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俗话透露自卑感(外一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作文范文-自卑、自负、自强-有关自卑的作文自卑、自负、自强是三种不同的心态。
自卑者轻视自身,往往自惭形秽;自负者孤芳自赏,自以为红杏出墙,不可一世;自强不息的人都时刻不忘努力发奋,积极向上。
显然,对待事业所持的正确心态应该是抛开自卑,放下自负,满怀自强精神。
自卑不同于自谦。
自谦使人虚心谨慎,在成功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虚怀若谷,因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自卑却使人锐气殆尽,雄心丧失,是懦夫的温床。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自卑者不但缺乏竞争意识,而且自愧不如,自动退却,一再失去竞争机会,终与成功无缘。
个人的自卑如此,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卑呢?放眼全国,日本车竞相赛跑,合资企业声势浩大,电影电视也"洋"字占先,甚至连小小的贺年卡也要印上"台湾”、"香港”以示货色高档。
乍看,经济是搞活了,市场也繁荣了,然而,仔细想想,现象背后是不是多少有那么点自愧不如的自卑感作怪呢?自负与自卑正好相反。
自负者负己之长,无视己之短,偶然一点成功或通而不精的一点特长,都能使他们自我陶醉,甚至发展到天下无我不能、唯我是能的程度。
自我膨胀的心态是极其危险的。
称雄天下的曹操,兵败赤璧;目空一切的周郎,吐血而亡;骄傲自负的马谡,身首异处……这些血淋淋的史实,应成为自负者的借鉴。
自强首先是建立在丢开自卑,放下自负的基础上的,把自己暴露在阳光下,蒸发自卑的潮气,引来自强的火种,智能的干柴才会熊熊燃烧,海伦•凯勒天生具备令常人自卑的生理残疾,但她不屈服、不抱怨、不自卑,顽强而执著地追求事业,追求生活,终于取得常人不可想象的成就。
自强者还应充分认识并相信自己的价值。
毛遂勇于自荐,也正因为他对自己有充分认识相信自己的才能与价值。
居里夫人说:"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她终于获得成功。
自卑感的表现与提升自信心的方法自卑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形象等方面持有负面评价和低自尊的感受。
它常常会给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卑感的表现以及提升自信心的方法。
一、自卑感的表现1. 内心焦虑和自我怀疑:自卑感常常伴随着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个体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持有怀疑态度,不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某项任务。
2. 自我评价偏低:自卑感常常导致对自己持有负面评价。
个体认为自己不够优秀、无能或不值得被别人重视。
3. 社交回避:自卑感使得个体害怕社交场合,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被他人评判或嘲笑。
因此,他们会回避与他人的交流,尽量避免社交活动。
4. 恐惧批评和评价:自卑感的个体对他人的批评和评价会产生过度敏感,害怕被人指责或否定。
这种恐惧会限制个体的行动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5. 自贬和自责:自卑感会导致个体对自己产生消极的态度。
他们往往会过度自责、自我指责,感受到他人的成功会更强烈地强调自己的失败。
二、提升自信心的方法1.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提升自信心的第一步。
要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重要的是努力发展和改善自己。
2. 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
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反思自己的优点、成就和价值,用正面的语言和态度来看待自己。
3. 培养个人才能和技能:通过学习和努力提升个人才能和技能,可以增强自信心。
当我们感到有所成就时,自卑感会逐渐减少。
4. 扩展自己的舒适区:尝试接触新事物和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自卑感。
逐渐面对恐惧并成功应对,会让我们更加确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支持和鼓励我们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和积极心态的人相处,能够激发我们的潜力和自信。
6. 设定实际目标和小步骤:设定自己可以实现的目标,并将其细化成小步骤。
通过逐步实现目标,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积极的行动和成就的循环,增强自信心。
初一作文500字自卑感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感受,常常是因为自身的不自信、自我价值感不足或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
自卑感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自卑感,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我们要正视自卑感,并找出导致自卑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我们可以通过多与他人交流、参加一些活动来拓展自己的眼界,遇到困难时,可以与他人分享,寻求建议和帮助,从而逐渐改变自己的自卑感。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不懈的动力,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和参与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心。
