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体会骨折是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踝关节骨折是指足踝关节处的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冲击或扭转造成的。
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本文将分享我的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我在一次跑步过程中突然感觉到右脚踝部疼痛难忍,随后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被诊断为踝关节骨折。
鉴于骨折处较大,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经过多次的术前咨询,我了解到保守治疗可能导致踝关节畸形,影响日后的身体健康,因此最终决定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在手术前,我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如心电图、胸部CT等检查。
同时,我也需要进行术前指导,了解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注意事项。
术前指导我了解到,手术过程中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全身麻醉,并且手术过程需要保证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由于手术需要进行切口,术后还需要进行切口的护理和包扎。
手术过程的经历手术过程中,我先被推进了手术室,佩戴了麻醉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了手术。
手术时感觉不到任何疼痛,也不会有意识,手术完成后又被推进了恢复区,等待麻醉退后再进行检查。
手术的具体过程我并不太清楚,但是在整个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直在我的身边,为我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专业和细心。
术后的恢复过程手术之后,我需要再住院5天左右。
术后第一天我需要继续保持拍床5个小时,以防止血栓形成并促进血液循环。
术后第二天开始,我就可以使用拐杖行走,并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康复体操和进行按摩。
在恢复过程中,我还需要注意饮食和起居方面的安排,以免影响手术的效果。
手术恢复期间,医生会定期进行复查并调整康复方案,确保康复进度顺利。
感想与建议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和身体恢复,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耐心。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十分重要,并要严格执行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
同时,术前要了解手术治疗的具体情况,这对于治疗过程中的心理调整和对治疗效果的判断非常重要。
81例三踝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通过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探讨一种恰当的手术及内固定方式。
方法收集自我院2007年9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的81例三踝骨折临床病例,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疼痛与关节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随访6个月~2.5年,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X片示骨折复位良好,达解剖复位。
按Olerud和Molander的评分标准,B型57例,优良47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82.5%;C型24例,优良1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9.2%。
总优良率81.5%。
结论手术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三踝骨折手术内固定三踝骨折又称Cotton骨折,Henderson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踝关节骨折。
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是三踝骨折的主要原因,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三踝骨折系踝关节严重损伤,一般合并有踝关节脱位。
骨折后如关节面稍有不平或关节间隙稍有增宽,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日常工作。
自2007年9月至2011年1月,本文对我院81例三踝骨折临床病例进行了内固定手术,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疼痛与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2.5年,疗效满意,现在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81例,男53例,女28例。
右侧42例,左侧39例。
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3.7岁。
