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减法 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第01课时_不进位加(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01课时,主要内容是不进位加(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的概念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理基础,对于数的认识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不进位加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进位加的概念和方法也还不够熟悉,可能会对不进位加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不进位加的计算,特别是在数字较大时能够正确判断是否需要进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操作活动法进行教学。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比赛跳远,引出需要计算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不进位加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不进位加的计算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4.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课(第1~2课时)▶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21~22“练习三”中第7~14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能熟练而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一说。
全班交流,分享收获。
师:今天我们就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行梳理和复习。
二、基础闯关练习1.第一关:两位数减法计算的混合练习。
完成教科书P21“练习三”第7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教科书上做,全班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第二关:两位数加、减法计算的综合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1“练习三”第8题。
师:母鸡和小鸡走散了,根据它们身上的得数和算式,帮小鸡们找到自己的妈妈。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方法。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又可以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地进行判断,发展学生的数感。
(2)完成教科书P21“练习三”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计算方法。
师: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以计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的形式进行笔算加、减法的对比练习,体现了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3)完成教科书P21“练习三”第10题。
同桌比赛,看谁先拿到红旗。
3.第三关:估一估,算一算。
完成教科书P2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换检查,找出做错的题目,试想为什么会算错,如何避免算错。
【学情预设】本题实际上是对算式进行分类。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5、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6、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7、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8、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9、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助学: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自主探究: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怎样列式?交流怎样计算?学生汇报:(1)用口算32+5=37 ,(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
5 解决问题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棋辰学校陈慧兰第1课时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连读两问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32页例5)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重点:运用两步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咱们班都有谁是美术兴趣小组的呀?(学生据实回答)师:你知道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都经常组织什么活动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画画的话题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教学教材第32页例5。
(1)知道了什么?(学生读题,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生的人数是多少?第二个问题是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怎样解答?(小组交流讨论)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组内的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板书:男生人数:14-5=9(人)美术兴趣小组人数:14+9=23(人)(4)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引导学生得出: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观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然后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方法后,独立列式计算)答案:33+4=37(人) 37+33=70(人)四、课堂小结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男生人数:美术兴趣小组人数:14-5=9(人) 14+9=23(人)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不退位减学情分析本课情境图展示了一些学生正在看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的场景。
金牌榜上呈现了前5名的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这些金牌数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减法计算提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基础,教材在这里直接通过直观图,配合笔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及算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列竖式笔算两位数加法之后的进一步学习,是对列竖式笔算的进一步巩固,又是为后面的多位数减法作铺垫。
不退位减法的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相减,理解运算顺序从个位减起。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处在起步阶段,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直观的事物较易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好地学习。
教学设计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由浅入深,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已具备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具有独特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学生有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
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能够跟上教师的上课思路,组织教学并不难,学生的积极性也容易调动。
但个别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二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良好的课前准备、上课听讲、思考发言、书写、审题、运算等。
乐于参加数学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有畏难情绪。
2、养成了较为良好的计算习惯。
3、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理解100 以内的数。
4、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正在学会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能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二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注意意义的理解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要重视策略的优化和算理的渗透,加强思维训练,生活经验的积累。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主要是对第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内容包括加减法的运算规则、10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序数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能够比较大小,并用序数表示。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对100以内的数有所认识,但部分学生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运用不够熟练,对比较大小和序数的理解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能够比较大小,并用序数表示。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100以内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序数的表示。
2.教学难点:加减法的运算规则的灵活运用,比较大小和序数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交流中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道具(如小卡片、小动物图片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减法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老师出示一张小卡片,上面有一个数字,学生需要说出一个数字,使得这两个数字相加的结果是一个特定的数。
例如,老师出示数字3,学生需要说出数字4,使得3+4=7。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PPT呈现100以内的数,让学生认识这些数,并能够比较大小。
例如,呈现数字23和35,让学生判断哪个数字更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内的加减法运算和比较大小练习。
例如,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小卡片,上面有不同的数字,小组成员需要进行加减法运算,并比较结果的大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2 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材第17、第1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2.会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3.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教具学具
小棒、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第29届奥运会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召开的吗?
生: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
师:你们还记得北京奥运会金牌榜上的前几名吗?
(播放北京奥运会的精彩短片,最后定格在教材第17页的情景图上)
师:有许多国家的运动员参加了这次奥运会,他们为了能在奥运的赛场上升起自己国家的国旗,奏响自己国家的国歌而拼搏着……这就是第29届奥运会的金牌榜。
【设计意图:北京奥运会是全体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事,用这一现实的素材引入新课,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二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生2: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生3:英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
生4: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真多呀!一个个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吗?
师:老师已经知道我们中国位居榜首,最想知道的就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差多少枚金牌?也就是同学们问的“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或者说是“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怎么列式呢?
生:36-23=
师: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算一算,好吗?
学生自己试着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
谁想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6根表示36,减去23就拿走2捆和3根,所以还剩1捆和3根,就是13。
生2:我是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6个珠子表示36,减去23就是从十位上去掉2个珠子,从个位上去掉3个珠子,这样十位上剩1个珠子,个位上剩3个珠子,表示13。
生3:我是用竖式计算出来的,减法竖式的书写与前面学过的加法竖式的书写类似,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个位上的6减3得3,对着个位写3,十位上的3减2得1,对着十位写1,这样就是13。
……
(如果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要进行指导。
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并示范指导竖式书写格式及计算过程)
师:(边板书边讲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先写出被减数,再写减数,然后写减号。
与加法一样,相同数位上的数字要对齐……
【设计意图:独立思考、解答问题是学习数学必备的基本素质。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背景(笔算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下,独立解决计算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提升
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反思
1.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利用情景图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情景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后面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明确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为笔算减法列竖式时正确对位做好准备。
列好竖式以后可以让学生回忆笔算两位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启发学生将加法的计算顺序迁移过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细心计算我最棒!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能力要求:会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B 类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能力要求:能熟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 15 61 16
B 类:
教材习题
第18页“做一做”
1.45-3=42 64-42=22
2.
3 8 - 2 3
8 2 - 2 1
4 8 - 3 2
4 5 - (3) (4 2) 6 4 - (4 2) (2 2)
48-18=30 4 8
- 1 8 (3 0) 25-21=4 2 5 - 2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