当我们取得成绩和进步时,我们会更加自信,自卑感也会逐渐减少。
我们可以通过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关爱来减轻自卑感。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对于改变自卑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与亲人和朋友沟通自己的感受,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忧虑和困惑。
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让我们感到更加被关爱和支持,从而减轻了自卑感。
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并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需要与他人比较,也不需要迎合他人的期望。
要相信自己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在自己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尽情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
当我们真正接受和欣赏自己时,自卑感便会逐渐消失。
自卑感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但我们不能被它所困扰。
通过正视自卑感、培养自信心、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学会接受自己,我们可以逐渐减轻自卑感,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信自己,坚持努力,我们都可以战胜自卑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自卑的 1 厘米和自大的 1 米读后感本文通过对“自卑的 1 厘米和自大的 1 米”这一主题的探讨,从两个角度分析了自卑和自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建议。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自卑的 1 厘米和自大的 1 米读后感》,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的 1 厘米和自大的 1 米读后感》篇1最近我读了一篇关于“自卑的 1 厘米和自大的 1 米”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和自大情绪,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自卑和自大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卑的 1 厘米是指我们在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往往会感到自卑和沮丧。
这种情绪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法取得成功。
而自大的 1 米则是指我们在面对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时,往往会感到自大和满足。
这种情绪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法接受失败。
然而,这两种情绪都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
自卑会让我们缺乏自信和勇气去面对挑战,而自大则会让我们过于自信和轻敌,导致忽视细节和犯错误。
因此,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和自大情绪,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针对自卑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来提高自信心。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和价值时,我们就会更加自信和勇敢地去面对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去改进自己。
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感到自卑了。
针对自大情绪,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和谨慎。
当我们取得成功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只是暂时的成就,而不是永远的成功。
我们需要保持谦虚和谨慎,不断学习和进步,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
自卑和自大都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情绪。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和自大情绪,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初一作文500字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对自己不自信或者是不满的自我评价,不少人都会有自卑感。
初一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自卑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是一篇500字左右关于初中生自卑感的作文(2000字的还在编写中)。
