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艺术的典范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鲁迅出关的讽寓艺术
鲁迅的讽刺艺术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出关》为例,这部作品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展现了鲁迅独特的讽刺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 人物讽刺:在《出关》中,鲁迅通过塑造关尹、老子、孔子等人物,以及对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行为的描绘,讽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虚伪、迂腐和自私。
例如,关尹在作品中象征了当时的官僚作风,他对孔子所说的“礼”的推崇,以及对待学生的严厉态度,都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伪善和僵化。
2. 社会现象讽刺:鲁迅在《出关》中通过对关尹和孔子所处环境的描绘,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封闭和封建。
例如,作品中提到的“出关”一事,就是对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讽刺,暗示了国家的封闭和对外界的无知。
3. 文化讽刺:鲁迅在作品中对关尹和孔子的对话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他们的辩论,讽刺了当时文化领域的腐朽和矛盾。
例如,孔子对关尹的批判,反映出当时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冲突,同时也揭示了知识分子之间的分歧和斗争。
4. 讽刺手法:鲁迅在《出关》中运用了寓言、讽刺、反讽等手法,以幽默、尖锐的语言揭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例如,作品中对关尹和孔子之间的辩论,鲁迅采用了讽刺性的描绘,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文字中感受到深刻的讽刺意味。
综上所述,《出关》作为鲁迅的讽刺艺术的代表作,通过人物、社会现象、文化和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展现了鲁迅独特的讽刺艺术魅力。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中国讽刺文学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讽刺之光则无所不在 (2)二、俏皮动漫的笔法 (4)三、妙趣横生的比喻 (5)四、精微犀利的心理讽刺 (6)五、参考文献 (9)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他的《围城》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它的讽刺之光则无所不在, 可以说是不放过任何人、事、物, 构成了丰富博大的讽刺世界。
它以令人拍案叫绝、忍俊不住的精妙比喻,俏皮动漫的笔法,细微的心理刻画,讽刺时弊,采用独特的象征,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在幽默外表下露出辛辣犀利的笔锋,予人妙趣横生,散发着让人惊叹不已的文字力量,发人深思。
【关键词】比喻象征动漫心理刻画讽刺创作于1946年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代表作,它所体现的进步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不仅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树立起作者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不可小视的地位。
“喜剧的艺术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
的确,《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辉煌的人的虚伪面孔,讽刺之光无所不在,几乎笑尽天下。
引用评论人士的话:“如果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文学的典范,那么《围城》可谓是中国新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
”①它继承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宝贵传统,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崭新的创造。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讽刺之光则无所不在“讽刺是人类对所生存的社会及自身进行的尖锐的批判和深刻的自省, 是对否定的人、事的冷静的箭。
”②以往的讽刺小说或集中于社会揭露, 或专注于道德批判, 或刻划人物的可笑行为, 讽刺范围比较明确而狭窄。
而《围城》的讽刺之光无所不在, 范围涉及社会、政治、时事、文化、人生、人性、心理等等, 构成了作家特有的丰富博大的讽刺世界。
可以这么说, 《围城》是每页有讽, 每节含讽, 每句带讽, 几乎不放过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
016《名家名作》·评论秦永芝《尚书·尧典》中记舜云:“诗言志,歌永言。
”①《毛诗序》亦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②可见古人作诗是为表达人之“志”。
结合《诗经》创作之背景,其“志”与政治联系密切,每首诗都反映着诗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看法与评价。
诗言志的主观需要结合古人含蓄蕴藉的诗学观,催生了如《君子偕老》一类的讽刺诗,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深远的文学影响。
一、《诗经》—讽刺艺术的开端《诗经》乃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人们关注着普通民众和社会现状,创作了大量映照现实之作以抒情言志。
郑玄《诗谱序》言周懿王执政后,国势渐衰,乃至“周室大坏……众国纷然,刺怨相寻”③ 。
此即《汉书·礼乐志》所言:“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④ 西周后期,周道始崩,怨刺之诗形于咏歌,《诗经》中便出现大量讽喻现实的作品,诗人们或出于对腐败朝政的不满,或悲于自身生活的不幸,作诗以讥刺统治者不符礼仪之行,或讽喻国君,抑或警示世人。
《诗经》中的讽刺诗多集中于《国风》中的周朝民歌。
诗人们直面现实,又因明哲保身的需要,运用诸如比喻、对比、反语等艺术手法,营造出委婉含蓄的讽刺效果。
