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66
工程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在现代工程施工建设中,工程控制网的建立是各项工程顺利进行的首要任务。
工程控制网的作用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工程范围内统一的参考框架,为各项测量工作提供位置基准,满足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对测绘在质量(精度、可靠性)、进度(速度)和费用等方面的要求,工程控制网也具有控制全局、提供基准和控制测量误差累积的作用。
施工单位作为工程的建设者,主要任务是按照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将图纸上设计建(构)筑物平面位置、形状和高程,在施工现场标定出来,这种标定工作称为施工放样(或称测设)。
施工放样也可以说是将图纸上的建(构)筑物放到地面上去的工作过程。
首先根据工程总平面图和地形条件建立施工控制网,根据施工控制网点在实地定出各个建筑物的主轴线和辅助轴线;再根据主轴线和辅助轴线标定建筑物的各个细部点。
采用这样的工作程序,能保证建筑物几何关系的正确,而且使施工放样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误差的累积。
工程测量控制网一般建网顺序为:确定控制网的等级→确定布网形式→确定测量仪器和操作规程(国家和行业规范)→在图上选点构网,到实地踏勘→埋设标石、标志→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提交成果。
目前,除特高精度的工程专用网和建设安装控制网之外,绝大多数收集工程控制网都可采用GPS定位技术来建立。
如何将现代卫星测量技术与地面测量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显得非常重要。
施工控制网根据施工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一般来说,建筑和厂区控制网布设成矩形控制网,即所谓的建筑方格网;对于地形平坦但通视比较困难的地区,则可采用GPS与全站仪相结合布设的导线网;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岭地区(如水利枢纽)及跨越江河的工程,一般采用GPS网或边角网,对于线状工程(如铁路和公路)多采用GPS 与全站仪相结合所布设的导线网;地下工程一般采用导线测量。
目前在平坦、不隐蔽地区采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放样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它的优点是:放样速度快、成本低、10——20KM只需一个参考站。
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一、测量依据工程平面控制以业主提供的BM1(x=81076.523,y=500756.722)、BM2(x=80963.415,y=500742.178)两个已知点为起始点,东、西、南、北埋设15个控制点,形成工程测量一级控制网;施工放样采用全站仪运用坐标法定位法进行定位放线。
以一级闭合控制网点为控制点,建立二级控制网。
二、测量控制特点1)整个建筑物体量大,造型独特;2)仁达大楼由裙楼和塔楼两部分组成;3)测量放线任务重,且对测量精度要求高。
4)基于以上几个特点,因此测量工作要求:①成立专门的测量组,由专职测量高级工程师主持。
②配备全站仪、测量专用计算器、精密水准仪等高级精密测量仪器设备。
③采用三维测量技术,建立多级施工控制网,准确定点进行测量放线。
三、测量施工控制1)测量准备工作①测量工作开始前,必须编制《测量施工方案》并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监理和建设方审核批准。
②工程投入的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均送计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并按其检定周期送检,以确保施工测设精度。
测量所需仪器设备如下表1所示:③测量工作的组织安排:工程项目部配备一名专业测量工程师,另配几个测量技术人员,成立工程测量小组,专司项目测量工作。
本工程测量仪器设备需求表2)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布设(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①由业主提供导线点,场地交接时由测量负责人对业主提供的施工控制点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再进行全面引测布设。
②为确保轴线点位精确到位,,用全站仪布控点位100个,进行闭合计算,使轴线点位精确无误。
③本工程采用两套控制系统:a基础及地下室施工期间,采用全站仪布设整体控制线和分区控制网,采用外控法测量。
考虑到地面下沉及土方边坡位移,主要控制点投设在基坑以外平地上,或者附近建筑物墙上。
b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采用内控制法测量,采用经纬仪与50m钢卷尺测出各控制轴线,设立轴线内控点,建立施工控制网。
场外控制点及其周围用混凝土加固。
4-2 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建立4—2—1坐标系统及坐标换算——41页4-2-1-l 坐标系统1.施工坐标系统在设计总平面图上,建筑物的平面位置系用施工坐标系统的坐标来表示。
坐标轴的方向与主建筑物轴线的方向相平行,坐标原点应虚设在总平面图西南角上,使所有建筑物坐标皆为正值。
施工坐标系统与测量坐标系统之间关系的数据由设计书中给出。
有的厂区建筑物因受地形限制,不同区域建筑物的轴线方向不相同,因而布设相应区域的不同施工坐标系统。
2.测量坐标系统测量坐标系统,系平面直角坐标。
