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第十二讲 先锋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38
第十二章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第一节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在20世纪的中国,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的普遍而敏感的话题。
“人的觉醒”不仅为“五四”新文学带来了普遍的人道主义,也形成了新文学创作的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与鲜明的个性特征。
新文学在以后的发展虽然包含了许多曲折,但人道主义始终是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主要思想内涵和情感依托。
50年代开始,文学中的人性与人道主义被作为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并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打击,被不加区别地斥之为“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的理论”,作家的独立思考与艺术个性都被否定,他们必须在政治斗争中被各种大一统的思想与思维模式所改造和取代。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
“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其中最大者莫过于极左政治路线统治下的意识形态对人性的戕害与摧残。
在那个时代,人不再是人,而是被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一部分人被迫成为“阶级敌人”而失去做人的资格,一部分人因为“以革命的名义”摧残同类而沦为兽性发泄,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与自爱。
“人民”成了一个被架空和任意填塞的名词,成了权力者实施残酷专制、谋取政治私利的遮羞布,而作为个体的人则成了“螺丝钉”,完全失去了独立意志的可能。
“文革”期间所发生的种种惨无人道的悲剧,不管是身居高位的国家主席被随意迫害致死,还是无辜小民被任意蹂躏,而作恶者往往又是受害者,受害者也难免在无意间伤害了别人,人性的丑陋充分暴露,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国家意志下,在“发扬革命传统”,“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冠冕堂皇的口号下行使的。
“文革”结束之后,人们对于十年浩劫的痛苦回忆,对于历史的反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人们迫切地需要恢复人的尊严,提高人的价值”1.“文革”后的文学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了这个历史任务。
新写实小说一、新写实小说的兴起:新写实小说发端于1987年,1989年形成热潮,影响波及1990年代。
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钟山》等一些杂志的有力倡导,促成了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热潮。
1987年方方的《风景》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
最初有人称为:新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
1989年,《钟山》文学丛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经过作家和批评家的联手协作,“新写实小说”才正式出炉,并获得认可。
新写实小说也成为继寻根和先锋之后的一个文学运动。
二、代表作家作品:方方《风景》、《白雾》、《桃花灿烂》、《埋伏》,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称为人生三步曲)、《懒得离婚》、《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塔铺》、《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官人》,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三、新写实小说兴起的原因:新写实小说的出现与商品经济中世俗文化的萌动有一定的关系。
社会要求更多地关注平凡人生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读者和批评家对纯形式、观念抽象的过度实验日益感到不满。
(寻根文学疏远社会和现实,对历史和文化的抽象思考,使文学走向远古僻地、走向寓言;先锋小说使文学沉湎于语言游戏、叙述圈套等形式技巧因素,放逐精神维度,回避现实,远离中国读者的审美和欣赏习惯。
读者于是日渐1疏远文学)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文化兴起,这时的图书、出版、杂志也发生了不同于以前的转轨。
市民阶层的读者迅速增长与扩大。
表现世俗生活的文学作品比其他作品更容易获得市场、读者的青睐。
新写实小说与1980中后期中国改革的困境,知识分子的日渐边缘化,理想主义激情、浪漫因素的消退,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盛行有关。
四、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品解读:《塔铺》:从部队复员回乡的农村青年正国在路上听说:镇中学即将开办一个“高考补习班”,旨在帮助那些大龄青年补习功课,实现上大学的夙愿。
正国动心了。
补习班设在镇中学旁边的一座破庙里,报名参加补习的大多是像正国一样的大龄青年,以及去年落榜的学生。
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的探索潮流之成因P2911、文学是政治的工具的观念不再获得普遍认同2、商品经济发展,文学“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3、文学内部:文革后出现的文学创新压力。
诗歌:第三代诗歌小说:寻根派、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这些文学变革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现代派小说(命名与西方现代小说“互文本”)刘索拉(1955~):《你别无选择》1985徐星(1956~):《无主题变奏》1985王朔(1958~):《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都市青年的生活,描写他们内心的焦灼、不安乃至幻灭感、荒诞感。
现代性主题。
自愿游离于“主流”社会的“愤怒的青年”的叛逆的情绪、生活。
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持蔑视、嘲讽的姿态;以或愤世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他们表达的,与其说是反“现代性”的“非理性”精神,不如说是走出“文革”阴影的一代,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追求人性、自由精神和主体创造性的情绪历史。
先锋小说马原:一位“叫马原的汉人”讲故事《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马原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对于现代汉语的叙事方式的探索。
“我讲的只是那里的人,讲那里的环境,讲那个环境里可能有的故事。
”虚构。
