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古今异义重点突破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6
决胜XX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复习技巧点拨文言阅读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内容(分值占20分之多),也是高中同学复习中的一个难点,下面谈一谈文言文复习的技巧方法一、把握一个联系——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数千年来,汉语是唯一不曾中断过的语言。
现代汉语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古汉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明确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联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储备,对我们学习文言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古汉语的基本句式与现代汉语相同,其一般完全句式都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根据这个基本句式,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推测特定位置的词语的语法功能和大致意义。
其次,古汉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活用常常是以现代汉语的句式和词语功能作参照比较得来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词语的句位和基本句式加以分析推测出来。
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作“欺”的宾语,本应在“欺”后,所以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在本句中却处于谓语位置并带了宾语“江南岸”,我们可确定其活用作了动词(使动用法)。
第三,单音与双音的关系。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但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是在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或者在古汉语单音词前或后加上词缀,如“虎”—“老虎”,“女”—“女儿”;或者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上近义或反义语素,如“觉”—“觉醒”,“弟”—“兄弟”;当然也有换为完全不同的双音词的,如“目”—“眼睛”。
明白这个联系,我们常常可以充分调动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汇,在自己已有的词库里找到与文言词有联系的合适的词语。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如“地方”“妻子”“其实”等)误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也不可把文言中少数的双音词(“玲珑”“婚姻”“作息”)硬作两个词处理。
总之,建立这一联系,有助于建立同学们的语言系统,树立同学们学习古汉语的信心:对于古汉语,我们不是从零开始!二、建立一个体系——文言知识系统许多同学学习文言的效率低,主要原因就是文言知识零碎,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文言知识系统。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秋水》一、掌握以下重点词语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欣然:喜洋洋的 )2、以天下之美尽在已 (美:美景 )3、至于北海。
(北海:北方的海洋 )4、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旋:掉转 )5、望洋而如有叹曰 (望洋:仰望的样子 )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尽 )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二、通假字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泾:径,直流的水波 ;辩:辨,清楚 )三、古今异义1、于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2、面目: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古义:面部。
今义:相貌)3、大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涵养很高、见解很广。
今义:言行举止得体隆重)四、词类活用1、时:秋水时至 (名作状,在这个时候 )2、东:顺水而东行 ;东面而视之 (名作状,向东 )3、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形作动,小瞧 )4、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作动,小看 )五、句式1、认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 )2、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六、难句翻译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我将长远地被见解广的人讥笑。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译:我要不是抵达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六国论》一、掌握以下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由于 )3、盖:盖失强援,不可以独完(由于 )4、固:固不在战矣 (自然 )5、举:举以予人 (拿)6、然而: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7、判: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确立,判定 )8、固:至于 * ,理固宜然 (原来 )9、得:此言得之 (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 (改变 )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12、既:五国既丧,齐亦难免矣(已经 )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导致 )14、再: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15、洎、以:洎牧以谗诛 (及,等到 ;由于 )16、诚:堪称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若是 )18、数、理:则输赢之数,生死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假如,跟从 )二、通假字1、暴霜露 (通曝 )2、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知足 )3、当与秦相较 (通倘,假如 )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幻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路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可以 )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认为死,或认为亡 (有人 )④则输赢之数,生死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也许 )3、得:①秦以攻取以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取 )②此得之 (正确 )③诚不得已 (方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一定,应当 )4、相:①当与秦相较 (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指对方 )③贵爵将相宁有种乎 (相国 )5、势:①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概 )②其势弱于秦 (局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 (名作动,服侍 )2、义:义不赂秦 (名作动,行正义 )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服侍 ;礼遇 )4、日、月:日削月割 (名作状,一每日地 ;一月月地 )5、却:李牧连却之 (动词使动,使 …… 退缩)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质上。
2文言文翻译一、预习案1、复习目标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2、复习要点1.了解考纲中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熟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3.联系高考,明确翻译的得分点。
3、达标练习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
3.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是。
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2、问题展示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关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儿卓荦,初读《诗》日,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或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兒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兒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兒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兒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2024文言文突破之文言实词第一课时课题:文言文实词一学习目标:通过理解、训练,牢固掌握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现象及用法,并形成自己的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案一、考点解读(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二)考点剖析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探究案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2.鞣以为轮。
