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8.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一章心电图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一、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dipole)。
就单个细胞而言是以下的情况: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例关系;2、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vector),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结、希氏束(His bundle)、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
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
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顷野纤维网。
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是控制心脏正常活动的起搏点,窦房结的冲动经前、中、后三条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向前延续成房室束(又称希氏束)。
房室束先发出左束支后分支,再分出左束支前分支,本身延续成右束支,构成三条系统。
左束支后分支细长,分支晚;两侧束支于心内膜下走向心尖分支再分支,细支相互吻合成网,称为浦顷野纤维网深入心室肌。
(图3-3-1)。
临床心电学对这些波段规定了统一的名称:1、最早出现幅度较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2、P-R段(实为P-Q段,传统称为P-R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幅度最大的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4、除极完毕后,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分别形成了ST段和T波;5、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心电图教案(总1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
教案
2015 -2016 年第 1 学期
所在单位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教研室
课程名称诊断学
授课对象 2013临本1、4班
授课教师杨伟
职称副主任医师
教材名称诊断学
201 5 年 9 月 8日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教案首页编号:
第一章心电图
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一了解心电图产生原理: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二掌握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电图常见的各波段包括P波、P-R段、QRS波群、ST段和T波、 Q-T间期.
三了解导联系统:包括肢体导联系统和胸导联系统.肢体导联系统有Ⅰ、Ⅱ、Ⅲ、AVR、AVF、AVL,胸导联系统包括V1-V6导联.
总结
1. 心肌细胞除极
2. 心肌细胞复极
3. 影响心电图图形因素
思考题:
1. 心电波是如何产生的?
2. 心电图QRS波是如何命名的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教学内容:
一学会心电图的测量:包括心率的测量、各波段振幅的测量、各波段时间的测量和平均心电轴的测量.
二熟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总结
1. 时间测量
2. 电压测量(振幅)
3.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思考题:
心电图各波、各段的意义及正常值?
第三节心房、心室肥大
教学内容:
掌握心房和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总结
1. 从P波的时限及振幅分析心房肥大
2. 从各导联ORS波的时限及振幅分析心室肥大
思考题:
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征是什么?
第四节心肌缺血和ST-T改变
教学内容:
一图形:缺血型心电图改变:若心内膜下心肌缺血,表现为T波向量增加,表现为缺血相关导联高大的T波;如心外膜下心肌缺血,表现为缺血相关导联倒置的T波.
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心内膜下心肌损伤表现为损伤相关导联ST段压低;心外膜下心肌损伤,表现为相关导联ST段抬高.
二临床意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可仅仅表现为ST段改变或者T波改变,也可同时出现ST-T改变.典型心绞痛发作时,缺血部位的导联常显示缺血型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持续和较恒定的缺血型ST改变和/或T波低平、负正双向和倒置,多见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电图上出现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 波,反映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有透壁性心肌缺血,也可见于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和透壁性心肌梗塞.变异性心绞痛多引起ST段抬高并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
三鉴别诊断:除冠心病外,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等均可出现ST-T改变.电解质紊乱及自主神经调节障碍也可引起非特异性ST-T改变.心室肥
大、束支传导阻滞可引起继发性ST-T改变.
总结
1.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
2.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
3. 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思考题: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有哪些
第五节心肌梗死
教学内容:
一基本图形:“缺血型”改变、“损伤型”改变和“坏死型”改变
二心肌梗塞的图形及其演变:
早期(超急性期):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斜型抬高,
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也可出现QRS振幅增高并轻度增宽,但未有异常Q
波;急性期:在高耸T波开始降低后即可出现异常Q波(包括QS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直立的T波开
始倒置,并逐渐加深.坏死型的Q波,损伤型的S-T段抬高和缺血型的T波
倒置在此期间可同时并存.近期(亚急性期)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
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陈旧期(愈合期)S-T 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留下坏死的Q波.三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1. 基本图形及机制
2. 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3. 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思考题:
心肌梗塞完整的心电图诊断包含哪些内容?
第六节心律失常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是P波规律出现,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
(P波在Ⅰ、Ⅱ、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三期前收缩:房性、结性、室性
四异位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有突发突止的特点,频率一般在160-250次/分,节律
快而规则,QRS形态一般正常(伴有束支阻滞或室内差异传导时可呈宽QRS 波)
五扑动与颤动:
心房扑动: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波),F波多数在
Ⅱ、Ⅲ、AVF导联清晰可见;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多为250-350次/分,大多不能全部下传,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故心室率规则.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室扑是无正常QRS-T波,代
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达200-250次/分.室颤表现为
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均齐的低小波,频率在200-500次/
分左右.
六传导异常:包括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与分支阻滞等.
总结
1.心律失常的分类
2. 房性、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
3.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颤动的心电图特征
4. 第一度、第二度、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思考题:
1. 何谓窦性心律?
2. 简述房性、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鉴别诊断。
3. 第一度、第二度、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是什么?
第七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
教学内容:
一在电解质紊乱情况下,如高血钾、低血钾、高血钙和低血钙都会对ST-T段有明显影响。
二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胺碘酮等也可影响QT间期和ST段的变化.总结
1.血清中钾、钙离子浓度对心电图的影响
2. 洋地黄中毒的特征心电图改变
思考题:
洋地黄中毒的心电图特征是什么?
第八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一要排除伪差,确定导联连接是否正确,确定标定电压及走纸速度
二确定基础心律、电轴是否偏移
三有无钟向转位
四根据P、PR间期、QRS波群、ST段、T波逐项分析
总结
1.熟练的掌握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是正确分析心电图的前提
2. 根据P、PR间期、QRS波群、ST段、T波逐项分析不会有遗漏
思考题:
如何正确的分析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