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生产的土壤水分环境

植物生产的土壤水分环境

植物生产的土壤水分环境

一、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来源。土壤的水分主要来自降水、灌溉和地下水。它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是液态水,它是植物在土壤中进行各种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土壤水并非纯净水,而是稀薄的溶液,不仅溶有各种溶质,而且还有胶粒悬浮或分散于其中。土壤水的变化对土壤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对植物的有效性

(一)土壤水分的形态

根据水分在土壤中的物理状态、移动性、有效性和对植物以及对其他生物的作用,可以把土壤水分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气态水等不同的形态。

1.吸湿水

是指干燥的土壤细土粒依靠分子力吸收的大气水分。当大气水分达到饱和时,吸湿水含量达最大值,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水含量。其水分所受的束缚力很大,对植物来说是无效水。

2.膜状水

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吸湿水含量时,干燥的土壤细土粒继续依靠分子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在土粒表面形成水膜。这层水膜称为膜状水。当土壤膜状水的含量达到一定量,其所受的束缚力与植物根系吸水的最大吸力相当时的土壤量称为萎蔫系数,也称为凋萎系数。是土壤有效水的下限。土壤膜状水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对植物来说膜状水部分有效(大于萎蔫系数的含水量有效)。。

3.毛管水

依靠土壤毛管力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毛管水来自地表的称为毛管悬着水,毛管水来自地下水的称为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值称为田间持水量,毛管上升水的最大值称为毛管持水量。毛管水对植物来说是有效水。田间持水量是旱地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4.重力水

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继续增加水分,土壤水分在重力的作用发生下渗或测渗,此时的含水量称为重力水。当土壤重力水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称为土壤最大蓄水量。重力水从力学角度分析是有效水。

5.气态水

以水汽形式存在的水分。对植物来说是无有效水。

(二)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

1.土壤水分常数

指在一定土壤水吸力水平下保持的含水量或是指一种水分形态向另一种水分形态过渡时的含水量。对某一土壤来说,土壤所能保持的各种水分形态类型的最大数值变化很小或基本恒定,称为土壤水分常数。吸湿系数、凋萎系数、最大分子持水量等都是常见的水分常数。土壤水分常数反映了土壤的持水量和含水量的大小,对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对植物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2.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水分中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称为有效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称为无效水。土壤有效水的上限,在旱地中一般认为是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代表着旱地耕层土壤对抗重力所保持的最大水量。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表示土壤水分含量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质量百分数

指土壤中水分质量占烘干土质量的百分数。是常用的土壤水分含量表示方法。可表示如下式:

土壤含水量=(湿土质量-烘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100%

(二)容积百分数

指土壤水分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数。它可以表明土壤水分占据土壤孔隙的程度和土壤中水、气的比例。在常温下土壤水的密度为1g/cm3。土壤水的容积百分数可由下式求得:土壤含水容积百分数%=(湿土质量-烘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土壤容质量×100%=质量百分数×土壤容重

如:土壤含水量为20%(质量百分数),土壤容重为1.2,其水分容积百分数=20%×1.2=24%。

又如:该土壤孔隙度为55%,则空气所占的容积=55%-24.%=31%。

(三)相对含水量

指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实际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

(四)贮水量

指一定面积和深度土层内水的容积,以土壤贮水量(m3/单位面积)表示。

简述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的因素

简述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的因素 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的因素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几个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的因素: 1. 降雨量:降雨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对土壤水分的补给量和土壤水分分布的空间和时间特征都有重要影响。在干旱地区,降雨量少,土壤水分状况相对较差,而在湿润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大,土壤水分状况相对较好。 2. 蒸发散发:土壤水分的流失主要与蒸发散发有关。蒸发散发是指土壤表面水分向大气中蒸发和植物蒸腾释放水分的过程。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蒸发散发的强度,进而影响土壤水分的流失。 3. 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水分的保持能力不同。例如,粘性土壤能够保持更多的水分,而砂质土壤则相对较差。因此,土壤类型是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也会影响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粘性土壤比较容易形成坚硬的土壤层,使得土壤中的水分不能向下渗透,导致土壤表层干旱。而砂质土壤则相对较松散,水分容易向下渗透,因此水分的分布较为均匀。

