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思想史
- 格式:docx
- 大小:14.8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中国的经济思想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的推移,古代中国的经济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经济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进行探讨,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1. 封建经济思想的兴起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封建经济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封建经济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封建主的权力和蒸蒸日上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封建主们认为,推行地方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方式只要和他们的利益相符,就可以改变社会的命运。
2. 商业经济思想的出现商业经济思想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经济思想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思想,强调了人性和资本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思想已经逐渐取代了封建经济思想,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3. 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思想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是由家庭组成的,并且经济生活主要以家庭为中心。
因此,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都以家庭的利益为标准,这也使得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思想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核心思想之一。
4. 市场经济思想的兴起市场经济思想的兴起代表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另一次转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向着城市化和商业化发展。
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市场经济交换为中心,这也促使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5. 发展包容性经济思想发展包容性经济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主要是以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为中心,并且经济政策更加关注人权和财产权的相互关系。
这也可视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一个巅峰,这也为后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演变的一些探讨。
虽说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信念,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也希望中国的经济思想能够持续地发展,以达到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思想史第一章从“富国富民”到实现四个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论一.比较儒法两家富国富民、富国强兵思想的异同之处。
•异:儒家——富民基础上的富国;法家——富国强兵。
•同:都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总量;实现富国富民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农业;把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二. 相地而衰政:按照土地的肥瘠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税收。
体现均平原则。
四民分业定居:把广大的民众按不同的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社会阶层,并按照各自的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
斯密定理:分工①原则:士农工商“勿使杂处”,“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②具体措施:“叁其国而伍其鄙”。
叁其国:将国都划为三部分,士乡15个,工商乡6个,共21个。
齐桓公自己管理5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5个乡。
其中15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地。
伍其鄙:将农村划为五属,都是农业人口。
具体编制:30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10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10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3乡为一县,每一县设一县师;10县为一属,每属设一大夫。
(全国共五属,设五大夫)从管仲的国野编制推算,当时齐国共492000家,其中士3万家,农45万家,工商各6000家。
士约占6.1%,农约占91.5%,工商各约占1.2%。
③意义便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传授职业道德和技能:“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同业者聚居一处,业务消息灵通:“相语以利,相示以时”使人人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思迁,有利于职业道德的稳定性,聚居易于形成专业气氛:“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有利于新技术、新发明的创新。
三.翻译: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
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
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复灭亡可立而待也。
”(《王制》)作者:荀况体现思想: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
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化,不同的经济思想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中国经济思想的主要发展脉络。
1. 农耕经济时期在农耕经济时期,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这个时期最核心的经济思想是“社稷之忧”。
人们相信,只有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农业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因此,国家领导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 商业经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商业开始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物尽其用”。
人们开始认识到,同一种物品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
因此,他们开始致力于发掘物品的潜在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
3. 王朝时期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和贵族的统治对经济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最关键的经济思想是“儒家经济思想”。
儒家强调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在道德的框架下进行。
儒家经济思想强调勤俭持家、节约无为的原则,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广泛传播。
4. 五四时期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经济思想是“学派思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经济思想,寻求发展中国经济的出路。
其中,梁启超提出的“大同社会”概念影响深远,主张通过财富的均等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5. 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
其中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志,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相互促进。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思想史经历了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封建社会、学派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家的贡献,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经济生活,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经济思想史提纲导言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对象二、中国经济思想史内容三、中国经济思想史方法第一章中国古代集权官僚制与官文化第一节社会历史阶段分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性第二节中国秦汉以来土地所有权体系及官僚土地所有制的特点第三节孔子儒学与儒家道统第四节官文化与小农意识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经济管理思想第一节富国与富民之争(孔孟与管子)第二节桑弘羊的理财之学第三节刘晏的理财思想第四节王安石变法思想第三章中国古代治生之学第一节早期商人治生(范蠡、陶朱公、白圭、计然之策)第二节司马迁“富无经业”论第三节贾思勰“齐民要术”与地主治生第四节明清商帮与商人治生之学第四章中国古代货币与人口思想第一节子母与单旗货币思想第二节鲁褒的《钱神论》第三节唐代刘秩祖与“禁铜四美”论第四节称提思想第五节邱浚的货币思想第五章经世思潮与洋务思潮第一节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社会的经世思潮第二节魏源经济思想第三节官僚地主集权制向官僚资本集权制的转化第四节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六章太平天国经济思想第一节《天朝天亩制度》中的经济思想第二节洪仁玕《资政新篇》第三节太平天国经济思想述评第七章康有为经济思想第一节三统三世说第二节富国之法与养民之法第三节《大同书》第八章孙中山经济思想第一节“三民主义”之“民”第二节民生主义第三节实业举国第四节平均地权第五节《实业计划》第九章官僚资本统治结构的形成与学术论战第一节近代官僚资本统治结构的形成第二节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论战第三节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第四节毛泽东、蒋介石经济思想对比第十章新中国经济矛盾演变及经济思想第一节新中国经济矛盾演变第二节苏联教科书与中国经济学体系的特征第三节西方经济学引入与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
一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滥觞——孔丘和春秋末期的贤大夫
