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
- 格式:doc
- 大小:25.46 KB
- 文档页数:16
婺剧研究报告1. 前言婺剧是浙江省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源于婺州地区,因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对婺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发展。
2. 婺剧的历史渊源婺剧起源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州地区,始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浙江南戏、唱念做打的特点,并受南曲的影响。
婺剧曾经是民间艺人演唱念白,后来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式。
婺剧在明清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剧本写情不写事,强调表演技巧和音乐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当时的社会中,婺剧成为了人们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方式。
3. 婺剧的表演特点3.1 声腔婺剧的声腔以南音为基础,不同剧目有不同的唱腔,并结合了一些民间曲调。
婺剧的音乐表演独具特色,以其抒情、婉转、高亢的声音风格闻名。
3.2 动作婺剧的动作表演注重形体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更加注重肢体的舞蹈性和表演性。
演员的动作流畅、饱满,能够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
3.3 服装和化妆婺剧的服装和化妆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的戏服多种多样,彩色艳丽,用以突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演员的妆容则根据角色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来进行细致的处理,能够凸显角色的特点。
4. 婺剧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婺剧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遇到了一些挑战。
然而,婺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1 传统文化的传承婺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通过对婺剧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婺剧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和研究者。
4.2 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婺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推广,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婺剧的表演艺术和珍贵剧目不断参与各种演出和比赛,以各种方式吸引观众,促进了婺剧的传承和发展。
(1)对金华“婺”文化的粗浅解读对金华“婺”文化的粗浅解读(赤松居士)应《婺州讲坛》邀请,5月6日晚,我以《对金华“婺”文化的粗浅解读》为题作了第三讲。
对婺文化的初步认识、金华的历史地位、婺文化与婺商、如何发扬光大婺文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讲座结束后,还交流了易学、建筑环境学等方面的内容,并为大家解答难题。
现将全文转摘如下,以飨读者。
一、对婺文化的粗浅认识(一)、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在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二)、婺学的提出。
婺学,又称“吕学”、“金华学派”,是指南宋中期由吕祖谦开创的一个儒家学派,它是南宋“浙东学派”重要的一支。
“婺学”之得名,是因为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废吴州置“婺州”之故。
(三)、婺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个区域的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其文化形式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的总结,而这种鲜明的区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
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特色,这就是区域文化。
那么,什么是“婺”文化-----建制沿革、婺学、宗教、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族、婺商、建筑、语言、方志族谱、名优特产、民俗、饮食以及特定自然环境的总和。
(四)、对“婺文化”一词的探讨。
“婺文化”一词不知何人何时提出,我想,应该从婺学演变而来。
在“婺学”、“吕学”“金华学派”三种称呼中,我觉得“金华学派”更确切、更贴近些。
其理由有二:一是使用金华称呼时间最长。
纵观金华建制沿革:东阳郡:(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立东阳郡;266-562、607—621、742--758)前后三次共326年。
“大婺江的馈赠,金华人的瑰宝”【摘要】大婺江是金华市的母亲河,对金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婺江不仅为金华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也传承了深厚的文化。