5. 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对土壤水分的保持和土壤水分蒸发散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有植被覆盖的地区,植物的根系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并且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时,植物表面的叶片也会通过蒸腾释放水分,促进土壤水分的循环。 6. 地形和坡度:地形和坡度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分布和流动。例如,在山区和坡地上,水分容易流失,导致土壤水分状况相对较差。 7.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对土壤水分状况产生影响。例如,过度的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过多,导致土壤表层的水分无法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过度的开垦和采伐也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水分的流失和土壤侵蚀。 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水分的分布和流动,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植物生产的水分环境调控

植物生产的水分环境调控 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自降水和人工灌溉,进入壤中的水分一部分贮存在耕作层,一部分下渗到底层,大部分以水汽通过蒸发和蒸腾进入大气,少量成为植物体的成分。 土壤保持水分,主要靠土粒的总表面积及土粒之间的毛管孔隙,因此在生产上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调节水、气矛盾,为植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合理深耕能打破犁底层,加厚土层,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空气孔隙度,增加土壤蓄水和透水性。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也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孔隙状况,增加土壤的蓄水性和透水性,使土壤保持较多的有效水,减少地面径流,更多地保蓄和利用自然降水。 良好的土壤结构,就能促进水分渗透,减少土壤地表蒸发,防止土壤冲刷、节约用水、消除杂草,充分发挥有效水的效能。根据植物需水的规律和土壤供水的特点,充分利用适时、适量的灌溉并与施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又提高了养分利用率。如若土壤水分过多,应及时排除,否则会造成植物的呼吸困难,使根系死亡,影响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集水与蓄水 降落在陆地的水分,一部分汇集于江河形成地表径流;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岩石,成为地下径流,两者经常相互转化。所以,要防止径流流失,有效利用这部分水量就要建一些蓄水工程。 1.沟垄覆盖集中保墒技术 基本方法是平地(或坡地沿等高线)起垄,农田呈沟、垄相间状态,垄作后拍实,紧贴垄面覆盖塑料薄膜,降雨时雨水顺薄膜集中于沟内,渗入土壤深层。 2.等高耕作种植,截水增墒 基本方法是沿等高线筑埂,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埂高和带宽的设置既要有效地拦截径流。 3.微集水面积种植 我国的鱼鳞坑就是其中之一;在一小片植物,或一棵树周围,筑高15~20cm的土埂,坑深40cm,坑内土壤疏松,覆盖杂草,以减少蒸腾。 降水产生的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形成积水,如不采取措施就要形成涝灾。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在易形成积水的地区修建排水站,及时将积水排出。因此,蓄水措施不但要兴建一些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在河流流域内广大面积上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二、节水灌溉 目前采用的节水灌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下灌溉

农田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状况系指农田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多少及其在时间上的变化。一切农田水利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调节和控制农田水分状况,以改善土壤中的气、热和养分状况,并给农田小气候以有利的影响,达到促进农业增产的目的。因此,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对于农田水利的规划、设计及管理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农田水分状况 一、农田水分存在的形式 农田水分存在三种基本形式,即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土壤水是与作物生长关系最密切的水分存在形式。 土壤水按其形态不同可分为汽态水、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 (1)汽态水系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水汽,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故对植物根系有利。由于数量很少,在计算时常略而不计。 (2)吸着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两种形式:吸湿水被紧束于土粒表面,不能在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下自由移动;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薄膜水吸附于吸湿水外部,只能沿土粒表面进行速度极小的移动;薄膜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土壤的最大分子持水率。 (3)毛管水毛管水是在毛管作用下土壤中所能保持的那部分水分,亦即在重力作用下不易排除的水分中超出吸着水的部分。分为上升毛管水及悬着毛管水,上升毛管水系指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的水分。悬着毛管水系指不受地下水补给时,上层土壤由于毛细管作用所能保持的地面渗入的水分(来自降雨或灌水)。 (4)重力水土壤中超出毛管含水率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很容易排出,这种水称为重力水。

