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苏幕遮(燎沉香)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经过许多词人艺术上的探索、实践,特别是苏轼的特殊艺术贡献,北宋后期的词作蔚为大观。
填词的艺术技巧愈益成熟,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创作达到宋词的高峰。
由于北宋后期文人比较注重个人感受,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所以大开大阖的慢词就大行其道,而且有些词人自创曲调,抒发独特的感情。
在这一阶段,北宋词坛已经是名家迭出,如黄庭坚、晏幾道、秦观、贺铸、晁补之、周邦彦等,这一批被称为元祐词人的作家群,均“各尽其力,自成一家”(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黄、晁二人师法苏轼而自成面目;秦观学柳永而又自辟新境;贺铸从唐诗中吸取养料,豪侠之气与绮丽柔情融为一体;周邦彦在音律、句法和章法上建立起严整的艺术规范,而另开一派。
在他们的努力下,名篇荟萃,尤其是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精致的艺术表现使填词创作达到了宋词的高峰。
本专题所选的都是北宋后期的词作,共六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富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是晏幾道与一个相熟的女子久别重逢之作。
词人与这个女子很熟悉,而且有爱怜之情,离别之后,时常思念,哪知道现在忽然不期重逢,又惊又喜,所以作了这首词。
《清平乐(春归何处)》一词是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踏莎行(雾失楼台)》一词是作者贬谪郴州时在旅店所写。
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
《苏幕遮》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理解本词在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时所用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六、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简介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设计目的]“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诵读词作,初步感知1、检查预习,明确字音燎(liáo) 溽(rù) 侵(qīn) 窥(kuī) 楫(jí) 浦(pǔ)2、音频朗读(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说明]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结构和内容,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四、品读词文,整体感知(一)赏析上阕1、思考: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三幅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些画面的?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画面: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清新淡雅)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的全部内容。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内容赏析】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
写出他在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
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常识·速览][识作者]小令词帝——晏幾道晏幾道(1038-1110),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曾任太常寺太祝。
熙宁七年(1074),因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革,受株连下狱.元丰五年(1082),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
著作有《小山词》。
其词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多抒写人生失意之苦与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以小令见长,工于言情,语言清新,曲折轻婉。
《苏幕遮》教案教学目标:1、朗诵词作,弄懂词的字面意义。
2、通过抓意象、析意境,来品悟作者的情感。
3、学习炼字炼句的诗词鉴赏方法,感受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上课之前我们玩一个“飞花令”的游戏,(屏幕展示“荷花”)想一想写有“荷花”的诗句,注意:用荷花的别称代替也可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老师也来两句,(PPT展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荷花色泽清雅,浅香怡人,常常作为美好高洁的象征被文人骚客写入诗歌中。
这两句就出自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诵读词作,整体感知1、请大家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词作。
根据课下注释,弄懂词的字面意义。
三、合作探究1、下面我们来鉴赏这首词。
这节课我们鉴赏的方法是:①抓意象②析意境③悟情感。
2、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探究这首词:①上(下)片中写了哪些意象?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简析,可从内容、炼字炼句等角度)(一般我们概括意境用什么词性的词?生:形容词)③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1—5组分析上片,6—9组分析下片。
小组活动,之后代表回答问题,可适时补充。
上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意象:沉香、鸟雀、荷叶、初阳、宿雨、水面、风荷意境:清新明快情感:表达了作者在雨后初晴的日子看见风荷美景的喜悦之情。
3、你最喜欢上片中哪个句子?为什么?答案预设:①燎沉香,消溽暑。
这两句写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又潮又闷,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的暑气。
词人原本内心充满了烦闷,燃起沉香一方面消去暑气,另一方面静气安神。
才使得作者能在接下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②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苏幕遮(燎沉香)
一、词人名片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宋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
精通音律,曾创作了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典丽清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钱塘才子周邦彦一生虽然没有遭受苏门词人那样沉重的打击迫害,但仕途并不得意,几度浮沉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流落的辛酸。
这种漂泊的孤独疲倦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辟了蹊径。
二、诗词故事
一曲新词动君王
传说周邦彦在汴京时,和名妓李师师关系很好,常去她那里玩。
一天晚上,周、李二人正在谈词论曲,忽报宋徽宗驾到。
周邦彦没法脱身,只好藏在墙壁的夹层中。
周在偷听了这二人的谈话后,马上构思,写成了一曲《少年游》。
过几天,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这首词时,徽宗认为该词讽刺了他,就把周邦彦押出京城。
为救周邦彦,李师师不久又为徽宗演唱了周邦彦写的《兰陵王》,徽宗听完,非常感动,马上下令把周召回,封他做大晟府的乐正。
这样,一曲《兰陵王》打动了宋徽宗,改变了周邦彦的命运。
后来,它迅速传遍京城,人们把它称做“渭城三叠”。
三、文题背景
苏幕遮,唐教坊曲,本西域舞曲,是当时高昌国语言音译,原意是披在肩上的纱巾。
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
本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燎/沉香,消/溽暑
△。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
△。
故乡/遥,何日/去
△。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
五月/渔郎/相忆/否
△。
小楫/轻舟,梦入
/芙蓉/浦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这首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词的上片描写盛夏晨景,下片抒发思乡之情。
作者面对象征着江南钱塘风光的荷花,很自然地勾起思乡之情。
由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从而引出深沉的乡愁。
二、悟读,诗情画境
盛夏,雨后的早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嗅到昨夜消暑用的沉香残味。
鸟儿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词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词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王国维《人间词话》称道:“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试对其传递物态,尤其是得其神理处作些分析。
答案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
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舞动起来。
这样一个活泼清丽的词境,作者只着一个“举”字,寥寥几笔,就勾勒了出来,使洗净脂粉、凌波微步的“花中仙子”呼之欲出。
2.下片两句设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久居长安、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3.前人论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有“模写物态,曲尽其妙”(宋·强焕语)和“言情体物,穷极工巧”(王国维语)之说。
请结合《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举例分析。
答案《苏幕遮》(燎沉香)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和“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都有“模写物态,曲尽其妙”、“言情体物,穷极工巧”的艺术特色。
“呼”字暗示昨夜雨,今朝晴,极为生动传神。
“窥”字写鸟雀多情,窥檐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呼”、“窥”两字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其声音,其情状,如在耳边,如在目前。
“举”字更是极写荷花的生动景象,动人丰姿,动态可掬,使全词立了起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1)“酒旗戏鼓甚处市?”一句的意思是酒楼戏馆的闹市,过去是什么地方?
(2)结合词的第三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慨的。
答案从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情景,借燕子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对比,表达出作者对朝代兴亡和世事沧桑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