三早期小生产者利益和愿望的表现——墨翟、许行
四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两个阶层和两种对立的经济思想——商鞅和孟轲
五先秦没落社会势力的意识形态——道家各派的经济思想
六东方法家的富国、富民论——战国时代的管子之学
七统一的封建帝国建立前夕各种经济思想的斗争和综合
八汉初为恢复经济、巩固统一封建政权服务的经济思想
九西汉经济思想从“无为”向“有为”的转化——轻重论
十轻重论的主要反对者——司马迁
一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盐铁会议和《盐铁论》
二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怪胎——王莽
三大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早期批判者——王符、荀悦、仲长统等四魏晋社会大动乱在经济思想领域中引起的反响——鲍敬言、鲁褒等
五古代少数民族在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贡献——北魏均田制所体现的经济思想
六唐中叶后轻重思想的新的发展变化——刘晏、白居易
七北宋时期批判土地兼并的卓越思想家——李觏
八变法派和变法反对派之间的经济思想斗争——王安石、司马光等
九南宋时期封建正统经济思想的重要批判者——叶适
二十元代大规模民族征服时期的经济思想——耶鲁楚才、卢世荣、邓牧等
一十五世纪中国经济思想中的曙光——丘濬
二明清之际启蒙主义者的经济思想——黄宗羲、唐甄
三清初反对土地兼并的激进思想家——王源
四清初的治生之学——张履祥、张英
五清代闭关政策的早期反对者——蓝鼎元
六清代乾隆之际的人口思想——洪亮吉、恽敬、包世荣等后记。
中国经济思想史什么叫做思想史?人类或某一领域的智者或思想家们的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
回答者:进北人 - 举人四级 5-20 16:11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人们针对有关经济问题提出的观点、理论、学说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
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创建工作,严格地说是从20世纪初期才开始的。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的逐步传人中国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变革的现实要求,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建立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思想史同其它学科一样,重新焕发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研究队伍扩大,各类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通史性著作的出版,专题经济思想史、中外经济思想史和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开拓与深化,使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20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一)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最先是从古代部分开始的。
在近代,西方经济学及其分支学科先后输入中国,中国一些学者发现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某些内容和概念,中国古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过。
以此为动因,许多近代有识之士在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激发下,逐渐将目光转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上。
1897年梁启超写成《<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运用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对《货殖列传》所载古人的经济思想逐一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之后,梁启超又在他的著作中,单列《墨子之实利主义及其经济学说》、《管子之经济政策》等,分别评析了有关人物的经济思想。
我国学者正式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最早著作之一,是1911年出版的留美博士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子及儒家的经济学说》(The Eeonomies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
因以英文写成在美国出版,曾得到美国学术界的广泛赞誉,但在国内影响很小。
因此,国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专门研究实际上始于甘乃光1926年出版的《先秦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探究的历史初心与将来使命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历史初心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浩繁经济学家和统治者就对经济进步和治理进行了独到的沉思。
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通过道义教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进步奠定了道义基础。
墨子则强调及早形成科学的技术体系,提出了“非攻”思想,提议以和平民主的方式解决经济纷争,为社会的稳定和茂盛贡献了智慧。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经济思想史探究的初心也逐渐转向对新时期经济思想的探究。
在中国近代史上,包括梁启超、章炳麟等一系列先贤大师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思想的反思和新的理论构建,为中国现代经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梁启超在《新学伪经检订记略》一书中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并主张在中国传统经济文化中秉持现代化的理性思维。
章炳麟在《国史大纲》中提出了“实业报国”的思想,主张推行工商资本主义,为中国经济的进步方向指引了方向。
20世纪以后,中国经济思想史探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使得探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思想史探究者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探究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济思想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总结,为今日中国经济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探究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振,为中国经济的传承与进步提供了珍贵的阅历和智慧。
将来,中国经济思想史探究的使命将更加重要和紧迫。
当前,中国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时期,需要沉思如何建立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制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阅历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奇特的探究资源和理论支持。
探究者们应当深度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并加强对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等新经济现象的探究,为中国经济的进步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支持。
此外,中国经济思想史探究也需要与国际接轨,乐观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构建。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决策和进步模式对世界产生了深遥影响。
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学派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思想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学派在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方面的差异,也可以看到一个不断完善、丰富和多元化的整体格局。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学派,以期深入了解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和前景。
一、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中国经济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就像《管子》中所说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强调了经济发展需要勤劳致富和节俭持家。
古代经济思想家的观点集中体现在“农本主义”方面,即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也讲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发展。
到了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经济思想也开始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国学和西学之间的辩论,欧洲的自由主义理论、国家干预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等经济思想也在相继铺开。
不论是传统思想还是现代经济理论,都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思想启示。
二、中国经济学术界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学术界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对应的变化。
从“为国家服务”的乐观时期到“发展为主题”的冷静时期,再到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多元时期,中国经济学术界也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与时俱进。
在理论方面,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培植时期五四时期,为了改变国家落后的状况,中国社会开始进行了相对激进的改革行动。
当时,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推翻传统社会的秩序,才能真正打破旧的政治和经济模式。
因此,五四时期的新兴学术界开始了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建立了中国学术体系的新基础,并形成了许多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的学派和思想。
2. 集中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集中发展模式,公有制经济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成为了主流。
在这个时期,经济学术界也相应地出现了新发展。
例如人们所熟知的“毛派”,他们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执着和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信奉,使他们成为了当时主流思想的主要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