“先锋小说”对叙事方式的关注和不断变换,一方面,是在努力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化“中心话语”奴役的途径,为汉语文学言说谋求更自由、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汉语言的艺术表达力。
另一方面,通过对叙述行为的强调,表明叙述主体的“到场”,使小说叙事真正成为一种“主体的叙述”。
“先锋小说”叙事学革命,为汉语言文学言说的个人化和汉语言说主体的“自我意识”生长,开辟了可能性的空间。
莫言:感官王国莫言的写作努力使感受冲破日常的、公众的、理性的囚笼,把经验恢复到感官的水平。
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7、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8、伤痕小说伤痕文学泛指中国1977-1979 年间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它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伴随着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而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内容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这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中国社会具有广泛影响;主要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9、反思小说反思小说出现于70年代末,它以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发表的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其主要内容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揭示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具有广阔的社会涵盖面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主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芙蓉镇等;10、寻根文学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有韩少功、阿成等;11、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新时期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主要代表性作家有残雪、莫言、刘索拉、徐星等;12、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的一个创作潮流;其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13. 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的诗集归来的歌;主要代表性诗人有艾青、曾卓、牛汉、绿原、流沙河、邵燕祥等;14、白洋淀诗群白洋淀诗群是在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他们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创作了一批对文革专制时代叛逆、矛盾情绪的诗歌,表现了人的觉醒和主体的回归;“白洋淀诗群”和今天刊物为朦胧诗出现做了准备;15、“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具有探索性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16、第三代诗歌第三代诗歌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有别于朦胧诗的又一新的诗歌写作倾向和审美思潮,他们在诗学上提倡非文化、非崇高、非意象,主张“诗就是诗本身”,它是由语感构成的有意味的生命形式;主要核心社团有“他们”、“非非主义”等,主要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等;17、文化散文文化散文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18、实验戏剧实验戏剧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指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大胆使用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创作具有荒诞情境和意味的戏剧;但是实验戏剧经典文本的缺乏,又使其颠覆行动显露出“意义大于成果”的缺陷;主要代表作家有高行健等;。
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及先锋小说的比较
禹明华
【期刊名称】《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80年代中后期,以刘恒的小说《狗日的粮食》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并涌现了一大批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品,人们称之为"新写实小说",现从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及先锋小说的对比中概括新写实小说的独特美学风格。
【总页数】3页(P80-81,89)
【作者】禹明华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殊途同归:"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 [J], 鲁坚
2.新现实主义小说现实品格论--兼论新现实主义小说与改革文学、新写实、先锋文学之不同 [J], 王海英;杨立元
3.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变革
——论新现实主义小说对新写实小说的反思与超越 [J], 宋博宇
4.现实主义的深化与变革——论新现实主义小说对新写实小说的反思与超越 [J], 宋博宇
5.传统与现实之间——“新写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比较论 [J], 周艳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中国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80年代的新潮小说及其流变第十二章80年代的新潮小说及其流变第一节王蒙、宗璞等人的尝试意识流小说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出现的现代派小说形态。
最早出现的是王蒙的《布礼》,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和《剪辑错了的故事》、李陀的《自由落体》、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集束手榴弹”:1979-80年,王蒙带来了现代派小说登场的消息,他借鉴意识流表现手法,连续发表了《夜的眼》《布礼》《春之声》等一批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大异其趣的作品,被称为“集束手榴弹”。
1980-82年,现代派小说加快步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以王蒙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二是以宗璞为代表的荒诞派小说。
