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复述_的艺术_论当代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_叶立文
- 格式:pdf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8
史铁生研究的里程碑之作———评叶立文《史铁生评传》◆吴道毅必须承认,在中国当代文坛史铁生是一个较为特立独行的大作家,著名学者邓晓芒在其著作《灵魂之旅:90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中指出:史铁生是“当代作家中哲学素养最高的作家”[1],而评论家吴俊则著文称史铁生作品为“当代西绪福斯神话”[2]。
实际上,史铁生既不同于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蒋子龙或把主流文化同青春励志杂糅于一体的路遥,也不同于着眼于与“十七年”文学进行对话书写的莫言;既不同于严肃拷问生存现实的余华,也不同于曾经极力戏说与解构历史的刘震云。
质言之,史铁生着力关注的是人生的终极命题。
或如他所说,他追求的是“纯文学”,而“纯文学”“面对着人本的困境”[3],比如专注于对死亡的默想、对生命的沉思等等。
总之,史铁生作品脱离或超越了一般的现实生活的书写,直抵人生的残疾或生命的虚无,寻求破译人生哲理困境之道。
史铁生于2010年病逝,实乃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大损失与不幸。
史铁生去世后,文学界更加重视对他的研究,以期对他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成就等作出更加全面、系统的总结与评价。
叶立文洋洋37万字的《史铁生评传》,既是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又是他在史铁生去世后集六年之功倾心研究史铁生的优秀成果,堪称一部史铁生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该著作2019年荣膺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桂冠,可谓实至名归。
於可训在该书《序一》中高度评价说,本书作者非常完整地“探寻”了传主的“生活史”“创作史”与“疾病史”,并在三条主线的关联与区分上表现出扎实的“实证”功夫。
这种评价也是十分中肯的。
《史铁生评传》的最大特点与突出学术成就是把史传研究引入到史铁生研究,以史为经,以事为纬,在精心选材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史铁生的人生历程与心灵轨迹,在史铁生与家庭、时代、社会、自身疾病的互动中把握了史铁生的精神脉动与文学特质,因此克服与弥补了以往史铁生研究的短板与不足,摆脱了那种就作品谈作品的封闭式文学解读法的束缚。
(整理)华师⽂学批评学作业(94分).作业1.第1题新批评的威姆萨特和⽐尔兹利提出的⼀个观点是A.期待视野B.意图谬误C.历史距离D.历史⽂本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2.第2题《⽂⼼雕龙》中“⽂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说法强调的是A.⽂学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B.⽂学作品与作家⼼理的关系C.⽂学作品与⽂本语⾔的关系D.⽂学发展与读者阅读的关系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3.第3题葛兰西在《关于南⽅问题的笔记》中提出的概念是A.⽂化⼯业B.⼤众传媒C.⽂化霸权D.⼤众⽂化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第4题中国⽂学批评史上开创以诗论诗形式的是A.杜甫《戏为六绝句》D.王⼠祯《戏仿元遗⼭论诗绝句》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5.第5题德国艺术批评讨论诗画关系最著名的著作是A.⿊格尔《美学》B.康德《判断⼒批判》C.席勒《美育书简》D.莱⾟《拉奥孔》您的答案:D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6.第6题将哲学上“本体”⼀词⽤于⽂学批评,提出“⽂学本体论”的是A.瑞恰兹B.兰⾊姆C.卫姆萨特D.⽐尔兹利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7.第7题在艾布拉姆斯的⽂学四要素关系中,社会历史批评切⼊的⾓度是A.⽂学与作家B.⽂学与社会C.⽂学与读者D.⽂学与⽂本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8.第8题⽂学批评⽂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所达到的度叫做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9.第9题批评家正⾯提出和展开⾃⼰对作品的看法通常有两条途径是A.描述和论证B.分析与综合C.论述与抒情D.归纳与演绎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10.第10题社会历史批评在分析叙事作品时格外关注A.情节与结构B.⼈物与环境C.语⾔与韵律D.意象与意境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11.第11题在现代⽂体学中,对于语⾔常规的违反叫做A.异延B.变异C.绵延D.陌⽣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12.第12题D.章法您的答案:D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13.第13题18世纪欧洲⽂学批评普遍强调A.模仿⾃然的法则B.古典原则C.⾰新原则D.唯美主义原则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14.第14题把格式塔⼼理学引进⽂艺领域,⽤来解释视知觉艺术的是A.弗洛伊德B.拉康C.韦特默D.阿恩海姆您的答案:D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15.第15题要使⽂学批评不丧失其本质属性,⽂学批评家必须把他的对象当作A.科学的对象B.伦理的对象C.审美的对象D.客观的对象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A.《⽑诗》B.《诗谱序》C.《论衡》D.《楚辞》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17.第20题德国著名⽂学批评专著《汉堡剧评》的作者是A.歌德B.⿊格尔C.席勒D.莱⾟您的答案:D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18.第21题⽂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您的答案:D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19.第22题⽂学批评作为⼀种科学研究活动,是⼀种A.理性思维活动B.形象思维活动C.想象⼼理活动D.情感感受活动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把⽂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梦”的是A.冯特B.詹姆斯C.弗洛伊德D.荣格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21.第24题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A.结构分析B.语义分析C.填补空⽩D.联系现实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22.第25题在魏晋南北朝,把“味”视为把握诗歌特质的独特途径的是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此题得分:0.023.第26题⽂学批评的思维活动具有A.时间性、空间性、审美性B.理论性、实践性、审美性C.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D.实证性、思辨性、审美性您的答案:D《⽂⼼雕龙》中专门讨论⽂学批评的是A.《明诗》B.《辨骚》C.《知⾳》D.《体性》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25.第28题⽂学批评需要⼀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A.