在这几种土壤水分形式之间并无严格的分界线,其所占比重视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和温度等而异。可以假想在地下水面以上有一个很高(无限长)的土柱,如果地下水位长期保持稳定,地表也不发生蒸发入渗,则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地下水面以上将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土壤水分分布曲线。这个曲线反映了土壤负压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亦即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见图1-1),这一曲线可通过一定试验设备确定。在土壤吸水和脱水过程中取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种现象常称为滞后现象。曲线表示吸力(负压)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大而减少的过程。在曲线中并不能反映水分形态的严格的界限。 根据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土壤水也可分为无效水、有效水和过剩水(重力水)。吸着水紧缚于土粒的表面,一般不能为作物所利用。低于土壤吸着水(最大分子持水率)的水分为无效水。当土壤含水率降低至吸湿系数的1.5~2.0倍时,就会使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这时的含水率称为凋萎系数。不同土质,其永久凋萎点含水率是不相同的。相应的土壤负压变化于7×40×105Pa(105Pa=l巴=0.987大气压)之间,一般取为15×105Pa。凋萎系数不仅决定于土壤性质,而且还与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液的渗透压力、作物种类和生育期有关。重力水在无地下水顶托的情况下,很快排出根系层;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重力水停留在根系层内时,会影响土壤正常的通气状况,这部分水分有时称为过剩水。在重力 水和无效水之间的毛管水,容易为作物吸收利用,属于有效水。一般常将田间持水率作 为重力水和毛管水以及有效水分和过剩水分的分界线。在生产实践中,常将灌水两天后 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叫做田间持水率。相应的土壤负压约为0.1~0.5×105Pa。由于土 质不同,排水的速度不同,因此排除重力水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灌水两天后的土壤含 水率,并不能完全代表停止重力排水时的含水率。特别是随着土壤水分运动理论的发展 和观测设备精度的提高,人们认识到灌水后相当长时间内土壤含水率在重力作用下是不 断减少的。虽然变化速率较小,但在长时间内仍可达到相当数量。因此,田间持水率并 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而是一个时间的函数,田间持水率在农田水利实践中无疑是一个 十分重要的指标,但以灌水后某一时间的含水率作为田间持水率,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 念。 二、旱作地区农田水分状况 旱作地区的各种形式的水分,并非全部能被作物所直接利用。如地面水和地下水必须适时适量地转化成为作物根系吸水层(可供根系吸水的土层,略大于根系集中层)中的土壤水,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通常地面不允许积聚水量,以免造成淹涝,危害作物。地下水一般不允许上升至根系吸水层以内,以免造成渍害,因此,地下水只应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至根系吸水层,供作物利用。这样,地下水必须维持在根系吸水层以下一定距离处。 在不同条件下,地面水和地下水补给土壤水的过程是不同的,现分别说明如下: 1)当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和土壤上层干燥时,如果降雨(或灌水),地面水逐渐向土中入渗,在入渗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动态约如图l-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降雨开始时,水自地面进入表层土壤,使其接近饱和,但其下层土壤含水率仍未增加。此时含水率的分布如曲线l;降雨停止时土壤含水率分布如图中曲线2;雨停后,达到土层田间持水率后的多余水量,则将在重力(主要的)及毛管力的作用下,逐渐向下移动,经过一定时期后,各层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变化情况如曲线3;再过一定时期,在土层中水分向下移动趋于缓慢,此时水分分布情况如曲线4;上部各土层中的含水率均接近于田间持水率。