( )3.约纵离衡。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4.始皇既没。
( )5.而倔起阡陌之中。
( )6.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7.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尊君在不(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一词多义)。
1.举①举所佩玉块以示者三(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③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⑤杀人如不能举( )⑥言举斯心加诸彼乎( )⑦大举,笼归,举家庆贺( )2.方百里而可以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找出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
1.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2.去来江口守空船 ( )3.孰与君少长 ( )4.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 )5.死生,昼夜事也 (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7.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四、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使动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 )2.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 )3.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滕王阁序》2.川泽纡其骇瞩( )《滕王阁序》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滕王阁序》4.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 )6.项伯杀人,臣活之。
冲刺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翻译重点突破(二)一、知识方法:文言文翻译句式失误例说1、分辨不清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误译为: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
“是非”不是一个词,应该“是”是代词“这”,“非”是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不是……”的格式,即: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交流】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即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②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③用“为”“是”表示判断;④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⑤直接表示判断。
在具体翻译此类题时,判断句一定要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句的一个赋分点。
2、忽视省略成分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玉。
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正确地补出来。
此句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交流】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
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赋分点。
3、不解宾语前置【例】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误译: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在准备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的时候,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用法。
第一部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1.物象助词与抽象助词物象助词是指指物化形特定的语助词,如“之”、“乎”、“之乎者也”等。
抽象助词则是指语气助词,如“兮”、“耳”、“者”、“也”等。
学习者要了解这些语助词的用法和差别。
2.杂阕体和楚辞体在文言文中,有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杂阕体和楚辞体。
杂阕体是一种较为繁琐的写作风格,用于说明或敘述,而楚辞体则更感情化,用于抒发文化思维和个人的情感。
3.精神和文化意义在文言文中,精神和文化意义非常重要。
有些单词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拥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就不仅仅指人们在喝酒,还指不同的文化思维、社会行为等。
第二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在了解文言文基本特征后,必须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以确定其用法。
1.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是表达含义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名词按照语义可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通常是实存或性质等归类,虚词通常是具有一定功能的词。
2.动词动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格局之一,是表现事件、行动、状态、思想等的方式。
文言文的动词同样可以根据语义和派生词来进行分类。
3.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是常见的修饰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具体的情境。
例如,“乃”表示时间,后置在动词前,说明此时是之后发生的事件。
4.数词和中文一样,在文言文中,数词主要用于表达大致的实数,例如“百”、“千”、“万”等。
在文章中,数词通常与名词联系在一起,用于修饰或强调其数量。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规范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法后,学习者还必须牢记一些基本规范,才能使自己的文言文作品更为规范和精准。
最新整理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5)(二十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豫让者,晋人也。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
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冲刺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重点突破(六)一、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代入筛选法代入筛选法,即在阅读和解题时,把我们知道的某个实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一一地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07年广东卷“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里的“质”,我们知道“质”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名词,译为“抵押品”“人质”,“性质”“本质”,“质地”等;②动词,“质问”“诘问”“询问”,“以……为人质(抵押)”等;③形容词,译为“质朴”“朴实”等。
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为动词“询问”这个义项了,答案的理解是正确的。
又如07年全国卷“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中的“挠”,《古汉语词典》里“挠”的主要意义有:①“阻碍”“阻止”等,②“弯曲”“屈服”,③“搔”“抓”。
代入进行理解筛选,很明显应该是“屈服”而不是“阻碍”,故答案的解释是不正确的二、重点文言实词词义归纳——负、故、固、顾1、负⑴动词①以背载物。
《愚公移山》:“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②担负,担当。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字许以负秦曲。
”③仗恃。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④享有。
例如:成语“久负盛名”⑤覆盖。
《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⑥背弃,违背。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⑦辜负,亏待。
《孔雀东南飞》:“誓天不相负。
”⑧蒙受,遭受。
《管子·法萦》:“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
”⑨亏欠,拖欠。
《汉书·邓通传》:“(邓)通家尚负责(通‘债’)数巨万。
”⑵名词。
①失败。
《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②担子。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另奔,民如释重负。
”2、故⑴名词。
①缘故,原因。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②事故。
李商隐《行次田郊作一百韵》:“中原遂多故。
”③故事,成例。
《商君书》:“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冲刺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古今异义重点突破一、知识方法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也有些词的词义和用法已发生了变化。
如“穷”的古义:①穷尽、完结。
