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赵晓雷第三版第八章世纪初至世纪中叶经济思想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81.00 KB
- 文档页数:21
一、经济学说史是研究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学科。
二、经济学说演化的基本脉络1、经济学说是前史奴隶制时代经济学说中世纪经济学重商主义经济学2、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3、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4、现代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三、经济学的三个高峰第一高峰:亚当·斯密1776 构建了经济学框架第二高峰: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19世纪70年代构建了微观经济学框架第三高峰:凯恩斯1936 构建了宏观经济学框架四、学习经济学说史的意义1、经济学说史是理论创新的源泉2、经济思想的社会变迁功能3、锻炼逻辑思维能力4、培养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五、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古代希腊是西方奴隶制文明的发源地。
古代希腊时期形成的文化对后来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也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兴起。
进入前5世纪后,进入奴隶社会的极盛时期。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六、色诺芬的经济思想生平:(约公元前430—前355)古代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
出生于雅典富人家庭,是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
政治主张:在政治上拥护斯巴达贵族寡头政治,反对雅典民主政治。
著述:《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
1、财富论财富是指一切有用的东西,即使用价值。
财富可交换。
2、农业论农业是一切技艺的母亲和保姆。
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
3、分工论。
分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4、货币论货币是流通手段与贮藏手段的统一。
5、价格与供求论价格波动受制于供求变化的影响。
中国经济思想60年成长之路:科学思维与实践价值——赵晓雷教授新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评介张增强【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同时由于新的社会制度的实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经济思想在样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形态.无论从时间看,还是从思想形态看,60年来中国的经济思想积累了一个重要的演变发展过程.【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2页(P85-86)【作者】张增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同时由于新的社会制度的实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经济思想在样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形态。
无论从时间看,还是从思想形态看,60年来中国的经济思想积累了一个重要的演变发展过程。
日前由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教授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史纲》一书系统完整地勾勒出1949—2009年中国经济思想发展演进的脉络,全景式地展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的成长历程。
全书共60余万字,系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礼图书、上海财经大学“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综观全书,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还是在体例设计上都有独到之处。
一、研究对象满足“专业基质”甄别要求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作为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学科界定应当符合“专业基质”要求,即这一体系要由专业理论要素构成,应有范式框架的识别和限制。
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经济学理论研究符合公理化、体系化、逻辑化要求。
该书严格遵循了“专业基质”这一学科内容界定规范,对研究对象作出了专业识别和界定。
与以往研究只强调时间分期的界定不同的是,该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思想”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三维的界定。
经济思想史归纳经济思想史总结1、边际学派概览(12.1)12.1.1边际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和生产力巨大发展相伴随的是一系列新社会问题:–财富和分配的不平等–频繁的经济危机–19世纪50、60年代劳资冲突日益严重• 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思想对论证社会和谐无能为力;而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有沦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的倾向。
• 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主张进行革命,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张倒退回小生产的经济浪漫主义思想;–主张通过限制财产权利、进行收入再分配等措施对社会不平等进行修正的改良主义。
• 边际主义者反对以上任何一种解决方案。
• 他们的方法:新起炉灶,彻底推翻以劳动价值论、客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继续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制度辩护。
• 因此,和古典经济学相比,在指导思想上是继承的;在理论和方法上是革命的。
基本立场:• 私有财产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在于:能够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的需要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因而(财产私有制+自由竞争)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均衡的最佳制度。
12.1.2边际学派的主要观点1. 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关注经济中的边际量。
边际分析方法强调决策时最后一个经济变量成本收益对比的重要性。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提出的边际原理)2. 理性人假设和最大化原则。
经济主体进行经济决策时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快乐、享受、利益的最大化,避免痛苦。
3. 以微观经济为重点,分析单个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
4. 采用抽象演绎法,反对历史方法。
5. 强调完全竞争。
边际主义者往往把他们的分析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基础上。
根据这个假设,经济主体是价格的接受者,根据市场价格做出决策。
6. 强调需求在商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和古典经济学家强调供给(成本)形成鲜明对比。
7. 强调商品的主观效用。
8. 均衡原则。
边际主义者认为,经济力量一般会趋于均衡,一旦偏离,相反的作用力就会发生作用,向新的均衡趋近。
第八章鸦片战争前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鸦片战争前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为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
课程内容第一节鸦片战争前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传统经济结构的特点。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
(二)传统经济结构变化。
变化一:(主要)农经济开始解体原因:廉价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变化二: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原因: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农产品大量出口,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1.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2.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浅析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学问,要想充满活力,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能使经济思想史研究在新的世纪里繁荣发展,专家学者们对经济思想史理论方法不断地反思,希望能为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从草创起步到初步繁荣走过了约一个世纪的历程。
针对如何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当前我国知识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通过不同方法体系的探讨,有利于揭示当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的新特征。
标签: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是研究经济理论、经济学说发展演变过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学科界定应该有范式框架的识别和限制。
因为只有在一个统一的范式框架内,科学才能够实现分析技术的积累和理论的发展。
经济学理论是有历史的渊源,但它又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实践的产物。
经济学家常希望他们的理论成为永恒的,实际做不到,因而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各种学派。
但是不管任何一种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渐渐变成一种经济分析的方法。
所以经济学理论带有了明显的时代性,但作为分析方法,它对社会的影响有了长远性。
一、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关于经济问题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科学,它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和说明中国经济思想(以经济理论为重点)发展演变的规律。