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是指适合作物生长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 气候、土壤、光照、水分等因素。不同的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有 所不同,因此了解和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至 关重要。 一、气候条件 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 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适应 能力。 1. 温度: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最主要气候因素之一。不同作物对 温度的要求差异较大。例如,热带作物喜欢较高的温度,而寒冷地区 的作物则对低温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在种植作物时,应根据作物的耐 寒或耐热能力选择适宜的种植区。 2. 光照:光照是植物合成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作物的生长和发 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作物对充足的日照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但对于部分遮阴作物来说,适当的阴影有助于它们生长和发展。 3. 降水:降水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不同作物 对水分要求的差异较大。一些作物喜欢干旱条件,而另一些则需要较 高的湿度。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工作,能够 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土壤条件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提供养分和水分供作物吸收利用。不同 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种植区域和改良土壤时需要考虑 作物的土壤适应能力。 1. 土壤质地:不同作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差异较大。砂土、壤土、 黏土等土壤类型的养分和水分保持能力不同,因此在种植作物前应了 解作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 2.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作物的生长有直接影响。大部分农 作物适宜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生长。如果土壤过酸或过碱,可以 通过调节土壤pH值来改善土壤环境。 3. 土壤养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差异较大。氮、磷、钾等主要养分 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通过土壤测试,掌握土壤中养分的含量 和比例,可以合理施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其他因素 除了气候和土壤条件,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1. 空气湿度:不同作物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各异。一些作物喜欢湿润 的气候,而另一些则喜欢较干燥的环境。通过合理的灌溉和通风等措施,可以调节作物所需的空气湿度。 2. 风力:风力对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适度的风力可以促进作 物之间的通风和光照,有助于植物生长。然而,强风可能会导致作物 破损,因此在选择种植区时需要考虑风力的因素。 总结:

植物生产的土壤水分环境

植物生产的土壤水分环境 一、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来源。土壤的水分主要来自降水、灌溉和地下水。它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是液态水,它是植物在土壤中进行各种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土壤水并非纯净水,而是稀薄的溶液,不仅溶有各种溶质,而且还有胶粒悬浮或分散于其中。土壤水的变化对土壤肥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对植物的有效性 (一)土壤水分的形态 根据水分在土壤中的物理状态、移动性、有效性和对植物以及对其他生物的作用,可以把土壤水分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气态水等不同的形态。 1.吸湿水 是指干燥的土壤细土粒依靠分子力吸收的大气水分。当大气水分达到饱和时,吸湿水含量达最大值,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水含量。其水分所受的束缚力很大,对植物来说是无效水。 2.膜状水 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吸湿水含量时,干燥的土壤细土粒继续依靠分子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在土粒表面形成水膜。这层水膜称为膜状水。当土壤膜状水的含量达到一定量,其所受的束缚力与植物根系吸水的最大吸力相当时的土壤量称为萎蔫系数,也称为凋萎系数。是土壤有效水的下限。土壤膜状水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对植物来说膜状水部分有效(大于萎蔫系数的含水量有效)。。 3.毛管水 依靠土壤毛管力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毛管水来自地表的称为毛管悬着水,毛管水来自地下水的称为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值称为田间持水量,毛管上升水的最大值称为毛管持水量。毛管水对植物来说是有效水。田间持水量是旱地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4.重力水 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继续增加水分,土壤水分在重力的作用发生下渗或测渗,此时的含水量称为重力水。当土壤重力水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称为土壤最大蓄水量。重力水从力学角度分析是有效水。 5.气态水 以水汽形式存在的水分。对植物来说是无有效水。 (二)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

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1】摘要: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如何改良土壤更好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是土壤肥力的四个因素。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程度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关键词: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关系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毫米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毫米的大孔隙中的水分。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 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和粘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

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当谈到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因素时,土壤水分无疑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其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并给出一些建议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首先,土壤水分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和根系发育。对于农作物来说,水分是滋养植物体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从种子萌发到植物营养分摄取,水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会限制农作物的种子萌发和营养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受阻。相反,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植物才能充分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质,从而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 其次,土壤水分还直接影响着植物的根系发育。在土壤水分充足的环境下,植 物的根系能够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快速生长和发育。而在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会导致根系的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从而限制了植物的营养吸收和生长。 此外,土壤水分还与植物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干旱条件下,植物的免疫系统 受到抑制,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缺乏水分的植物更容易受到病虫害和病菌的侵袭,从而降低了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保持土壤水分的适宜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和农业专家可以采取 一些措施。首先,合理的灌溉管理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土壤类型,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确保土壤水分的充分利用。避免过度灌溉和不足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其次,加强土壤保水能力。通过施加有机肥料、覆盖农田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此外,研发和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也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植物生产环境-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