审美性B.实证性C.思辨性D.形象性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26.第29题更加关注⽂学的“缘情”、“绮靡”特点的品评、分析的是A.先秦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27.第30题对现代⽂体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的是A.现代社会学B.现代语⾔学C.现代政治学D.现代⼼理学⽂学批评具有实证性,所以它要求⽂学批评的事实应该是A.符合逻辑的想象B.确凿⽆误的存在C.科学的推断D.合乎情理的推想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29.第32题在⽂本批评中,结构主义主要关注A.诗歌分析B.叙事⽂研究C.⼩说研究D.散⽂研究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30.第33题⽂学批评⽂章的语⾔美与其他⽂学作品⽐较,更需要A.情感的⾊彩B.感性的描写C.理性的光辉D.华丽的词采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31.第34题⽂学批评的⼀项根本性原则是A.实事求是B.量的精确性C.可证伪性32.第42题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论世”批评⽅法的是A.孔⼦B.孟⼦C.荀⼦D.⽼⼦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33.第43题中国⽂学批评的源头在A.先秦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0.034.第44题图像化的深层实质是信息表达和接受上的A.理性化B.理论化C.感觉化D.条理化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35.第45题⽂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是最严谨的体式是A.论著体B.随笔体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36.第46题在艾布拉姆斯的⽂学四要素关系中,⼼理批评切⼊的⾓度是A.⽂学与作家B.⽂学与社会C.⽂学与读者D.⽂学与⽂本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37.第47题庄⼦⾔论中对后世⽂学批评意义解读产⽣重要影响的观点是A.以意逆志B.得意忘⾔C.⼼斋坐忘D.⼤象⽆形您的答案: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38.第48题在中国⽂学批评史上,开创选本批评先例的是A.萧统的《⽂选》B.陆机的《⽂赋》C.《⽂⼼雕龙》D.《诗品》您的答案:A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39.第49题20世纪⽂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是A.继承与创新B.改⾰与创新您的答案:C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0.第50题社会历史批评家⼀⽅⾯需要考察环境或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另⽅⾯也需要通过作品揭⽰作家的A.⽣平经历、创作⼼境B.思想意识、政治倾向C.早期经验、⼈格⽣成D.⽓质性格、⽣活习惯您的答案:D题⽬分数:2.0此题得分:0.041.第16题在结构主义理论中,叙事结构分析的基本步骤有⼆,即A.分解情节B.抽象集合C.⾮聚焦型D.内聚焦型E.同叙述者您的答案:A,B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2.第17题促进⼼理批评迅速崛起的原因⼤体上有A.现代主义⽂艺思潮的兴起B.古代⽂艺⼼理思想的直接影响C.美学家对审美现象的⼼理学探索D.现代⼼理学的蓬勃发展E.中西⽅⼼理学思想的交流您的答案:A,C,D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3.第18题弗洛伊德为⽂学批评提供的学术资源主要有A.冰⼭理论与潜意识B.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C.早期经验与⼈格⽣成D.原始意象与⽂学E.梦的⼯作与⽂学创作您的答案:A,B,C,E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4.第35题论著体的⽂学批评⽂章的特点是A.逻辑严密B.短⼩精悍C.论据充分D.论点明确E.卓约轻灵您的答案:A,C,D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5.第36题中国古代⼼理批评的两次⾼潮出现在A.先秦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时期D.唐宋时期E.明清时期您的答案:C,E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6.第37题受分析哲学影响的⽂学批评⼀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即A.从历史观点出发B.以语⾔为研究对象C.强调读者的地位D.推崇分析⽅法E.注重⼼理分析您的答案:B,D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7.第38题⼼理批评的主要形态有A.传记批评B.⽂本批评C.原型批评D.⽂体批评E.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您的答案:A,C,E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8.第39题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A.注重⽂学与社会⽣活的关系B.推崇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彩C.关注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D.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E.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您的答案:B,D,E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49.第40题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A.张⼒B.细读法C.内聚焦D.隐喻E.互⽂您的答案:A,B,D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50.第41题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特点是A.夸⼤批评家的主观⽅⾯B.意会体悟和以形象说诗C.表述条理清楚有逻辑顺序D.批评话语具有浓郁的艺术性E.品评这集作、评、赏于⼀⾝您的答案:B,D,E 题⽬分数:2.0此题得分:2.0作业总得分:94.0作业总批注:。
《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参考资料目录(100种)一、著作类: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
2、《中国作协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报告、发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3、《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第四次文代会筹备组起草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理论政策研究室:《六十年文艺大事记》(未定稿),1979年10月。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文学理论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7、丁景唐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史料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8、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9、仲呈祥:《新中国文学纪事和重要著作年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10、"《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多家出版社在不同年度出版)。