金华人珍惜并利用着大婺江的馈赠,体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
大婺江与金华人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共同经历的历史和记忆使他们更加珍惜这份情感。
大婺江的文化影响也深刻地体现在金华的建筑、饮食、工艺等各个方面。
大婺江的馈赠不仅是金华的财富,更是金华人的骄傲。
金华需要更加珍惜和保护大婺江这一宝贵的资源,让这份特殊的情感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大婺江、金华、馈赠、瑰宝、重要性、资源、文化传承、珍惜、利用、深厚情感、文化影响、财富、骄傲、保护、资源。
1. 引言1.1 大婺江的馈赠,金华人的瑰宝大婺江,是金华的母亲河,也是金华人民的摇篮。
它如一条银带,蜿蜒流淌在金华的土地上,滋养着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
大婺江给予金华人民的不仅仅是清澈的河水和肥沃的河岸,更是一份珍贵的馈赠,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归属。
大婺江连接着金华人民的过去和未来,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在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中,金华人民汲取着力量和智慧,感受着大自然的慷慨和厚爱。
大婺江的馈赠,如同一颗闪耀的宝石,闪烁着金华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它让金华成为了一座富饶而美丽的城市,让金华人民拥有了丰富的资源和灿烂的文化。
大婺江是金华人的瑰宝,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片土地上,大婺江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金华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心灵中的一种寄托。
大婺江的馈赠,不仅是金华的财富,更是金华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份宝贵的情感连接。
2. 正文2.1 大婺江对金华的重要性大婺江是金华市最重要的水系之一,承载着金华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大婺江源自浙江省丽水市,流经金华市全境,是金华市的母亲河。
大婺江水质清澈,水量充沛,为金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大婺江的水不仅用于灌溉农田,还被当地居民用来生活和农业生产。
“婺文化”融入地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探索——以浙江
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罗惜静;吴浩
【期刊名称】《进展》
【年(卷),期】2024()9
【摘要】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作为金华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婺文化”,使其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金华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罗惜静;吴浩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1
【相关文献】
1.融入地方文化的高职院校国学经典教育策略r——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高职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潮商文化融入地方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研究
——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4.高职院校实训室安全引入7S管理模式的探索—
—以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5.“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以徽文化融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婺州窑研学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婺州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婺源镇,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窑之一。
婺州窑自唐代开始兴盛,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婺州窑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精美的瓷器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南第一大窑”。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婺州窑的研究和制作技艺,我们特别推出了婺州窑研学方案,旨在为广大文化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体验婺州窑的机会。
下面将详细介绍我们的研学方案内容及安排。
一、研学方案内容1. 欣赏婺州窑瓷器展览:在婺州窑研学之旅中,我们将安排参观婺州窑瓷器展览,深入了解婺州窑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
