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什么是生态农业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了农业发展的热门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农业?又该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的特点十分显著。
首先,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不再是单一地追求农作物的产量,而是将农业生产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水源、空气、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各个要素,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其次,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
例如,农作物的秸秆可以用作饲料、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或者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可以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再者,生态农业减少化学物质的投入。
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病虫害,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生态农业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通过种植多种农作物、养殖多种畜禽,形成复杂的生态链和食物网,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那么,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呢?科学规划是关键的第一步。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产业布局等,避免盲目跟风和无序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必不可少。
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培育优良的品种,研发高效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让他们能够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技术。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降低生态农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也不容忽视。
什么是生态农业如何推广生态农业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农业呢?又该如何有效地推广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它不是单一的种植或养殖,而是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要素,如土壤、水源、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各个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比如,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可以通过种植不同的作物来实现土地的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提高土壤肥力。
还可以将养殖产生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降低了化肥的使用量。
此外,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
生态农业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它提倡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生态措施,如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森林保护等,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那么,如何推广生态农业呢?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要让广大农民和社会公众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和优势。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科普宣传等活动,向农民传授生态农业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成功案例和效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和示范项目的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的条件。
再者,要加强科技支撑。
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力度,开发出更多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
生态农业的内容生态农业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特点1. 生态友好型: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依照生态学原理,开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农业。
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耐久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
2. 生态适应型: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采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效益型:生态农业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业的实现途径1. 农业生态化:农业生态化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是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达到农业生态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益的最优化。
2. 农业生态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
它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生态环境调控技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农业生态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3. 生态农业政策:生态农业政策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推广,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三、生态农业的实践案例1. 甘肃省武威市生态农业示范区:甘肃省武威市生态农业示范区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打造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同时,还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 湖南省岳阳市生态农业基地:湖南省岳阳市生态农业基地是以生态农业为核心,集种植、养殖、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基地。
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
生态农业一、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而食物链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因此,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又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增值链。
因此,遵循这一原理,就可以巧接食物链,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生产一种产品时所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料,即使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实行无废物化的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洁净产品。
这样既提高了能量和资源的利用率,又有效地防止了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生态农业的特点生态农业的突出优点表现在:①减少了化肥、农药、电能等能源和资源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投入。
②收获多种产品,增加了经济效益。
③净化环境,降低人和家畜的发病率。
四、生态农业的设计生态农业的设计主要从平面空间、垂直空间、时间和食物链等方面去考虑。
生态农业的平面设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确定各种作物的种类和各种农业产业所占比例及分布区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业区划。
生态农业的垂直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将各种不同的生物种群组合成合理的复合生产系统,达到最充分、最合理的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
垂直结构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上部分包括复合群体茎、叶的层次分布以及不同生物种群在不同层次空间上的配置,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气等。
地下部分是指复合群体根系在土壤中不同层次的分布,目的是能够有效地利用不同层次土壤中的水分和矿质元素。
生态农业的时间设计是根据各种农业资源的时间节律,设计出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格局,使资源转化率达到最高。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01、什么是神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不仅要求禁止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和化肥,保护土壤、水源和空气不受化学污染,而且注重农业的生态循环,通过良种培育、农地轮作、合理种植养殖,利用动植物天然的能力和农地的生态循环,预防动植物病疫和农地贫瘠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02、生态农业哪些模式?未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和农业补贴,也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下面是农业部总结的10种生态农业模式,供新农人们参考。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基本情况总结9篇第1篇示例: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通过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农业领域的热点议题,各国纷纷进行相关政策制定和措施推行。
一、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1. 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农业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循环利用原则:生态农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
3. 多样性原则:生态农业要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协调发展。
4. 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农业要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避免使用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害的化学农药和化肥。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1. 有机栽培:生态农业主张有机栽培,尽量减少对农田的化学污染和对农产品的残留物质。
2. 生态种植:生态农业强调种植方式的生态化,推广生态农业种植技术,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对水资源的污染。
3. 农业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倡导农业的循环利用,提倡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和自然循环。
4. 综合管理:生态农业要求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1. 国内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政策,推广生态种植和有机农业。
2. 国际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国际上生态农业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各国纷纷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和推广力度。
3. 生态农业的前景展望: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将成为全球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生态农业基本情况总结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对生态农业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
(一)生态农业的背景和发展意义1.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农业面临着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2.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农业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循环利用资源,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原则1. 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1)生态系统保护: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2)循环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3)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合理管理和科学运作,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4)生态经济效益: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
2.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循环利用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3)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生物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4)综合治理原则:采取综合的措施和方法,实现农业生态化管理。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成果1. 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规模上看,我国生态农业的面积逐年扩大,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从技术上看,我国已发展了一系列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如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等。
从政策上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2. 生态农业的主要成果(1)资源利用效益的提高:通过合理管理和科学运作,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环利用。
生态农业的名词解释在如今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生态农业是一种在保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实现农业产出的农业方式。
本文将对生态农业的概念、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指通过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
它跳出了传统农业以生物产量为核心的思维框架,将生态环境和农业产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实现高效农业生产。
二、生态农业的原则生态农业的实践有一系列的原则,以确保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的首要原则。
农业生产应该尽量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提高农田环境的质量。
其次,生态农业需要保护和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
这可以通过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等方式来实现。
最后,生态农业要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即要确保农业生产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保证未来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破坏资源,不威胁生态平衡。
三、生态农业的实践生态农业的实践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旨在促进农业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种植有机农产品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实践之一。
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严格限制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注重土壤养分的有机堆肥,以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
其次,生态农业倡导水土保持和面源污染防治。
通过合理施肥,种植绿色植被,建设生物防治系统等手段,减少土壤流失,防止水资源污染。
同时,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也是生态农业的核心实践之一。
通过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生物防治手段运用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四、生态农业的意义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生态农业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既能保障农产品供应,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简单来说,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农业,而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
它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化学物质的投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农业中,农业生产不再仅仅追求产量的提高,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生态的平衡。
比如,通过轮作、间作等种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引入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发展沼气池,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了解了什么是生态农业,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政策支持是关键。
政府应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包括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补贴,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加强对生态农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支持,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的标准和认证体系,保障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科技创新是动力。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比如研发高效的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探索新型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监测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再者,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
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优势,改变他们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
只有农民真正理解并愿意接受生态农业,才能推动生态农业的广泛发展。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报告
一、前言: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章节,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
可是,单单靠掌握书中的知识是不足以让我们理解透彻的,因此,我们就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做出详尽的调查,通过实践解决一些问题来加深我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二、调查过程:
1. 调查方式:询问亲友、网上搜集资料、电话访谈
2. 调查问题:P97
1) 农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体是什么?