《毛诗序》指出这类讽刺诗的讽刺特色为“主文而谲谏”,因此,讽刺诗在表达时具有更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这些讽刺诗使《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由此成为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其现实主义内涵为后世讽刺文学开启了写实传统,讽刺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亦为后世诗人所继承。
二、《君子偕老》中的讽刺主题《君子偕老》是《国风》卫国鄘地的一首民歌,全诗兹录于下: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
蒙彼绉纟希,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毛诗序》言:“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具体表现《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儒林”为背景,讽刺了当时的士人庸俗贪婪,矫揉造作,形成了一定的讽刺艺术。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
一、渗透毒瘤式的讽刺手法贯穿全书《儒林外史》以王良、胡世安等人的形象,将当时的士人生活方式及其上层机构剖析得淋漓尽致。
书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他们的行为表现,通过抡弄笔杆式的文字,将士人的庸俗与媚俗等滥觞之心展露无余。
读者很容易看穿士人的虚伪和丑陋。
二、透过讽刺来揭示了社会问题《儒林外史》讥讽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存在的种种问题。
船场骗局,应试制度中的“塞翁失马”式的变故,茶肆的风月场所……种种丑恶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深思。
作者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同时,以笔为刀,在揭示问题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批判,展现了儒林虚伪、庸俗的一面,使人们洞察到人性黑暗的一面。
三、巧妙地运用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通过巧妙的讽刺手法,使人物故事更具魅力和生动性。
讽刺尤其体现在人物与道德的冲突上。
例如,“卖国奴”、”市井儒雅”等等等。
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各种生活习惯、观念的讽刺,也可以看到实际的生活中,个人的真实面貌。
这既是对人物刻画的一种追求,也是对文化历史的反省、对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细节入微的写作风格更让讽刺生动而深刻嘲讽还有一种风格,那就是细节入微。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也是这样写的。
例如,小说中讲到了古时候的夜馆。
然而,这个夜馆却不是一个餐馆,而是一个进行嫖娼的场所。
小说描绘了夜馆的一切,从菜单到人们吃的方式,到场所的布置和服务等等。
通过将这些表现得细节化,让讽刺更加生动、突出。
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对人性的深度思考,《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深入人心的,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士人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古风雅俗,创作者通过娓娓叙说,展现了当时的风俗不对与真实人性的不同层次,由此呈现出的《儒林外史》以及众多同类作品都应被奉为经典,塑造了“讽刺小说”的典范形态。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儒林外史》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
它不但具有与其它优秀小说共同的特点,即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有它自己所独具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
它的这两种特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所谓讽刺是对假、丑、恶的否定,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现形式,运用讽刺的目的在于揭露,揭露被讽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恶。
作为一部讽刺杰作,鲁迅高度评价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认为它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使后来者难以为继。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所谓“戚而能谐”,是指描写内容上的悲剧性,作品在内容上是描写了病态社会造就了病态人物,病态心理,这是内容上悲剧性。
在表现形式上却具有喜剧性,描写深入到社会的时代原因,讽刺的矛头不是对着某一个人。
所谓“婉而多讽”,是指委婉曲折的讽刺,他不直接的褒贬人物,力求隐去作者的身影,而让形象直接同读者接触,在平凡、平庸、平常生活中表现出令人惊异的讽刺力量。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在艺术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过很高的评价。
他指出:“敬梓之所描写者……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见《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以其三十万字的篇幅,共塑造出了三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即有五、六十人。
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物个个描绘的性格鲜明。
像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牛浦郎、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琼枝等,个个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点。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讽刺’。
批评的艺术典故或者故事在艺术领域中,批评的艺术是一种对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批判的技巧。
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批评的艺术。
相传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塞萨罗的画家,他擅长画人像。
