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拓展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26.78 KB
- 文档页数:6
阅读材料(一)我爱这土地现代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思考题:请查阅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阅读材料(二)《父亲的菜园》一条新修的公路,使我家失去了四季翠绿的菜园。
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
终于有一天,父亲望着饭桌上总也盛不满的菜碗,说要重新开一块菜地。
全家人投去诧异的目光——要知道,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于是,在我家后面的山坡上,父亲选择了一块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菜园的基地。
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一个星期过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足有三四分翻过的黄土地。
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一场暴雨说来就来了。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
春天到了,父亲在他的新菜园里,种上了豌豆。
望着这一块贫瘠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我似信非信地点点头。
没过多久,菜园里长出了一片绿绿的豌豆。
就在我做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的美梦时,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
我有些疑惑不解。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
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描写竹子的现代诗歌在一片静谧的土地上,竹子静静生长。
修长的身躯,节节向上,像是大地举起的绿色希望。
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那是它对世界轻柔的歌唱。
每一片叶子都写满生机,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它扎根于坚硬的土壤,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地方。
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保持着挺拔的模样。
竹子啊,你是坚韧的象征,也是淡雅的诗行。
在岁月的长河里,用翠绿诠释着无尽的力量。
一、诗歌分析1. 意象运用竹子:诗歌以竹子为核心意象,通过对竹子的外形(修长的身躯、节节向上)、生长环境(扎根于坚硬的土壤)以及姿态(挺拔、在风中沙沙作响)的描写,赋予竹子多重意义。
绿色希望:将竹子比作大地举起的绿色希望,暗示竹子的生机与活力,它的存在就像希望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2. 主题表达坚韧不拔:诗中强调竹子无论风雨如何侵袭,都始终保持挺拔的模样,这体现了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种品质是人们所敬仰的,也是诗歌想要传达的重要主题之一。
淡雅之美:称竹子是淡雅的诗行,表达出竹子除了坚韧之外,还有一种淡雅的气质。
它不张扬,默默地在自己的地方生长,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3. 语言特色简洁生动: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如“修长的身躯,节节向上”“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等描写,简单几笔就勾勒出竹子的形象,使读者能够快速在脑海中构建出竹子的画面。
富有节奏感:诗歌在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在一片静谧的土地上,/竹子静静生长。
”和“它扎根于坚硬的土壤,/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地方。
”这种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诗歌读起来富有节奏感,仿佛竹子在风中摇曳时的韵律。
二、学习要点1. 意象的选择与塑造在创作诗歌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丰富内涵的意象,像本诗中的竹子,它在中国文化中本身就有很多象征意义,如君子的象征等。
在塑造意象时,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如外形、动作、所处环境等,使意象更加立体。
2. 主题的挖掘与表达主题是诗歌的灵魂,要善于从所选择的意象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
可以从意象的特点出发,像竹子的挺拔联想到坚韧不拔的品质,然后通过诗歌的描写将主题清晰地表达出来。
第3课《乡愁》一、阅读诗歌《乡愁》选段,回答问题。
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含糊的怅惘,宛然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1.诗人选取了哪些详细意象?这些意象分离表现了乡愁的什么特点?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含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含糊的怅惘”,将详细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诗人为什么把拜别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 1 页/共 5 页二、现代诗歌阅读,完成后面小题乡愁四韵---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颗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斑白啊雪斑白信一样的雪斑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斑白啊雪斑白给我一朵蜡梅香啊蜡梅香母亲一样的蜡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蜡梅香啊蜡梅香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2.试分析“一瓢、一张、一片、一朵”等词语确实切性。
3.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第 3 页/共 5 页我遥望---曾卓当我衰老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偶尔回头遥望我衰老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选自《中国诗歌库》)1.“偶尔回头/遥望我衰老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本诗共两节,说说它们的大意。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是指政治上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B.诗的第1节是说衰老的时候觉得时光过得很慢,遥望六十岁,宛然异常遥远。
C.诗的第2节是说到了六十岁的港口,回首一望,觉得时光过得很快。
D.这首诗通过时光转换为空间的巧妙构思,告诫人们年华易逝,唤起人们成就学业、事业的紧迫感。
人教版9下第1单元核心解读:体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语言。
(诗歌类) 这一考查内容以“体味诗歌情感”“鉴赏诗歌语言”等题型为主,重点考查对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和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诗歌用词凝练,音律和谐,表达的感情也细腻、丰富,所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也是诗歌的考点之一。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最难把握的。
因为诗歌以抒情为主,表现较为含蓄,往往见仁见智。
但诗歌的鉴赏,还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诗歌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把握诗歌的情感,首先要分析诗歌的语言。
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的“坟墓”一词,在这里不能理解为“死亡”、“封闭的家园”,因为在游子眼中,那是祖辈先人的居住之所,也是自己叶落归根的地方,是思乡的根所在的地方。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还要准确把握诗歌描写的内涵,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体会诗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离别的忧伤,而是尽力描写康桥留给自己的美好印象,淡淡的开头,又淡淡的结尾,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可以这样做:在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和分析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在近年来诗歌阅读的考查的趋势上看,阅读材料的选择多以古诗词为主,现代诗歌的鉴赏很少涉及。