11、"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照春、高洪波主编:《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1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文学批评B卷参考资料一、填空:1、中国文学批评源于春秋时代对《诗经》的评论。
2、将视角分为三种聚焦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3、俄国的民族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4、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读者、作者、作品。
5、西方的文学批评始于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柏拉图的《理想国》。
6、文体学批评的变异: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句法变异、篇章变异、语域变异、书写变异。
7、结构主义叙事分析种类:叙事结构分析、视角和叙事者分析、叙事时间分析、叙事话语分析。
8、文体学批评的特征:突出文学的语言性质,审美意识的融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9、精神分析批评,是在20世纪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将心理学批评的触角直指文学活动中隐秘的心里深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
10、俄底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佛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时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
叙述话语分析包括四种话语类型: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
11、文学批评文章的分类:论著体文学评论、随笔体文学评论、对话体文学评论、书信体文学评论、序跋体文学评论。
12、文学批评的写作步骤:阅读和感受—选题、立意和运思。
13、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复述—描述和论证—文字与结构。
14、文化学批评的基本特征:注重文学的整体联系,展开文学的文化比较。
二、名词解释: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的批评方法的前提。
词语的意义是通过它们所在的语境体现的,对于理解词汇内在含义十分重要。
语境包括在上下文中确定该词、句的意义、写作时的话语语境、文化背景与历史沉淀。
悖论:悖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布鲁克斯将这一术语从修辞学中引入诗歌研究,用于说明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地倾倒,从而产生重叠、差异和矛盾的现象。
其特征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并置在一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无明确的知识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
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
蕴含其中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
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
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中。
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90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
这种“文学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文学生活”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
“文学生活”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
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21世纪以来的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事和角色。
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
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
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
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文学批评学一、单选题1、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B.艺术思维的产品2、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需要遵循形式逻辑规范和C.辩证逻辑规范3、狭义的“文化批评”的前驱者当推A.葛兰西和本雅明4、文学批评的论证在批评论著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D.归纳与演绎5、代表19世纪现实主义批评最高成就的是A.别林斯基的著作6、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批评家大多遵从B.古典原则7、德国艺术批评讨论诗画关系最著名的著作是D.莱辛《拉奥孔》8、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批评方法是A.社会历史批评9、陆机的《文赋》中有关文体特征提出B.诗缘情而绮靡10、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D.艺术思维成分11、莱辛的批评具有较强的哲学意识,其《拉奥孔》中讨论了D.诗与画的关系12、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功能是A.阐释功能13、心理批评的形态主要有E.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14、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C.判断15、将哲学上“本体”一词用于文学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的是B.兰色姆16、文学批评的论证所依赖的思维形式主要是B.分析与综合17、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选本批评先例的是A.萧统的《文选》1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的是C.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19、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C.绘画派别20、用“磨刀石”比喻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是C.贺拉斯21、别林斯基的《1841年的俄国文学》属于C.对话体评论22、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行B.语义分析2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B.气质24、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白日梦”的是C.弗洛伊德25、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D.