土壤水分与土壤空气 一、土壤水分 土壤水土壤水并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无机盐与有机物的稀薄溶液、又称土壤溶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水分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土壤水分除能直接供作物直接吸收外,还影响着土壤的其他肥力性状,如矿质养分溶解、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合成、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热特性、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性等。因此,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诸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二、土壤空气 1.土壤空气组成与特点 与大气相比,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如下: (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 (4)土壤空气中有时像甲烷等还原性气体的含量远高于大气。还原性气体通常在水分饱和的土壤中产生,如浓度过高,可能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5)土壤空气各成分的浓度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壤深度内变化很大。 2.土壤通气性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交换能力或速率称为土壤通气性,如交换速度快,则土壤的通气性好;反之,土壤的通气性差。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交换机理为: (1)土壤空气的整体交换 (2)土壤空气的扩散 3.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 土壤空气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发育,还影响土壤肥力状况。 (1)影响种子萌发; (2)影响根系生长和吸收功能; (3)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 (4)影响植物的抗病性和土壤养分状况。 4.土壤通气性调节 调节土壤空气的主要措施是: (1)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培育和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耕层构造,改善通气性。

(2)客土掺沙掺黏,改良过沙过黏质地。 (3)后及时中耕,消除土壤板结。 (4)灌溉、排水相结合 排水可以增加土壤空气的含量,灌水以降低土壤空气的含量,也可促进土壤空气的更新。大规模农业生产一般不会对土壤采取强制通气的方法。

植物生产环境-环境条件与植物生产

环境条件与植物生产 一、植物生产与自然环境 (一)环境 1.环境的涵义 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对植物而言,其生存地点周围空间的一切因素就是植物的环境。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常称为生态因子。对植物起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有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生物等六大因子。 2.环境的分类 环境的不同类型 分类依据环境类型 环境主体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环境范围体内环境、生境(生态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环境要素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等) 社会环境(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 植物对象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二)植物环境 1.自然环境 农业的自然环境根据其组成可分为: 2. 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区域性;造成植物生产的波动性。

二、植物生产的环境要素(熟悉内容) 1.水分与植物生长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是植物生产重要的环境因子;水是植物原生质的重要组分;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介质;水是植物体内养分输送的载体。 2.光与植物生长 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如光可以促进需光种子的萌发、幼叶的展开,影响叶芽与花芽的分化、植物的分枝与分蘖等;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光通过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3.温度与植物生长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 4.土壤与植物生长 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对植物起着“营养库”作用,土壤还具有雨水涵养作用和生物的支撑作用,并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5.气候与植物生产 气候对光、温、水产生综合影响,其变化对植物生产带来直接影响。 6.营养与植物生长 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 三、植物生产环境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 是涉及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作物栽培、植物生理等课程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 2.任务 明确土、肥、水、气、光、温等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有利植物生长的调控措施。

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因素

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因素 植物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和有机物。然而,植物的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气候等。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的生长与这些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光照 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光合作用是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需要充足的光线来进行。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有些植物喜阳性,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才能正常生长,而有些植物则喜阴性,对光照要求相对较低。 二、温度 温度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都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产生不良影响。不同植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也不同,有些植物对低温较为耐寒,而有些植物对高温较为耐热。 三、水分 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水是植物体内的主要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备物质之一。它通过根系吸收,并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系统分布到各个部位。水分的供应不足会导致植物脱水和生长受限,而过量的水分则可能引起氧气供应不足和植物病害的滋生。

四、土壤 土壤是植物根系的生长环境,它包含了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土 壤的质地、结构和肥力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优质的土壤富含 有机质和矿物质,能够为植物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并提供良好的 通气性。一些植物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对土壤的酸碱度、盐分和湿度 等因素较为敏感。 五、气候 气候是植物生长的长期平均气象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和 光照等因素。不同植物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不同,一些植物喜欢湿润的 气候,而一些植物则适应干旱的环境。气候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和分 布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植物在原有分布区域发生变化。 结论 植物的生长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气候 等因素都对植物的生理过程和代谢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了解这些环境 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植物种植和园艺,提高 植物的生长效率和产量。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环境变化的监测和应对,保护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植物的生长环境