解读文本:背影卫志坚曾是一座山踏着坎坷不平的山径驮起一个个黎明走向熟悉的田地一滴滴汗珠撒向禾苗滋润梦想由绿泛黄风雨肆意吹打岁月漠然重压山径与田地之间背影渐渐弯曲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定格成疲惫的瘦弓把体内剩存的积蓄与嘱托化作如血的残阳射给牵挂的远方而后,在暮色中消失站在远方的山顶回望背影泪水已遮住双目酸涩得无法品味直想用愧疚的锤子敲响所有静默的岩石合奏,为你而歌(选自《现当代诗歌鉴赏》)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考教衔接现代诗歌专题讲义目录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现代诗歌发展线索梳理 (3)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针对现代诗的题目,尤其是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鉴赏、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逻辑链条和突出特点。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分析,结合部分例题进行阐述。
一、内容理解与艺术特色诗歌的试题常常要求考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鉴赏其艺术特色。
突出特点:1.内容理解:题目设计时会特别关注诗歌中的关键细节,例如象征物、重要事件、人物心理活动等,要求考生能够透过表面文字,把握诗歌深层含义。
2.艺术特色:题目还经常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一题中,选项C描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这与诗歌中“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的内容相吻合,揭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因此是正确的。
而其他选项要么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要么夸大了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被排除。
二、表达效果与修辞手法此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特定表达方式的效果,以及作者使用特定修辞手法的目的。
通常,正确答案会清晰指出某段落或句子在整体诗歌中的功能,或是某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突出特点:1.表达效果:题目会检验考生能否识别出某个表达方式是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的,例如通过对话形式来深化主题。
2.修辞手法:题目还会考察考生能否准确识别并评价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反复、拟人等,及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合例题分析:《沉默的芭蕉》中,诗歌采用与芭蕉对话的方式抒情,选项D正确地指出了这种方式使得诗歌情感更为浓烈,主题表达更加鲜明,而选项C则误解了诗人与芭蕉之间关系变化的明显表达,因此不正确。
三、综合应用与个性化解读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不仅能够理解诗歌本身,还能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学背景或文化语境中进行考量,甚至鼓励考生提出个性化的解读。
现代诗歌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月下[俄]费特我和你一道漫步,在月亮的清辉里。
我的心快醉了,在神秘的沉默里。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小草在呜咽不息,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
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在这迷人的世界。
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你一道漫步”,此句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从诗歌内容看,“你”可能是与“我”相恋的爱人。
B.“在神秘的沉默里”,“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
C.磨坊、小河和远处都已沉浸/在月亮的清辉里”,诗意拓展,转入到对美好自然风景的描绘。
D.“我们静静地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由“我和你”转为“我们”,二人的关系更为亲密。
1.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B项,“神秘的沉默’这个短语让读者联想到二人散步时气氛静谧、欢愉而融洽”分析错误,仅仅是“神秘的沉默”,不能让读者联想到气氛“欢愉而融洽”,结合前文“醉了”一词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池塘像一块闪亮的明镜”,运用了比喻修辞,“闪亮的明镜”生动贴切地描绘了池塘的平静。
B.“小草在呜咽不息”,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特征,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C.“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使用反问语气,诗歌的节奏略为加快,强调了对生活的热切之情。
D.这首诗描绘了在月下美景中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优美,风格轻快而柔美,并富有音乐性。
2.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B项,“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情感,营造了忧伤的氛围”分析不正确。
从全诗的温馨氛围和迷人意境来看,“小草在呜咽不息”不能表现忧伤的氛围,此处是从听觉角度描绘了小草在夜色中的声音。
3.“我的心快醉了”中“醉了”一词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①“醉了”在此处是“沉浸”的意思,“我”的心沉浸在美景和爱情中;这优美的月景和迷人的爱情让“我”愉悦、欢畅;②“醉了”一词为下文“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的抒情做了铺垫。
现代诗歌阅读教案(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现代诗歌阅读(一)[方法索引]1、从意象入手进入意境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关键诗句(抒情句、哲理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分析4、分析具体意象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分步解析]1、感知主题: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2、把握意象: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A、诗中"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渴望火的到来,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学案——《夜》《天气预报》《感谢》《再别康桥》课型:拓展阅读课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通过诵读及抓反复出现的词句,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3.积累优美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抓反复出现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回顾主题,推荐文章1.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现代诗歌。
都有哪些文章?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学生回顾内容)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的王国(板书:现代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独特的感受及诗歌蕴含的丰富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推荐给同学们四首现代诗。
叶赛宁的《夜》+汪国真的《感谢》+一首生活中的小诗《天气预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透过四首诗,同学们又体会到什么呢?基于本单元的教材分析,本节课制定如上的教学目标。
2.回顾方法:读现代诗歌,我们要反复诵读,抓住反复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或联系生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二)自主阅读,明确要求1.出示任务:下面我们就利用反复诵读,抓反复词句,展开想象的方法,阅读下面四篇诗歌。
出示阅读题目:《夜》《感谢》《天气预报》《再别康桥》。
2.明确要求。
(1)通过抓反复词句,想想各篇文章大概写了什么?(2)根据诗文展开想象,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完成下列表格,小组交流你的体会和感受。
三 .合作学习,交流收获1.叶赛宁《夜》反复句:“夜来了,四下一片寂静……”。
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对寂静的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夜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汪国真《感谢》反复句:“让我怎么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收获、捧起、撷取、亲吻,四个词语,写尽了四季,却也写不尽我深深的感谢,将自己饱满的深情蕴含于四季最美景色中,饱含着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感谢之情。
3.生活小诗《天气预报》中反复句:“自从爸爸出差去了..”通过一个个小镜头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家人们每天关注天气预报的情况,表达了对爸爸的关心、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