一天,他完成了一幅新作品,自以为是非常完美。
然而,他聪明的老师苏菲亚却发现了画中的一处缺陷。
苏菲亚走过来,注视着塞萨罗的画作,然后指着一根画中人物的长发说:“塞萨罗,你的画作很出色,但这个人物的长发应该更加细腻、光滑。
”听到老师的批评,塞萨罗感到非常沮丧,并觉得自己的作品并不完美。
然而,与其他人不同,塞萨罗并没有放弃。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对比其他画家的作品。
他发现自己的老师是正确的。
于是,他重新修改了画作,使得人物的长发更加贴合苏菲亚的批评意见。
最终,这幅作品因为完美的细节而得到了众人的赞赏。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批评的艺术并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负面评价,而是一种指出不足、提供改进意见的方式。
塞萨罗通过接受批评和学习,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平并获得了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批评家经常发表对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作品的评论。
他们的目的不仅是批判,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艺术家们不断进步。
好的批评不是仅仅指出问题,而是在批评中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
正如塞萨罗的案例所展示的,批评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发展。
当我们接受批评并从中吸取经验时,我们能够成为更优秀的个体和艺术家。
因此,批评的艺术在让艺术家进步、作品更加完善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接受批评,并从中汲取营养,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简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 《儒林外史》堪称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一朵奇葩,是中国第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讽刺小说,同时也是十八世纪中国古典小说文库中的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作品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通过运用夸张、对比等多种手法,采用冷静理性的笔触全面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考试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
本文旨在对《儒林外史》的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通过学习分析其讽刺艺术风格,对于提高讽刺文学的写作水平,掌握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讽刺;喜剧性;悲剧性;真实性;夸张性【前言】《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创新和发展,而且在艺术上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开创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
现代文学大师鲁讯先生曾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能戚不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作者吴敬梓以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把功名宦海中的沉浮变幻,富贵利禄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独善其身的清高名士和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奇人等理想人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寻找医治现世良方的社会改造理想。
整部作品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作者亲身体会,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
一、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讽刺艺术史上可谓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吴敬梓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
作品中的喜剧性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某些悲剧性特点。
悲喜结合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小说揭露了虚伪吃人的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
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内容,八股取士制度则是推行程朱理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工具。
吴敬梓把反科举制度和反程朱理学、反封建礼教结合起来。
他从维护传统的“孝”、“悌”观念出发,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以其生动形象、极富魅力的笔墨,描画出一幅封建社会儒林群丑图,小说虽以明代中叶发生的故事为背景,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辛辣地讽刺了虚伪、残忍的科举制度,歌颂了淳朴的劳动人民,并给予同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以其生动、准确、洗炼、朴实、幽默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精湛独特的讽刺手法,创造了空前绝古的讽刺作品之典范。
本文试图对其讽刺艺术的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讽刺;夸张《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通过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全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二部分描绘了理想文士的探求;最后的部分描写了“市井奇人”的发现。