植物的生长环境 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至关 重要的角色。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 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水分、阳光和气温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 影响。 一、土壤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应具备通气性、保水性和肥力。通气性决定了根系能否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保水性要求土壤能够保 持一定的湿度,而肥力则是指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 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例如,酸性土壤适合蓝莓和杜鹃等喜 酸植物的生长,而中性或碱性土壤适合大多数蔬菜和水果的生长。另外,土壤的质地也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影响。粘土质地的土壤保水 性好,但通气性较差,砂质土壤则相反。因此,在栽培植物时,根据 不同植物对土壤要求的差异来选择合适的土壤种类是非常关键的。 二、水分 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 水分,并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水分的供给状 况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状态。 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过多的水分会 导致根系缺氧,造成根腐病等问题;而缺水则会使植物无法正常进行

光合作用,导致叶子枯萎和凋落。因此,合理控制植物的灌溉量,并注意排水良好的土壤是保证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阳光 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制造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同植物对阳光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植物可分为喜阴植物、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喜阴植物适宜在较阴暗的环境下生长,如铁线莲和铁皮石斛等;喜光植物则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如向日葵和玉米等;而耐阴植物则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光照条件,如常见的绿萝和蕨类植物等。因此,在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时,要根据其对光照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以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 四、气温 气温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植物对气温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植物可分为寒冷植物、温和植物和热带植物。 寒冷植物能够在寒冷的环境下存活,如冬小麦和北方杨树等;温和植物对环境温度要求适中,如大多数蔬菜和水果;而热带植物则需要相对较高的温度条件,如香蕉和菠萝等。因此,在栽培植物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植物品种,以确保其在相对稳定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 总结:

植物生产的大气水分环境

植物生产的大气水分环境 一、大气水分 大气中的水分是大气组成成分中最富于变化的部分。水分含量多少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气中水分的存在形式有气态、液态和固态。多数情况下,水分是以气态存在于大气中,三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二、空气湿度 (一)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潮湿程度的物理量。在自然环境中不断地进行着水分循环,水分由下垫面蒸发变成水汽,分布于大气中,在大气中凝结聚集成云,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至地面。 (二)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水汽压(e) 大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 水汽压的日变化有两种类型,即单波形和双波形。 饱和水汽压(E)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量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若水汽含量达到了这个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此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大小主要由温度和蒸发面的性质状况决定。饱和水汽压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现指数律增大的。 2.相对湿度 r = e / E× 100% 式中:e为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E为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当e = E时,r = 100%,表示空气中水汽达饱和;eE时,r>100%,表示空气过饱和。 空气中水汽含量一定时,即e不变,则随着气温下降,E变小,则相对湿度变大。当气温下降到一定值时,使e=E ,r=100%则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气温继续下降,使E100%。通常凝结现象发生,否则空气呈过饱和状态。 3.饱和差(d) 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一定温度下,e愈大,空气愈接近饱和,当e=E时,空气达到饱和,这时候d=o。 4.露点(r)

植物生长环境

植物生长环境 植物生长环境是指植物所处的自然或人工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光照强度、水分供应等因素。这些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植物生长环境的关键因素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一、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植物生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植物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植物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15℃-3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正常生长。此外,湿度、风速等气候因素也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二、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是植物生存的重要载体,它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氧气和养分。土壤的质地包括砂壤土、壤土和黏土等,每种土壤质地的特点不同,所提供的水分和养分也会有差异。不同的植物对土壤质地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一些植物对砂壤土适应性较好,而另一些植物则对壤土或黏土更为适应。 三、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强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长速度。一般来说,光照强度越高,植