文学性26、用“敏锐的诗意感觉”来说明批评感知的是B.别林斯基27、用“磨刀石”比喻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作用的是C.贺拉斯28、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批评的发端者是A.维柯29、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叫B.细读法30、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不涉及政治的是 C.唯美主义批评31、西方文体学起源于古代的B.修辞研究32、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是最严谨的体式是A.论著体33、文学批评文章的语言美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更需要C.理性的光辉34、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B.分寸感35、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B.得意忘言36、文学批评家的审美感知力首先表现为A.语感37、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A.《毛诗》38、在现代文体学中,对于语言常规的违反叫做B.变异39、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B.重理论建设而轻文本批评40、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A.理性思维活动41、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孟子42、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B.形象思维的产品43、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B.社会性别44、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直接影响了B.结构主义批评45、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C.批判与否定4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创以诗论诗形式的是A.杜甫《戏为六绝句》47、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原始欲望升华”的是C.弗洛伊德48、在诗歌批评中提出“滋味”概念的是A.钟嵘《诗品》49、要使文学批评不丧失其本质属性,文学批评家必须把他的对象当作C.审美的对象50、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心理批评切入的角度是A.文学与作家51、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是B.潜意识52、第一次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研究文学的是A.维柯5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C.魏晋时期54、《文心雕龙》中专门讨论文学批评的是C.《知音》55、与文学创作比较,文学批评文章的结构更讲究D.章法56、作为批评家的主体心理结构,批评家首先应该具备的是C.审美感知力57、印象派一词跟《日出·印象》系列绘画有关,该画的作者是A.莫奈58、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关系中,社会历史批评切入的角度是B.文学与社会59、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批评的发端者是A.维柯60、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B.别林斯基61、女权主义批评在方法论方面的特点是C.多元化62、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是B.阐释作家作品63、直接脱胎于妇女政治运动的女性主义批评,必然带着C.政治性64、文学批评思维的思辨性主要是强调文学批评思维的C.科学抽象65、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D.20世纪66、叔本华主张审美直觉,他强调B.世界是我的表象67、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68、提出“陌生化”概念的是俄国形式主义的B.什克洛夫斯基69、结构主义批评发端于B.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70、一般认为,标志现代文体学开端的是A.查理?巴利的《法语文体学》71、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B.政治倾向72、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这一范式最重要的代表是D.茅盾73、文学批评的思维活动具有D.实证性、思辨性、审美性74、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诗乐评论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B.季札评周乐75、新批评流派中提出“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B.卫姆萨特和比尔兹利76、本雅明的理论建树主要在与他对B.“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研究77、德国著名文学批评专著《汉堡剧评》的作者是D.莱辛78、提出“原始意象”概念的是D.荣格79、批评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具启发性和震撼力的文字往往是B.警策80、在新批评中,布鲁克斯用“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歪曲”来定义B、反讽81、对现代文体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B、现代语言学82、出版作品集《文学生活》,明确提出印象主义基本理论的是C、法朗士83、《文心雕龙》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说法强调的是A、文学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84、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的实现是通过C、对文本意义的阐释85、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A、瑞恰兹86、南北朝时期,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的是A、钟嵘《诗品》87、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所以文学批评具有C、实证性88、文学批评需要一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C、思辨性89、波德莱尔的批评著作《对几位同时代人的思考》属于B、随笔体评论二、多项选择题1、受分析哲学影响的文学批评一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即B.以语言为研究对象D.推崇分析方法2、为印象主义批评提供理论基础的是A.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D.审美知觉理论3、肖沃尔特的《走向女性主义诗学》将既往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归纳为C.女性主义批评D.女作家批评4、19世纪俄罗斯三大民主主义批评家是指A.别林斯基B.车尔尼雪夫斯基D.杜勃罗留波夫5、汉代史学家的楚辞评论,形成评论文学整体观念的两个角度是B.人品C.文品6、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是B.获取印象D.整合感受E.抒情描写7、中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背景差异主要表现为A.历史背景的差异D.学术背景的差异E.意识形态背景的差异8、随笔体评论文章的特点是A.卓约轻灵D.