陶渊明《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②不得志、不显贵、走投无路。
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指生活贫困。
“再”的古义:①第二次。
《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两次。
苏洵《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
”在现代汉语中,“再”表示事情或者行为重复、继续等等。
可见从古到今词义的变化很大。
其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
如“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的缩小。
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名,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3)词义的转移。
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4)词义的弱化。
如“很”,古义就是“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程度比原来低了。
(5)词义的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及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义,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义。
(6)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意,是褒义词,现在则是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则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改变。
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今均用,但在意义往往不同,这部分词是检测的主要对象。
做此类题最忌望文生义。
以今义代古义,要学会分析,根据具体的语境,结合已有知识去揣测,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
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地方”、“妻子”、“指示”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如“社稷”、“布衣”、“足下”等。
还要注意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便可白公姥”中的“公姥”偏于“姥”义,“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偏于“作”义。
二、知识盘点:1、高考文言单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加(更;增加)假(借助;不真实的)河(黄河;泛指江河)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赢(背负;胜或获得)走(跑;不行)次(水边;量词)向(从前;对、朝或偏袒)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再(第二次;又一次)再(两次;又一次)原(推究;原来、原则)抑(或者;抑制)归(女子出嫁;回来)比(等到;比较)比(紧挨、并排;比较)渠(他、它;水道)去(离开、距离;往)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危(高;危险)但(只;但是)将(请;将要)或(有人、或许;或者)诸(之于、之乎;众、各)爱(吝啬;喜爱)固(本来;坚固)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择(区别;选择)诚(果真、如果;真诚)赞(引见、介绍;称赞)拜(授官;一种礼节)除(授官;除去)安(养生;安定、安然)鄙(边境;轻视或粗俗)池(护城河;水塘)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摧(伤心;破坏或折断)都(大;都市或全)按(查究;压住或按照)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病(困苦至极;疾病)齿(年龄、岁数;牙齿)床(坐具;卧具)伐(功业、夸耀;坎)顾(拜访;回顾或照顾)会(恰逢)聚会或会议)间(参与;中间或间隔)控(拉;控制或控告)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略(夺取;简略)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摄(整理、整顿;吸取或保养)害(嫉妒;祸害或害处)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迁(放逐;迁移)稍(逐渐;稍微)寻(不久;寻找)要(邀请、相约;要求)卒(死;士兵)速(招致;速度快)严(尊重;严格或严密)章(花纹;文章或图章)寝(丑陋;睡觉)信(的确;书信)2、双音节词古今异义整理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婚姻(儿女亲家;结婚)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行路(路人;走路)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不必(不一定;不需要)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痛心(痛恨;极端伤心)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浩荡(荒唐;水势浩大)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便利(吉利;方便)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流涕(流眼泪;流鼻涕)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同气(同胞兄弟;同类)县官(官府;县令)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困境)无论(更不必说;连词)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三、例题分析1、下列句子中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答案】 D【解析】这道试题选择了四个古今均可使用的双音节词语,要求考生选择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个。
解题时应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试以现代汉语中的意义进行解释,看哪一个词无法与上下文文意准确贯通。
A项中的“私访”,是指官吏等隐瞒身份到民间调查。
这个意义是古今相同的,验之以阅读材料,也符合前后语境。
B项中的“资产”,《现代汉语词典》中列了三个义项:①财产;②企业资金;第③条是金融方面的术语。
从阅读材料来看,这里显然同现代意义的“财产”是一致的。
C项中的“应对”,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为“答对”,这也同时符合阅读材料中的意思。
只有D项中的“绝食”,现代汉语的意义是“断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
而在阅读材料中,“绝食”显然是指由于大水、人灾而引起的粮食匮乏,以致千余户人家均无食可吃。
因而D项中的“绝食”是古今汉语意义不同的词语。
因为要选出的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当是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答案】 A【解析】古今词义在很多方面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古今词义完全相同或完全无关是语言中极少数的现象。
考查古今词义的不同,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点,来看阅读材料中的某几个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之间的异和同。
A项中的“反间”,《现代汉语词典》的这条解释是: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专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
“反间”一词的意义,古今是一致的。
B项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专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现代汉语词典》兼收一部分古代词语,以表示现代汉语词语的渊源所自,但常指明为古代词语,以区别于现代汉语。
这里的“南面”,即是这种情况,用的是古代意义。
C项中的“鼓噪”,《现代汉语词典》也将其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了明确的说明:“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势。
今泛指喧嚷:鼓噪一时”这也是《现代汉语词典》适当兼收古今义的一例。
这里的“鼓噪从之”显然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喧嚷、喊叫,而是指擂鼓呐喊,以壮齐军的声威。
与现代汉语是不同的。
D项中的“扰乱”,《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搅扰,使混乱或不安。
”这说明“扰乱”一词包含着行为主体的一种行为上的故意,它是一个及物动词,其后必须带上宾语,根据文意,这里的“扰乱”是表示“混乱”的意思,因而当于现代汉语不同。
A项是本题的正确选项。
四、跟踪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C、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D、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A、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B、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C、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D、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A、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D、旦日卒中往往..语……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A、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B、及凯旋..而纳之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7、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A、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