参观展览,可以让您近距离欣赏到各种精美的婺州窑瓷器,并了解其独特之处。
2. 参与婺州窑制作体验:作为研学的重要一环,我们将安排参与婺州窑瓷器的制作体验。
您将亲自动手,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并感受古老制作工艺的魅力。
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婺州窑制作工艺的理解和认识。
3. 学习婺州窑纹饰技法:在研学方案中,我们将安排学习婺州窑的纹饰技法,包括绘制、刻花、彩绘等技术。
您将跟随专业老师学习,掌握婺州窑特有的纹饰技法,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4. 参观婺州窑历史遗址:除了体验制作和学习技艺,我们还将安排参观婺州窑的历史遗址,了解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
通过参观遗址,可以感受到婺州窑的厚重历史底蕴,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 时间安排:我们将根据您的时间需求,灵活安排研学行程。
通常为期3-5天,包括欣赏展览、制作体验、学习技法和参观遗址等环节。
2. 导师指导:我们将安排专业的婺州窑制作导师和艺术老师,亲自指导您的学习和体验。
他们将耐心教导,解答问题,确保您能够学以致用,获得丰富的研学体验。
3. 住宿安排:我们将提供舒适的住宿条件,保障您的休息和生活需求。
我们还将安排丰富的当地美食品尝活动,让您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4. 周边游览:除了研学活动,我们还将安排周边的旅游观光活动,让您有机会领略婺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婺剧研究报告婺剧是浙江省金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
它起源于明朝中后期的婺州府(今金华市),因此得名婺剧。
婺剧在明清时期很盛行,后来经过多次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1. 婺剧的历史和发展:婺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的婺州府,起初是由民间艺人演唱的民间歌曲和婚丧嫁娶的曲艺形式。
后来,婺剧吸收了其他地方戏曲的元素,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
在清朝时期,婺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艺术形式。
2. 婺剧的表演特点:婺剧的表演特点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唱是指演员通过唱歌的方式演绎剧情和角色情感。
念是指念白,也就是演员通过说话的方式呈现剧情和角色对话。
做是指表演动作和动作造型,演员通过精确的动作表情来展现角色特色和情感。
打是指武打动作,婺剧中常常使用擂台、绳索、皮筋等道具来演绎武打场景。
3. 婺剧的剧目和情节:婺剧的剧目包括历史剧、宫廷剧、家庭剧等不同类型。
其中,历史剧是婺剧的主要剧目,通常讲述古代历史故事和传说。
情节上,婺剧注重情节的推进和转折,以及角色的塑造和发展。
同时,婺剧还注重揭示社会问题和呈现人性的复杂性等主题。
4. 婺剧的音乐和服装:婺剧的音乐以器乐为主,常用的乐器有唢呐、琵琶、二胡等。
音乐旋律丰富多样,有的激烈激昂,有的柔和婉转。
婺剧的服装也非常精美,男演员通常穿着长袍、马褂等传统服装,而女演员则穿着华丽的旗袍、长裙等。
5. 婺剧的传承和发展:婺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受到一定的关注和支持,但由于观众和演员群体急剧减少,受到了一定的困扰。
然而,金华市政府和婺剧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婺剧演员培训班、举办演出活动等,来鼓励婺剧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婺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在历史上发展了几百年,具有独特的表演特点和艺术风格。
婺剧的剧目丰富多样,音乐和服装制作精美,但目前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难。
然而,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相信婺剧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婺剧闹花头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持人。
盛夏已去,秋意渐凉。
为大力弘扬婺剧文化,挖掘婺剧艺术魅力,扩大婺剧文化的影响和普及面。
由武义县文化局、武义县婺剧促进会联合主办,武义职校兰香艺校承办的,“武义籍优秀青年婺剧演员汇报演出暨武义县婺剧戏迷大赛颁奖晚会”将在这里举行。
这也是今年温泉节和武川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
“浙江婺剧看金华,金华婺剧看武义。
”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变迁,婺剧在武义这块沃土上不断发展壮大,名扬八婺。
婺剧,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已成为我县地域文化的优秀代表,更是武义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今晚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多位武义籍优秀青年婺剧演员回乡汇报演出。