所有病例均有外伤史,通过踝关节正、侧位片及重建CT确诊,均为新鲜骨折且骨折移位明显。
按Weber的AO分型B型57例,C型24例。
车祸27例,高空坠落伤21例,运动扭伤19例,平地摔倒12例,重物压伤2例。
开放性损伤22例,闭合性损伤59例。
伴有多发性骨折6例,合并颅脑损伤4例,有韧带、肌肉、肌腱或血管神经等多种软组织损伤18例,伴有不同程度胫腓韧带损伤或胫腓下关节分离63例。
手术距离受伤时间4h~16d。
1.2治疗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或全麻。
手术在止血带控制下进行,体位和入路根据后踝骨片的位置而定,如后踝骨片位于内侧,则患者取平卧位,患肢先屈膝,采用内后侧切口显露后踝和内踝,再伸膝位采用外侧切口显露腓骨和外踝。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关键词三踝骨折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又称Cotton骨折,是踝部一种严重的骨折,青壮年最易发生。
踝关节又是下肢主要的负重关节,要承受很大的负荷,而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取决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我院2001~2005年收治的31例三踝骨折的病人均进行了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组31例,男性21例,女性10例。
右侧18例,左侧13例。
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6.4岁。
所有病例均有外伤史,均为新鲜骨折,且骨折移位明显。
按Weber的AO分型,B型19例,C型12例。
1.2 手术方法常规采用硬膜外麻醉,体位和入路根据后踝骨片的位置而定,如骨片位于胫骨远端外侧,则先采用侧卧位,患侧在上,采用腓骨后外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显露腓骨长短肌,剪开肌鞘,分开肌间隙,向两侧牵开腓骨肌,暴露后踝,在跟骨上横穿一斯氏针,在牵引跟骨下充分暴露胫距关节,将后踝复位,先打入一根克氏针作固定针,再以大小适当钻头由后向前钻孔,拧入术前测量好的一枚加压螺钉固定后踝,检查胫距关节面,拔除固定针及跟骨牵引针。
再沿此切口暴露腓骨及外踝,整复后放入一半管型接骨板,在下胫腓联合上方1.5~2 cm处通过接骨板的一孔在踝关节充分背伸时由外向内横行钻孔,再拧入1枚全螺纹拉力螺钉,采用3皮质固定为宜,再依次上好其余螺钉。
术中电透,时刻注意螺钉不能穿过关节面。
再平卧位,采用以内踝为中心作内侧直型切口,暴露三角韧带及内踝,复位后,在内踝尖端偏外与胫骨纵轴线成45°角钻孔,再拧入一枚或者两枚半螺纹拉力螺钉。
检查关节活动度正常及内固定牢靠后,彻底止血,冲洗缝合伤口,置引流,长腿石膏托外固定。
如后踝骨片位于内侧,则患者取平卧位,患肢先屈膝,采用内后侧切口显露后踝和内踝,再伸膝位采用外侧切口显露腓骨和外踝。
2 结果随访时间最短11个月,最长4年,平均2.1年。
术后X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解剖复位。
三踝骨折的手术医治三踝骨折是踝部的一种严峻损伤,医治上强调解剖复位、顽强固定、初期功能锻炼。
正确的医治方式对恢复关节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我科2001年至2006年共收治三踝骨折患者30例。
医治成效中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样资料本组男20例,女10例。
年龄在19-75岁。
损伤缘故:车祸25例,坠落伤5例。
就医时刻2小时-13天。
依照large-hansen 分型法,旋后-外旋型8例,旋前-外旋型6例,旋后-内收型6例,旋前-外展型1例,旋前-背屈型10例,垂直紧缩3例,开放骨折10例。
手术方式在止血带下手术,先取腓骨远端后外侧切口,逐层切开软组织,显露腓骨下段和外踝,复位重点在于恢复腓骨的长度和解剖对位。
再自腓骨后缘进入显露胫距关节后方,当后踝骨折块大于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四分之一时应解剖复位。
用空心螺钉固定,方向能够之前或后方拧入。
腓骨用三分之一管型钢板或腓骨远端外侧钢板固定。
螺钉内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应于踝关节水平间隙上方2-3cm自腓骨向胫骨拧入皮质骨螺钉,穿过三层骨皮质即可,拧紧螺钉之前踝关节应背伸90°,避免踝穴变小而使术后踝关节背伸受限。
再取内踝处弧形切口,显露三角韧带和内踝,复位后用1-2枚空心螺钉固定。
固定后踝骨折的切口从内踝或外踝进入,取决于术前踝关节三维CT的诊断,后踝骨折块靠近内侧仍是外侧。
松止血带。
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检查踝关节活动度和牢固程度,引流后缝合切口。
术后小腿石膏固定踝关节功能位2周。
2医治结果本组30例患者术后随访12-20个月。
伤口均Ⅰ期愈合。
无骨不连和关节僵硬的发生。
3讨论手术机会三踝骨折为严峻的踝部骨折,最理想的手术机会为伤后6-8小时,亦即在肿胀或张力性水泡发生之前,或伤后6-7天,但要注意是出血肿胀仍是软组织水肿;有些骨折严峻移位,乃至引发踝关节脱位,骨折压迫皮肤引发坏死,均应初期处置。
复位后固定、冷敷、弹力绷带固定,手术时刻尽可能提早。
内固定物的选择关于外踝骨折,应解剖复位选用解剖钢板或重建钢板固定,使腓骨和外踝呈10-15°外翻角,牢固固定腓骨、外踝。
三踝骨折手术记录合集引言。
三踝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通常需要手术干预来修复。
本文将汇总三踝骨折手术记录,以便医生和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和术后康复情况。
病例一。
患者,李先生,男,45岁。
手术日期,2021年5月15日。
手术记录,李先生因意外摔倒导致左踝骨折,经X光检查确诊为三踝骨折。
