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 山海经 主课件配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7
9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阿长与<山海经>》文学背景介绍1.1 鲁迅生平简介1.2 《呐喊》与《彷徨》简介1.3 《阿长与<山海经>》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1.4 《山海经》简介:内容、作者及历史价值第二章:文本解读2.1 故事情节梳理2.2 主人公阿长的形象分析2.3 <山海经>中的神话元素及其寓意2.4 鲁迅笔下的儿童视角与成长主题第三章:文学技巧分析3.1 鲁迅的讽刺手法3.2 叙事技巧与文体特点3.3 人物塑造与心理描写3.4 象征与暗示手法在文中的运用第四章:思想内涵探讨4.1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4.2 封建礼教对个人命运的影响4.3 人性的光辉与悲剧4.4 儿童教育的思考第五章:教学实践与拓展5.1 课堂讨论与问题设置5.2 教学方法与策略5.3 课后作业与评价5.4 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相关性探讨第六章:比较研究6.1 与鲁迅其他作品的比较6.2 与代文学作品的比较6.3 与《山海经》原著的比较6.4 鲁迅在国际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七章:文化研究7.1 《阿长与<山海经>》与民间传说7.2 鲁迅与儒家文化7.3 鲁迅与道家文化7.4 鲁迅与革命文化第八章:艺术特色分析8.1 语言风格与用词特点8.2 叙述视角与结构安排8.3 人物描绘与场景设置8.4 象征意象与寓意解析第九章:教学反馈与反思9.1 学生反馈与作品理解程度9.2 教学效果评估与问题诊断9.3 教学改进与策略调整9.4 教学实践的启示与反思第十章:课程资源与拓展阅读10.1 相关电影、电视剧推荐10.2 鲁迅其他作品推荐10.3 《山海经》相关研究文献推荐10.4 课程延伸活动与创意写作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鲁迅生平简介补充和说明: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曾用笔名鲁迅、白光等。
1881年出生,1936年逝世。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9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主要特点。
(2)分析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1. 《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2. 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形象特点。
2. 探讨阿长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及与《山海经》相关的人物阿长。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何联系?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相关篇章,了解其基本内容。
(2)学生总结《山海经》的特点,如:神话传说、地理、生物、民族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形象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阿长形象,如:性格、事迹、影响等。
(2)学生结合《山海经》的内容,阐述阿长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阿长在《山海经》中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山海经》的基本特点。
2. 请学生思考:阿长形象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3. 推荐阅读:《山海经》相关研究著作,加深对《山海经》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神话传说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神话传说,探讨其对民族文化的意义。
七、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
2. 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语句。
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课文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长与<山海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勾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出学生需要加强的地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3. 实践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与《山海经》相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引入与《山海经》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课文例句,分析其表达技巧和含义。
4.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山海经》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基本信息。
1.2.2 《山海经》的主要内容:介绍《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地理气候、动植物、民族风俗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山海经》的背景、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1.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山海经》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海经》的古籍文本、插图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以一个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
3.1.2 讲解:教师对《山海经》的背景、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3.1.3 讨论:分组讨论《山海经》中的某个问题,形成共识。
3.1.5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写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3.2 教学安排3.2.1 第1-2课时:介绍《山海经》的背景、主要内容。
3.2.2 第3-4课时: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2.3 第5-6课时:讨论《山海经》中的地理气候、动植物、民族风俗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5 第9-10课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写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4.1.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的收获。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包(包括课件教案导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山海经》的背景及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山海经》的成书背景、作者及特点。
2. 分享《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神话传说等有趣内容。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山海经》的封面、目录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山海经》的基本信息。
3.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山海经》的有趣内容。
第二章:分析《山海经》的文学价值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山海经》的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元素。
2. 探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学元素。
2. 学生分组讨论《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2. 培养学生对神话传说的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解读《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传说。
2. 分析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
2. 学生阅读课文,解读自己感兴趣的神话传说。
3. 学生分享解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探讨《山海经》中的寓言故事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山海经》中的寓言故事。
2. 培养学生对寓言故事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山海经》中的寓言故事及其寓意。
2. 分析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山海经》中的寓言故事。
2. 学生分组讨论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进一步研究兴趣。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提出拓展阅读建议。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神话传说、地理、动物、植物、矿物等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记述神话、传说、地理、民族、物产、习俗等内容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2.2 教学重点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探讨其反映的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2.3 教学难点理解《山海经》中的地理、动物、植物、矿物等知识,以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部分。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分析其反映的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3.4 分享成果每组选取一个神话传说进行分享,全班同学一起讨论。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海经》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四、课后作业4.1 完成练习题:(1)简述《山海经》的基本内容。