短小精悍E.理趣见长9、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表现为A.强烈的变化态势B.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C.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E.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10、19世纪欧洲文学批评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了A.实证主义批评C.现实主义批评E.唯美主义批评11、丹纳明确提出影响文学生产和发展的三个因素是B.种族C.环境E.时代12、下列文学批评流派属于从文学外在角度研究文学A.女性批评C.文化批评D.心理批评13、文学批评家的主体感知力包括B.语感C.结构感E.意象感14、论著体的文学批评文章的特点是A.逻辑严密C.论据充分D.论点明确15、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B.政治倾向性D.否定的悖论16、下列文学批评流派属于从文学内在角度研究文学A.形式主义批评B.新批评E.结构主义批评17、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A.张力B.细读法D.隐喻18、文学批评的主要的功能包括A.阐释功能B.意识形态功能C.哲学功能19、文学批评家的知识结构包括B.理论知识结构D.文化知识结构E.社会知识结构20、对20世纪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两个共同特征是A.以语言为研究对象D.推崇分析方法21、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B.推崇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D.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E.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22、中国古代心理批评的两次高潮出现在C.魏晋时期E.明清时期23、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包括C.真实性D.社会效果E.倾向性24、文学批评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要把握好分寸感,应注意A.认识准确C.态度公允E.表达恰如其分25、孟子不满意于当时读诗解诗摘句比附,提出解诗的方法是B.以意逆志D.知人论世26、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侧面是C.社会历史的考察D.美学的考察27、弗洛伊德为文学批评提供的学术资源主要有A.冰山理论与潜意识B.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C.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E.梦的工作与文学创作28、促进心理批评迅速崛起的原因大体上有A.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C.美学家对审美现象的心理学探索D.现代心理学的蓬勃发展29、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包括A.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B.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C.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30、文学批评思维具有B.实证性C.思辨性D.审美性31、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哲学基础的哲学是B.现象学C.科学哲学D.分析哲学三、名词解释1、语境见瑞恰兹的《修辞哲学》。
《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总目录(下列括号中“·”前为期数,后为页数)莫言评论小辑弱者的反抗与莫言文学的崇高美学王金胜(1·90)弱者形象与弱者心态(论莫言近作中的人物谱系)孙海燕(1·96)《月落荒寺》评论小辑西方隐喻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危机徐勇(1·102)时间之内和之外的瞬间陆楠楠(1·108)重返小说的神秘性林培源(1·116)《他乡》评论小辑他乡即故乡吴义勤(2·47)情感的力量王秀涛(2·61)“进城叙事”的范式突围周鹏(2·66)北京文学70年专辑大江大河波澜处(北京文学70年的文学史贡献)孟繁华(3·69)“京味”的新声与新变(想象北京文学的多种方法)张莉(3·76)关于北京文学70年的对谈孙郁张莉(3·82)《云中记》评论小辑作为记忆、仪式与治疗的文学刘大先(3·90)精神史、村庄志与时间寓言吴雪丽(3·97)归来后的“告诉”:阿来《云中记》与新世纪乡土叙事的经验逻辑杨高强(3·106)孟小书评论小辑“失败青年”的另一种想象与“80后”写作的另一种可能(以孟小书的小说创作为例)丛治辰(3·113)“新中年”孙闯闯(孟小书的《请为我喝彩》和孙闯闯系列)李振(3·122)王彬评论专辑充满才气的叙事学研究胡平(4·97)叙事学难得的建树型成果施战军(4·101)育邦评论专辑经验世界与“天真的时刻”耿占春(6·38)黑暗中的金针傅元峰(6·45)纸上“伐桐”与“轻逸”的重力霍俊明(6·50)《巨变:1949》评论小辑历史巨变中的光荣与梦想刘忠(6·56)革命浪涛激荡的宏伟画卷李清霞(6·61)当代文学观察国家理想科学启蒙现实回归(百年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动机的数次转向)徐兆寿张哲玮(1·4)虚无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观的建构熊修雨(1·15)中国当代文学“一带一路”翻译传播:内容、途径与策略孙宜学(1·25)乡土中国的表述与被表述(农村妇女“在地”写作与重建乡土叙事伦理)孙桂荣(1·31)为我引路的良师益友(我与《文学评论》)丁帆(2·4)从国家叙事、儿童本位到汉语童心(略论中国儿童文学特质的嬗变)黄晓蕾(2·8)寻求自由表达的出路(“70后”长篇小说经验略考)张晓琴谢腾飞(2·12)“70后”女作家“自我”书写中的主体探寻(以鲁敏、魏微、庆山、乔叶为对象)张瑷沈芬(2·18)观念的嬗变:重评1980年代关于内容与形式问题的讨论邹军(2·24)在现实主义的风土里深耕小叙事(近年中国中短篇小说创作态势探析)李林荣(3·21)东北书写中的语言、知识与现代危机陈若谷(3·25)当代儿童文学短篇创作得失论(以2019年为样例)崔昕平(3·32)反规约:当前长篇小说的无理据书写刘小波(3·39)藏“叙”于“器”(文学叙事与人工智能)张斯琦(3·48)“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思考:中国当代通俗文学国际传播研究张翼飞崔宏图(3·57)论新时期边地小说中的生命书写于京一(3·63)开放与对话的诗学景观(由《中国新诗总论》谈起)卢桢(4·4)当乡土遭遇现代主义(论先锋小说中的乡土叙事)贺仲明张增益(4·10)寻找“现实主义”的“网络形式”(2019年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创作综述)闫海田(4·17)论当代文学语言的审美传承与社会规约问题王晓岗张诗曼(4·23)网络文学影视剧改编的现行生态与重构审视李燕临齐维颢(4·27)“现成性”规约下非虚构写作的事实建构丁茜菡(4·32)如何看待茅盾文学奖的创作“无后续”现象(以刘斯奋等茅奖获奖者为例)阮波(4·38)自媒体写作的概念、特征及愿景(以读者为视角的分析)施龙(5·25)“最后一个”诗学与生产方式变革张伯存(5·31)新世纪以来萨满题材小说的体验式书写刘绪才(5·36)人工智能时代的写作主体性位移张强王超(5·42)稿酬制度与当代文学生产(以汪曾祺书信为中心)毕文君俞思超(6·4)媒介权力视域下当代文学经典改编与价值重构(以《白鹿原》为考察对象)王传领(6·13)在历史与现实之间(2017—2019年间“50后”作家长篇小说一瞥)谢尚发(6·19)新世纪文学中人民性问题的回溯、重构及当代价值修磊(6·26)爱丽丝形象中文译介史(回溯中国儿童文学之儿童形象嬗变)李雪伊(6·32)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新中国人民文学的践行者:人民日报(1949—1966)文艺副刊的文学呈现罗曼(1·58)《伤痕》40年:救赎与涅槃王瑞华(1·66)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子关系探析宋雯(1·75)20世纪90