手术采用开放性还原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将骨折部位复位并使用钢板和螺钉固定。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术后康复,李先生术后进行了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经过几个月的康复,他恢复了正常的步态和活动能力。
病例二。
患者,王女士,女,32岁。
手术日期,2020年8月20日。
手术记录,王女士因交通事故导致右踝骨折,经CT检查确诊为三踝骨折。
手术采用微创技术进行,通过螺钉和钢板固定骨折部位。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术后康复,王女士术后进行了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她积极配合康复计划,经过数月的努力,她的踝关节功能得到了良好恢复。
病例三。
患者,张先生,男,50岁。
手术日期,2019年11月10日。
手术记录,张先生因工作时不慎摔倒导致左踝骨折,经MRI检查确诊为三踝骨折。
手术采用经皮内固定术,通过小切口将钢板和螺钉固定在骨折部位。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康复,张先生术后进行了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他坚持每天进行康复锻炼,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踝关节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可以正常行走和工作。
结论。
三踝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干预。
通过手术将骨折部位复位并固定,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术后的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才能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手术记录合集,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4-65岁,平均37.5岁。
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其中4例为开放性骨折,全部合并有踝关节半脱位。
结合外伤史、体征、X线片,按照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形4例、旋前外展型6例、旋后外旋型6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下胫腓关节分离。
1.2 治疗方法: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急诊手术治疗,其余12例因有肿胀和皮肤张力性水泡,故先根据Lauge-Hansen分型予以手法复位,并行踝关节休息位石膏固定,尤其是后踝骨折片大于关节面1/4者。
这将有利于肿胀的消退和手术时的复位。
全部病例均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
拉力螺钉固定胫骨后唇及1/3管形板固定腓骨下段骨折并经腓骨远端拉力钉复位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松质骨螺钉固定内踝。
术后早期即行功能锻炼,8-10周后下地练习行走。
2 结果16例患者均骨性愈合,优良12例,解剖复位,踝背伸、跖屈受限10度以内,活动时无疼痛,X线片示下胫腓关节无明显间隙。
另4例均为腓骨粉碎性骨折或下胫腓关节严重分离不稳,功能复位者,术后踝关节背伸、跖屈受限10度-20度,下胫腓关节分离小于2 mm,活动后有轻度不适或酸痛感。
本组无骨不连或畸形愈合及下胫腓关节不稳功能障碍者。
3 讨论3.1 手术入路选择:本组均采用腓骨后外侧切口加内踝前内侧切口,均能得到很好的显露和操作。
通过腓骨后外侧纵切口,保护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分离腓骨长肌与足拇长屈肌间隙均能充分显露后踝与外踝。
因为后踝的骨折块最常发生于后外侧,上述切口可完全暴露,且除了腓动脉的末支,无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较内侧经踝管的切口来得更加安全和有利于复位、固定的操作。
内踝前内侧切口注意保护大隐静脉和隐神经,与后内侧切口相比,优点在于可以直视关节面的复位以及清理嵌顿的骨碎片、软组织,避免进入踝管的手术操作,减少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可能。
3.2后踝骨折最先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多为撕脱性骨折,有下胫腓后韧带牢固连接,切开后复位较容易,但此处韧带附着不可剥离,以免骨折片丧失血供。
三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联合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
方法:自 2009 年 10 月至2012 年 10 月手术治疗三踝骨折42例。
均行切开复位、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固定外踝,内、后踝用1 ~2 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探查修复韧带。
结果:随访8 ~20个月,平均 16 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畸形愈合,采用
baird-jackson 标准进行评定,优 28 例,良 13 例,差 1 例,优良率97.61% 。