(2)分析《山海经》中的一个神话传说,阐述其反映的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4.2 预习下节课内容:深入了解《山海经》中的地理、动物、植物、矿物等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山海经》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授,也有学生的互动讨论。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山海经》的理解。
9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等。
2. 引导学生关注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山海经》的背景知识。
2. 分析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阿长的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阿长的形象特点,理解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
2. 探讨阿长的象征意义。
【教学步骤】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阿长形象的分析。
第三章:情节梳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清课文情节,把握故事脉络。
2. 培养学生梳理情节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课文情节,明确故事脉络。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情节,明确故事脉络。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培养学生探讨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2.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主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2. 推荐与《山海经》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2. 教师推荐与《山海经》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3. 学生课后阅读拓展材料,提高文学素养。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手法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
9 阿长与《山海经》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1、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骇hài 掳lǔ震悚sǒng 絮说 xù疮疤chuāng 诘问jié渴慕mù霹雳p ī画舫fǎng 惧惮dàn 孤孀shuāng 惶急huáng 辟头pī(劈头)憎恶zèng 保姆烦琐(繁琐)疏懒和蔼规矩菩萨四、感知课文解题:阿长是什么人?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也称“长妈妈”。
鲁迅还在哪篇作品中提到“长妈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解题2:《山海经》是什么书?《山海经》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
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说,刑天与黄帝争位、厮杀,最后被黄帝砍断了头,把他葬在常羊山麓。
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
他以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操盾牌、大斧继续挥舞,与黄帝再决雌雄。
这段传说的神话色彩极浓,反映了中国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之间血腥争斗的历史。
袋子似的帝江关于帝江南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沌无面目。
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山海经西山经》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其他插图骄虫泰山计蒙本文选自什么地方?《朝花夕拾》本文是什么文体?散文文章记叙了长妈妈哪些事?其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喜欢“切切察察”略不许“我”走动略摆成“大”字睡相详教给“规矩有详有略“吃福橘”详其他略讲“长毛”故事详买《山海经》详其中重点写的是哪一件事?重点写买《山海经》。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长妈妈”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阿长”的称呼是怎样来的?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真诚和善良“她懂得许多规矩”。
长妈妈教给“我”哪些规矩?其中哪个详写?正月初一第一句话说什么(吃福橘);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能进去;饭粒落在地上,要拣起来,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万不可钻过去;……第一个(吃福橘)详写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概括长妈妈的性格特点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善良、宽厚、仁慈、朴实、真诚、有爱心、乐于助人、民间文化的载体不拘小节、好事、烦琐、粗俗、愚昧、迷信第二课时六、精读前半部分下面几个人怎样称呼“阿长”?分别含有怎样的感情?母亲:称“长妈妈”略带些客气祖母:叫她“阿长”亲切我:平时叫“阿妈”亲切憎恶时“阿长”不礼貌提示:名前加“阿”表示亲切。
但小孩子叫就不礼貌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刻画长妈妈这一人物形象,其中属于“抑”的是哪几件事?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摆成“大”字睡相教给“规矩讲“长毛”故事作者写这些“抑”的内容,是要表现对长妈妈的不满吗?这“抑”的一面,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长妈妈善良的品格。
例如吃福橘,虽然作者说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
长妈妈的一些缺点,如无知、迷信,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的,鲁迅写这些也没有贬义,还让人觉得真实而有时代特色。
精读买《山海经》“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是怎样引起的?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人面的兽《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远古时代,世上一片荒凉,只有许多森林,人们连毛带血地吞吃着打猎得来的禽兽。
这时,昆仑山上有一座光明宫,光明宫里住着一位火神,名叫祝融。
祝融很慈祥,很有同情心,看到人们生吃禽兽,就传下火种,教给人们用火的方法。
人们从光明宫里取来火种,把打来的野兽放在火上烤熟了再吃,这样不仅好吃,而且也能不生病,所以,大家非常崇拜火神祝融。
九头的蛇《山海经》记载,相柳蛇身九头,巨大得能同时在九座山头吃东西,它不断呕吐毒液形成水味苦涩的恶臭沼泽,发出的臭味甚至能杀死路过的飞禽走兽。
它随同共工发洪水伤害百姓,半途遭遇一心治水的禹,共工不能战胜禹惨遭流放监禁。
相柳原是共工的臣属,长有九个脑袋,面孔倒似人,但身子象蛇。
青绿色。
他的每个脑袋只吃一座山上的食物。
他所到之处,地便有陷处便成溪流沼泽。
后来相柳被大禹所杀。
他的血膏所流之处,腥气熏天,无罚再播种五谷,为治理这片土地,大禹将腐湿的泥土挖掘出来,堆成土台,就是五帝台。
一脚的牛《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三脚的鸟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
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
《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
生着翅膀的人羽人,在《山海经》中有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海外南经》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上嵩山修炼成仙,双臂化为两翼。
”《山海经.羽民国》:羽民国的人生着象鸟一样的长长的头,身上长满了羽毛。
(有的书上说,羽民国的人有翅膀,能飞,但飞不远,那儿的人靠吃卵过日子。
还有的书上说,羽民国的人生着鸟喙,红眼睛,头发是白色的。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与黄帝争位、厮杀,最后被黄帝砍断了头,把他葬在常羊山麓。
刑天虽断了头,却仍不泯志。
他以乳头为目,以肚脐为口,操盾牌、大斧继续挥舞,与黄帝再决雌雄。
“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些语句可以删除吗?为什么?不可。
因为这些对小孩子(鲁迅)是最有吸引力的。
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写了买《山海经》之前的事:“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远房的叔祖找不到,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自己去买又没有机会……。
这是不是过于罗嗦了?把它删去可以吗?不可。
这些内容烘托“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也突出了长妈妈“伟大的神力”。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连”字不可删除,为什么?“连……也”强调问《山海经》的人很多,也是映衬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神力”。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起什么作用?“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烘托后文长妈妈买来《山海经》的“神力”。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哥儿”指谁?“三哼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正确书名?“哥儿”指少年鲁迅。
“三哼经”就是《山海经》,长妈妈不识字,所以说错。
作者这样写,不但富有情趣,更强调了阿长不识字,却做到了识字的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强调她的“伟大的神力”。
……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加下划线的句子不可删除,为什么?“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说明她是利用自己难得的“告假”的时间买的,这就突出了她的“神力”和对小主人的厚爱。
“穿着新的蓝布衫”,使文章真切具体。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