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知足常乐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知足常乐什么意思经常说要知足,知足常乐,那你们知道知足常乐什么意思吗?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知足常乐什么意思”,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足常乐(zhī zú cháng lè),汉语成语。
意为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
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
”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四:“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一、词语解释词目: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拼音:zhī zú cháng lè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
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
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
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
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本意: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
现意:知道满足,就会快乐。
例子:胡九韶,明朝金溪人。
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
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
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二、词语详解知足常乐很多人把知足常乐仅仅理解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
把快乐定义在所得到和满足的欲望上,片面的定义了知足常乐的含义,比较消极和安于现状,这样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其实是不能够长久的。
知足常乐典故知足常乐是指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
你们想要了解知足常乐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知足常乐典故,供大家阅读!知足常乐典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今人错解: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
最大的特点是安于现状。
这种错解,纠其根源是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纠正它,但必须了解它的真正意思,让人们不在拿着这句话作为消极的理由。
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讲之“道”都是教人不要“自满”,杯子里的水满了就装不进去水了,“满招损谦受益”吗,为什么在这句里反教人“知道满足”呢,可见后人之误,害人害已,阿Q极了。
也是后人不理解《道德经》而批判《道德经》的理由。
正解:知识充足总是快乐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的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
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
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
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
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是其印证。
知足常乐解释知足常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
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
"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四:"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古今中外知足常乐的事例陶渊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他心目中的美好完美的社会的追求,在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和谐的社会无一不体现出了陶渊明对于自己的理想的不懈追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
知足常乐名言:关于知足常乐的名人名言、警句1. 名人名言1.1 老子知足者常乐。
这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名言。
他认为知足常乐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只有满足于现状,才能真正地感到快乐。
1.2 孔子知足而不求,会计其所亡;富而不骄,贫而不求。
这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所说的名言。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不贪婪地追求更多。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态的平衡,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
1.3 莎士比亚足以称得上真正有福的人,并不是那些拥有最多财富的人,而是那些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人。
这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所说的名言。
他认为,真正有福的人并不是追求物质财富的无底洞,而是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2. 警句2.1 佚名知足者富。
这句警句即强调知足常乐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它提醒我们,追求财富并不一定带来真正的富有,而真正的富有在于对现状的满足。
2.2 苏格拉底满足是最大的财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了满足的重要性。
他认为,真正的财富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内心的满足。
2.3 泰戈尔知足感恩,常乐满溢。
这句警句传达了泰戈尔对知足常乐的理解。
他认为,只有满足于已经拥有的,才能真正感恩生活,并从中获得持久的幸福。
总结知足常乐是一个重要的生活哲学,得到了许多名人的崇尚和赞扬。
从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到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再到苏格拉底和泰戈尔的警句,他们都告诉我们,满足于现状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这些名人名言和警句提醒我们要珍惜现有的,不贪婪地追求无尽的渴望,以便更好地享受生命的乐趣。
道德经 10句人生哲理经典至极看后受益颇多《道德经:10句人生哲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困惑,迷失在生活的琐事之中,感到无法摆脱。
而《道德经》这部经典至极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以下是《道德经》中的10句人生哲理,希望你读后也能受益颇多。
1.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素抱朴”这个概念,意味着返璞归真,摒弃世俗的虚华,返回真正的本心。
少私寡欲也是对于物欲的一种呼应,教诲人们要减少私心和欲望的糅合,回归平静和淡泊的心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领悟内心的本质。
2. 淡泊明志,宁靜致远。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远离世俗的纷扰和浮躁,心灵淡泊,立志明确,并且要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内心变得宁静、纯净,并且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实现内心的升华和开阔。
3. 知足常乐,守静笃实。
《道德经》中强调了知足常乐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贪心苛求,才能真正的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守静笃实也是要求人们要守正和静心,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真实,踏实的生活在当下的每一刻。
4. 勇往直前,淡泊明志。
这句话诠释了《道德经》中对于人生追求的一种态度。
勇往直前要求人们要积极进取,充满勇气,不怕困难和挑战,迎难而上,做到无畏无惧。
也要保持内心的淡泊之心,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不被外物所迷惑。
5. 见贤思齐,聚精会神。
《道德经》中提到了“见贤思齐”这一概念,告诉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很多,这样才能够使自己有所提高。
还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分散心神,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件事情。
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德经》告诉我们,天行健,君子应当效法天地的刚健和永恒,不断地自我提升,奋勇向前,坚强不息,迎接挑战,充分展现自己的坚韧和坚持。
7. 温良恭俭让,先行省事。
这句话提到了温良恭俭让的做人之道。
知足者常乐作文3篇知足常乐议论文700字篇一欲望无止境,如果任其膨胀下去,必将后患无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知足者才能常乐。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高兴不起来。
贝蒂·戴维斯在她的回忆录《孤独的生活》中曾写道:任何目标的达到,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出新的目标。
正如吃下去的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
除非你真正懂得常乐的秘诀,否则将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
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
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
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
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
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
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
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请记住:知足常乐!知足常乐议论文800字篇二中国有句俗语叫知足常乐。
然而,要真正做到长乐,要有向上攀登的信念,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曾说:“如果我能活二百年,整个欧洲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知足常乐词语解释词目:知足常乐拼音:zhī zú cháng lè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本意: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的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
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
