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五讲 中世纪教父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0
西方哲学史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统治者,它支配了中世纪的世俗权力和精神生活,哲学不过是用理性解释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学的婢女。
中世纪的科学也和哲学一样屈服于宗教的支配。
这时人们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脱离世俗的天国。
中世纪的主要哲学问题是神与人、天国与世俗的关系问题。
◇德国科隆大教堂天主教会“教会”在希腊文化里是召告公民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表决的公民集会。
天主教会是指在天主的救恩计划中,天主拣选了以色列民族做他的子民,并且和以色列民族订立盟约;“教会”这个名词就被以色列民族引用为“上主的集会”。
集会时,以色列人敬拜上主,聆听上主的诫命。
到了新约初期教会时,基督徒沿用“教会”一词。
天主教会认为以色列民族完成了天主救恩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和天主订立盟约。
而真正新而永久的盟约,是到了天主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降生成人,在十字架上完成的。
教会不是平常的团体,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属于过去,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
中世纪(约476~1453)西欧历史上一个重要时代,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文艺复兴。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欧洲在政治上战争频繁,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停滞,文化上教会统治非常严厉,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圣职买卖现象严重,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因此中世纪在欧美普遍称做“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A.奥古斯丁(354~430)中世纪哲学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即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克阿赫腊斯。
早年曾信仰摩尼教。
他先后在塔加斯特、迦太基、罗马、米兰等地教授语法和修辞。
他在青年时代生活极为放荡,但求知欲甚强,思想颇为敏锐。
33岁时皈依了基督教。
396年被提升为北非希波城的主教。
奥古斯丁第一次在哲学上系统论证了基督教教义,完善了基督教的教义系统。
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原文地址:哲学简介--西方哲学史略述(古希腊、中世纪)作者:cappuccino在前面已经说了,哲学就是哲学史,所以要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究竟是什么,就必须了解哲学史。
可以说在哲学所有问题中几乎无处不掺杂中、西哲学史的内容,一说哲学也必定要说哲学史。
没有哲学史,哲学就会变成空架子。
所以下面就用最简略的篇幅介绍一下中、西方哲学史。
所谓略述嘛,就是一个大纲、一个纲要而已,目的只是让大家对中、西哲学史有一个极粗略的印象而已,可以说下面对中、西哲学史介绍中的每一段的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写成一个和这个"哲学简介"系列篇幅差不多大的系列文章。
但在这里都只提一句就完,不展开说。
下面就来看看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1000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也是约1000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大约400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称为"现、当代哲学"。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
1、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在东方、埃及巴比伦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从神话传说中崭露出来以后,首先注意物理世界的起源与本性的问题,集中于对宇宙本原的追问。
宇宙间的现象各式各样,千变万化,它们究竟由什么东西构成?怎么会产生这么多变化?哲学源于惊异,古希腊人惊异地追问这类问题。
哲学产生以前人们用神话传说解释这类问题,哲学的产生意味着开始用理性、思维来解释。
最早作这种解释和回答的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把这些叫作"自然哲学家"或"宇宙论者"。
中世纪教父哲学奥古斯丁1、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期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宗教教义,将哲学与神学整合起来,主要的思想内容包括种子理型论,主观时间说,固有观念论,神圣光照论,对自由意志与恶的探讨以及神学历史观。
著作包括《忏悔录》《上帝之城》2、奥古斯丁通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存在大链条,将事物按照存在的程度将宇宙万物排列成一个大链条。
存在的程度可以理解成为“实在的程度”,“真实的程度”,“完善的程度”。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存在的程度,即分有善的程度。
奥古斯丁还吸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事物的完善性或存在的程度可以通过数来加以规定。
3、为了解释《圣经》中对于时间问题的矛盾,奥古斯丁根据斯多亚学派的“种子理型”概念,提出种子理型论。
“种子理型”就是在实践中有待发展出事物的胚种,即上帝置于实践之中有待将来进一步展开的事物的不可见的潜能。
是一切事物的直接原因。
上帝创造出种子理型,再由潜能转化为现实,产生有形的事物。
4、奥古斯丁认为,对事件的度量其实是在现在之中对过去与将来的度量,现在中包含了对过去的记忆与对将来的期望。
时间不过是心灵的伸展,他将实践归结为了主观的东西。
他将时间的样态区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分别是记忆,直接感觉和期望。
奥古斯丁的主管时间说体现了人类理性的限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将时间归结为现在,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由此成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
”但他也同时强调客观时间,认为实践是上帝创造的,因此有开端并于事物的存在结合。
5、奥古斯丁的认识论的核心问题是有限的心灵如何认识无限的真理,他强调记忆和感觉。
他认为知识只是认识上帝,获得“至福”的手段,真理就是关于上帝的知识。
心灵受到上帝的吸引,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天然具有对上帝的“记忆”,而后才认识上帝。
a.感觉论:奥古斯丁指出心灵在感知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由于外部刺激,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内在激活。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一、希腊哲学的起源1、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关注自然学和宇宙论,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等。