一般有国家坐标系统、城市坐标系统等。
若总平面图上设计是采用测量坐标系统进行的,则测量坐标系统即为施工坐标系统。
4-2-1-2坐标换算当施工控制网与测量控制网发生联系时,应进行坐标换算,以使它们的坐标系统统一。
如图4—15所示,两坐标系的旋向相同,设a为施工坐标系(AO’B)的纵轴0A在测量坐标系(XO’Y)内的方位角,a、b为施工坐标系原点O’在测量系内的坐标值,则P点在两坐标系统内的坐标X、Y和A、B的关系式为:以及设已知Pl、P2两点在两系内的坐标值(图4—16),则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出ɑ、a、b。
下列公式可作复核之用如果两坐标系统的旋向不同(图4—17),其坐标换算公式与上列各式形式相同,仅有关项要取下面的符号。
4-2-2建筑方格网和主轴线设计4-2-2-1建筑方格网设计1.设计的准备工作(1)收集绘有设计的和已有的全部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路的平面图和管线位置的综合平面图,最好是技术或施工图设计的总平面图,在图上应附有坐标和高程。
(2)收集建筑场地的测量控制网资料。
(3)收集施工坐标和测量坐标系统的换算数据a、b与ɑ (参阅图4-15)。
一,当整个建筑场地有几个施工坐标系时,如图4一18所示。
还要获得各系的坐标轴和整个场地的主坐标轴MN的交角Qi ,交点Pi在施工坐标系中的坐标。
(4)了解定线的精度要求。
2.定线精度规格第一种定线精度,要求满足各个设计对象的中心位置,放样误差符合设计的量计误差,即在同一生产系统的范围内各个设计对象中心位置之差。
工程施工如何布置控制网一、控制网的作用控制网是指利用地面上的标志物或设备,在经过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和方位观测等测量方法后,建立的一种用于确定工程测量基准和定位的网络。
控制网的建立对于工程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保证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还可以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可靠的基准和定位。
控制网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 提供基准和定位:控制网可以提供工程施工所需的基准和定位,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准确的参考标准。
2. 确定测量范围:控制网可以帮助工程测量人员确定测量的范围和范围,保证施工过程中各个部位的相对位置和尺寸的准确性。
3. 保证测量准确性:控制网可以帮助工程测量人员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确保施工过程中各种工程参数的准确性。
4. 提高施工效率:有了可靠的控制网,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就可以更加便捷的进行定位和测量,提高施工效率。
5. 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控制网的建立可以为后续的工程提供参考,对于后续的工程施工和测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控制网的布置原则1. 控制网的密度要求:控制网的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范围内设置的控制点的数量。
在工程测量中,控制网的密度必须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和工程的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对于较大的工程项目,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控制网的密度要求会相对较高。
而对于较小的工程项目,控制网的密度要求则可以适当降低。
2. 控制网的布局和分布原则:为了更好的满足测量的需要,控制网的布局和分布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控制网的布局和分布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1)覆盖全面:控制网的布局和分布要能够覆盖到工程的所有测量范围,确保能够满足测量的需要。
(2)布点均匀:控制网的布点要尽可能的均匀,使得测量点的密度在工程范围内相对均匀,以便于后续的测量和定位。
(3)确定关键控制点:在控制网的布局过程中,要特别确定一些关键的控制点,这些控制点可以是工程的一些重要节点或者是地形的一些显著特征,以确保将来的工程施工和测量能够准确。
大型工程施工控制网方案一、工程概述本项目为大型工程施工项目,主要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等多个方面。
工程占地面积约为XX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XX平方米。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施工控制网。
二、工程施工控制网的建立目的1. 保证工程测量精度:通过建立工程施工控制网,对工程进行精确测量,确保工程各部分尺寸、位置和高度的准确性,满足设计要求。
2. 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工程施工控制网为施工现场提供统一的标准和依据,有利于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3. 降低工程风险:通过控制网的监测,及时发现工程隐患,采取措施避免工程质量问题,降低工程风险。
4. 优化施工过程:工程施工控制网为施工过程中各环节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