自卑感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情绪,它会使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
我身边有很多同学也有自卑感,比如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成绩不好、不会交朋友等等。
这种感觉让人觉得沮丧、无助,但我们不能被它击倒,应该努力克服自卑感。
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是有的人发现了,有的人还没有意识到。
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自己的长处,比如我可以找我的朋友和老师的帮助,寻求他们对我的意见,再通过自我反思,找出对方没有发现的我的优点。
比如我可能会发现自己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帮助他人,对朋友热心,富有同情心等等。
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优点,就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别人。
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
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逃避或者否认。
比如如果我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好,我可以向老师请教,积极寻找提高成绩的方法。
如果我觉得自己交不到朋友,我可以主动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争取机会结识更多的同学。
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且积极采取行动去改善,我们会逐渐战胜自卑感。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克服自卑感的关键。
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确立目标,并为之努力。
比如我可以和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一起学习,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成绩。
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要过于苛求自己,要有适当的放松和调整。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积累经验,我们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自卑感也会渐渐消失。
初一生活中的自卑感是可以克服的。
正确的认识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是克服自卑感的关键。
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无限的潜力,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自卑不是坏东西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女孩,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我对这个社会大课堂既好奇又惶恐,好奇的是,好多东西都不曾经历过,什么都是新鲜的;惶恐的是。
好多东西特别微妙,一不小心就会触犯这个社会,受到惩罚。
她看过我的几本书,最喜欢《成功者》。
说来巧合,女孩也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从偏远的小村庄一下子踏入大都市,在辛苦熬得大专学历之后,靠亲友的帮助进入一家公司,有了两千元的月薪。
但在这个岗位上,她干得很吃力。
对比周围的年轻人,她常常很自卑。
如果想胜任目前的工作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学习。
于是,她咬着牙边干边学,一段时间下来,她发觉自己越来越没有劲头,压力特别大,对学习也产生了抵触心理。
一次一次的考试像过鬼门关,考试成绩将直接影响她能否在大都市待下去。
女孩在信中说:“我是在专制和打骂中长大的,在别人眼里,我是个软弱可欺、唯唯诺诺的女孩。
离开家乡后,我一直在内心逃避那段日子,也试图让自己看淡那段日子的影响。
在都市生活中,我最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看出我的无知与笨拙,也怕家人对我失望。
我是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似乎是一个遥远的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我只好逃避,试图让自己待在虚拟的世界里,在那里寻找我认为理想的世界——没有责任,没有伤害,享受快乐虚荣的感觉。
可是一面对真实世界,我又是那么的彷徨无助,不知该何去何从。
”女孩讲了自己身上的很多弱点,包括心理障碍,特别请教我如何克服自卑情结。
我告诉她,用不着为自己的自卑感而自卑。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自卑感,会有自卑情结。
许多表面看来非常骄傲的人其内心的自卑体验丝毫不比他人少,只是不轻易流露罢了。
自卑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体验。
没有自卑感的人不会对生活有深刻理解,同时也缺乏奋斗的人生动力。
一个长相一般的女孩面对一个漂亮女孩,会有自卑;一个考试成绩不如同学的男孩,也会自卑;穷孩子面对衣着鲜亮的玩伴,也会产生自卑。
成年了,熟悉的同学有所成就,还会自卑。
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自卑的影子和自卑情结对人的影响。