作者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十分推崇《儒林外史》,特别欣赏其中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他说:“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首先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胆量和艺术家的勇气,敢于直面封建社会,勇于向腐朽没落黑暗的封建势力挑战,作者身处于一个由盛及衰的封建家庭,经历了由富贵到贫寒的不平常的家庭变化。
在这个大变化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到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和社会污浊。
华威先生》是一篇典范的讽刺作品,在当时曾发挥过巨大的影响,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实质,有力的抨击了他们所奉行的国民党当权派在抗日中竭力防范人民,限制人民,敌视人民的反动路线。
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他虚伪庸俗,极其浅薄,而又自命不凡,对他的上司极尽阿谀奉承迎之能事,而对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加以压制。
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张之时,华威先生首先“顺应时代的潮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积极抗战的爱国者、领导者,他一边声明着自己“不怕吃苦”一边却不停的叫喊着“忙”,但实际上这位“抗战要人”什么具体的抗战工作都不干,非但不干,还要千方百计地阻碍别人干,他的“忙”只是为了尽可能地控制各种各样的抗日团体和他们的抗日活动,每日里赶来赶走,蜻蜓点水式地参加每一个抗日团体的会议,发几句空洞干瘪的指示,余下的时间,则全部忙于“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了,这就尖锐地揭穿了华威先生的浅薄虚伪和卑劣。
华先生每会必到,不遣余力地鼓吹“一切服从国民党蒋介石的领导”,显然是针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力量蓬勃发展的形式而发的反动谬论,华先生到处推销这种黑货,适足暴露了他本人就是那个反动领导中心所派遣的一名鹰犬,当革命群众识破了华威先生的阴谋,看透了他的本质,终于摆脱了他的监视,自行成立了救国组织,并且开展了活动的时候,华威先生就凶相必露。
伸出魔爪来镇压了,自己不抗日也不让别人抗日的罪恶行经,不仅表明华威先生这种国民党官僚政客,力图控制一切抗日组织的贪梦的领导欲,而且也暴露了他们对人民抗日力量的仇恨和恐惧心理,更戳穿了他们政治上的反动和精神上的空虚。
小说以华威先生和抗日群众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为中心,在揭露和讽刺华威先生政治上的反动,灵魂上的丑恶的同时还满腔热情地写出了革命群众抗日的积极要求和力量。
总之华威先生以抗日领导者的身份钳制人民爱国行动的结果,是群众利用“部务会议”的合法手段,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了自己的工作,华威先生在日益壮大的抗日力量面前,既恐惧又空虚,只好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痛苦地倒在沙发上发抖了。
吴敬梓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吴敬梓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
A. 《儒林外史》B. 《聊斋志异》C. 《红楼梦》D. 《金瓶梅》答案:A2.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讽刺的主要对象是()。
A. 农民B. 商人C. 官僚D. 儒生答案:D3.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讽刺了()。
A. 科举制度的腐败B. 官场的黑暗C. 儒生的虚伪D. 商人的贪婪答案:A4. 《儒林外史》中,严贡生的形象代表了()。
A. 清廉的官员B. 正直的儒生C. 贪婪的商人D. 虚伪的官僚答案:D5.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
A. 儒生的虚伪B. 官场的腐败C. 科举制度的弊端D. 商人的贪婪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6. 《儒林外史》中,以下哪些人物是儒生形象的代表?()A. 范进B. 严贡生C. 匡超人D. 杜少卿答案:A、C、D7. 《儒林外史》中,以下哪些人物是官僚形象的代表?()A. 范进B. 严贡生C. 匡超人D. 杜少卿答案:B8. 《儒林外史》中,以下哪些人物是商人形象的代表?()A. 范进B. 严贡生C. 匡超人D. 杜少卿答案:B三、判断题9.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第一部小说。
()答案:错误10.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1. 简述《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
答案:《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是一部讽刺小说。
全书共56回,以讽刺的笔法描绘了清代儒林的种种丑态,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小说通过范进中举、严贡生的形象等人物,揭示了儒生的虚伪、官场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弊端。
12. 简述《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
答案: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穷秀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举。
在一次考试中,范进终于中了举人,但因过于激动而发疯。
这个故事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儒生的虚伪。
五、论述题13. 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的典范
作者:董业铎
来源:《大观》2015年第06期
摘要:《围城》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同时,《围城》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手法中处处见锋芒,达到近乎完美的讽刺效果;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情节;手法;语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
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