年代女性身体写作现象的再解读姚溪(1·82)艺术中的“真实”、时间与风景(《艳阳天》再解读)李云雷(4·57)简论浩然的价值及其精神资源周景雷郑慧文(4·68)当代文学创作中民间立场的价值重估王敏(4·75)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叙事车红梅(4·82)爱为何要忘记(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未选入《张洁文集》说起)张文娟(4·89)朦胧诗论争与反思性批评的兴起唐诗人(5·47)重识寻根文学:原貌、追述与个案管兴平(5·56)合作化小说“两条道路”斗争模式的形成与示范(以李准《不能走那一条路》为中心的探讨)李佳贤(5·62)“寻找当代文学经典”专栏主持人的话王尧韩春燕(1·38)汪曾祺对“苦雨斋”资源的借用孙郁(1·39)邂逅密敌:汪曾祺的《复仇》〔美〕费佳兰著潘莉译(1·48)作家词典·汪曾祺吕洁(1·55)主持人的话王尧韩春燕(3·4)日常生活书写的意义(铁凝小说新论)郭冰茹潘旭科(3·5)铁凝小说:“第三态”的凝视邱田(3·13)作家词典·铁凝明子奇(3·19)主持人的话王尧韩春燕(5·4)文学史时间中的高晓声与陈奂生房伟(5·5)“跟跟派”与“政治的玄学”(重读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张涛(5·17)作家词典·高晓声潘旭科(5·22)当代文学批评家研究一个在场批评家的秉性和“脾气”(洪治纲和他的文学批评)孟繁华(2·30)洪治纲:与现实保持密切联系的先锋派文学批评家贺绍俊(2·33)洪治纲印象吴玄(2·38)论文学批评的整体观洪治纲(2·41)批评家贺绍俊:披着80年代的霞光孟繁华(4·42)因为欣赏,所以批评李洱(4·44)寻找中国当代文学之“道”张晓琴(4·47)数十年文学批评的随想贺绍俊(4·53)作家作品评论“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论冯骥才的民间“史记”)胡传吉(1·122)从“乡土凝香”到“现实余韵”(陈忠实短篇小说论)韩伟(1·128)执拗的现实主义者与逃不掉的宿命(编辑家秦兆阳精神图谱素描)王迅(1·134)至深、至高、至远:当代文学的另一种叙事维度(论邱华栋极限运动小说)裴蓓张箭飞(1·141)美好生活在哪儿(性、生殖、社会资源分配与东西小说中的忧郁)张柱林(1·148)葛红兵创意写作的新趋向与新收获(评十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大宋江山》)郝雨(1·152)光芒四射的《梁光正的光》廖四平李丹(1·156)用温润的灵魂找寻表达的兴奋点(有关女真中短篇写作的抽样阅读与潜对话)张德明(1·162)自由与超脱的进境(严歌苓小说创作比较谈)罗晓静(1·169)论曹军庆的城市写作吴佳燕(1·175)集体记忆、文化震惊和反省残缺(加拿大汉学家梁丽芳教授的中国知青小说研究漫评)张志忠(2·73)《东岸纪事》叙事的返璞归真李劼(2·80)“半开之美”与“越轨的笔致”(金仁顺论)张涛(2·82)对匿名者的重新命名(塞壬散文论纲)柳冬妩(2·88)生命串接、时代启新及“超”性昭示(论赵德发长篇新作《经山海》)盖光(2·95)极端境遇中人性面向的反思(汪曾祺“政治题材”小说论)王泽鹏(2·102)死生亦大矣?(格非小说中的自杀书写与反乌托邦沉思)赵路平(2·109)“常规体”的延续、僭越及姿态展示(以中短篇小说为基点论韩少功长篇写作的艺术调式)刘霞云(2·114)娘子关头窥皓月(谫谈刘慈欣小说与中国文化精神)毛孟启(2·122)歌者焉知:高海涛散文的音乐性魅力轩小杨(2·130)远行精神与家园意识(薛涛少年小说论)方卫平赵霞(2·136)白天光小说民间化风格论李瑶吴雪威(2·142)凝视那些稍纵即逝的决断与逆转(读朱文颖短篇小说集《生命伴侣》)郜元宝(3·126)历史文化散文:如何“历史”,怎样“文化”(从夏坚勇《庆历四年秋》谈起)赵普光(3·129)中国故事的三种讲法(兼谈贺享雍的“乡村志”系列小说)叶立文(3·136)以先锋精神介入社会问题(莫言先锋小说《十三步》的现实感及其文学升华)王学谦(3·143)历史的镜像与精神的家园(马步升文学创作论)吴世奇(3·151)“小改而大动”:论汪曾祺《聊斋新义》的现代阐释刘程程(3·156)论生态美学视域下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杨一(3·163)在科技与人文之间(刘宇昆科幻小说论)游澜(3·17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评杨学民专著《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杨迎平(3·178)生命的强力与叙事的张扬(评王怀宇长篇小说《红草原》)张遥(3·182)个人性·民族性·国家性·世界性(吉狄马加诗歌创作及研究的思考)李晓峰(4·105)重返戊戌风云中的历史现场(评穆陶长篇历史小说《戊戌变法》)吴秀明俞清瑶(4·112)“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评谈瀛洲的散文集《人间花事》)张生(4·119)残酷历史境遇中的精神变形记(关于张庆国长篇小说《老鹰之歌》)王春林(4·128)解读作家的精神密码(读孙惠芬散文集《他就在那儿》)杨光祖(4·134)小说如何成为“大说”:论陈彦的小说《主角》张文诺(4·139)周瑄璞写作中的三个意识(从《日近长安远》和两篇短文说起)孔会侠(4·146)镜像:“存在与虚无”(津子围小说作品中的精神重构策略)贺颖(4·152)浅谈王蒙近年来小说创作的新探索郭宝亮(5·100)边缘情境、地方经验与市场效应(读阿来《云中记》兼及“汶川叙事”)韩春虎陆畅(5·109)在谱志立传中追寻文学真相(刘醒龙近期创作评述)刘早(5·116)倒影潋滟(重读毕飞宇的中短篇小说)相宜(5·122)“有独见之明”(读王干的“文学屏”)赵娜(5·129)简论马笑泉《回身集》中的异质审美张艳梅(5·136)论蒋韵《你好,安娜》中的记忆书写与自我救赎韩旭东(5·141)父与子的启蒙和革命(读王蒙《活动变人形》)刘振(5·147)生死场中:亲情何为,意义何在?(论皮皮《渐行渐远·背影》的深层叙述结构)杨波闵靖阳(5·154)“后革命”时代的英雄叙事(西元小说论)王冰冰(5·159)生命诗学视域下文人的精神生态(红柯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书写)徐翔(5·166)刘以鬯对小小说文体审美空间的拓展王彦艳(5·172)一个人的生态主义运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生态批评)张玲(5·177)论苏童小说的季节美学周新民余存哲(6·88)名人家事、历史场与话剧传承(阅读《你和我》的三个层次)申霞艳(6·95)王小波与他的“沙盘诗学”陈崇正(6·102)新的地方意识的兴起(以叶舟的《敦煌本纪》为中心)岳雯(6·109)从非虚构到虚构:释放的社群与隐蔽的诗情(读梁鸿的《四象》)项静(6·116)记忆诗学与《修改过程》刘长华(6·120)从“五行共生”学说看孙绍振诗学体系的内在景观庄伟杰(6·127)隐匿的暴力与新世纪(论《苔》的历史叙事之优势)丛子钰(6·134)论满族作家叶广芩小说创作的京剧意蕴曹转莹(6·142)现实主义视野下新城市日常生活书写(蔡东小说论)范伊宁张丽军(6·149)“我”在“他们”中间(关于熊育群长篇小说《连尔居》)武歆(6·160)认知诗学视域下曹文轩少儿小说的女性观念研究江璧炜(6·165)童年生命感与“根性”精神的共振(孙卫卫儿童文学创作论)李琦(6·173)樗栎杞梓,葵薤芝蘭(《植物先生:二十四节气植物研学课》序)吴浩(6·179)史料研究书信里的文学期刊史迹黄发有(5·72)路遥研究的史料问题(兼议姜红伟的路遥考)李国平(5·82)文学期刊会议与文学评论发展(对80年代文学一个侧面的考察)尹林(5·92)张洁文学年谱(1978—2020)姜红伟(6·66)毕飞宇创作年表杨毅鲍姝伶(6·80)当代诗歌论坛“选一只古典的鹤飞进我的词语”(关于孟原的诗)张清华(2·148)为散文诗一辩(以周庆荣为考察对象)敬文东(2·153)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彷徨与秘语(关于李永才的诗)杨红(2·167)“惟山体”创作的地理基因与地理想象孙正国李皓(2·173)昌耀:在时光深处孤独耸立的诗之高原谭五昌(3·187)纯净语言、平和日常与时间智性(论李琦诗歌的审美理想)蒋雨珊蒋登科(3·194)“现代性的追寻”(以“元诗”意义上的抒情“我”为中心的张枣诗学)亚思明(3·199)主体、话语与地方(女性人文主义视野中的辽宁女性诗歌)何言宏(4·158)“诗歌中的晚年”(20世纪80年代之后蔡其矫“旅游诗”创作论析)张立群(4·167)时空并置·灵魂对话·文化透视(翟永明书写古代女性的三重路径)牛艳莉(4·173)轻逸、自治与自我塑造(当代新诗的江南视角)吴宜平江离(5·184)“在寺庙边上写作”(论雷平阳的“旷野书写”)毛丹丹(5·191)太阳的诱惑(理解顾城的精神世界)郭帅(6·183)“庞德的肋骨”(论安琪的崛起与外国诗歌的影响)邓庆周(6·194)国际文学视野文学图像论视域下莫言小说英译本封面图像内涵解析孙宇(1·182)从中国的当下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日本学者千野拓政卢茂君(1·191)铁凝小说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王玉(2·179)世界经验、政治寓言与叙事形式的中西之辨(刘震云作品海外传播研究)刘诗宇(2·189)新诗、文体问题与网络文学(贺麦晓教授访谈录)易彬〔荷兰〕贺麦晓(2·198)国际文学翻译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王汝蕙(4·179)《出版人周刊》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基于AntConc 