越是自卑,越要抬头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不是你一个人自卑,是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我们无法躲避亦不能完全消除。
适度的自卑感,其实对于个人的奋斗与发展来说是一种刺激和动力。
如果人完全没有自卑感,则容易过高的估量自己,变得狂妄自大。
而过多的自卑,则会成为压倒骆驼的稻草。
人生就像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每走一步都会遇到一份艰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充满热情,而自卑、自负、自尊、自强便像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音符,演奏着人生的乐章。
01当你看不起自己,整个世界都看不起你记得年少时候第一次自己一个人坐飞机。
我提前三个小时到飞机场,在做下一步流程之前一直百度,一定确保每一步都在计划中。
飞机起飞,空姐推着车问“要喝点什么的时候”,我仔细看着身边人,他要什么,我就要什么。
飞行过程中,一直很不安,怕出错,更怕有人看出我是第一次。
直到飞机落地,悬着的心才落下。
越是自卑,越要抬头后来,上了大学,和同学小李一起坐飞机去另一个城市求学。
她是第一次坐飞机,我担心她和我当时一样忐忑不安,登机后,一直想找个不让她“难堪”的方式安慰她。
然而这个想法到底没能实施:因为如果我是她,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我是个没坐过飞机的“乡巴佬”。
下了飞机,突然发现小李发了个朋友圈:“今天第一次坐飞机,超级开心”配图是她的飞机票。
突然意识到:没有人会看不起你,除了自己。
就像叔本华所言“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自卑的人更是如此,可事实上别人并不在意你做了什么,所有一切都只是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批判。
而当你看不起自己的时候,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看不起你。
02面对自卑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说,北大是他自卑的原因。
这是很多人都会遭遇的现实:来自小城,考入名校,本以为圆了大学梦,却在踏入一个全新圈子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
这种自卑感会让人变得焦虑,逼着人去面对。
开始,俞敏洪试图躲避它,他在《朗读者》中说:“我拼命学,我成绩要比你们好,这样的话,你们就不会看不起我。
自卑感的由来及解决办法65%的女孩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自卑非常严重地影响女孩的生活质量和前途命运,应当引起关注。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女孩的诉说:"从很小的时候起,我打骨头里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做事总是畏畏缩缩,说话总是躲躲闪闪。
我特别害怕别人取笑。
取笑对我来说,就是嘲笑,挖苦,贬低,伤害。
有时别人根本不是取笑,我也认为是取笑。
虽然我各方面条件都不差,可我心里总觉得比别人低一等。
我内心软弱,总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从小就封闭自己,不与人交往。
我的父母亲都是很老实、很软弱的人,都不善交际。
你说我这种自卑感与他们有没有血缘关系?我总觉得别人不对劲,不可理喻;其实我也知道不对劲和不可理喻的正是我自己。
"这封信中提出两个问题:自卑情结如何形成和如何改变自卑。
第一、自卑情结之形成。
自卑是一种失去人格尊严的劣等感。
劣等感不是来自"骨头",而是来自层次低下的"家庭脚本"。
心理学家们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心理脚本",其家庭成员如同演员都是按照某种既定心理模式生活而不自知,不自觉。
孩子从家庭里首先得到一种自我身分认定,一个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必定出自一个辈辈失败的父母、代代落魄的家庭。
自卑是童年负面情绪的精神积累。
每个人都有自己童年时期形成的"个人脚本"。
在特殊条件下,自卑会变态为妄自尊大。
妄自尊大是自卑者的一种心理反弹,是自卑的一个补充。
自卑的表现就是对他人或社会的恐惧。
对社会恐惧是害怕被取笑。
自卑的人总认为自己像个小丑,是个笑料,社会取笑便是对人格尊严的侵犯、贬损、虐待。
心理学家们认为自卑是一切心理病变和精神失常的种子。
第二、改变自卑的办法。
自卑是被错误的认知所控制的。
感觉这东西好可怕!感觉是一条边界,感觉是一种障碍,感觉是一条绳索,感觉是一个漩窝。
气功师们总是用改变感觉来改善生理病变;心理学家们总是用转变感觉来改善心理病变。
自卑感与优越感读后感读了关于自卑感与优越感的相关论述后,真的感觉就像是有人拿了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我内心那些弯弯绕绕的小情绪。
先说这自卑感吧。
我觉得自卑感就像是个小尾巴,老是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就冒出来。
比如说,看到别人在台上侃侃而谈,那口才简直了,我就会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小鹌鹑,缩在角落里,心里想着:“我咋就没人家那本事呢?”这自卑感有时候真的很讨厌,它就像个阴影,会让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先打个退堂鼓。
就像我以前想参加一个绘画比赛,可一想到那些绘画大神们的作品,我就觉得自己的画简直就是幼儿园水平,然后就放弃了参赛的想法。
这时候自卑感就像个捣蛋鬼,把我想尝试新事物的热情都给浇灭了。
但是呢,这自卑感也不完全是个坏家伙。
它有点像是一个提醒器,虽然这个提醒的方式有点让人沮丧。
它会告诉我,我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需要努力改进。