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堪称讽刺艺术的典范。
《围城》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讽刺意味通过情节发展和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
《围城》通过人物可笑嘴脸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出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如书中对主人公方鸿渐流洋归来后的一段描写就十分精彩: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颇为惊动了家乡那个小小的县城,先是报上登出新闻,继则应邀回母校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学术报告”。
方鸿渐是这样说的:“海通几百年,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对方博士这一宏论,作家未作任何品评,但方博士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从整篇看,文章并未对方鸿渐有很多评价,通过情节发展,自然把矛头指向了方鸿渐这一类人的性格弱点,指向那种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楮慎明自称一生最恨女人眼睛近视不配眼镜是因为怕看清女人的脸,同时声称自己人性里只有天性没有兽性,但一和苏文纨交谈,却激动得“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在牛奶杯里”,这一细节的生动描绘,无疑传神地描绘出楮慎明那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
二、讽刺手法灵活多样
《围城》中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用典、比较、推理等手法中处处见锋芒,达到近乎完美的讽刺效果。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在《围城》中作者大量采用中外文化、文学的典故。
从中国先秦的《诗经》兵法到清代的同光体诗,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阿拉伯《天方夜谈》到美国的轶事,法国的名句。
典故的内容除文学之外,还涉及阵雪、宗教、兵法、医学、生物等知识。
如第八章机关上司驾驭下属的技巧,尽学西洋人赶驴子,在驴子眼前,唇吻之上挂一串胡萝卜,引诱驴子向前拼命,这是来自法国《列那孤》中的生花妙笔。
方鸿渐买假文凭时引柏拉图《理想国》、孔子孟子之事为自己辩护,认为买文凭哄骗父母,“也是孝子贤婿应有承欢养志”,这里连用几个中西典故细腻逼真地写出了方鸿渐自我解嘲自欺欺人的心理。
增加了讽刺的力量和批判的力度。
《围城》还擅长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使人忍俊不禁,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例如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文章评到:“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一精辟的评点,新颖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围城》中还采用了重复手法,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性。
留学归来的鲍小姐,袒胸露背,扭捏造作。
小说就反复把她比作熟肉店里的熟肉和熏火腿:“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紧接着小说中又借用“真理是赤裸裸的”格言,把鲍小姐轻薄、肉感、放荡不羁的习惯,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在《围城》中作者还能把彼此没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可又合巧的很,能找出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这样由此及彼达到了很高的讽刺效果。
例如写国统区物价上涨,“物价象断了线的风筝,又象得道成仙,平地直升”。
方鸿渐一行在泥泞中艰难的行走,把众人刮的鞋泥比作“贪官的地皮”。
"物价"和"风筝","鞋泥"和"地皮",这些不相关的比较对当时那样一个恶浊的社会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憎恶和鄙视,虽并未直接抨击时局,但其讽意以溢于言表。
三、语言诙谐幽默、尖锐泼辣
《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幽默可以说在《围城》贯穿始终,无论是叙述还是评论,都在真实的基础上不作空泛的指责,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
如对学国文要出洋深造的分析其它学科“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可掬,只要国文是土货国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这里的“洋气可掬”和“外国招牌”,语言尖锐泼辣,对于新学科的内涵,对于一些留学观念,再没有比这样的讽刺更彻底的了,方鸿渐从爱尔兰人手中买到廉价的假文凭后,回信反劝这个骗子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戏言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用喜剧性的语言发出悲剧性的感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导致外交的失败。
在讽刺之外,我们更可看到作者的深心和忧虑。
对于分析那些自以为有名的人
用笔名时说“只怕一个名太大,负担不起了,化了好几个笔名来分”,“化了好几个避免”,只是不负责任或是做坏事的表示,作者对三十年代笔名泛滥的恶劣现象,在尖锐刻薄的语言中进行嘲弄。
又如方鸿渐同赵辛楣斗口,书中写道:“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上战事消息所说的'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
”“保持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这句话本来是国民党报纸为自己在日寇进攻面前狼狈逃窜所挂的遮羞布,这里通过人物的口点出,就为读者撩开了这块遮羞布,暴露出里面的肮脏东西,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像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可以说《围城》的语言处处是幽默,时时有讽刺。
总之,《围城》的讽刺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厚独特的新天地,堪称讽刺艺术的典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