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
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
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是其印证。
今意: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
片面的定义了知足常乐的含义,比较消极和安于现状。
这其实是种误解,纠其根源是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是历史及当时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纠正它,但本着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必须了解它的真正含义。
首先:看孔子的《大学》章句,“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知止”意思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止”就是“止境”,“足”就是“充足”,都是对学识进步的里程中的境界描述。
再看“知足而后常乐”与“知止而后有定”在句型上的一致性,谁能说“知足”不是“知识充足”呢?再看排比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是更能说明解为“满足”的错误所在吗?其次:在现代汉语中知道的解释为(1).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
(2).认识道路(3).晓得,谓对事物有所了解、认识。
(4).公文用语。
(5).犹厉害(出自红楼梦)。
知识的解释为:(1)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2)认识的人;朋友(3)指有关文化学术的(4)知道;懂得。
可见在知识的解释中已经包含了知道,知道是知识的一部分。
知道的本意就是指知识,是一种认知水平!由此可见不管是现代汉语还是古文对于“知”在这里的理解,本意都是指知识。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见解,足够的认知水平,那么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待名利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关于古人都知道知足常乐的文章
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知足常乐的文章,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表达了知足常乐的思想,即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2. 《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句话讲述了孔子的弟子颜回虽然生活简朴,但却能够知足常乐的故事。
3. 《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这句话用小鸟和小老鼠的行为来比喻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4. 《孟子·尽心章句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关于知足常乐的观点,即减少欲望可以使心灵更加平静。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了解、认识自己才是高明的。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够克服自身弱点的人才是刚强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
始终不离本份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肉体虽死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导读】“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则更加重要。
一个人只有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坚持不懈地推行,才能够算作真正的长久。
【解析】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
老子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的概念,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
在老子看来,最能体现道家观点的是“自胜者强”和“知足者富”两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这一信念,就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
本章只寥寥数语,看上去浅显易懂,实则蕴含着极其深奥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认为,能够分别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拥有了世间的庸俗智慧。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拥有世间的大智慧呢?通过外事外物反省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明”。
老子还认为,依靠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有力量,因为这个力量是大道赐予给人们的,它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呢?能够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人的私欲是没有止境的,而且危害很大,如果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无所不容,他自然是强大的。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知足者富”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足常乐”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意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于现状,这与老子所阐释的思想大相径庭。
道德经中知足常乐的经典语录
老子在这一章节,主要讲“知足常乐”,人只有满足心愿才会感到幸福,而满足就要恰当,就要适可而止,不然永远吃不饱,永远觉得欠缺,明明已经拥有很多,却总是和比自己强大的人去比较,一山还有一山高,这样自然就不舒服了。
下面来看看这一章节的内容:
1.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róng)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合乎“道”,就太平安定,战马退回到田间,给农夫搬运粪便,施肥耕种。
天下无道,戎(róng)马生于郊:天下不合乎“道”,连年征战,战马都要出生在郊外,而不是马棚里。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
祸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祸害就是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过失是贪得无厌,永远觉得缺少。
古希腊犬儒学派代表人物第欧根尼,把生活简化到了极致,当亚历山大问他需要什么时,只是说:请你让一让,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苏格拉底跑到街上一看,感到非常高兴: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欲望少,往往就容易获得幸福。
3.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道到了什么程度,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幸福的,也就是知足常乐。
永远觉得缺少东西,就始终高兴不起来;当然也不仅仅是金钱,是地位;觉得身边的人,都是友善的,而不期待他们能够像圣人一样,同样也是知足的一种表现,就容易收获幸福感。
老子希望大家都能够满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乃至于珍惜眼前的生活;他自己除了一头青牛作伴啥也没有,就是因为拥有这种洒脱而自在的心态,不需要功名利禄,不需要谁来表扬,也不依赖于谁,就是活得非常轻松,活得也非常长寿。
知足者常乐(精选3篇)知足者常乐欲望无止境,如果任其膨胀下去,必将后患无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知足常乐,能够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知足者才能常乐。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高兴不起来。
贝蒂·戴维斯在她的回忆录《孤独的生活》中曾写道:""任何目标的到达,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出新的目标。
正如吃下去的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
""除非你真正懂得常乐的秘诀,否则将永远不会满足于自我所拥有的。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期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
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若干年后,据他自我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并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
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并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
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
同样,人要知足,也能够由比较得到。
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
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我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我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
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知足常乐
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提出“知足”的观点,告诫我们人要知足,知足才能长乐,才能长久,才能富有。
在经中的第33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6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
读者初看起来,似乎老子是要我们安于现状,似乎是不思进取。
实际上通读整部《道德经》之后,发现老子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正如“无为”的理解一样,不过前面还有一个“为”字,“为无为、事无事”才是正确的理解。
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该止则止,正如《大学》开篇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
”
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知足”观点,韩非子在《喻老篇》中用历史事例解释了这一观点。
翟人有献丰孤、玄貌之皮于晋文公。
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
”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虞、虢是也。
故曰:“罪莫大于可欲。
”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
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
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
故曰:“咎莫憯于欲得。
”
邦以存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为常,富贵其可也。
不欲自害,
则邦不亡,身不死。
故曰:“知足之为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