语料分析)崔艳秋(4·189)英语世界王安忆小说研究的社会历史视角探析于桢桢(4·196)访谈陈思和:学术是我安身立命的基本立场舒晋瑜(1·195)《上海舞男》的五度空间:两套叙事结构嵌套绾合出的上海霓裳曲(严歌苓访谈录之一)刘艳严歌苓(4·202)我的跨文化写作与人生旅程(聂华苓访谈录)莫詹坤陈曦钱林森(5·198)大地的复魅(与刘庆对谈小说《唇典》与萨满文化)李秀儿刘庆(6·202)《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总目录(1·202)《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优秀论文获奖作者与篇目(1·37)英文要目Lily译校封面人物邱华栋(第1期)洪治纲(第2期)铁凝(第3期)严歌苓(第4期)聂华苓(第5期)耿占春(第6期)封三人物“文学批评新势力”专栏·项静特邀主持杨丹丹(第1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邵部特邀主持张维阳(第2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樊迎春特邀主持杨庆祥(第3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程旸特邀主持黄平(第4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相宜特邀主持金理(第5期)“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徐兆正特邀主持林培源(第6期)封底人物项静(第1期)邵部(第2期)樊迎春(第3期)程旸(第4期)相宜(第5期)徐兆正(第6期)。
·180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趋边缘化,文学批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尽管批评界和学界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革新文学批评的话语模式与理论资源等方面作了各种努力,但却收效不大,而90年代中后期看似热闹的批评景观,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种表象的繁荣:无论是文化研究的兴起、媒体批评的发达,抑或学院派批评对于学术规范性的自我追求,都不过是当代批评话语与文学诗性本源不断疏离的诸般明证。
在此背景下,当代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因其对文学经典的诗意表达和复述改写,以及对小说与批评两种异质文体的创造性转换,从而在时下重构文学批评话语谱系的实践过程中,具有了某种可资借鉴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一若以时间而论,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活动可追溯至85新潮初始之日。
彼时为彰显自身的革新意识,马原、余华、残雪等先锋作家均以创作谈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念。
这种针对自我创作发言的批评行为,起初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批评并无二致,两者都以私人化的审美经验和思想旨趣为批评依据。
但在具体的话语实践层面,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却显示出了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其中,马原的《方法》、余华的《虚伪的作品》等文皆名动一时。
进入90年代以后,先锋文学作为一种创作潮流已然式微,但这一低谷却是先锋作家在动摇了现实主义的文学规范之后,开始提炼自我创作经验并藉此重构文学秩序的一个历史起点。
为达此目标,许多先锋作家都不约而同地从小说创作转向了文学批评。
迄今为止,结集成书且影响较大者,计有余华的《我能否相信自己》,马原的《阅读大师》,格非的《塞壬的歌声》,残雪的《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解读博尔赫斯》、《艺术复仇》、《永生的操练——解读“神曲”》、《把生活变成艺术》等等。
就文体而言,先锋作家的这些批评文字,尽管常常以随笔性的“文学笔记”命名,而且其主体内容也大多是对中外经典作品的解读,“但在文学批评的表象背后,却暗含着80年代以来先锋作家自身的文学经验。
·180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趋边缘化,文学批评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
尽管批评界和学界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革新文学批评的话语模式与理论资源等方面作了各种努力,但却收效不大,而90年代中后期看似热闹的批评景观,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种表象的繁荣:无论是文化研究的兴起、媒体批评的发达,抑或学院派批评对于学术规范性的自我追求,都不过是当代批评话语与文学诗性本源不断疏离的诸般明证。
在此背景下,当代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因其对文学经典的诗意表达和复述改写,以及对小说与批评两种异质文体的创造性转换,从而在时下重构文学批评话语谱系的实践过程中,具有了某种可资借鉴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一若以时间而论,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活动可追溯至85新潮初始之日。
彼时为彰显自身的革新意识,马原、余华、残雪等先锋作家均以创作谈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念。
这种针对自我创作发言的批评行为,起初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批评并无二致,两者都以私人化的审美经验和思想旨趣为批评依据。
但在具体的话语实践层面,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却显示出了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
其中,马原的《方法》、余华的《虚伪的作品》等文皆名动一时。
进入90年代以后,先锋文学作为一种创作潮流已然式微,但这一低谷却是先锋作家在动摇了现实主义的文学规范之后,开始提炼自我创作经验并藉此重构文学秩序的一个历史起点。
为达此目标,许多先锋作家都不约而同地从小说创作转向了文学批评。
迄今为止,结集成书且影响较大者,计有余华的《我能否相信自己》,马原的《阅读大师》,格非的《塞壬的歌声》,残雪的《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解读博尔赫斯》、《艺术复仇》、《永生的操练——解读“神曲”》、《把生活变成艺术》等等。
就文体而言,先锋作家的这些批评文字,尽管常常以随笔性的“文学笔记”命名,而且其主体内容也大多是对中外经典作品的解读,“但在文学批评的表象背后,却暗含着80年代以来先锋作家自身的文学经验。
这些潜在的文学经验,一旦被转换为批评的武器,便拓宽和延伸了批评对象的意义空间;相反,经过阐释的经典作品,又在为先锋作家提供崭新文学经验的同时,改变着先锋写作的原有面貌。
因此,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笔记’,就不仅仅是先锋写作从小说向文学批评“复述”的艺术——论当代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叶立文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写作方式,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不仅对经典作品进行了诗意表达和“复述”改写,而且还以艺术化的创作行为,不断游走于小说与批评这两种异质文体之间。