要是没有这种感觉,我可能就会一直沾沾自喜,原地踏步了。
就像我数学不好,每次考试成绩出来看到那些厉害的同学,自卑感就驱使我去多做几道数学题,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成绩。
再说说优越感。
优越感这东西啊,就像是个小气球,稍微有点“气”就容易飘起来。
我有时候也会有这种感觉,比如说当我在一个小组讨论中,发现我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知识时,就会忍不住有点小得意,感觉自己像个小专家似的。
可是这种优越感往往持续不了多久,而且还很容易招人烦。
我就记得有一次,我在朋友面前显摆我新学的一个小技能,结果朋友都有点不太爱搭理我了,那时候我就意识到,优越感这东西得收着点,不然就像个刺猬,会扎到别人的。
而且优越感有时候可能是自卑感的一种伪装。
就像有些人,可能内心深处很自卑,但是却通过表现出优越感来掩盖自己的不足。
比如说那些总是炫耀自己有钱或者有很多名牌的人,说不定他们内心其实很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才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这就像是在沙滩上建城堡,看起来很壮观,其实一推就倒。
总的来说,自卑感和优越感就像是一对矛盾的小怪兽,在我们的心里捣鼓来捣鼓去。
自卑的寓言小故事自卑的寓言小故事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
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自卑的寓言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自卑的寓言小故事1“叽叽叽……”一群老鼠在老鼠洞里快乐地吃着饭。
角落里有一只老鼠,它是白色的,毛绒绒的,它的眼睛、鼻子、耳朵……都小小的,它总在一旁悲叹自己太弱小,打不过猫。
有一天,小老鼠又与另一只老鼠诉苦,老鼠说:“老弟,山那边有一个空心白树干,听说从树的一头钻进去,再从另一头钻出来,在中间说出想要实现的梦想,就能梦想成真。
小老鼠高兴地出发了。
小老鼠来到山那边,果然发现一个空心白树干,皱巴巴的,黑面黑漆漆的。
小老鼠有些害怕,还是钻了进去,边向前跑边喊:“上帝,我要做一只猫。
”果然,随着它的一声怪叫,爆出一束耀眼的白光,还带着黑黑的浓烟。
浓烟散去,它醒了过来,它真的变成了一只猫,长着灰色的长毛,眼睛闪着灰绿的光,看上去和别的猫并没有什么两样,它伸出爪子看了一下,尖尖的很锋利,足以抓死任何一只老鼠。
它快活地走着,见老鼠就抓。
此时它骄傲地认为它最强。
谁知有一条狗发现了它,便咬了过去。
它拔腿就跑,虽然逃掉了,却掉了好多毛,尾巴也被咬掉了一块。
它哀嚎着又回到了树干旁,这一次它嚎叫着:“我要变成狗!”声音阴森恐怖。
树洞又一次发出了白光,只是比上一次更耀眼。
它觉得浑身被zhen刺伤过一痛,浓烟过后,它醒了过来,又变成了狗,一条灰色的.狗。
老鼠从猫变成了狗,又以为它最强了,可又碰见狼;再一次逃掉之后,它又变成了狼,可它又遇见猎人……终于,它变成大象,这次再也没有谁能打得过它了,它以为可以称霸之片森林了。
谁知它突然觉得鼻子堵,要窒息了,原来一只老鼠在里面。
它慢慢地倒了下去,怎么也无法闭上眼睛,竟死在了老鼠的手里。
其实,我们不必自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空,也有他人未曾见过的美丽。
为何不快乐地做自己呢?自卑的寓言小故事2有一条小章鱼,它时常因为自己丑陋的身躯而感到自卑和伤心。
拓展阅读:俗话透露自卑感(外一篇)俗话透露自卑感
雷克
在我看来,谈中国人的“民族性”往往有一种一概而论的感觉。
中国是大国,人很多而且东南西北中各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很不一样,城里和城外不一样,年轻人跟老人又不一样。
“中国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族?”——这个问题,恐怕连中国人自己都说不准。
但我们还是可以用推理去概括一些观察,比如中国人都会用筷子吃饭,比如每个中国小孩儿都看过《西游记》的一部分。
比如中国人有一种叫作“自卑心理”的共通病,我是指“民族性”,不是个人心理。
中国有句俗话叫作“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这句话代表很多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感到的“自卑”。
意思是,我自己还可以,只是我周围的人不行!换句话来说,就是中国人自己总觉得自己的民族素质有问题。
就好比你作为老外坐中国人的车,就算他开得再烂,他还是会跟你说是因为其他的人素质比较低,他实在没办法好好开他的车……这种心理导致了每当发生任何跟国外有关的事,一大堆中国人就会拿这件事要么骂自己的社会,要么安慰自己的社会。
当然,不止中国人有这种毛病,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些心理问题。
可能是因为社会跟个人一样,对自己要求往往太高,而且总爱拿别人跟自己比较。
比如我们德国有一种词儿叫作“罪名的骄傲”:德国人在二战后慢慢接受了一些历史事实,比如说一战和二战都是德国人引发的战争。
比如“大屠杀”不只是纳粹分子发起的,而是德国社会的一大部分人默默支持的。
这种事实对谁也不好接受,德国人也不例外。
“罪名的骄傲”指的是德国人最近几十年开始维护自己的重大罪名,觉得它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多大的大屠杀都不能跟它比。
奇怪吧?
我在法国也待过一段时间。
在我看来,法国人近几十年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像过去的大国了,因此感到自卑。
这种自卑又导致了他们反美。
美国也是我住过的地方,我感觉美国人死不接受一些欧洲文化(比如米制,比如摄氏,很多国家包括中国也用),原因是他们在文化方面依然感到自己不如欧洲。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上的那些心理状态正常吗?不正常。
就像人不应该给自己太大压力,更不应该老拿其他人比较,对自己宽容一点,自信一点。
德法美我就不说了,那中国呢?
