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拓展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6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第3课《乡愁》一、阅读诗歌《乡愁》选段,回答问题。
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含糊的怅惘,宛然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1.诗人选取了哪些详细意象?这些意象分离表现了乡愁的什么特点?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含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含糊的怅惘”,将详细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诗人为什么把拜别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 1 页/共 5 页二、现代诗歌阅读,完成后面小题乡愁四韵---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颗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斑白啊雪斑白信一样的雪斑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斑白啊雪斑白给我一朵蜡梅香啊蜡梅香母亲一样的蜡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蜡梅香啊蜡梅香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试分析“一瓢、一张、一片、一朵”等词语确实切性。
3.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第 3 页/共 5 页我遥望---曾卓当我衰老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偶尔回头遥望我衰老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选自《中国诗歌库》)1.“偶尔回头/遥望我衰老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本诗共两节,说说它们的大意。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B.诗的第1节是说衰老的时候觉得时光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宛然异常遥远。
C.诗的第2节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光过得很快。
D.这首诗通过时光转换为空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年华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寂寞”等生字,掌握“劲”这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
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
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
(板书:生活)先学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简单介绍汪国真。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
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2、人读生词并理解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师:生活之旅,并非一种风景,有平坦,有崎岖,既有幸福,又有不幸,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向生活呢?(微笑着走向生活)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七下《外国诗二首》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一、(2020·辽宁省·单元测试)阅读诗歌,完成(1)(2)题。
不幸袭来的时候汪国真不幸袭来的时候意志是一面无言的墙可又有什么能阻挡花朵的芳香①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总是很短很短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却是好长好长【注】①花朵的芳香:这里借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这首诗中“可又有什么/能阻挡花朵的芳香”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总是很短很短/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却是好长好长”蕴含着什么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一切困难、失意、欺骗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一切都会过去。
二、(2020·全国·同步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节选)艾青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1)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诗中的“太阳”象征着什么?答案:(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加亲切,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2)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三、(2020·全国·同步练习)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题目。
《青春万岁》序诗①王蒙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园的欢舞,细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军,还有热烈的争论,跃动的、温暖的心……是转眼过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满遐想的日子,纷纷的心愿迷离,像春天的雨,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初中课外现代文拓展阅读七年级上册一、概述作为初中生,课外阅读对于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而现代文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广阔的表现形式,因此是初中课外文学拓展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篇文章将就七年级上册的现代文拓展阅读作如下详情探讨。
二、《读者》《读者》是苏童所著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小说通过描绘一对母子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读者通过阅读该小说,可以感受到家庭情感的温暖,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付出。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日渐复杂,这部小说能够提醒学生们要珍惜家庭关系,明白母爱的伟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母爱。
三、《小诗人》阿城的小说《小诗人》描绘了在灾难面前,人们为生存与信仰作出的种种挣扎和牺牲。
小说中一个儿童的形象,尤其是这个小诗人,堪称是一抹亮丽的色彩,为这个黑暗的时代增添了光辉。
而小说的结尾,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丝希望。
通过阅读《小诗人》,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伟大,进而认识到社会和平的可贵与珍惜。
四、《草房子》《草房子》是蒋方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名女教师黎紫为主人公,其经历了贫困、革命、逃亡等生活,最终以坚韧与毅力在困境中求生的故事。
小说通过黎紫的艰辛经历,让读者认识到了女性的坚韧与柔情,并且让人们思考了生活与人生的意义。
通过阅读《草房子》,学生们可以学会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对生活的珍惜和感恩。
五、《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是三毛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她在各地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她的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阅读《人间草木》,学生们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生活的诗意,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为一个个体对世界的渺小和脆弱。
这样的阅读将有助于学生们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
六、结语课外现代文拓展阅读七年级上册的现代文作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素材,更能够帮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与感悟。
考教衔接现代诗歌专题讲义目录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1.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
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
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1.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现代诗歌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月下[俄]费特我和你一道漫步,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小草在呜咽不息,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能是与“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入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1.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B项,“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分析错误,仅仅是“神秘的沉默”,不能让读者联想到气氛“欢愉而融洽”,结合前文“醉了”一词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2.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B项,“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分析不正确。
从全诗的温馨氛围和迷人意境来看,“小草在呜咽不息”不能表现忧伤的氛围,此处是从听觉角度描绘了小草在夜色中的声音。
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①“醉了”在此处是“沉浸”的意思,“我”的心沉浸在美景和爱情中;这优美的月景和迷人的爱情让“我”愉悦、欢畅;②“醉了”一词为下文“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的抒情做了铺垫。
现代诗歌阅读教案(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现代诗歌阅读(一)[方法索引]1、从意象入手进入意境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关键诗句(抒情句、哲理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分析4、分析具体意象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分步解析]1、感知主题: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2、把握意象: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A、诗中"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渴望火的到来,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学案——《夜》《天气预报》《感谢》《再别康桥》课型:拓展阅读课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通过诵读及抓反复出现的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3.积累优美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抓反复出现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回顾主题,推荐文章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诗歌。
都有哪些文章?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学生回顾内容)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的王国(板书:现代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独特的感受及诗歌蕴含的丰富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推荐给同学们四首现代诗。
叶赛宁的《夜》+汪国真的《感谢》+一首生活中的小诗《天气预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透过四首诗,同学们又体会到什么呢?基于本单元的教材分析,本节课制定如上的教学目标。
2.回顾方法:读现代诗歌,我们要反复诵读,抓住反复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或联系生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二)自主阅读,明确要求1.出示任务:下面我们就利用反复诵读,抓反复词句,展开想象的方法,阅读下面四篇诗歌。
出示阅读题目:《夜》《感谢》《天气预报》《再别康桥》。
2.明确要求。
(1)通过抓反复词句,想想各篇文章大概写了什么?(2)根据诗文展开想象,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完成下列表格,小组交流你的体会和感受。
三 .合作学习,交流收获1.叶赛宁《夜》反复句:“夜来了,四下一片寂静……”。
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对寂静的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夜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汪国真《感谢》反复句:“让我怎么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收获、捧起、撷取、亲吻,四个词语,写尽了四季,却也写不尽我深深的感谢,将自己饱满的深情蕴含于四季最美景色中,饱含着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感谢之情。
3.生活小诗《天气预报》中反复句:“自从爸爸出差去了..”通过一个个小镜头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家人们每天关注天气预报的情况,表达了对爸爸的关心、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