结论: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联合空心螺钉治疗三踝骨折,固定可靠,手术简单,效果好,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良好,是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复位;内固定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中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由外展、外旋暴力引起,而三踝骨折又是严重复杂的关节内骨折,除内外踝骨折外,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及韧带的损伤。
治疗关键是恢复踝穴的完整性,保持和距骨正常位置以及负重关节面光滑,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要求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而且需要修复损伤的韧带恢复关节稳定性,以便早期功能锻炼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而精确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以及术后早期系统的康复锻炼是治疗三踝关节骨折减少并发症的关键[1]。
该项研究手术治疗三踝关节骨折 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09 年 10 月至 2012 年 10 月我院治疗
的三踝关节骨折患者42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 27 例,女15例,年龄19 ~ 65岁,平均43.5 岁。
致伤原因:走路扭伤13 例,重物砸伤8例,交通事故伤16 例,高处坠落伤5 例。
均合并有踝关节脱位。
常规踝关节x线片及ct检查,按danis-weber 分类,a 型12例, b 型17 例,c 型13例。
所有病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为伤后4小时~9天进行。
1.2 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消毒铺巾,驱血上气囊止血带,按外踝、后踝、内踝次序依次固定,最后修复韧带。
外踝取腓骨后外侧切口[2],不损伤腓骨前缘的腓浅神经,解剖复位骨折,腓骨远端解剖型钢板固定。
对后踝骨折者,大于关节面 1/4 时,复位后自从前方置入1~2枚4.5 mm 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固定时借用外踝或内踝切口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操作。
内踝切口以内踝尖为中心做内侧纵弧形切口,保护大隐静脉,将骨折解剖复位,用1.5克氏针1~2梅固定。
术中排片复位满意后,沿克氏针拧入1 ~2 枚4.5 mm 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内踝[3]。
检查外侧胫腓韧带及内侧三角韧带,如有损伤必须将其修复。
如合并下胫腓关节损伤,在处理完骨折后,用1枚 3.5 mm 皮质骨螺钉紧靠下胫腓联合上方,平行于胫距关节面而且从后向前倾斜25°~30°拧入螺丝钉,固定螺丝钉需通过3 层骨皮质。
1.3 术后处理常规使用抗生素3d,抬高患肢,患肢支具或石膏踝关节中立位固定1~3周,麻醉消退后即行患肢肌肉舒缩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去除外固定后进行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待骨折
线模糊,开始逐渐部分负重行走,骨折骨性愈合正常行走。
2 结果
42 例患者术后均随访8 ~ 20 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骨折愈合时间 8~12 周。
参照baird-jackson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本组病例优、良 41 例,差1例,优良率为 97.61%。
本组病例无切口感染,无骨折不愈合,无畸形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平均1年取出内固定,下胫腓固定螺丝钉一般完全负重前取出,否侧容易发生螺丝钉断裂。
3 讨论
3.1 踝关节功能解剖特点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内外踝和距骨组成。
内外后踝构成踝穴,距骨位于踝穴内。
胫腓骨下端被坚强而有弹性的骨间膜、胫腓下前后联合韧带及横韧带连接在一起。
内侧有三角韧带分深浅两层。
外侧有跟腓、距腓前及距腓后三束韧带,易受损伤。
在足背屈和跖屈的全部活动范围内,距骨与踝穴的全部关节面紧密接触。
所以,损伤后应将踝穴恢复完整,才能保证踝关节的良好功能。
3.2踝关节骨折的分型按denis-weber 分为 3 型。
a 型:主要由旋后应力引起,外踝骨折低于胫距关节水平,外踝为撕脱骨折或韧带断裂,有的可合并内踝斜形骨折。
b 型:为强力外旋引起,外踝斜形骨折,位于胫腓联合水平,约 50% 发生下胫腓联合损伤,同时后踝、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损伤。
c 型: a.c1 型,外展应力引起,腓骨骨折高于下胫腓联合水平,多合并后踝、内踝骨折及下
胫腓联合损伤; b. c2 型,外展与外旋联合应力引起,腓骨高位骨折。
3.3踝关节骨折固定原理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内外踝构成踝穴,其主要功能为负重,活动方向以屈伸为主,当腓骨下端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时距骨外移不稳定、踝穴增宽,导致踝穴解剖结构破坏。
