分(分支)缺血,小血管病则指脑小动脉、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两者之间有许多的差异,因此本文将对这两种类型的病变危险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对比,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参考依据。
一、大血管病危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大血管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高血压能引起血管壁变硬、变厚、粘滞度增加等,从而形成血管阻力,影响脑血液灌注,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
2. 高血脂高脂血症是大血管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人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脂质沉积在血管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碍血液流通,使脑部灌注减少,从而引起脑中风等病症。
3. 糖尿病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容易导致大血管阻塞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还能诱发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也是导致大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4. 心脏病心脏病是大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之一。
心脏病可以导致血管狭窄、间质水肿和血流加速,增加大血管梗死和中风的风险。
5. 抽烟吸烟使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生率倍增,这主要是因为香烟中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对大血管和小血管形成双重伤害。
二、小血管病危险因素1. 吸烟烟草的毒性对血管的影响是由于大量吸入氧分子被困住,从而失去能量,使烟草燃烧分子生产出一系列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影响到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同时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
这种损害可以导致微血管病的发生。
2. 高血压高血压是小血管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因为高血压能够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多年累积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变可导致微血管卡结、变薄、裂解甚至闭塞。
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糖异常,导致微血管阻塞和损坏,以及白内障和核黄斑变性等病症。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要点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念和病因: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脑功能异常、脑组织损伤和缺血性损伤的一类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脑血管异常等。
2.远隔缺血适应的机制和作用:远隔缺血适应是指远离缺血部位的组织器官通过预先接受局部缺血刺激或缺血预适应,增加其对于后续缺血的耐受性。
远隔缺血适应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起到保护作用,包括改善局部氧供、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等。
3.远隔缺血适应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远隔缺血适应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颅脑损伤等多种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
目前主要的远隔缺血适应方法包括肢体缺血、环境低氧等。
4.远隔缺血适应的治疗时间和剂量:远隔缺血适应的治疗时间和剂量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的远隔缺血适应可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5.远隔缺血适应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远隔缺血适应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应当注意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的远隔缺血适应治疗需要更加谨慎。
同时,不同的远隔缺血适应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综上所述,《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是一份重要的专家共识,总结和规范了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该共识提供的治疗指导和决策支持,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安全性和合理性问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最佳时间和剂量。
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短暂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持续数
分钟至数小时之间。
虽然这种疾病的症状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但
它们也可能会为稍后发生的更严重的中风做出警告。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脑部的血液流量暂时减少,这可能会导致
短暂的神经系统症状,如一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视觉障碍或失去
平衡能力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数分至数十分钟内消失。
虽然症状可能
会自行消失,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仍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预防
未来的中风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脑部血管阻塞(例如小血栓或胆固
醇粥样斑块),这会导致血液的流动受到干扰。
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
心脏疾病、心律失常或动脉硬化等因素。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般情
况下,医生会进行体检,了解病史,进行脑部成像(例如磁共振成像
或CT扫描)以确定是否存在脑血管阻塞。
医生还可能会建议进行颈部
超声检查或心电图检查,以查看是否有心脏问题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目标是预防未来的中风发作。
医生可能会
建议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以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因素。
他们可能会开出药物,例如抗凝血药或抗血小板药,以预防血栓形成。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需要手术治疗,例如进行动脉成形术或血管内
支架植入术,以帮助打通阻塞的血管。
总的来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疾病。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症状,请立即咨询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以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缺血脑血管病最新指南一、引言缺血性脑血管病(也被称为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高。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对脑血管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关于缺血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缺血脑血管病的最新指南,包括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
二、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缺血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的神经功能缺失,如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根据表现的不同,缺血脑血管病可分为大动脉闭塞和小动脉闭塞等不同类型。
2. 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缺血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脑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血管病变情况、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
三、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缺血脑血管病,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缺血脑血管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和溶栓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血栓形成、降低血压和溶解血栓,从而改善脑血流,预防或减轻脑组织损伤。
2.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严重的缺血脑血管病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植入血管支架、动脉旁路术和血栓切除术等。
这些手术可以改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恢复正常的血流。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创治疗方式,常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或器械送入到血管内,以溶解血栓或拦截血栓来源,达到快速恢复血流的效果。
四、预防措施预防是缺血脑血管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生活方式改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缺血脑血管病的基础。
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锻炼、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等。
2. 药物预防对于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会推荐药物预防。
慢性脑缺血的名词解释慢性脑缺血,也被称为慢性脑血流量减少或脑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一种神经衰弱性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其特征是脑部缺氧和脑血供减少。
慢性脑缺血可能导致认知和行为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理解慢性脑缺血,我们需要先看看脑缺血和慢性病的定义。
脑缺血是指脑部供血不足,血流减少或被阻断,导致脑细胞缺氧。
脑缺血可以是急性的,例如脑梗死,也可以是慢性的,这就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慢性脑缺血。
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通常持续数月或数年的疾病。
因此,慢性脑缺血是指经历较长时间内脑血流较低的一种疾病。
慢性脑缺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硬化,即血管壁变硬并堵塞的情况。
其他原因可能包括血栓形成、血管狭窄或闭塞、动脉阻塞、心脏病、糖尿病等。
这些情况会导致脑部供氧不足,血液无法顺利循环至大脑各个区域,从而导致大脑功能异常。
慢性脑缺血的症状比较复杂,可能包括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语言能力下降、空间意识或方向感丧失等。
患者可能出现易疲劳、焦虑、抑郁的情绪。
他们可能感到思维变得困难,处理事务的能力下降,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困难和挫败感。
慢性脑缺血的确诊通常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这能显示患者大脑的血流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原因。
此外,医生还可能进行心血管检查、血液检查和认知评估。
针对慢性脑缺血,目前一般采取综合治疗策略。
在治疗中,医生通常会建议控制高血压、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和血糖水平,使血流更顺畅。
对于一些患者,还会通过药物疗法来改善认知功能,减轻症状。
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治疗慢性脑缺血的关键。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减少食用高盐、高油脂的食物;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这些综合治疗措施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生活质量。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健康宣教
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健康宣教
(修订日期:2017年4月10日)
疾病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脑缺血性疾病,是一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边缘区梗死、腔隙硬死六类。
1、卧位:自主舒适卧位。
2、饮食护理:给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吞咽困难者,应酌情给予鼻饲。
3、心理护理:指导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4、用药指导:遵医嘱用活血化淤、疏通血管药物。
5、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避免。
6、生活护理:卧床病人协助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
7、出院指导:
(1)加强营养,合理的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
(2)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
(3)保持良好情绪,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
(4)遵医嘱用药,勿擅自更改或停药,尤其是降压药,以免引起降压停药综合征,如血压急骤升高,出现头痛、乏力、出汗等。
(5)定时复诊,如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时应即来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