三、工程施工控制网的构成1. 基准控制网:基准控制网是整个工程施工控制网的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采用GPS测量技术,高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技术。
2. 施工控制网:施工控制网是在基准控制网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需求建立的。
主要包括基础控制网、结构控制网、安装控制网和装饰控制网等。
3. 监测控制网:监测控制网是为了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而设立的。
主要包括变形监测控制网、裂缝监测控制网、沉降监测控制网等。
四、工程施工控制网的建立步骤1. 资料收集:收集工程相关资料,包括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工程地质报告等,为控制网建立提供依据。
2. 基准控制网建立:采用GPS测量技术建立平面控制网,水准测量技术建立高程控制网,确保控制网的精度和稳定性。
3. 施工控制网建立: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需求,划分基础控制网、结构控制网、安装控制网和装饰控制网等,进行测量和标注。
4. 监测控制网建立:根据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立变形监测控制网、裂缝监测控制网、沉降监测控制网等,进行实时监测。
5. 控制网资料整理:将建立的控制网资料进行整理,编制控制网报表,为施工过程提供参考。
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及施工方法测量控制网是建筑施工的永久控制依据,是满足建筑物相邻及工艺要求的有利保证。
因此,施工进场后,应依据原有施工测量控制点或设计提供的座标、水准基准点予以建立,并将其加密,以满足施工、安装需要。
1、轴线控制网的建立1.1主轴点初步位置的实地标定。
主轴线是整个场地的坚强控制,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测定,都必须在实地埋设永久标桩,在投点埋设标桩时,使初步点位居桩顶中部,以便改点时,有较大的活动余地,主轴点的位置和实地埋标时,桩顶面高于地面设计高程0.1-0.3m ,埋桩深度0.6-0.8m (自然地面以下)材料选用C15砼浇注。
1.2主轴线的测设。
首先将长轴AOB 测定于地面,误差不大于±1mm ,见图再以长轴为基准测出COD ,并进行方向改正,使纵横两轴线严格垂直主轴线,交角误差2秒,轴线的方向调整好后,应以O 点为起点,进行精密丈量距离,以确定纵横轴线各端点位置,在纵横轴线的端点ABCD 分别安置经纬仪,都以O 点为后视点,分别测设直角交会定出EFGH 四个角点,然后再精密丈量AH 、AE 、BG 、各段距离,精度与主轴线相同,为了便于建筑物细部放线,在测定矩形网各边长时,按施测方案确定的位置与间距测设距离指标桩,距离指标桩的间距等于柱子间距,使指标桩位于柱子行列或主要设备中心线方向上,在距离指标桩上直线投点误差的容许偏差为2mm ,A FC E O B GH D矩形角允许误差3秒。
1.3精密量距。
先用经纬仪进行直线方向定向,清除视线上的障碍,并在桩顶面划出十字线,钢尺在开始量距前应先打开,使之与空气接触,经10min后,方可进行量距,前尺以弹簧秤施加与钢尺检定时相同的拉力,后尺则以毫米分划线对准桩顶标志,当钢尺达到稳定时,前尺对好桩顶标志,随即读数,随后后尺移动1-2cm分划线重新对准桩顶标志,再次读数,要求读出三组读数,读数时应估计到0.1-0.5mm,每次读数误差为0.3-0.5mm,读数时应同时测定温度,温度计绑在钢尺上,以便反映出钢尺在丈量时的实际温度。
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一、工程概况本工程测量特点有:1)、场区面积大(长940m,宽765m),;2)、建筑物所在位置原始地面以农田和鱼塘为主,腐殖土及回填土均不利于控制桩的布设;3)、T3航站楼南北总长约3000米,欲保证与T3A同轴较困难;4)、整个工程分为7个区域施工,各分区之间的衔接难度大,3条纵向主轴线长度分别为350和700米;5)、测程较长,一般在200米左右,测设相邻两点误差较大。
二、施测方法本工程控制网依建筑物外形布置,大致呈“Y”字形。
共布置两级控制网,其中首级控制网含14个控制桩(丢失1个),两点间距约300米,以GPS定位系统测定坐标;次级控制网含70个控制点,在每条轴线延长线偏移1米的位置对称布置,以首级控制网测定坐标。
13个一级控制点比较分散,如依次用一条连续的测量导线将其连接起来,势必会因图形不规则,角度变化大而在平差过程中产生较大误差。
故在精度满足的前提下,为使误差分配更加合理,可将整个T3B工程划分为几个有公共边的区域,分三圈进行闭合导线平差计算。
首级控制网由于条件所限,不具备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网进行联测的条件。
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下,每个控制桩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小变形,因此在对控制网进行复测校核时,需选用关系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平差计算的起算依据。
1)数据采集测量的方法是由点及面,从局部到整体。
即在每一个一级控制点上架设仪器,观测所能直接通视的所有其他一级控制点,取得一系列的测边测角数据。
观测路线如图所示:2)数据分析经实测,B3#、B12#的距离变化仅为3㎜。
测量结果与事前分析一致,B3、B12点较稳定。
故根据T3B工程的建筑特征,划分为3大块区域:B1、B2、B3、B12、B13、B14一组;B3、B4、B6、B7、B8、B12一组;B3、B8、B9、B10、B11、B12一组。
这样划分使得E、D区为整个工程测量的核心,其他区域为该区域的延伸,与建筑设计的思路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