任何一个负重关节发生骨折以后,恢复功能最可靠的方法是使关节面解剖复位,其次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本组三踝骨折病例术中均达到解剖复位,和恢复下胫腓关节的稳定并修复韧带[4]。
3.4手术时间选择早期手术治疗是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由于踝部软组织覆盖少,皮肤菲薄,浅筋膜内缺乏脂肪,皮下组织疏松,确诊为骨折脱位后,我们认为手术宜早期进行。
即伤后6~8 h内,早期肿胀是由于血肿形成而不是水肿,组织真正肿胀或张力性水泡未出现,此时进行手术容易操作,预后比较理想。
一旦肢体肿胀明显或出现肿胀高峰则患肢制动,抬高患肢,脱水消肿治疗10~14 d 后再考虑手术治疗。
3.5 三踝骨折的内固定方法踝关节骨折为临床上常见的创伤,骨折线大多经过关节面,为关节内骨折。
要求整复固定达到精确的解剖复位,如关节面对位不良、踝穴增宽或变窄、韧带松弛,会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疼痛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的发生。
对于不稳定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应以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恢复踝穴的解剖和关节面的平整、修复损伤的韧带、获得早期关节功能锻
炼为目的。
三踝骨折的复位需要显露踝关节的内、外、后三面,其手术顺序各家观点存在差异,多数认为复位固定的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较为合理[5][6],与本组的观点相同。
术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口位置,因为后踝骨折块可通过下胫腓韧带及后关节囊与腓骨远端相连,外踝固定后,更易增加后踝的复位。
有研究表明,后踝撕脱骨折时,固定后踝骨折块比单纯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对恢复踝穴稳定性更加有效[7]。
本组对于移位的后踝骨折块均予复位内固定,骨折块过小不能固定者则根据下胫腓联合的分离情况给予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这样明显增加了踝关节的稳定性,加快了恢复过程,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3.6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
采用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定,其中优 28例,良13例,差 1 例,优良率为 97.61%。
说明切开复位钢板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可提高复位质量、重建踝关节稳定性,对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8][9]。
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后早期容易出现下肢水肿,后期容易出现关节活动受限。
为此该项研究采取患肢抬高位,麻醉消退后行患肢肌肉舒缩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3 周内不做踝关节内外翻活动。
术后 6 周开始逐渐部分负重行走,一般术后12 周能恢复步态,正常行走,从事原有工作。
综上所述,对于三踝骨折的治疗,急诊手术,尽早恢复原有的正常关节结构,坚强内固定,加上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可以减轻患者的病痛,取得很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洪,贾斌. 手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体会[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 3): 323.
[2] 汶勇军,史传道. 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j]. 临床骨科杂志,2012,15( 2): 237.
[3] 李永舵,刘书茂,贾金生,等. 后踝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 5): 718 -723.
[4] 姜保国,张殿英,付中国.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建议[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 1): 51-54.
[5] 陆军,周玲珍,王宸,等. 三踝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2010,125( 11): 1092-1094.
[6] 智慧.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 12): 972 -973.
[7] 吉喆,兰宾尚,张开放. 三踝骨折 71 例手术治疗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 5): 585 -587.
[8] 沈玉春,安智全.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 21): 94-95.
[9] 朱权,王新,严瑾,等. 三踝骨折手术治疗中的相关问题探讨[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 2): 15-17.
作者简介:
庄冠军、1974年12月、男、江苏省宿迁市人、大学本科、上海市东方医院集团宿迁市东方医院骨科、主治医师、从事骨科临床工
作15年、研究方向脊柱、四肢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