在此,感谢浙江婺剧团、义乌市婺剧团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应邀参加本次晚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县四套班子有关领导;金华市文化局、浙江婺剧研究院(浙江婺剧团)、金华市文联、金华市婺剧促进会、武义县委宣传部、武义县文化局、武义县婺剧促进会等单位有关领导和嘉宾,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浙江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金华日报2012年6月8日第8版曹晓恒)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史留名,自古以来是所有读书人的最高目标。
婺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如果没有史书,今人顶多享受丰饶的物产,又从何得知先人的风姿、先人的事迹、先人的风范。
见于二十五史的婺城、金东人,从东汉到清朝有近50人,他们或隐逸山林,或出将入相;或为儒学宗师,或为樵夫狱卒;或辅佐帝王,或抵御外侮……他们的存在,就如同婺女星和金星,永远闪亮在婺州大地。
亦有隐者留其名李白曾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婺州历史上大儒林立,如吕祖谦、何基、王柏、许谦、唐仲友等,良相众多,如王淮、叶衡……饮者没留下什么名字,隐者倒是有一大串。
最早的隐者,当属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龙丘苌。
龙丘苌是东汉太末(婺州前身)人,隐居在现在的婺城区汤溪九峰山一带,自己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挑灯夜读,过着耕读自足的生活。
龙丘苌身处的正是两汉交替、王莽篡汉的战乱年代。
王莽篡汉后,为笼络人心,曾广招天下才士,连刘秀曾经的同学和朋友侯霸也到王莽手下做了官。
王莽慕龙丘苌之名,曾多次征召他当官。
不过,都被龙丘苌所拒。
龙丘苌不好名利,从和他交往的人也可以看出端倪。
龙丘苌的好友严子陵是当时的名士。
和龙丘苌相比,严子陵是一位名气更大的隐士。
严子陵和汉光武帝刘秀曾是同窗好友。
刘秀当上皇帝后,就想封个官给严子陵做做,既顾及了同窗之情,又能发挥严子陵的才干。
不过严子陵屡征屡拒,宁可在家乡钓鱼也不愿意出仕,一直拒绝到70多岁,刘秀才死了心。
这时候,龙丘苌已经作古10多年了。
范仲淹为睦州知州时,称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赞词同样适用于龙丘苌。
唐朝的张志和也是一位著名的隐者,自号“烟波钓徒”。
作为老乡,很多人知道张志和是从他的《渔歌子》开始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很多人对他的了解程度,也就仅限于此了。
张志和和龙丘苌一样,生活在战乱年代。
张志和生于大约743年,于774年逝世,刚好经历了完整的、发生于755年~763年的安史之乱。
战争的巨大创伤和政治上的变幻莫测,可能都是张志和隐居的原因。
张志和是个神童,在他的同龄人还在读“金一中”,顶多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时,他16岁就考中了明经科,随后又向皇帝献策,并被唐肃宗赏识,任命他“待诏翰林”。
所谓的“待诏翰林”,可以说是唐朝的皇室智囊团,里面云集了全国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方面最出色的人才。
李白也曾经是“待诏翰林”。
甚至连张志和这个名字都是皇帝御赐的。
张志和原名叫张龟龄,家中排行老三,大哥叫松龄,二哥叫鹤龄。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
张志和当官不久就被贬,这时又逢亲人离世,他索性回到金华老家,从此浪迹江湖,并给自己取了个诨号叫“烟波钓徒”。
他二哥怕张志和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肯回家,就在现在的绍兴买了块地,给他造了房子;他大哥则写了首《渔歌子》,催他赶紧回家:“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张志和和龙丘苌一样,来往的朋友多为名士。
茶圣陆羽,著名书法家、“颜筋柳骨”中的颜真卿,都是张志和的朋友。
陆羽曾经问张志和平时和什么人来往,张志和说:“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何有往来?”说我以天地为家,月亮当灯泡,一天到晚和大家住一起,分开都没分开过,哪里说得上来往?颜真卿看张志和的船破了,还送了他一艘船,也算是有私家游艇人士。
元代的张枢,“亦屡征不起”,事载《元史·隐逸》。
更有忠义传后世隐者,有淡泊名利者,也有政治流浪者。
明史记载了一个“玉山樵者”。
玉山樵者,住在金华的东山,一辈子都穿着麻布做的衣服,头戴斗笠。
他曾经为王姓者题诗,称“宗人”,所以大家怀疑他姓王。
为什么要“怀疑”?因为玉山樵者生活的年代是“靖难之役”,也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推翻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的年代。
玉山樵者自称“天然呆”(大呆子性天然),他曾经写过一首歌:七年艰难走闽越,日夜思亲鬓成霜。
回头往事付空花,形影相随衣百节。
当时恨不早见几,扁舟一棹江南归。
即今寄食荒村里,佳士出迎常倒履……学者由歌词判断,玉山樵者显然是建文帝遗臣无疑。
玉山樵者不愿意投附新帝,建文帝又不知所踪,他在福建和浙江的崇山峻岭间寻找了7年之久,就是找不着建文帝。
当时,这样有气节的樵夫并不罕见。
台州有一个樵夫,每天背着柴火在市场上卖,而且都是一口价,谢绝还价。
听说朱棣登上皇位,这个樵夫恸哭投湖而死;温州乐清也有个樵夫,听说北京被攻陷,老乡中有位姓卓的侍郎殉难,这个樵夫也投水而死。
正是这种气节和刚烈,保证了中华民族传承不衰,这一点在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朱大典是婺城区长山乡人,也生活在乱世。
明朝京师被清兵攻陷后,福王在南京登基,贬官在家的朱大典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福王被擒后,朱大典据金华而守,拒绝了清兵和阮大铖的招降,固守金华。
守城20多天后,清兵攻陷金华,朱大典家的女性率先投井殉国,朱大典之子朱万化在巷战中牺牲,朱大典与家人、部将等人在八咏楼引爆火药库殉国,全家男女22人殉难。
先贤留名青史,可青史却被一些后辈遗忘在故纸堆中。