2) 哪些种类的生物是生产者?
3) 农民是用什么办法抑制其他生产者的数量?
4) 初级消费者有哪些?
5) 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的/有害的?
6) 对这些初级消费者,农民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7) 次级消费者有哪些?与农作物有什么关系?
8) 养殖动物的饲料来源是怎样的?
9) 农民对农作物秸秆是如何处理的?
10) 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11) 怎样才能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3. 解决问题:
1) 生产者:由于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中国种植玉米的时间较晚,由明代从麦加朝觐的穆斯林传入中国。
玉米的根为须根系,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节根长出的称为地下节根,一般4~7层;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气生根,一般2~3层。
株高1~4.5米,秆呈圆筒形。
全株一般有叶15~22片,叶身宽而长,叶缘常呈波浪形。
花为单性,雌雄同株。
雄花生于植株的顶端,为圆锥花序;雌花生于植株中部的叶腋内,为肉穗花序。
雄穗开花一般比雌花吐丝早3~5天。
秸杆利用
颗粒饲料
该设备有粉碎机、蓄料罐、压制机、输送装置、干燥清选机、装袋机等组成。
其工艺流程为:秸秆除杂、粉碎机粉碎、气流输送粉状物料至蓄料罐、罐内物料经往复摆动装置膨松、搅龙无级变速供料、颗粒饲料压制机压制颗粒、颗粒输送、干燥清选、装袋入库。
其主要特点:高温 75-98℃ 高压轧制,部分粗纤维降解,饲料熟化增值;物料自动密封输送,自动化程度高;整体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安全;粉尘处理彻底,厂内空气清洁。
发酵饲料
该设备有粉碎机、蓄料罐、给料装置、搅拌机、计量装袋机、抽空机等组成。
其工艺流程为:秸秆去杂粉碎、物料储存、物料菌种供给、
物料搅拌、计量装袋、抽空封口。
其主要特点为:粗蛋白含量提高3%—5%;设备简单且机械化程度高;无粉尘污染。
玉米螟:
为玉米最重要害虫,在3-9月间播种的玉米被害较严重。
成虫在深夜活动,将卵块产于株高约20公分以上的玉米叶片背面,孵化的幼虫危害玉米各部位,最后在为害部化蛹。
防治方法,可于株高20公分开始释放赤眼卵寄生蜂,每公顷施放蜂片200片,以抑制玉米螟卵粒孵化。
另外分别于玉米轮生初期,轮生中期,雄花抽初前4-5天,雌花吐丝后3-4天,施用苏云金杆菌(16000iu/mg)粒剂于心叶。
每公顷用量5公斤。
预防防治率可达70-80﹪。
2) 初级消费者:农田的初级消费者主要是一些害虫:水稻虫害主要有稻螟和飞虱叶蝉蝽象两大类;油菜虫害主要有蚜虫、菜青虫、猿叶甲和跳甲等;棉花虫害主要有棉蓟马、盲蝽蟓和棉叶螨等,还有其他的蝗虫、毛虫、蝼蛄、老鼠、麻雀等。
除外还有一些益虫,比如说蜜蜂、蝴蝶、桑蚕等,还有一些家畜和家禽。
对于这些害虫,农民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引进天敌、竖稻草人和使用农药。
天敌主要根据当地虫害的类型引进,有以害虫为食的各种鸟类,还有猫头鹰、蛇、七星瓢虫、青蛙、螳螂、蜻蜓等等。
而农药使用的就比较多了,在此不一一例举了。
3) 次级消费者:至于农田的次级消费者,以上引进的天敌都属于次级消费者,还有鹰、狗、猫、人等等。
它们大部分都是以初级消费
者为食,特别是以害虫为食的次级消费者,它们对保护农作物起到很大的作用。
4) 能量流动情况: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动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
各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A. 非生物的物质及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 B. 太阳能生产者(谷粒)初级消费者(老鼠)次级消费者(蛇)三级消费者(人)……
三、建议与对策: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如复种) 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如控制光照强弱和成分、增加CO2浓度合理施肥) 缩短食物链的长度 循环利用:果蔬有机垃圾采用厌氧处理回收能源秸秆实现机械化粉碎还田建造沼气池采用“农田废弃物——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基质有机肥——农作物生产”的循环种植模式提倡“桑基鱼塘”的设计模式,通过能量多级利用,充分利用流经各营养级的能量,提高生产效益四、活动交流:我们的建议与对策部分能够得到赞同,但不排除有些建议会要求过高,使得成本过高,难以成为现实,特别是机械化的普及更是难上加难了。
但无论如何,机械化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应该是一种趋势,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将是关键,这也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作物的产率是有明显的提高的。
而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政府的帮助和每一位市民的维护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