王蒙因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成名,被划为右派。
新时期后重返文坛,他的小说有四种类型:一是现实主义小说,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为代表二是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作品,《在伊犁》《新大陆人》系列、《名医梁有志传奇》《活动变人形》三是后现代主义小说:《来劲》,注重语言在能指层面上的编码四是意识流小说。
大多创作于70年代最后一年和80年代最初几年主要包括《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蝴蝶》《杂色》等。
《布礼》是转向意识流小说的发轫之作。
主人公钟亦成的意绪流动,将三十年时空任意切割和重新组合,表现历史沧桑和主人公的政治信仰。
《春之声》写归国知识分子岳之峰在闷罐子车的思绪,表现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杂色》写曹千里骑在马上的思绪,交织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怀疑,对陋习的谴责和对时弊的针砭。
到了《相见时难》,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开始转变,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既注重对心灵变化历程的追踪,又主义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突出人物性格,体现了开放的文学观念。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中国式意识流,也被称为“东方意识流”。
首先,它虽然打破了物理时空,呈现出主观意识流,但内容是明朗的,不涉及性意识;思绪是理性的,有内在的秩序和联系。
新潮小说一、“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在“文革”结束以前的30年间,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观念占据着中国文学的创作领域,西方现代主义几乎是空白和禁区。
当西方新的文学思潮开始涌入中国时,它给中国文学的创作者和接受者带来的冲击十分巨大。
当时的作家在面临这一“新鲜”事物时的心境和所采取的立场也有着明显分化。
其中,有一部分作家开始大胆地吸收这些新的创作观念,借鉴其创作方法,在融会中西两种文学形态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对这些作家而言,旧有的现实主义模式是他们无法避开的心理预设。
他们在探索新的道路的时候只能以原有的、中国式的文学观念为本位,参照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最终形成自己面目模糊的创作方式。
因此,在新时期文学开端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其中的小说创作则被称为“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是新时期文学打破封闭的状态,积极吸收新的文学观念的第一步。
许多作家背负着革新中国文学的历史使命,热心地参与了这场学习西方的运动。
但是,由于他们不同的思想积淀和文化立场,在吸收现代主义观念时,他们所采取的具体方法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根据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采取的不同方法,“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派别:一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辛欣等为代表的心理小说派,二是以刘索拉、徐星为代表的心态小说派。
前者把自己的创作牢牢地建立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又独辟蹊径地将西方现代派的内视角引入自己的创作,力求细腻、真实地再现人物的隐秘心理,在荒诞的小说形式之下,掩藏着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严肃思考和他们用文学的形式对社会问题进行关注的小说观念。
而后者则把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和情感流程用小说的形式进行放大,着力刻画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烛照下的人性变异,从而完成对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情绪的某种文字写照。
1、心理小说派:王蒙、谌(读shen、chen)容、宗璞、张辛欣。
他们多从社会现实出发,在小说中考察当时社会的心理状况和心灵症结,特别是反思十年“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心理滞障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反思文学:1、在“伤痕文学”后形成的文学潮流。
揭示“文革”中人的灵魂扭曲造成的精神内伤。
2、反思建国后的历史,集中反思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主要在于关切个体生命,揭露文革中人性的罪恶。
3、代表作品:方之《内奸》(榆面商人田玉堂)王蒙《布礼》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2、白洋淀诗歌:1969年后,北京学生到河北白洋淀地区“插队”,有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姜世伟)、林莽、宋海泉、方含。
还有北岛(赵振开)、江河、严力、郑义、甘铁生、陈凯歌等人。
特点:多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寻找材料和方法。
感受和表达方式,大都与他们的阅读和“文化积累”有关。
有特定的“发表”和传播方式,主要靠小圈子传看、传抄。
3、西南边疆诗人群:在西南边疆的军队服役的青年诗人在50年代中期形成的宽泛的诗歌群体,代表人物有公刘、白桦、顾工、高平、傅仇等。
他们认为走向诗歌与走向革命是同路,生活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自然景物与民族风情作为感情背景,运用民间诗歌的比喻和表现方法,避免了肤浅与概念化的通病。
4、“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品、特色:1、“新写实小说”: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小说潮流。
又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
2、“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池莉《烦恼人生》(1987)《不谈爱情》方方《风景》(1987)刘恒《狗日的粮食》(1986)《伏羲伏羲》刘震云《塔铺》(1987)《单位》《一地鸡毛》3、“新写实小说”的特色(1)、表现平庸、琐屑的俗世化的“现实”。
印家厚的烦恼现实。
(2)、注重写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烦恼、欲望,表现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无助。
小林(《单位》)的生活。
(3)、“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
很少介入故事。
力图呈现生活“原始”状貌。
《风景》中的叙述者。
(4)、把握片断化和零散化的现实。
消解生活的诗意,拒绝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