中国人没有什么好自卑的。
这几十年的发展,确实令人敬佩。
虽然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甚至还有很多必须赶紧改掉的毛病,但总体来说,中国的发展方向是对的。
其实每个国家最能拿来吹牛的,是它的居住者的满足度。
过去的时候,一直到九十年代末,从海外回国的“海归”不多。
我们不知道他们觉得海外好还是国内更烂,但是他们就不愿意回来。
所以,我在2004年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华祖国叫自己孩子回家》。
但那些“海归”应该不会感到自卑吧。
他们应该心里知道,别的国家有什么,中国也可以有什么。
无论是经济发展也好,法治也好,民主也好,言论自由也罢。
老外看待中国的方式
周鑫宇
中国应当如何赢得真正的国际尊重?坦率来讲,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因为我们发现,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似乎并不完全由中国人的主观愿望来决定。
外国人看待中国的方式,有他自己的缘由。
2008年,我正好在美国做访问学者。
有一天,我在美国中西部的怀俄明州旅行,汽车停在路边的麦当劳旁边休息。
不久以后,一辆大卡车停在了店边。
司机从高高的驾驶室里跳了下来。
我看了看他,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西部的男人,也许算见多识广的那一类。
他摇摇晃晃地来到我身边,和我说起话来。
“你是游客吧?日本人?”他问我。
“不,我是中国人。
”
在美国,很多人都分不清日本和中国。
但是这个司机明显知道日本和中国的区别。
因为这时候他的脸上露出同情的表情来。
接下来他告诉我,他认为美国应该怎样更好地帮助其他落后国家,包括中国。
这个美国司机眼睛中透露出来的,是外国人头脑里关于中国的第一幅图画。
著名外交家、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曾说过,美国国会议员80%没有护照。
这意味多数美国国会议员根本就没去过任何其他国家。
就算是剩下那20%曾经出过国的议员,大部分也就去过紧挨着美国的加拿大和墨西哥,或者是加勒比海上的旅游胜地。
作为全国性政治家的国会议员尚且如此,美国广大的普通民众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颇为惊人的事实表明,我遇到的卡车司机实际上反映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看待中国的方式。
他们从关于外国的只言片语中搭建一个外国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往往映射着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看法。
比如这位卡车司机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那么对他来说中国就是不发达世界的一部分,与非洲南部的那些国家没有区别;他为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感到自豪,则想当然地相信中国人的政治制度是不可接受的。
这就是大多数西方人把中国看得过度落后或者专制的原因。
就在遇到这个卡车司机不久以后,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参加在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全球青年领袖”沙龙,又看到了全然不同的另一幅中国图画。
在嘈杂的大厅里,一个30多岁、西装笔挺的男人,端着咖啡踌躇满志地向我走过来。
当他知道我来自中国的时候,露出了兴奋的神情,热情地赞叹说:“未来的市场在中国!”然后他开始跟我谈论在中国做“新生意”的方法。
他说:“我计划在中国建立一家像Craiglist那样的网站。
我应该怎么做?你知道Craiglist吧?”
我表示我知道Craiglist。
一个同城信息分享的网站,每个人都喜欢用。
但是据我所知,类似的网站中国已经有好几家了,竞争非常激烈。
听到我的介绍,这个男人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我只好把中国网站的网址写给他。
他很认真地放进兜里。
然后他不甘心地问我:
“中国有像facebook那样的网站吗?”
“有的。
”
“亚马逊那样的呢?”
我想了想,说:“有的。
”
我有点担心自己的回答会让他过于失望。
但我很快发现自己总是小看了美国人的乐观精神。
他喝了一口咖啡,说:“好吧。
也许我仍然可以做点什么。
”
“也许你可以先去中国看看。
”我最后说。
“当然。
”他握住了我的手。
我不知道这个人最后会不会去中国。
在华盛顿这样的开放地区,很多人在谈论中国。
但跟中部大草原上的卡车司机和农民一样,即便是这些处在全球化最前沿的美国城市精英,大多数也都没有到过中国。
他们每天使用中国商品,看到很多来自中国的人,对此习以为常,或者偶然感到困扰——比如电视上报道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的时候。
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电视上的竞选广告又开始不断说是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美国政府欠了中国很多钱,甚至美国的全球领袖地位将被中国替代。
这让美国人更多地意识到中国的存在,也让他们对这个国家感到更加困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世界上很多人眼里,中国是希望之所在,也是恐惧之所在。
一个超大型的、强劲增长的新兴经
济体对于美国到底意味着什么,成为西方最有争议、最矛盾的话题之一。
最关键的是,讨论这些话题的人,大多数根本没来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