物的光合作用效果越好,生长也会更加健壮。而光照强度过弱则会导 致植物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在栽培植物时,合理调节光照 强度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调整灯具的高度和使用人工照明等手段来实现。 四、水分供应 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物质之一。植物通过水分的吸收 和运输来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植物发生脱水 现象,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养分的吸收。另一方面,水分供应 过多也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容易引发病害并导致根部缺氧。因此,合理控制植物的灌溉量和灌溉频率,保持适度的水分供应对植 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总结: 植物生长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气候条件、土壤 质地、光照强度和水分供应是植物生长环境的关键因素。通过合理地 调控这些因素,可以为植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其正常生 长和发育。为了获得理想的生长效果,栽培者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 长特点和需求来合理调节和管理植物生长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 程度地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提高植株的产量和品质,达到理想的栽 培效果。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 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 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mm)和粘粒(0.mm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 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 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 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 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 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 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 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 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土壤质地和结构 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够轻易被植物根系所稀释。土壤水分的适度减少有助于各种 营养物质熔化和移动,有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够提升植物的营 养状况。土壤水分还能够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太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水分 过少时,植物可以受到旱情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可以并使土壤中空气流通阻塞并使营 养物质外流,从而减少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水解不全然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毒的还原成 物质。 (3)土壤空气土壤中空气成分与大气是不同的,且不如大气中稳定。土壤空气中的含 氧量一般只有10~12%,在土壤板结或积水、透气性不良的情况下,可降到10%以下,此时 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比大气高几十至 几百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0.1%左右,其中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叶子光合作用时吸收,一部分可直接被根系吸收。但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co2的浓度常可达 10~15%,这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co2的进一步增加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植物窒息死亡。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好气性微生物,减缓 有机物的分解活动,使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但若过分通气又会使有机物的分解速 率太快,使土壤中腐殖质数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长期供应。 (4)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具备季节变化、日变化和横向变化的特点。通常夏季、白天的 温度随其深度的减少而上升,冬季、夜间恰好相反。但土壤温度在35~cm以下并无昼夜变化,30m以下并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能够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生和实生苗的生长,还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植物 生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质量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植物的成长。在本篇文 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 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最容易感知的。植 物的生长温度一般为10~35℃,而低于5℃或高于40℃时则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导 致植物呼吸、代谢以及光合作用等生理机能失调,从而影响植物 的生长速度和生产力。 然而,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温度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如热带植物 对极端高温的适应能力比其他植物更强,而在寒冷地区,一些植 物发展出了耐寒的特征,如松树和其他针叶树。因此,要合理选 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效果。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光照是促进植物照合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植物的生长发育 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光照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时也可以影 响植物的形态和颜色。光照不足会导致植物的含水量增加、叶片 扁平化,甚至会导致植物叶片间的界线变得模糊。 植物对光照要求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如绿叶植物通常对强烈的 光照要求更高,而一些暗色物种的光照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 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植物对光照要求的差异来进 行相应的调节。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水分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在自然界中,水分的不足 会严重限制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增加,过度的水分则会导致根系 窒息、叶片病变等。合理的浇水是保证植物生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应注意避免浸泡或缺水的情况。 同时,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例如部分多肉植物和沙 漠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而水生植物则需要更多的水分来

水分条件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水分条件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水分的存在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矿物质溶解、养分迁移和生物活动等过程,从而决定了土壤的结构、组成和性质。 水分通过溶解作用促进了土壤中矿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当水分渗入土壤中时,它会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促进矿物质的溶解,并将溶解的矿物质随着水分的迁移而运输到土壤的下层。这种溶解和迁移过程对土壤中的养分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保证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水分的存在和变化对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水分是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活跃,有机质分解的速率加快,有机质被分解成可溶性养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来源。而在干旱的条件下,由于水分的限制,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弱,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减慢,导致土壤中的养分供应不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水分的存在和变化还对土壤的结构和质地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干旱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减少,土壤颗粒之间的结合力增强,土壤变得干燥、致密,容易形成结壳和硬化层,进而影响水分

和气体的渗透性和透气性。而在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充足,有利于土壤颗粒之间的分散和松散,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水分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通过溶解作用促进了土壤中矿物质的溶解和迁移,为植物提供养分;通过调节土壤中有机质分解的速率,影响养分供应;同时还对土壤的结构和质地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中,合理的水分管理是保证土壤健康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应该根据土壤的水分状况,采取合适的灌溉和排水措施,维持土壤水分的平衡,保证土壤中养分的供应,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简述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作用

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水分、气体、微生物等因素均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作用。 一、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1.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主要携氧介质,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来源。 2. 土壤中的无机盐,如氮、磷、钾等元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营养元素。 3.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如铁、锰、锌等,对植物生长繁育同样至关重要。 二、调节土壤水分 1. 土壤是植物吸取水分的主要来源之一,保持土壤适当的水分含量对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 合理的土壤水分含量有助于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保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 三、调节土壤温度 1. 土壤对植物生长繁育的作用还表现在调节土壤温度上,适宜的土壤温度有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2. 土壤还能够储存一定量的热量,在夜间或阴雨天气时释放热量,有