我们翻阅历史,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堆人名,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浦江名人灿若星辰李艳宋濂浦江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当中灿若星辰的又有哪些浦江名人先贤呢?浦江县府办副主任张伟文爱好古籍版本的鉴定、收集、研究。
据他统计,25部正史中,记载浦江之处甚多。
其中记录浦江历史沿革(包括丰安)的章节有12处,分散于《后汉书》《宋书》《南齐书》《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十一史中。
记载浦江先贤事迹的章节有100多处,共50余人,见《后汉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五史。
其中,16位浦江先贤有专门的列传,35人载其事或录其名(注:《新元史》另载赵大讷、吴直方、黄景昌传)。
县人所称道的“江南第一家”史载宋元明三朝,详见《宋史·郑绮传》《元史·郑濂传》和《明史·郑文嗣传》。
此三传名为列传,实为郑氏家族史,叙宋元明三朝郑氏家族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脉胳清晰,自成体系。
“二十五部正史中,记录浦江名人先贤有名有姓的共有51人。
浦江人著述,各史均有提及的计11人24种。
其中,《后汉书》与《明史》还分别收录了汉杨乔《荐孟尝表》和明宋濂《陈公碑文略》的全文。
”张伟文研究浦江历史多年,目前正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以“铜心铁剑”的名义编撰“浦江丛书”,现已自费出版3本,分别是《吴氏中馈录校注》《二十五史中的浦江和浦江人》《月泉吟社诗校注》。
《吴氏中馈录校注》主要收录的是宋朝浦江一吴氏女子的烹饪技艺和菜谱,体现了浦江人的聪明才智、心灵手巧。
载入二十五史中的浦江人,《后汉书》两人,分别是东汉末年的杨乔、杨璇兄弟。
他们是最早载入史册的浦江人,耿直、刚烈,非常有骨气。
杨乔“丰仪伟丽”,“文质彬彬,明达国典”,汉桓帝赏识他的才貌,下诏书,以公主下嫁,杨乔执意不从,“绝食7日而卒”;《宋史》7人,分别是钱遹、梅执礼、傅雱、王万、郑绮、郑德珪、郑德璋。
张伟文透露,25部正史真正记载浦江就是从钱遹开始的,他历任北宋御史、工部尚书、述古殿直学士等职。
可惜,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腊不认识他。
方腊攻打金华时,钱遹正从金华退向兰溪,途中被杀。
一代文人,还来不及完全整理好文稿,就匆匆离开了人世。
浦江人多刚正严明、不避权贵,北宋梅执礼在“靖康耻”中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就是最好的明证。
梅执礼历任武学博士、国于副业、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累官至礼部侍郎。
靖康二年(1127)2月,汴京失守,金以徽宗、钦宗二帝为质,向宋勒索大量金帛时,梅执礼和同僚假意周旋,拒不缴纳。
金师胁迫从命,梅执礼等答道:“百姓空虚,无从征集,故难从命!”即遭砍杀,一代英名传千古。
载入《元史》的5人,分别是吴直方、柳贯、吴莱、郑文嗣、郑大和。
《新元史》中的浦江人增至10人,新增的5人分别是赵大讷、黄景昌、戴良、郑钦、方凤。
方凤、吴莱、柳贯铸就了浦江文学的辉煌。
南宋方凤以文学著名于世,元代著名文人吴莱、柳贯等皆出其门下;而被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则又曾就读于元代著名文人吴莱,一脉师承,“遂开明代文章之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史》10人,分别是宋濂、宋璲、张君正、戴良、张孟兼、郑濂、郑渶、王澄、戴思恭、郑煁妻石氏。
郑煁妻石氏以“列女”的身份入《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九传,是25部正史中唯一入传的浦江女子。
“煁,浦江郑泳孙也。
洪武初,李文忠荐诸朝,屡迁藏库提点,坐法死。
石当遣配,泣曰:‘我义门妇也,可辱身以辱门乎!’不食死。
”浦江女子性格之刚烈,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载入《明史》的还有朱丹溪的优秀弟子、著名医学家戴思恭。
他是明代有名的御医,“洪武中,征为御医,所疗治立效,太祖爱重之”。
他以精湛的医术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任皇帝所器重。
朱棣对戴思恭特别关照,还免去了他的跪拜之礼。
戴思恭告老返乡之时,朱棣曾颁布诏书“朕复招汝,汝即来也”,可见朱棣对戴思恭的期待与敬重。
浦江文化的悠久与繁荣在史外仍传奇不断:北宋时,于房一家有7人以博洽善文名世;戴良、张孟兼等亦以诗文或书法为世所崇。
时称明初“三宋”之一的宋遂,小篆之工被称为明代第一,兼善真、草;明清之际,以倪仁吉和蒋兴俦(释东皋心越)为著。
倪仁吉工诗善画,尤精刺绣。
蒋兴俦诗画书法篆刻俱佳,兼通琴道。
康熙十五年(1676)东渡日本,被推为“日本篆刻之父”……永康:为民请命之士慷慨忠义之人章果果对于永康的古代名人,除了陈亮、胡则(胡公)等耳熟能详的几个,其实真的知之甚少。
这两天记者整理二十五史中的永康人,才发现我们的先人们中,有多少为民请命之士,多少慷慨忠义之人。
他们曾经在历史长河中散发出独特的灼灼光芒。
如果对照而今的现实,会发现他们的精神,是现在的人们尤为稀缺的。
他们的光芒,理应烛照今日。
不事权贵、为民请命之士宋代的永康人林大中,在福州金溪县为官时,郡守催缴田赋,急如星火。
林大中为民众考虑,希望能够宽限缴纳的日期,然而,郡守不肯。
林大中作出了一个官场上的唯唯诺诺之辈永远不会作出的决定:他上交委任状,打算挂冠回乡。
正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郡守因此也感到了羞愧,于是允许宽限缴纳田赋的日期。
同样是宋代的应孟明,任福建按察使时,辖区大闹饥荒,为了抢救饥民,令府县开仓散粮赈饥,事后再行奏报,并在奏章上说:“宁受一己之罪,以全一方之命。
”应孟明是可投应人,因其卓越见识,曾经两度得到皇帝的夸奖。
一次,宰相进拟,皇帝手中拿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两个人的姓名,对宰相说:“卿何故不及此?”让皇帝认为宰相有所不及的两人中就有应孟明。