2、苏格拉底哲学:关注伦理学和人类学,以对话和质问的方式探究真理和美德。
3、柏拉图哲学:创立了理念论和灵魂三重结构,影响了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
4、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关注实体、真理和逻辑原理。
二、中世纪哲学1、教父哲学:主要关注基督教信仰和神学,如奥古斯丁、拉克坦提乌斯等。
2、经院哲学: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发展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如安瑟尔姆、阿奎那等。
三、现代哲学1、文艺复兴哲学:关注人文主义和人类自由,如伊拉斯谟、弗朗西斯·培根等。
2、经验主义哲学:关注经验和实践,强调观察和实验,如霍布斯、洛克、贝克莱等。
3、理性主义哲学:关注理性和演绎法,如笛卡尔、斯宾诺莎等。
4、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关注先验论和绝对精神。
四、20世纪哲学1、分析哲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
2、现象学:关注经验和意识,探究人类的本质和意义,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3、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存在意义,探究人类的自由和责任,如萨特、加缪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关注多元性和相对性,批判现代性和宏大叙事,如福柯、德里达等。
五、其他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1、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对现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尼采:批判了基督教道德和现代性,提出了超人概念和永恒轮回学说,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对现代物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言西方哲学史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观点、方法和流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底蕴和精神。
第4章教父哲学4.1 考点归纳一、概论1.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产生(1)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①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的母体中孕育而生的;②公元1世纪上半叶,彼得和保罗等人把原始基督教的福音传播到外邦人中,使其在罗马帝国的广阔域界内得到发展;③313年《米兰敕令》颁布,基督教被罗马帝国统治者承认为合法宗教,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④公元5世纪以后,基督教成为凌驾于分散混乱的西欧封建社会之上的惟一的宗教信仰和绝对的意识形态。
(2)中世纪基督教对哲学的影响①中世纪哲学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②基督教的理想是只有灵魂才能达到的圣洁天国,基督教的本质精神是灵肉对立和唯灵主义。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把柏拉图“理念论”中的二元分离思想推向极端,一味强调灵魂与肉体、彼岸与现世、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对立,完全否定二者之间的统一,从而发展出一种彻底唾弃世俗生活的唯灵主义。
③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把灵魂和上帝作为研究的对象。
从根本上是一种关于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具体表现为心灵哲学和宗教哲学。
它所追问的核心问题是精神的本质。
2.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分为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
(1)教父哲学教父哲学的实质是用希腊形而上学的泉水来浇灌基督教的教义之花。
早期基督教神学所讨论的教义问题主要集中于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教父哲学最后达成的正统观点往往都具有超理性或反理性的神秘色彩,它们既不能被理性所理解,也不能被经验所证实。
(2)经院哲学①经院哲学,又称繁琐哲学,因讲究繁琐的概念辨析和逻辑论证而得名。
从形式上看,经院哲学培养出一种理性的精神,通过逻辑的论证来确定真理。
②一切哲学问题的最终答案都要视其是否符合正统的神学教义,是否有利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统治。
中世纪几乎没有纯粹的哲学问题,中世纪的哲学家同时是神学家。
但在经院哲学中,曾一度出现过一个具有真正哲学意味的问题——共相问题。
欧洲经院哲学的前身,产生于罗马帝国后期。
一批神职人员为基督教自身理论建设需要及应统治阶级需要并统一思想,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理论。
这些人对制订和论证基督教教义作出了贡献,因而被尊称为“教父”。
教父哲学因此而得名。
主要代表有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
他们把当时流行的新柏拉图主义、新斯多葛主义等唯心主义哲学和原始基督教相结合,制定并论证了基督教中创世说、三位一体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国报应说等一整套教义。
奥古斯丁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确认真理的客观有效性,而在于寻找它们的形而上学根源。
这些真理之所以是真的,就在于它们分有了绝对的真理,而绝对的真理就是上帝。
在这样的意义上,真理也就不是人的认识或思维的结果。
感性经验是不能认识真理的,因为物质世界虽然景象万千,奇妙无比,但都是些变化无常的东西,在这里是不可能找到上帝的。
真理也不是理智的创造物,理性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
人的理性只能借助“超自然之光”的照明,认识早就存在于自己内心中的真理。
“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要转入你自身。
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
这光,不是肉眼可见的、普通的光,这光在我思想上,也不似油浮于水,天覆于地;这光在我之上,因为它创造了我,我在其下,因为我是它创造的。
谁认识真理,即认识这光;谁认识这光,也就认识永恒”。
这个永恒或真理不是别的,就是上帝。
上帝(即神)创造了一切。
在上帝创造一切以前,一切都不存在。
包括时间,而对上帝来说,他是独立于时间以外的绝对存在。
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对上帝来说都是现在。
圣父、圣子、圣灵并非分开的个体。
他们的本质相同,位格相依而不离散。
神的所有本性应用单数表示,因本性是独一的。
三一神有单一的意志因本性相同,行动一致而不可分,因位格相依。
在奥古斯丁之前,奥里根曾把圣父、圣子、圣灵按照顺序排列成等级,在一定程度上隐含着三神论的危险。
奥古斯丁力图运用哲学的思维清除希腊传统多神论不彻底的尾巴,他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对人的思索将有助于领会上帝的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