助于保持植物体的正常生长活动。 四、提供机械支撑 1. 土壤为植物根系提供了机械支撑,有助于植物体的稳定生长。 2. 土壤对植物根系的支撑作用还有助于避免外力作用对植物造成的损害。 五、提供生态环境 1. 土壤是植物的生长环境,通过土壤,植物能够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 2. 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调节土壤水分和温度、提供机械支撑、以及提供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着重要影响。在农业生产和园艺种植过程中,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好土壤环境,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 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六、影响植物根系生长 1. 土壤的松软度和透气性直接影响着植物根系的生长。空气和水分能 够更容易地渗透到松软的土壤中,有利于根系的呼吸和养分吸收。 2.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根系的渗透能力和抗逆性有所不同,对于植 物的生长和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生长的生育期与环境因素关系

植物生长的生育期与环境因素关系 植物的生长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育期。生育期是指从植物萌发到果实成熟的这一生长过程的时间段。生育期的长短对植物生长的速度、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影响。本文将讨论植物生育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光照是影响植物生育期的关键因素之一。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正常进行,叶绿素能够合成充足,从而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分配。这样,植物的生长速度就会加快,生育期缩短。相反,光照不足会限制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光合产物积累减少,生长速度减慢,生育期延长。因此,光照对植物生育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 其次,温度也是影响植物生育期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植物代谢和反应的速度就越快,生育期就越短。相反,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抑制植物的代谢和反应,使生育期延长。例如,很多温带作物只有在温度适宜的季节才能完成生育期,如小麦和玉米等。 另外,水分也是影响植物生育期的重要因素之一。足够的水分供应可以提供植物的生理活动所需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促进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和代谢。这样,植物的生长速度就会加快,生育期缩短。相反,缺水会导致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和代谢减慢,生长速度减缓,生育期延长。例如,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生育期较长,与水分供应不足有关。

此外,土壤养分也会影响植物生育期。土壤养分供应的充足性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土壤养分充足的情况下,植物根系可以吸收到足够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相反,土壤养分缺乏会限制植物根系的养分吸收,导致生长速度下降,生育期延长。 最后,虽然植物生育期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同的植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些植物对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养分的需求较为苛刻,而其他一些植物较为耐旱、耐寒,并能适应较差的土壤条件。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特点,合理调节环境因素,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总之,植物的生育期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养分是影响植物生育期的主要因素。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水分和丰富的土壤养分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缩短生育期。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合理调节这些环境因素,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植物的生育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程,从而导致生育期的变化。在农业生产中,了解和调节环境因素对植物生育期的影响对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光照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而光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能源。光照的强弱和光照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育期的长短。

植物生产环境知识点

一、土壤环境调控 (一)土壤肥力 主壤肥力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执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特征,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肥力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它能自发地生长天然植被。 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随着人类对土壤利用强度的不断扩展,人为因素对土壤作用的力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定土壤肥力发展方向的基本动力之一。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可以按照人类的需求同时具有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二)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分类任何一种土壤都不可能只由单一的某一粒级的矿物质土粒组成,同 时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的含量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将土壤

中各粒级土粒质量分数的配合比例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机械组成, 或称土壤颗粒组成,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将土壤质地分成沙土、壤土和黏土三个基本等级。土壤质地这样划分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 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 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案的标准不尽相同 1. 土壤质地的改良 1. 增施有机肥料 2. 客土法 3. 翻淤压沙、翻沙压淤 4. 耕作管理措施 (三)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沙质土,保水保肥性能差,不耐干旱,肥效快效期短,含矿质养分少潜在养分含量低,易于转化为速效养分,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施肥见效快,肥效短保持养分能力差,养分易流失 黏质土,土壤固相比表面积巨大,表面能高,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性能强, 但肥效缓慢;潜在养分储量丰富,特别是钾钙、镁含量较多,但养分转化速度慢;保水性强, 热容量大,土温变幅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