中国经济思想也随着中国的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但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史学革命的开展以及社会变革现实需要的增强,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经济思想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才开始运用西方经济理论研究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
自梁启超1902年提出建设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设想,开始写成《〈史记·货殖列传〉今义》,屈指算来,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至今已走过了约一个世纪的历程。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大体上经历了从草创起步(新中国成立前近50年左右)到建立基业(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再到初步繁荣(改革开放以来)这样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第一章西周及西周前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明确其研究对象和学习的意义, 认识到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导论一、中国经济思想遗产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社会经济形态与经济思想经济活动是人们经济思想产生的源泉。
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经济思想是人们改造自然活动在头脑里的反应,另一方面是一定的经济制度又对经济思想的产生有着如影随形的直接联系。
经济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就是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的各种见解、主张,政策方案以及它们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等。
西方经济思想史如此,我们中国经济思想史同样如此。
2.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关于经济问题的思想,理论以及对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的主张和观点。
3.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①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②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③坚持古为今用的方法二、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1.从智育角度讲,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该把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习结合起来,中西合璧,为我所用,才能构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产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从德育角度讲,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找回丢失的人格家园,把握人生的方向,比单纯的说教效果会更持久,而且事半功倍。
三、《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诞生《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产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50 年为草创起步阶段。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为学科建立基业阶段。
3.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为开始初步繁荣发展阶段。
复习与思考题1.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思想遗产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目录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2.赵晓雷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3.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中国经济思想史什么叫做思想史?人类或某一领域的智者或思想家们的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
回答者:进北人 - 举人四级 5-20 16:11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针对有关经济问题提出的观点、理论、学说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
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创建工作,严格地说是从20世纪初期才开始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的逐步传人中国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变革的现实要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建立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思想史同其它学科一样,重新焕发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研究队伍扩大,各类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通史性著作的出版,专题经济思想史、中外经济思想史和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开拓与深化,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最先是从古代部分开始的。
在近代,西方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先后输入中国,中国一些学者发现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某些内容和概念,中国古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过。
以此为动因,许多近代有识之士在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激发下,逐渐将目光转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上。
1897年梁启超写成《<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运用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对《货殖列传》所载古人的经济思想逐一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之后,梁启超又在他的著作中,单列《墨子之实利主义及其经济学说》、《管子之经济政策》等,分别评析了有关人物的经济思想。
我国学者正式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最早著作之一,是1911年出版的留美博士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儒家的经济学说》(The Eeonomies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
因以英文写成在美国出版,曾得到美国学术界的广泛赞誉,但在国内影响很小。
因此,国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专门研究实际上始于甘乃光1926年出版的《先秦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学派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思想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学派在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看到一个不断完善、丰富和多元化的整体格局。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学派,以期深入了解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和前景。
一、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就像《管子》中所说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强调了经济发展需要勤劳致富和节俭持家。
古代经济思想家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农本主义”方面,即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也讲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发展。
到了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经济思想也开始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国学和西学之间的辩论,欧洲的自由主义理论、国家干预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等经济思想也在相继铺开。
不论是传统思想还是现代经济理论,都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想启示。
二、中国经济学术界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学术界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对应的变化。
从“为国家服务”的乐观时期到“发展为主题”的冷静时期,再到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时期,中国经济学术界也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与时俱进。
在理论方面,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培植时期五四时期,为了改变国家落后的状况,中国社会开始进行了相对激进的改革行动。
当时,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推翻传统社会的秩序,才能真正打破旧的政治和经济模式。
因此,五四时期的新兴学术界开始了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建立了中国学术体系的新基础,并形成了许多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的学派和思想。
2. 集中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集中发展模式,公有制经济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成为了主流。
在这个时期,经济学术界也相应地出现了新发展。
例如人们所熟知的“毛派”,他们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执着和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信奉,使他们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的主要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