在此过程中,先锋作家普遍遵循了对原作故事情节的“复述”原则,并以个人化的思想旨趣与审美经验,在“心理填空”和“心理代入”式的情节补写中,实现了与批评对象的精神对话。
先锋作家这种跨文体的批评方式,在重申现代小说之艺术本源的同时,也为重构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谱系提供了参考价值。
“复述”的艺术·181 ·的文体转换,更是先锋作家对80年代先锋小说创作的某种延伸与转化”。
这种游弋于小说与批评两种文体之间的批评方式,就文体特征来说,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种“复述”的艺术。
所谓复述,指的是先锋作家在解读文学经典时,并不像学院派批评那样以某种理论方法为批评依据,也不像媒体批评一般热衷于简单随性的价值判断。
他们的批评方式,首先是一种对经典作品故事情节的“复述”,即“用写作者的感觉去追随别人的写作”。
把别人写下的故事缝缝补补再讲一遍,而且还在瞻前顾后的复述进程中左右逢源,通过不断融入自己的写作感觉与阅读经验,达到与批评对象展开精神对话的研究目标,如此多元复调的批评奇观自会令读者耳目一新。
作为一种基本的批评方法,“复述”普遍存在于各个先锋作家的批评文本之中。
这种复述,实际上是批评者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理解:在追随莎士比亚、但丁和卡夫卡等文学大师的写作过程中,先锋作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情节复述,以自己的叙事方式重组了故事进程。
譬如重新设定原作的时间叙事,将经典作品中以心理时间结构故事情节的方式予以叙事还原,通过梳理隐含于原作中的叙事逻辑,呈现人物隐秘曲折的内心之旅;又或以“心理填空”的复述方式,补写原作中省略空缺的心理内容,同时辅以旁白般的插入式叙事,向读者揭开经典作品自身所秉有的艺术本源……。
在此过程中,批评者的叙述声音直接融入了批评对象的叙述进程,所谓复调式的叙述景观便由此渐次形成。
在这两种声音的交相辉映下,批评者与批评对象其实已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先锋作家的复述式批评并不以完整还原作品的故事情节为重点——毕竟他们的批评本意远非是普及名著,而读者亦无望借其速读经典。
实际上,这种复述式批评在很多时候都是以提取原作中的若干叙事情境为契机,适时插入批评者自身的思想感悟与经验体会。
就此而言,先锋作家对于文学经典的复述追随其实也是一个重写过程。
在这种以写作者自身文学经验为蓝本的重写过程中,文学批评常见的过度阐释与思想误读自会比比皆是。
但对于先锋作家来说,复述与重写仅仅是体现批评者和文学大师之间对话意识的一种手段,知识学层面的求真目标也远非批评者的创作初衷。
他们的真正目的,其实是想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复述与重写,在与文学大师们的精神对话中,审视和检讨中国当代文学的方向性问题,并试图以此揭示现代小说的艺术本源。
那么,如何复述?怎样重写?现代小说的艺术本源究竟如何?凡此种种,皆在不同的先锋作家笔下得到了深入阐发。
二由于先锋作家的批评理念主要植根于个人化的思想旨趣和审美经验,故而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不同的批评者即便是在分析同一位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时,其关注重点也不尽相同。
大致来说,先锋作家的文学批评可分为以下三类:其一是以马原和余华为代表,关注经典作品中叙述(形式)问题的文学批评;其二是以残雪为代表,侧重发掘人物精神世界的文学批评;其三是以格非为代表,试图融合学院派与作家式批评的文学批评。
这三类文学批评尽管在话语实践中形态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能反映出先锋作家对于现代小说之艺术本源的独特理解。
首先来看看马原和余华的文学批评。
在他们的批评实践中,叙述方法一直是一个核心话题。
尽管这两位作家对于经典作品的解读,也有析其思想要义、赏其美学韵味的批评取向,但他们更关心的,却是那些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大师,例如海明威、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究竟是用什么叙述方法对一个故事、某段情境,甚至一种情绪进行了结构、营造和铺排的?作为批评者的马原和余华,实际上最想弄清楚的问题是,那些文学大师为何要如此这般地去进行叙述?这种叙述给读者造成的阅读感受又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原和余华所讨论的叙述问题,本身就暗含了叙述方法和叙述功能这两个层次。
他们复述经典的目的,是要在还原作品故事情节、辨析某段叙事情境的基础上,提炼出原作者的叙述方法,并讨论这一方法的功能性效果。
就此而言,由叙述方法的提炼到叙述功能的说明,便构成了马原和余华在批评实践中最为基本的叙述逻辑。
不过与学院派批评擅用的叙事学方法不同,这两位先锋作家在批评实践中对叙述问题的关注,文学评论 2012年第4期·182 ·主要是一种对原作故事情节的追踪复述。
在这当中,虽然也有对叙述视角、叙述结构以及叙述人称等叙事学意义上的理论问题的探讨,但其批评方式却更加侧重于批评者个人写作经验与原作叙事进程的的交叉和融汇。
在他们看来,似乎唯有用写作者的感觉,即自身的创作经验去贴近批评对象,那些经典作品的叙述问题才能够得以澄清。
为阐明这一问题,此处试以马原和余华对海明威作品的研究为例,来简要分析一下他们的复述式批评究竟有何特色。
在《阅读大师》一书中,马原专文探讨了海明威的小说创作,其中有关《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的分析,颇能反映出马原独具特色的批评方式。
与学院派批评家习惯于从概念和理论方法入手不同,马原首先就作品的中译名展开了讨论。
在他看来,海明威的这部小说其实分别讲述了“战地”与“春梦”,亦即战争与爱情两个主题。
按此理解,马原在复述作品情节时,也将原作浑然一体的情节叙述按主题相应地分割成了两个部分:海明威笔下战争与爱情水乳交融的叙述进程被置换成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
而这种在时间叙事上的重大改变,显然是一种融汇了批评者个人理解的再创作过程——马原以自己的叙述方式,在复述原作情节的叙事进程中,重写了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
有趣的是,在复述与重写别人的故事时,马原总是按捺不住自己作为小说家的创作本能。
他的复述方式,就是一个不断中止复述进程、随时插入自身文学经验的创作过程。
熟悉马原小说的读者必定明了,这种插入式的叙述方式,正是“我就是那个写小说的汉人马原”之类叙述方法的故技重施。
而这一具有鲜明“马原体”风格的复述式批评,与其说是对海明威作品的情节再现,更毋宁说是一次“马原体”文学经验的借尸还魂——在某种程度上,海明威已成了马原宣扬自己文学观念的傀儡和道具。
当然,这么说并非意味着马原对海明威这样的大师有任何不敬,只能说是批评者与批评对象之间在文学观念上的趣味相投,才造就了这般前者对后者不断进行复述与重写的批评奇观。
在马原复述式批评的叙述逻辑中,对原作叙述方法的提炼首当其冲。
故而在解读《永别了,武器》时,马原就有意选择了一些最能体现作者方法论意识的叙事情境加以评论。
譬如在复述海明威这部作品中的战争场面时,他便用“平视视角”一词概括了海明威的叙述方法,并就这一叙述视角的叙述功能展开了讨论。
在马原看来,“文学史上有一些描写战争的皇皇巨著”,以及“我们国内作家创作的战争题材的小说、电影”,大部分都是典型的“上帝视角”。
这种上帝视角,亦即全知视角其实很难切入人物的内心,反倒是那种限制性的“平视视角”,才能真正描写出战争的质感。
这种由提炼叙述方法到说明叙述功能的复述式批评,无疑为理解海明威作品的形式创新提供了诸多帮助。
但除此以外,马原的批评实践还具有一种“心理填空”的意味。
如果将马原的这种复述式批评分为两个部分,即对原作情节的叙事再现和批评者的插入式议论,那么就不难发现,后者在整个批评文本中其实同样具有一种叙事功能,而这种功能就是用心理学意义上的旁白,补充和还原了海明威小说的水下冰山。
在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中,作家只负责描写水面上的冰山,至于深藏于水下的巨大的冰山主体,则需要读者的艺术想象去加以完成。
马原在复述情节过程中所发的诸般议论,其实就是用心理学的方式对海明威作品进行了想象性的艺术补充。
不过由于受到了自身文学经验的影响,马原总是热衷于让叙述者在叙事进程中不断现身,因此,“我想”、“我认为”或“我觉得”等语词的嵌入,常常会打断复述进程中对原作故事情节的推进。
而这种批评者的叙述声音游离于复述叙述之外的做法,除了能够彰显马原自身的文学经验以外,还暗暗凸显了一个与心理描写有关的叙述悖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